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①,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②,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③,

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④?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⑤,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⑥。幸惟下流⑦,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吐握:吐哺(口中所含食物)握发(头发)。周公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世因以“吐握”形容礼贤下士。

②畴曩(chóu nǎng):往日。 ③抚躬:犹言抚膺、抚髀,表示慨叹。抚,拍。

④谟猷(yóu尤):谋画,谋略。⑤刍荛(chú ráo):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

⑥青萍:宝剑名。结绿:美玉名。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

⑦下流:指地位低的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遍诸侯 干:求取

B.王公大人,与气义 许:允许

C.而愿身国士 委:托付

D.惟君侯之 图:考虑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言曰 吾年未四十,视茫茫

B.岂不有周公之风 臣险衅,夙遭闵凶

C.昔王子师豫州 皆不得真愚

D.知君侯推赤心诸贤腹中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谈士们所说的“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突出韩荆州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B.文中作者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意在表明他有如此高的修养,能够识拔贤能之士。

C.文末作者用了薛烛、卞和的典故,主要目的是赞美韩荆州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

D.文章骈散并用,长短错落,虽是干谒之作,但作者并没有露出卑屈之态,而是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

4.用“/”给阅读材料第二段加“ ”部分断句。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

②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1.B(许:赞许)

2.B(两个“以”均为因为。A而:表修饰/表转折     C.为:动词,担任/动词,是,表判断)  D.于:介词,表动作方向 对或到/表被动

3.C(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赏识的强烈意愿。)

4.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5.①希望您不因来者富贵而骄纵他们,不因来者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

       ②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这些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

【参考译文】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行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来者富贵而骄纵他们,不因来者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流落于楚汉。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这些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课内文言翻译。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庐陵欧阳修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真州东南之水会 当:应当

B.图其所谓东南者来以予 示:指示

C.吾于是有力焉 信:相信

D.而又于其职 协:协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而其暇日 ②不如而厚遇之

B.①凡图之载 ②为秦人积威之

C.①其吾书其大概焉 ②持其踵之泣

D.①为之书 ②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3.选出全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 (  )

①流水横其前 ②芙渠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草木日益以茂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④⑥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用监军荒废的营地建造的一座园子。

B.作者欧阳修从夕日的废营地变为美丽的东园这事实中认识到有能力可以改变环境。

C.东园吸引着四方人士天天前来游览,而施正臣等三人却是有空才能去,所以流连忘

返。

D.作者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

②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③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

1.C(A、地处、处于,B、给……看,D、协调、配合)

2.A趁着(B、“所”字结构/表被动,C、替/对,D、于是、就/表判断)

3.C(③建园前的荒凉,⑤想象中的行为,⑥东园未来之情况)

4.A(B发出可以改变环境感慨的是许子春。C原文意思是“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D作者并未亲到东园,只是根据一幅画而想象作文。)

5.①扩建东园,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了后园,作为宾客戏射的场所。

②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们可以同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这(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

③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

【参考译文】

真州正处于东南各路水上交通的交会之处,所以成了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衙门的所在地。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两君担任正副发运使的时候,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君做他们的判官。三人为他们能合作共事而感到很高兴,因而趁着闲暇时间找到州里监军荒废了的营地建造了一座东园,天天去那儿游览玩。

今年秋天八月,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给我看,说:“东园的面积约有一百亩,前面有一条小河流过,右边有一泓清池,北面筑起了一座高台。在台上修一座拂云亭,我们可以眺望远方;在池边建一座澄虚阁,我们可以俯瞰池水; 在水上我们可以泛著华丽的游船;扩建东园,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了后园,作为宾客戏射的场所。水面上荷花艳丽鲜美,岸边幽兰,白芷放出芳香,还有那些佳花美树成行排列,阴影交迭。这是过去苍烟白露和长满荆棘的地方;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在日影水光里上下摇动,宽敞而幽静,可以产生回声与阵阵清风,这便是过去断墙破壁十分荒凉的地方;现在,每逢良辰佳节,真州的男女,聚集一起吹弹歌唱,这便是过去天色昏暗如黑夜、风风雨雨,鼬鼠蝙蝠以及飞禽走兽吼叫的场所。我因此相信有力量可以改变环境。图画中所画的,不过是其中一点概貌。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跟踪鱼儿游动,那景象的情趣登临的欢乐,只有游览的人自己去体味感受。.凡是画工所不能画出的一切,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请你为我们写一篇介绍大体面貌的文章吧!”

