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列译文正确的一项
A: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有什么讨厌的呢?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秦国的土地减少了而晋国却有利可图,您一定要考虑这件事。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译文:事情没有办成功,于是就想生擒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不堪命矣 堪:能忍受
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违逆
C.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阜:丰富
D.三年,乃流王于彘 流:流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告,则杀之B.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C.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D.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3.下列各句括号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
B.王怒,得卫巫,使(之)监谤者,以(之)告,(王)则杀之。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厉王)成而行之。
D.吾能弭(国人)谤矣,(国人)乃不敢言。
4.全都表明天子听取谏言重要性的一项是 ( )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②为民者宣之使言
③是以事行而不悖 ④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对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在如何对待百姓公开议论朝政的问题上,厉王没有听取召公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卫巫的主张,对百姓采取“弭”的态度,予以__,施行暴政。
C.厉王对自己“弭谤”的做法沾沾自喜,而召公以“川壅而溃”设喻,劝说厉王对待百姓的议论应该采用“导”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
D.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这个地方,使他们再也无法议论朝政。
6.翻译上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阜”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使……丰富”“增多”的意思。)
2.B(A、C、D项“之”均为第三人称代词,B项“之”是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
3.C(“成而行之”的主语承上一句的“民”省略,不是“厉王”)
4.C(②④都是说话、进谏行为本身,不属于“重要性”的范畴,排除。)
5.C(A不包括战国时期 B“听从了卫巫的主张”主观添加D国人把厉王流放到彘这个地方)
6.(1)国人没有谁敢说话了,只在道路上用眼睛示意。
(2)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理民众的人应该疏导他们,让他们讲出意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因为执勤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今乃衣绮缟,傅粉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以观夫子之志耳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高尚节操的一项是 ( )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 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③⑤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鸿曾在太学博览群书,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有壮节的要离媲美。
C.梁鸿的妻子孟光相貌丑而内心聪慧,刚嫁给梁鸿时,她用盛装丽服试探梁鸿的品性,最终让梁鸿发现她早有隐居的准备。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1.A(A连词,因为;连词,来。B介词,替、给。C副词,竟然、却。D助词,的。)
2.C(①写梁鸿葬父,与“崇尚节操”无关。④写梁鸿为了生存而替人赁舂,与“崇尚节操”无关。⑥写梁鸿著书情况,与“崇尚节操”无关。)
3.A(A原因是“而不为章句”,并非因为家境贫寒)
【附】古文参考译文:
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梁让是王莽执政时的城门校尉,后来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做文章。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留下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把猪全部拿来赔偿给他们。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主人邻居的老人们看梁鸿不是平常人,就一起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而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仰慕梁鸿的高尚节操,很多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孟姓人家有个女儿,形貌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嫁给像梁伯鸾那样贤能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开始装饰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前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被(您)舍弃,我哪里敢不向您请罪呢。”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用来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大(时穿)的衣服。”于是改变成梳着椎形的髻,穿着粗布衣服,做着家务来到梁鸿的面前。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了!”替她取名孟光,字德曜。
过了一段时间,妻子说:“我常听说您想隐居以避祸乱,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行动?怕不是向世俗势力低头了吧?”梁鸿说:“好的。”于是一起到了霸陵山中避世隐居,以种田和纺织为生,闲暇时读读《诗经》《尚书》,弹弹琴,自我娱乐。
后来到了吴国地方,投奔名人皋伯通,住在他家的下屋里,帮人家舂米。每天回到家,妻子都为他摆好饭菜,不敢在梁鸿面前抬头看,并且把放饭菜的几案举到和眉毛平齐的高度。伯通看到这种情形,觉得很奇怪,说:“那个佣工能使妻子这样敬重他,一定不是普通人。”于是让他们住进正房里。梁鸿潜心闭门进行创作,写了十多本书。到他去世时,伯通等人在要离墓旁为他寻得一块墓地。众人都说:“要离是刚烈的人,而伯鸾品格清廉高尚,可以让他们葬地相近。”安葬梁鸿后,他的妻子和儿子回到了家乡扶风。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古弼为人,忠慎质直。尝以上谷①苑囿太广,乞减太半以赐贫民,入见魏主②,欲奏其事。帝方与给事中刘树围棋,志不在弼;弼待坐良久,不获陈闻。忽起,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帝失容,舍棋曰:“不听奏事,朕之过也,树何罪!置之!”弼具以状闻,帝皆可其奏。弼曰:“为人臣无礼至此,其罪大矣。”出诣公车③,免冠徒跣请罪。帝召入谓曰:“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降之福。然则卿有何罪!其冠履就职。苟有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
魏主畋于河西,尚书令古弼留守。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帝大怒曰:“笔头奴敢裁量朕!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锐,故帝常以笔目之。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今蠕蠕④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帝闻之,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他日,魏主复畋于北山,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五百乘以运之。诏使已去,魏主谓左右曰:“笔公必不我与,汝辈不如自以马运之。”遂还。行百余里。得弼表曰:“今秋谷悬黄,麻菽布野,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雨所耗,朝夕三倍。乞赐矜缓,使得收载。”帝曰:“果如吾言,笔公可谓社稷之臣矣!”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
注:① 上谷:古地名。 ② 魏主: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 ③ 公车:官署名。 ④ 蠕蠕: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忽起,捽树头 捽:揪
B.恐并坐诛 并坐:一同获罪
C.不使人主盘于游畋 盘:盘桓
D.乞赐矜缓 矜缓:怜悯宽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尝以上谷苑囿太广 皆以美于徐公
B.魏主畋于河西 得复见将军于此
C.为国远虑,虽死何伤!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记述古弼为人忠慎质直的一项是 ( )
① 悉以弱者给之 ②“为国远虑,虽死何伤!”
