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为政清静,不严而 肃:恭敬。

B.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命 堪:忍受

D.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 )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1.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动,经常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排除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

4.(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 为古今异义。

【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老百姓也恭敬他。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髫龀就学,阅不倦 耽:沉迷

B.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仲文伪,让军颇骄 北:败逃

D.毗罗恃众来官军 薄:轻视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译文:

(2)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译文:

1.D薄:迫近

2.D (①只是交代战况,看不出“谋略”;②写于仲文死里逃生,无“谋略”可言;⑥写于仲文乘胜追击,没有使用“谋略”。)

3.B“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一句中的“十七八”不是约数“十七八个”,二是分数“十之七八”。

4.(1)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

  (2)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

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__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阵地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史臣说:于仲文博览群书,拿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功成名就。

翻译下列句子。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特意派遣将领守护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发生)。(故,特意;者……也,表原因的判断;非常,意外变故)

(2)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阳货》)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虽然强调入世出仕,孔子也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也还是要看时机合适与否。孔子不屑与那些一心弄权的人为伍。

B.阳货本为季氏家臣,却以陪臣身份干预鲁国国政,他想拉拢孔子,于是登门拜访,但孔子不肯见他,他送了一只熟小猪给孔子。

C.阳货知道孔子有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就劝他说,既然想做事,就应该把握机会,因为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表示赞同。

D.孔子等阳货走了后,就前去拜见他以示回礼,没想到阳货故意慢行等他,于是他们在路上相遇,阳货趁机向孔子讲了一通道理。

(2)请结合两个选段,从为官动机的角度,谈谈孔子一开始不愿出仕的原因和后来又答应阳货出仕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是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因为孔子不想见阳货,但依礼又必须回礼。)

(2)在孔子的观念中,出仕为官是为了替君王分忧,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但是,当时的当政者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不屑与之为伍。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兴国安邦的能力却听任国家误入歧途,这也是“不仁”,于是又答应出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节选自《宋书·朱修之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谓不尔祖矣          忝:辱没

B.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     礼:以礼相待   

C.时竺超民义宣 执:掌管

D.而与佐吏分之 旋:随即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修之能守节的一组是 ( )

①修之潜谋南归 ②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

③而遣使陈诚于帝 ④复欲率南人窃发

⑤凡所赠贶,一无所受 ⑥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平定义宣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使他无功而返,最终朱修之又杀了义宣。

B.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不小的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C.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后来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

(2)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1.C.(执:捉拿。)

2.B.(②只说朱修之被围困的事;④说的是徐卓的所作所为;⑤说的是朱修之“治身清约”)

3.C.(“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不正确,回宋国是冯弘的派遣,并非出于传诏的帮助)

4.(1)拓跋焘赞赏他能坚守节操,让他担任侍中,并将宗室的女儿嫁给他。

(2)等到义宣在梁山被打败,独自驾船向南逃走,朱修之率领众部向南平定了余下的贼寇。

参考译文:

       朱修之,字恭祖,是义兴平氏人。曾祖父朱焘,是晋朝的平西将军。祖父朱序,做过豫州刺史。父亲朱谌,做过益州刺史。朱修之从州主簿升职为司徒从事中郎,宋文帝说:“你的曾祖父以前是丞相王导的中郎官,你现在是王弘的中郎官,可以说没有辱没你的祖先了。”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到彦之从黄河以南回去了,留下朱修之戍守滑台,被敌人包围,几个月粮食就吃完了,将士们只好烤老鼠吃,于是(城池)被敌人攻陷。

       拓跋焘赞赏他能坚守节操,让他担任侍中,并将宗室的女儿嫁给他。朱修之暗中谋划回南方,妻子怀疑他,常常流着眼泪问他的心意,朱修之很感动妻子的节义,但最终没有告诉她。后来鲜卑人冯弘自称燕王,拓跋焘讨伐他,朱修之与邢怀明一起跟从。还有一个叫徐卓的,又想要率领军队中的南人暗中叛动,事情泄露而被杀了。朱修之与邢怀明非常害怕而去投奔了冯弘,冯弘并没有礼待他们。留了一年时间,适逢宋国的使者传诏(传达诏命的官员)来了,朱修之的名声地位本来就显著,传诏到了就马上拜见他。冯弘的国家敬重传诏,称他是“天子身边的人”,看到他对朱修之如此敬礼有加,才开始礼待朱修之。当时魏国屡屡攻打冯弘,有人劝说冯弘派朱修之回宋国求救,于是(冯弘)就派他去了。