    他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们可以同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这(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然而池台亭阁一天天地修饰更新,花草树木一天天生长茂盛,四方人士没有哪天不前来游览,而我们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不为此事写篇文章,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修建的呢?”

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补益,而且又在工作上协调配合知道应该先做什麼,(指关心国计民生)后做什麼(指修建园林),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这都是值得嘉扬的啊!于是为他们写下了这篇文章。庐陵人欧阳修作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雪涛阁集》①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1)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__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2)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释〗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tīng)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zōu)子: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④俳:滑稽,幽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为复古之说以之 胜:胜任

B.而不敢自其才 伸:施展

C.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 袭:模仿

D.有以平而者 传:流传

2.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 )

① 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②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③ 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④ 然中或有一二语__近俚近俳

⑤ 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⑥ 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①③⑥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的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D.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

译文:

(2)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译文:

1.A(“胜”在此句语境中应解释为“胜过”或“超过”)

2.B(②是说明文章“不能不古而今”的原因;④是对进之文章内容的陈述,没有批评的意思;⑥是对进之诗歌成就的评价,与羞耻没有关系)

3.D(论断过于绝对,作者并没有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全面否定。如袁宏道为之作序的《雪涛阁集》的作者江进之,就属于近代文人中的一员,而袁宏道能给他创作的诗文集作序,就表明袁宏道并没有全面否定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

4.(1)不久,法吏和判官(张去华)都被贬,(向敏中)仍受岳父的牵连而丢掉官

职,出朝担任广州太守。

  (2)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蛙,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要而徒为烦,欲议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炙寰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不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蛙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务,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遏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遏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请开局使寻阅 开局:设置办事机构

B.欲议之 寝:使……停下

C.摩厉讲学 摩厉:切磋

D.皆高才酒 耽:耽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过降级,复为编修 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谓非政要而徒为烦 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内友兄弟 燕王欲结

D.去人爱思之 死有知,其几何离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竹君“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 )

①与其弟石君琏,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③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

⑤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

⑥余问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筠年轻时就凭能文而出名,中进士后,官至日讲起居注,但因犯错被降至编修。

B.朱筠虽早年得到刘文正公赏识,但当刘反对他开四库馆的建议时,他“与文正固争执”,这才使朝廷采纳其建议。

C.朱筠为文才气奇纵,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于是很多人往他离开学政职位后还时常想拜见他。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过于喜欢喝酒,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并刘朱竹君的早逝感到痛惜。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沉溺、沉迷)

2.C(A介词,表原因,因为;动词,率领。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都为介词,与,跟,和。D连词,表承接关系,就,接着;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3.B   

4.D(A项犯错是在担任安徽学政时;B项“与文正公争执”的是文襄公:C项“在他离开学政职位后还时时想拜见他”错误,实际上是他去世后人们很想念他)

5.(1)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文襄的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

  (2)(先生)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别人)若有过错(他)就总是掩饰。

  (3)(先生)担任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像同辈人一样说话谈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万宝常,妙达钟律,遍工八音。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开皇初,沛国公郑泽等定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泽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泽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__之音,岂陛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并撰《乐谱》,且论八音旋相为宫法,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律,变化终于一千八百声。时以《周礼》有旋宫之义,自汉以来,知音不能通,见宝常特创其事,皆哂之。至是,试令为之,应手成曲,无所疑滞,见者莫不嗟异。于是损益乐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人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又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征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徒胡僧受学,云是佛家pú sà 所传音律,财上必悦。先生当言,所为可以行矣。”宝常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曰:“胡僧所传,乃四夷之乐,非中国宜行。”其事竞寝。宝常听太常所奏乐,泫然泣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将尽。”时四海全盛,闻言者皆谓不然。大业末,乐人王令言亦妙达音律。炀帝将幸江都,令言之子尝于户外弹胡琵琶,作翻调《安公子曲》,令言时卧室中,闻之惊起,曰:“变!变!”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其子曰:“顷来有之。”令言遂歔欷流涕,谓其子曰:“汝慎无从行,帝必不反。”子问其故,令言曰:“此曲宫声往而不反。宫者,君也,吾所以知之。”帝竟被弑于江都。