③“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④“乞赐矜缓,使得收载。”
⑤“笔公必不我与,汝辈不如自以马运之。”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④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弼责骂刘树,是因为刘树与魏主下棋,使魏主没有时间过问朝政,刘树实在罪不可赦。
B.古弼免冠徒跣请罪,表明他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也能尽人臣之礼。魏主勉励他努力为国为民办事,不要有什么顾虑。
C.古弼不以肥马“给猎骑”,不同意“发车五百乘以运麋鹿”,表现了他宁冒抗上不尊的风险,也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D.魏太武帝下诏发车运麋鹿,又预料古弼必不遵旨,表明他对古弼行事的原则已十分了解,把古弼视为诤臣。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盘:安乐,游乐。)
2.B(B都译为“在”;A前句“以”译为“因为”,后句“以”译为“认为”;C前句“为”译为“替”,后为“为”译为“治理”;D前句“且”译为况且,后句“且”译为“尚且”。)
3.D(③⑤没有直接记述)
4.A(古弼奏事不成,无奈之下只能迁怒于刘树,并说出“朝廷不治,实尔之罪”这样的话来对魏太武帝进行劝谏。)
5.(1)曾经不慎遗留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找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全部拿猪来赔偿他们。
(2)如果没有防备意外的事情发生,使国家和军队物资缺乏,那罪过就大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①, 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 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②,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③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匾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 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节选自《左传》)
【注】①校:较量、对抗。②廧咎如:狄族的一个部落。③唐叔:晋国始祖,周成王之弟,封于唐,其子改国号为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保:保护
B.以叔隗妻赵衰 妻:嫁给
C.薄而观之 薄:靠近
D.晋公子广而俭 广:指志向远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其奔也 其可怪也欤
B.处狄十二年而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出于五鹿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姜与子犯谋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耳在国内大乱中逃亡到狄,一住十二年。到齐国后又贪图安逸,一住五年,从者谏,姜氏劝,他都无动于衷。这些既显出他贵公子的劣根性,也说明他胸无大志。
B.重耳面对楚王送他回国所开出的条件,先是拒绝,后被逼问,便恼羞成怒说若两军相遇只肯退避三舍,再不行就开打,这反映出他缺乏大局观,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C.在长期的流亡磨难中,重耳在逐渐成长。在秦国娶公主,他一不小心得罪了妻子,见她发怒,赶紧脱去上衣自我拘囚请罪,以免因夫妻口角而影响秦国对他的支持。
D.这篇文章记录的时间漫长、事件众多,但精于剪裁、善于组织,清晰叙述了一个落难贵公子经历磨难成长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过程,为他后来成为霸主作了铺垫。
4.用“/”给文末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 子 降 拜 稽 首 公 降 一 级 而 辞 焉 衰 曰 君 称 所 以 佐 天 子 者 命 重 耳 重 耳 敢 不 拜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盍蚤自贰焉?
译文:
②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译文:
1.A.保:依靠。
2.C.介词,至,到达。 A.副词,表委婉语气,还是/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B.连词,表顺承,相当于“才”/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D.介词,跟/连词,和。
3.B.“恼羞成怒”等赏析有误。事实是重耳被逼问后,便直言两军相遇以退避三舍为礼,决不牺牲本国利益,态度不卑不亢,这说明重耳开始走向成熟,在小事上能克制忍让,大事上决不含糊,表现出从大局着眼的政治家风范。
4.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5.①子盍蚤自贰焉?——您何不早些表示自己与曹公不同呢?
②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怀嬴恼怒了,说,“秦晋是同等的国家,你凭什么看不起我?”