       元嘉九年,到了京城,宋帝让他做黄门侍郎,多次升迁做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了,当地的很多少数民族大乱,朱修之作为征西司马去讨伐他们,但失败了。宋孝武初年,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外加都督的称号。朱修之为政宽容不苛求,士人百姓都乐于依附他。等到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叛乱,发檄文给朱修之让朱修之跟他一同起兵;朱修之假装同意和他一起叛乱,但派遣使者向宋孝武帝陈说了自己的诚心。宋孝武帝嘉奖了他,让他做荆州刺史。义宣听说朱修之不和自己同心,就让鲁秀做雍州刺史,攻打襄阳。朱修之命令断绝了马鞍山的道路,鲁秀没有办法前进,就退回去了。等到义宣在梁山被打败,独自驾船向南逃走,朱修之率领众部向南平定了余下的贼寇。当时竺超民抓到了义宣,朱修之到了以后,就杀了他,因为功劳而被封为南昌县侯。

       朱修之为人清廉节约,凡是别人赠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有了__,有时候会接受,但很快就让属下分了,终究不会留给自己,只是以安抚招纳少数民族为要务。被征召做左民尚书,又转做领军将军。离开镇守的地方,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计算燃烧掉的油和牛马吃的谷物草食,用个人的钱十六万贯偿还。但生性节俭苛刻而缺少恩情,他的姐姐在乡里,饥寒交迫几乎没有立身之地,朱修之从没有供养她。曾经去看望姐姐,姐姐想要激他,为他准备很差的饭菜,但朱修之却说:“这是穷人家的好饭菜。”吃饱了才离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取一钱 苟:或许

B.某公素余 善:交好

C.往往其所未及 启:陈述

D.益以品节自 厉:磨砺

2.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说明黄贞文“忠诚磊落”的一组是 ( )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④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A.①②③ B.③⑤⑥C.②④⑤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

(3)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1.A(苟:苟且,随便)

2.D(①是说黄淳耀有记日记的习惯,生活态度严谨;④是说城被攻破后兄弟二人一同来到竹胜庵;⑥是说弟弟黄渊耀的)

3. B(A项应是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第一;C项应是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拾起替他戴好;D“制举业”不是指“置办产业”,应是指“写应试文章”)

4.(1)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2)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3)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

文言文翻译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从小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曾经写日记,白天做的事,晚上必定记下来。穿乱麻作絮的袍子,吃糙米饭,不随便拿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到礼部参加考试,有一个显要人物示意,想推荐他做第一,被他严词拒绝。中进士后,没有到礼部等候选官就回家了。

南京南明政权刚成立时,求官的人争相前往,只有黄淳耀没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向来与我交好,如今正与主持国政的人勾结,我如果前去,必定会被他笼络。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到底没有去。等到嘉定城被清兵包围,他便同弟弟渊耀和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城池。等到城被攻破,兄弟二人一同来到城西的竹胜庵。正要自尽的时候,庵里的和尚制止他说:“你还没有做官,可以不必死。”淳耀说:“城沦陷了,人就应该殉难,这是读书人职分内的事情罢了。如今借上人这一块干净的地方,就死得其所了。”说完向和尚讨了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内自尽。唉,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这颗心就是了。”写完,就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

渊耀,字伟恭,十五岁时,补了生员。小时候特别聪明,刚刚跟老师读书,就立志向学,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为人谨慎小心,不胡乱结交朋友。淳耀考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旨唱名时,人们看到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不已,认为成仙一般,我这时却无限叹息。天地之间,有愿意做数千年才出一人.数百年才出一人的人,现在的人竟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可笑啊!”渊耀得了这封信,更加磨砺自己的品德气节。就义时,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下来拾起替他戴好,才在哥哥的右边自缢而死。