(《隋书·卷七十八》)

[注释]①太常: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皆之 哂:嘲笑

B.夔父威方用事 用事:掌权

C.数诣公卿怨 望:名望

D.其事竟 寝: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乐声淫厉哀 ②吾尝终日

B.①后泽乐成,奏 ②怅恨久

C.①四夷之乐 ②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D.①苏威诘宝常所为 ②笑谓迈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万宝常精通音乐,擅长多种乐器,随手就能够奏出美妙的乐曲,他还能够从音乐中听出国家的治乱。

B.万宝常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敢于直谏皇上,他亲自进行音乐研究和实践,并对郑泽等所定音乐进行了批评。

C.万宝常创制的音乐没有得到当时人的喜欢,他便听从了沙门的建议,却使自己和沙门都遭到苏威的怒斥。

D.万宝常听了太常们演奏的乐曲,凄然泪下,明确说出隋朝即将灭亡。当时国运昌盛,但听到这话的人都不这样认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__之音,岂陛下所宜闻!”

译文:

(2)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又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

译文:

1.C(“望”是“怨恨、责怪”的意思)

2.D(两个“因”都是“于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A项,①表并列关系的连词;②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项,①代词,“它”;②助词,无实义。C项①是表示判断的副词、“是”;②表示出乎意料的副词,“竟然”)

3.C(苏威怒斥的只有万宝常一人)

4.(1)皇上召见万宝常,问他这个音乐是否可以。万宝常回答说:“这是使国灭亡的音乐,哪里是陛下应该听音乐呢?”

 (2 )那些懂音乐的太常,大多都在排挤诋毁他。而任太子洗马的苏又在音乐上自命不凡,尤其恨万宝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雪涛阁集》①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1)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__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2)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释〗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tīng)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zōu)子: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④俳:滑稽,幽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为复古之说以之 胜:胜任

B.而不敢自其才 伸:施展

C.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 袭:模仿

D.有以平而者 传:流传

2.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

( )

① 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②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③ 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④ 然中或有一二语__近俚近俳

⑤ 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⑥ 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①③⑥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的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D.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4.(1)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然 在 古 亦 有 之 有 以 平 而 传 者 如 睫 在 眼 前 人 不 见 之 类 是 也 有 以 俚 而 传 者 如 一 百 饶 一 下 打 汝 九 十 九 之 类 是 也 有 以 俳 而 传 者 如 迫 窘 诘 曲 几 穷 哉 之类是也。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

② 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

1.A(“胜”在此句语境中应解释为“胜过”或“超过”)

2.B(②是说明文章“不能不古而今”的原因;④是对进之文章内容的陈述,没有批评的意思;⑥是对进之诗歌成就的评价,与羞耻没有关系)

3.D(论断过于绝对,作者并没有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全面否定。如袁宏道为之作序的《雪涛阁集》的作者江进之,就属于近代文人中的一员,而袁宏道能给他创作的诗文集作序,就表明袁宏道并没有全面否定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

4.(1)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

   (2)①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力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

②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所以即使没有情感的花草树木也要有所变异,牡丹花中的鞓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衰败,从而懂得文章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

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来超过前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做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所屈服,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二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教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就使人感到羞耻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进之才能突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形成一定的规则,他所说的都是现在人不能说的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音节悠长,在这方面他无疑属于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当时人的眼界。不过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诗句,有因为平易而流传的,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俚俗而流传的,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滑稽而流传的,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就是这样的。古代和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一二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他无疑是诗的大家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散文若干。此集编成,进之自己起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一4题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一dào jiāo 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从之,尽受其学 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者也 济:渡过

C.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和……比较

D.皆其品秩 高:提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鄱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fó jiāo ,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

(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

1.B(济:帮助)

2.B

六句话中第①句是说李仕鲁三年不出家门,潜力读书。第③句与李仕鲁无关,是说陈汶辉上奏疏力求皇帝选用道德行为文章才德杰出的人。

3.A

错在“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文段中说“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可见李仕鲁是在官吏举荐下入朝做官的。

4.文言翻译

①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

②正要推崇朱氏学问,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或责任)。

(“推明”也可译作“推出阐明”等:“辟”也可译作“辟除”、“除去”、“去除”等。)

③陛下深深沉溺fó jiāo ,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

       (“无惑乎”也可译作“难怪”等;“臣言之不如”也可译作“听不进我的话”等。)

文言参考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声名,洪或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袒非常高兴的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皇帝自登基后,对fó jiāo 很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诏到宫中,赐坐和他谈论fó jiāo 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耳目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元入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分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竟然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的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的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陶家太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释氏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他们康先品级俸禄。dào jiāo 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手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地方,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学而崇尚fó jiāo 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朱氏学,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深深沉溺fó jiāo ,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归还陛下笏板,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之,立即毙死于台阶下。

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4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幸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扣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府库。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

A.妻子怨之,晏如也 尤:责怪

B.唯当上下相,以保此道 勖:勉励

C.此固深于卿等也   期:约定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 寝:搁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李藩忠直敢谏和清正自持的一组是 ( )

A.①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

②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

B.①藩性忠荩,事无不盲

②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C.①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②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D.①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②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所以力谏皇上减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锝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认为不可,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3)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1.C(期待,期望)

2.A (分别排除B②、C①和D①)

3.D(“孤峻”意为性情“弧高严正”,不是待人“傲慢苛刻”并非贬意,裴韦二人,俱为清正自持之人)

4.(1)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

  (2)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

  (3)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么能用笔涂改诏书呢?

译文:

李藩,字叔翰,赵郡县人。李藩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出去做官,在扬州读书,用度困难,妻子儿女都责怪他,他却泰然自若。杜亚任东都留守,任用他为从事。洛中发生了盗窃案件,有人诬告是牙将令狐运所为,杜亚相信了,拷打后给他定了罪。李藩知道令狐运是冤屈的,为他争辩。但杜亚不听从,于是辞职离开了。后来捕获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因此更加有名望。

       王绍掌权,邀请李藩见一面就重用他,但李藩最终没有去。王仲舒、韦成季等人担任郎官,结为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作乐,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强邀他去同聚,李藩不得已去了一次。王仲舒等人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后来又邀请李藩,他坚决不去,说:“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后来王仲舒等人果然失势了。

       裴垍告诉皇上,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就任命李藩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藩秉性忠诚,遇事知无不言,皇帝很器重他,认为他言事从无隐瞒掩饰。元和四年冬天,皇帝询问大臣说;“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有的能使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有的却导致国贫民困,这是什么缘故呢?’’李藩回答说“古人说:‘节俭能使用度丰足。’所以财物丰足取决于节俭。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那么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  自然国库充实,五谷丰登。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奇珍异宝,上行下效,风俗日渐奢侈,舍弃农耕,从事工商,衣食日益缺乏,那么百姓就不会富足,国君又怎能富足?自然是国贫家困,盗贼就乘机而起了!我希望陛下能把宫室车马,衣服玩物,务求减省再减省,向人们显示要改变旧俗,那么天下百姓就幸运之极了。”皇帝说:“节俭的事,发自我的诚意,贫富的缘由,正如爱卿所说。只求上下互相勉励,来保持这一风尚,如果我有越制奢滥的情形,这就确实深切期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了。”李藩等人拜贺退下。