淳耀所著的诗.古文.应试文章,根基在六经,广通《史记》和前后《汉书》,以先贤为准则,都已传在世上。死时才四十一岁,门人给他的谥号叫贞文。渊耀死时只二十二岁,有《谷帘学吟》诗稿。兄弟俩死的时候,口中的血喷射到墙壁上,透入砖中一寸左右,这血迹经历很长时间仍没有褪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童心说

李赞(明)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平?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辞不能 达:畅达

B.诗何必《选》 古:古老

C.之为经矣 目:称

D.病发药 因:根据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丧失童心后造成的恶果的—项是 ( )

①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

②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③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④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⑤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⑥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

B.作者指出,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__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

D.作者甚至直接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流露出对个性解放、自由发展的强烈呼唤和追求。

4.把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3)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言文哉!

1.B(“古”在此处为“推崇”意。)

2.C(③是讲童心失去的原因, ⑤如果保有童心将会达到的效果。)

3.B(“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误,作者并没有说不读书,只是强调要像圣人那样,纵使多读书,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4.(1)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2)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3)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文言文参考译文】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

为什么会突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 知道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 童心一旦壅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道理就不会流行,见闻就不会立足,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

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吉羽分 ①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世居襄阳。羽分 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来性②,亲党异之。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羽分年十五,号泣衢路,祈请公卿,行人见者,皆为陨涕。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身引咎,罪当大辟。羽分 乃乞代父命。高祖异之,敕廷尉卿蔡法度曰:“吉羽分 请死赎父,义诚可嘉;但其幼童,未必自能造意,卿可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法度受敕还寺③。陈徽纆④,备列官司,厉色问羽分 曰:“尔救代父死,敕已相许,便应伏法;然刀锯至剧,审能死不?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可具实答。若有悔异,亦相听许。” 羽分对曰:“因虽蒙弱,岂不知死可畏惮;顾诸北稚藐,唯囚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 ,上干万乘。今欲殉身不测,委骨泉壤,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邪!明诏听代,不异登仙,岂有回贰。”法度知羽分至心有在,不可屈挠,乃更诱之曰:“主上知尊候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 羽分 对曰:“凡鲲鲕⑤蝼蚊,尚惜其生,况在人斯,岂愿齑粉。但囚父挂深劾,必正刑书,故思殒仆,冀延父命。今瞑目引领,以听天戮,情殚意极,无言复对。” 羽分 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羽分 弗听,曰:“羽分求代父先死,死罪之因,唯宜增益,岂可减乎?”竟不脱械。法度具以奏闻,高祖乃宥其父。

(选自《梁书》(卷四十七))

[注释]①羽分 :读yǔ。②将来性:指饥饿。③寺:此指衙署。④徽纆:绳索刑具。

⑤鲕:ěr鱼卵或小鱼。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忍父极刑B.人见者

羽分 初当释亮

C.自视息D.审能死

父命 竟脱械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吉羽分 决心舍身救父的一组是 ( )

①号泣衢路,祈请公卿 ②内断胸臆,上千万乘

③明诏听代,不异登仙 ④神仪明秀,足称佳童

⑤竟不脱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吉羽分自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在他父亲因遭诬陷入狱后,他到大路上哭号喊冤,请求高官救父,其情其景,令过路人纷纷落泪。

B.为救父命,他冒死到京城击鼓鸣冤,感动了皇帝,皇帝下令让蔡法度重审其父冤案。

C.蔡法度为弄清“乞代父命”的真想,对吉羽分先是威胁,后是诱哄,但吉羽分不为所动。

D.吉羽分 虽知生命的宝贵,但为了换回父亲的生命,视死如归;回答蔡法度问话,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此事被上奏到朝廷,其父遂被赦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身引咎,罪当大辟。

译文:

(2)明诏听代,不异登仙,岂有回贰。”

译文:

(3)今瞑目引领,以听天戮,情殚意极,无言复对。”

译文:

1.A或B(A均表被动,可译为“被”;B前者译为“过路的”,后者译为“就要”;C均可译为“延缓”;D均表否定。)

2.D(①行为虽为救父,但未体现“舍身”二字。④虽别人称赞、奉承吉羽分 的话。)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一要注意原文的叙述、评判;二要注意题干的限制设定;三要注意所列句子的陈述对象。

3.B。(并非“让蔡法度重审其父冤安”,而是让蔡法度去弄清楚吉羽分 代父去死是不是被人利用。)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要认真阅读全文,理解选项对材料内容的整合,找准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内容,进行比较判断;同时看选项中的概括是否到位。

4.(1)他(吉羽分)的父亲虽是无辜,但耻于遭狱吏审讯,于是便违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应处死刑。

(2)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这对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样,怎么会反悔呢?

(3)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长脖子,来听凭处死,现情恩已尽,别无他想,再无一言可答。

[参考译文]

吉羽分  字彦霄,冯翊郡莲勺县人,世代居住在襄阳。吉羽分从小孝顺父母。十一岁时,母亲去世,他悲伤地连一口水也不喝,几乎饿坏了。亲朋邻里对此都很惊异。天监(梁武帝年号)年初,吉羽分父亲之任吴兴郡原乡县令,遭到奸吏诬陷,被逮捕押到京城大狱。吉羽分时年十五岁,听到消息后,他到大路上号哭,哀请过往的高官帮忙救他的父亲,行人见了,都为之纷纷落泪。他(吉羽分)的父亲虽是无辜,但耻于遭狱吏审讯,于是便违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应处死刑。吉羽分闻讯后就去请求以死换回父亲的活命。梁武帝感到非常惊奇,给司法官蔡法度下令说:“吉 羽分请求以死偿父命,孝义实在可嘉;只是他还是个孩子,所以他未必能想出这个主意,一定是被人指使的,你可以严加威胁和诱供,审得实情。” 蔡法度接受任务回到衙署,在公堂上摆满绳索刑具,厉声问吉羽分   说:“你替父去死,皇帝已经允许,接下去就应该处死;但刀锯无情,你真的想死吗?再说你还是个孩子,因此你决不会想出这个主意,一定是受人指使的。 那人姓什么叫什么,你要一一如实回答。假如你有反悔,我也答应你。”吉羽分 回答说:“我虽蒙昧智弱,但怎么会不知道死的可怕呢?只是弟弟们都还年幼,唯有我年龄稍大,不忍心看着父亲被处死,而自己延缓着苟活下去,这就是我独立拿主意,求请皇帝的理由。如今我要为救回我父亲而不惜一死,让尸骨葬在九泉之下,这不是小事,怎么会受人指使呢?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这对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样,怎么会反悔呢?”蔡法度知吉羽分 已经铁心,威胁无用,就转而诱哄,对他说:“皇帝知令尊无罪,马上就要释放并谅解他,我看你神采仪表都很出众,称得上是个好孩子,现在假如回心转意,那么你们父子可双双活命。为何以此美妙年华,却苦苦要求去死呢?”吉羽分回答道说:“所有大鱼小鱼蝼蛄蚂蚁,尚且爱惜自己的生命,何况人呢?怎么愿被碾成粉末。只是我父亲深遭告发,定会按刑律处死,所以想用个人的死,希望延缓父亲的性命。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长脖子,来听凭处死,现情恩已尽,别无他想,再无一言可答。”吉羽分 刚被关押时,狱吏依法将很重的脚镣手铐摘去,蔡法度可怜他年幼,另让人给他换一副小的。吉羽分 不肯听从,说:“我请求替父先死,身为一个死囚,只应该增加刑具,怎么能减少呢?”始终不肯减去身上的刑具。蔡法度把这一情况全部上奏,梁武帝于是下令释放了吉羽分 的父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童心说

李赞(明)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平?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辞不能 达:畅达

B.诗何必《选》 古:古老

C.之为经矣 目:称

D.病发药 因:根据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丧失童心后造成的恶果的—项是 ( )

①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

②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③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④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⑤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⑥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

B.作者指出,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__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

D.作者甚至直接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流露出对个性解放、自由发展的强烈呼唤和追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3)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言文哉!