       当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花费数千万钱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李藩与权德舆都在中书省任职,有密旨说:“王锷可以兼任宰相,应该立即草拟诏书报来。”李藩于是用笔涂掉“兼任宰相”等字,上奏说:“不可。”权德舆大惊失色说:“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能用笔涂改诏书呢?”李藩说“形势紧急了,过了今日,就无法制止了。天又晚了,哪有时间另写奏章!”此此事果然被搁置了。元和六年李藩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户部尚书。李藩任宰相才能不如裴垍,孤高严正又不及韦贯之,然而人品清正自持,和他们也属于一类人物。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童仆䜣䜣如也。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君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史记 • 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中戚里:京城皇室外戚居住的地方。②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车驾。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宫门阙,必下车 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B.见路马必焉 式:同“轼”,手扶车轼表敬。

C.虽居必冠 燕:同“宴”,安逸、闲适。

D.君子欲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语迟钝,寡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万石君谓邪 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B.①长老肉袒固谢罪 ②不如而善遇之

C.①能从我乎 ②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万石君家孝谨闻乎郡国 ②万石君元朔五年中卒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万石君出身低微,十五岁初侍高祖,因为端庄有礼,虽无才能却颇受汉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中大夫。

B.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是一种褒扬。这是针对石奋父子五人所受恩宠及官阶俸禄说的。

C.文章表现石奋父子为官治家的恭敬孝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臣们谨小慎微而又惶恐的心里。

D.司马迁认为石奋品行忠厚,善于教化而不苛刻,做到了孔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

4.(1)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画横线部分断句。

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取材于《初潭集》)

(2)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君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②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

1.A(“趋”应理解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2.C(A项中“之”,①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放在主胃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的“因”,①通过,经由;②乘,趁机。C项中的两个“若”都是人称代词“你”。D项中的“以”,①因为,②在)

3.A(A项中官至“大中大夫”是孝文帝时的事情,与汉高祖无关)

4.(1)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2)①孔子有句话,“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努力”,恐怕就是说的“万石君”这样的人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峻却能成功,不苛刻即能使局面安定。这可以说是努力按照孔子说的标准去做了。

②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士(或学习)到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用它来甜嘴,疲倦的时候用它当枕头。

译文:

万石君名叫奋,姓石。十五岁时,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爱他恭敬,问他:“你家有些什么人?”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家里贫穷。还有一个姐姐,能弹琴。”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效劳。”于是高祖封他的姐姐为嫔妃,让石奋做中涓,把他家迁徙到长安的中戚里。

他做官到文帝时,靠积累功劳官职升到了太中大夫。虽然没有文才学问,但他恭敬谨严没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让他担任九卿之职。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庆,都因为品有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都做到了二千石的官职。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恩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就称石奋为“万石君”。

景帝末年,万石君回家养老。他作为大臣每年定期参加朝会时,经过皇宫的门楼,一定要下车小步快走(以示恭敬),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手扶着车前横木致敬。子孙做小官,回家时拜见他,石奋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不称呼名字。子孙有错误,不责备,(但是)不上正座,面对食案不吃饭。然后儿子们责备有过错的子孙,由辈分高的带领脱掉上衣袒露上身一再谢罪,表示悔改,这才饶过。有已成年的子孙在他身边,即使闲居在家,他也要穿戴整齐,(显出一副)端庄严肃的样子,仆人也都是一副恭敬谨慎的样子。万石君一家因为教敬谨严而闻名于各郡国,即使是齐、鲁一带那些品行质朴的儒生,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长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任内史。石建年老时,头发都白了,而万石君却依旧健康没病。石建做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探望父亲,暗中询问伺候父亲的人,拿着他父亲的内裤,亲自洗涤,然后再交给仆人,不敢让万石君知道,习以为常。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在诸子中是最随便不拘礼仪的了,尚且这般谨慎。他任齐国相,整个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的好家风,他不靠政令,齐国就治理得很好,老百姓为他建立“石相祠”。

万石君在汉武帝元朝五年时去世。长子郎中令石建哭得十分悲伤,扶着拐杖才能行走,一年多后,石建也死了。石奋的子孙都很孝顺,但石建最突出,其孝顺程度超过了万石君。

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努力”,恐怕是说“万石君”这样的人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峻却能成功,不苛刻却能使局面安定。这可以说是努力按照孔子说的标准去做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