1.B(“古”在此处为“推崇”意。)

2.C(③是讲童心失去的原因, ⑤如果保有童心将会达到的效果。)

3.B(“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误,作者并没有说不读书,只是强调要像圣人那样,纵使多读书,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4.(1)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

(2)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

(3)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文言文参考译文】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突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知道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童心一旦壅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道理就不会流行,见闻就不会立足,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武夷精舍记

(宋)韩元吉。

武夷在闽粤直北,其山势雄深盘礴,自汉以来,见于祀事。闽之诸山,皆后出也。其峰之最大者,丰上而敛下,岿然若巨人之戴弁,缘隙蹬道,可望而不可登;世传避秦而仙者蜕骨在焉。溪出其下,绝壁高峻,皆数十丈,崖侧巨石林立,磊落奇秀,好事者一日不能尽,则卧小舟航溪而上,以左右顾视。至其地或平衍,景物环会,必为之停舟,曳杖徒倚而不忍去

山故多鸟,闻人声或磔磔集崖上,散漫飞走。水流有声,草木四时敷华。道士即溪之穷,仅为一庐,以待游者之食息,往往酌酒未半,已迫曛暮,而不可留矣。

山距驿道才一二里许。而溪之长,复倍于驿道之远,促促而来,遽遽而归,前后踵相属也。余亦遽归之一耳。

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天山,在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外圃,暇则游焉。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得酒啸咏,留必数日。淳熙之十年,元晦既辞使节于江东,遂赋调官之禄①,则又曰:“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盖其游益数,于其溪五折,负大石屏,规之以为精舍,取道士之庐犹半也。诛锄草茅,仅得数亩,面势清幽,奇木佳石,扶揖映带。使弟子具畚锸、集瓦竹,相率成之。元晦躬画其处,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余闻之,恍然如寐而醒,醒而后,隐隐犹记其地之美也。且曰:“其为我记之!”

夫元晦,儒者也,方以学行其乡,善其徒,非若畸人隐士,遁藏山谷,服气茹芝,以慕夫道家者流也。然秦、汉以来,道之不明也久矣。吾夫子所谓“志于道”,亦何事哉?夫子,圣人也,其步与趋莫不有则;至于登泰山之巅,而诵言于舞雩之下,未尝不游,胸中盖自有地。而一时弟子(曾皙)鼓瑟铿然,“春服既成”之咏,乃独为圣人所予。古之君子息焉者,岂以是拘拘乎?元晦有以识之,试以告夫来者,相与酬醉于精舍之下,俾或自得其幔亭之风②,抑又何如也?是岁八年,颍川韩元吉记。

注:①赋祠官之禄:宋代优待官吏,官吏脱离实际职务,可以挂名掌管某祠,享受俸禄

②幔亭之风:相传秦始皇有仙人武夷君,中秋节在武夷山设幔亭一座,宴请山下的乡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隙碴道 缘:沿着。

B.草木四时华 敷:开放。

C.前后睦相也 属:连接,接着。

D.元晦躬真处 画:描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侧卧小舟航溪上;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复倍驿道之远;少益耆食,和身也

C.其我记;谁为大王此计者

D.试告夫来者;而吾捕蛇独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夷山山势宏伟,山形奇特,历史悠久,充满神话色彩,令人流连忘返,但一日之游时间仓促,游览者往往匆匆而返。

B.因居住地距武夷山较近,朱元晦与门徒常携书前往,颂诗经楚辞,饮酒长啸。辞官后,享受祠官的俸禄,更能常游武夷山水

C.精舍面对溪水,背倚巨石,功能区域划分明显,道庐只有其规模的一半,朱元晦和他的弟子们在精舍学习并尽享生活乐趣。

D.朱元晦是一介儒生,心中有“道”,虽居深山,却不行寻仙访道,炼丹吃灵芝之举,而是效仿孔子收徒讲学,逸情于山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地或平衍,景物环会,必为之停舟,曳杖徙倚而不忍去。

(2)而一时弟子(曾皙)鼓瑟铿然,“春服既成”之咏,乃独为圣人所予。

1.D(画:规划)

2.C(介词,“替”“给”。A.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B. 介词,比/介词,对于。D.介词,把/介词,因为)

3.C(精舍规模只有道院的一半。)

4.(1)到达有的地面平坦、景物环绕、集中的地方,一定要为其而停船上岸,拄着拐杖走走停停  (留恋忘返),不忍心离去。

(2)因而当时有弟子(曾皙)弹奏琴瑟,铿地一声停下,咏唱 “春服既成”,竟然 只有他被圣人所赞同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的正北部,山势雄伟幽深曲折,自汉代以来,武夷山的名字就出现在祭祀的大事中。福建的其它山峰,都是后来才见于记载的。武夷山最大的一座山峰,上大下小,高高地耸立,就象一个巨人戴着帽子,沿着缝隙中的石阶可以看见顶峰却不能攀登;世间传说逃避秦朝乱世而登入仙界的人就是在这里留下尸骨。有一道溪水从山峰下流出,悬崖绝壁高大、险峻,都在几十丈深,悬崖两侧巨石林立,宏伟壮观奇特秀丽,喜好游览的人也不能在一天中走完,于是就躺在小舟上沿着溪水逆流而上,环顾两岸。到达有的地面平坦、景物环绕、集中的地方,一定要为其而停船上岸,拄着拐杖走走停停(留恋忘返),不忍离去。

山中本来有许多鸟,听到人的声音,有的就磔磔地怪叫栖止于山崖上,然后无拘无束地慢悠悠地飞走。水流潺潺有声,草木四季都有花开。有位道士在溪水的尽头只造了一间房舍,来供游人吃东西休息。游人常常喝酒还没喝到一半,天色已经接近黄昏,不能再停留了。

山距离驿道只有一二里左右。然而溪流的路程比山到驿道的路程多两倍,游人急匆匆地来,又急匆匆地返回,一个接一个。我也是匆匆返回的一人。

我的朋友朱元晦住在五天山,五天山在距离武夷山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好像是武夷山外园,有空的时候就到武夷山游玩。朱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带着书前来诵读,选取的是《诗经》和《楚辞》,(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吟哦高歌,饮酒长啸,一定要停留数日才离开。淳熙十年,元晦辞去江东使节一职,享受祠官俸禄,又说:“如今我管理此地,终于能尽享山中之乐了。”因为他游览的次数多了,就在溪水的第五个转折处,背靠巨石的地方,规划精舍,采取道庐一半大小的规模。锄去茅草,只得到将近几亩大的地方,这里环境清幽,奇木佳石,拱立于屋子的周围,互相映衬。元晦叫弟子们准备簸箕、铁锹,采集青瓦,栽种竹子,弟子们相继完成了这些工作。元晦亲自规划了精舍的布局,中间的做厅堂,旁边的做书房,高的做亭,间架多的做内室。先生讲学、门人弟子学习课业、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没有不在这里举行的。我听到这件事,恍然像刚从睡梦中醒来,醒来后,还隐隐约约记得这个地方的美景,而且元晦对我说:“请你记述一下吧!”

元晦,一介儒生,当时正用他的学问在这一带讲学,教育门生弟子。不像那些奇人隐士,藏于深山,练气功,吃灵芝,仰慕道家一类的人。秦汉以来,儒家的学说得不到阐明已经很久了。孔子所说的有志于道,指的是什么呢?(也就是收徒讲学)孔子,圣人啊,他慢步或快走都有一定的道理。至于他登上泰山之顶,在舞雩台下吟诗唱歌,也没有不游历的,原来他的胸中自有广阔的天地。因而当时有弟子(曾皙)弹奏琴瑟,铿地一声停下,咏唱 “春服既成”,竟然只有他被圣人所赞同。古代的君子对于游玩休息,哪里是拘拘束束的呢?元晦明白其中的道理,试着告诉来向他学习的人,并和他们一起在精舍饮酒畅谈,使来人(求学者)都能享受这仙人般的山水乐趣,那又如何呢?淳熙八年,颍川韩元吉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