【附】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性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狄国人攻打一个叫唐咎如的部落,俘获了君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重耳娶了季魄,生下伯俦和叔刘。他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赵盾。重耳想到齐国去,对季魄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子不依礼待他。重耳走到五鹿,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他一块泥土。重耳大怒,想用鞭子抽他。 狐偃说:“这是上天的恩赐。重耳叩头表示感谢,把泥块接过来放到了车上。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 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子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的裸体。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足以担当治国的大任。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而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头一个。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饭,在饭中藏了一块宝玉。重耳接受了饭食,将宝玉退还了。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 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 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 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手让怀嬴走开。怀赢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 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 又有一天,秦穆公宴请重耳。狐偃说:“我比不上赵衰那样擅长辞令,让赵衰陪你去吧。”在宴会上,公子重耳作了一首《河 水》诗,秦穆公作了《六月》这首诗。赵衰说:“重耳拜谢君王恩 赐!”公子重耳走下台阶,拜谢,叩头。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表示不敢接受叩谢的大礼。赵衰说:“君王提出要重耳担当辅佐周 天子使命,重耳怎么敢不拜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①问:通“闻”,名声,虚名。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 异:看重
B.除亢父令 除:废除
C.殆有他虑。 殆:恐怕,大概
D.会征孙权 会:正赶上,恰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 )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
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
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
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答: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答:
1.B(除:授予,任命)
2.C(②写在董卓之乱时改任他做亢父县令,他放弃不做之事,④是叙述董昭向他请教让太祖进爵之事,⑥写太祖对他的“打击报复”,与他“有王佐之才”无关。排除此三句,只剩C项。)
3.D(“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与原文相反。)
4.①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
②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①,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②,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③,
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④?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⑤,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⑥。幸惟下流⑦,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吐握:吐哺(口中所含食物)握发(头发)。周公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世因以“吐握”形容礼贤下士。
②畴曩(chóu nǎng):往日。 ③抚躬:犹言抚膺、抚髀,表示慨叹。抚,拍。
④谟猷(yóu尤):谋画,谋略。⑤刍荛(chú ráo):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
⑥青萍:宝剑名。结绿:美玉名。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
⑦下流:指地位低的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遍干诸侯 干:求取
B.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许:允许
C.而愿委身国士 委:托付
D.惟君侯图之 图:考虑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岂不以有周公之风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昔王子师为豫州 皆不得为真愚
D.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谈士们所说的“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突出韩荆州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B.文中作者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意在表明他有如此高的修养,能够识拔贤能之士。
C.文末作者用了薛烛、卞和的典故,主要目的是赞美韩荆州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
D.文章骈散并用,长短错落,虽是干谒之作,但作者并没有露出卑屈之态,而是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
4.用“/”给阅读材料第二段加“ ”部分断句。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
②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1.B(许:赞许)
2.B(两个“以”均为因为。A而:表修饰/表转折 C.为:动词,担任/动词,是,表判断) D.于:介词,表动作方向 对或到/表被动
3.C(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赏识的强烈意愿。)
4.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5.①希望您不因来者富贵而骄纵他们,不因来者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
②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这些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
【参考译文】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行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来者富贵而骄纵他们,不因来者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流落于楚汉。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这些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课内文言翻译。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庐陵欧阳修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真州当东南之水会 当:应当
B.图其所谓东南者来以示予 示:指示
C.吾于是信有力焉 信:相信
D.而又协于其职 协:协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而因其暇日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B.①凡图之所载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①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②持其踵为之泣
D.①乃为之书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选出全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 ( )
①流水横其前 ②芙渠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草木日益以茂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④⑥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用监军荒废的营地建造的一座园子。
B.作者欧阳修从夕日的废营地变为美丽的东园这事实中认识到有能力可以改变环境。
C.东园吸引着四方人士天天前来游览,而施正臣等三人却是有空才能去,所以流连忘
返。
D.作者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
②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③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
1.C(A、地处、处于,B、给……看,D、协调、配合)
2.A趁着(B、“所”字结构/表被动,C、替/对,D、于是、就/表判断)
3.C(③建园前的荒凉,⑤想象中的行为,⑥东园未来之情况)
4.A(B发出可以改变环境感慨的是许子春。C原文意思是“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D作者并未亲到东园,只是根据一幅画而想象作文。)
5.①扩建东园,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了后园,作为宾客戏射的场所。
②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们可以同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这(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
③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
【参考译文】
真州正处于东南各路水上交通的交会之处,所以成了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衙门的所在地。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两君担任正副发运使的时候,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君做他们的判官。三人为他们能合作共事而感到很高兴,因而趁着闲暇时间找到州里监军荒废了的营地建造了一座东园,天天去那儿游览玩。
今年秋天八月,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给我看,说:“东园的面积约有一百亩,前面有一条小河流过,右边有一泓清池,北面筑起了一座高台。在台上修一座拂云亭,我们可以眺望远方;在池边建一座澄虚阁,我们可以俯瞰池水; 在水上我们可以泛著华丽的游船;扩建东园,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了后园,作为宾客戏射的场所。水面上荷花艳丽鲜美,岸边幽兰,白芷放出芳香,还有那些佳花美树成行排列,阴影交迭。这是过去苍烟白露和长满荆棘的地方;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在日影水光里上下摇动,宽敞而幽静,可以产生回声与阵阵清风,这便是过去断墙破壁十分荒凉的地方;现在,每逢良辰佳节,真州的男女,聚集一起吹弹歌唱,这便是过去天色昏暗如黑夜、风风雨雨,鼬鼠蝙蝠以及飞禽走兽吼叫的场所。我因此相信有力量可以改变环境。图画中所画的,不过是其中一点概貌。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跟踪鱼儿游动,那景象的情趣登临的欢乐,只有游览的人自己去体味感受。.凡是画工所不能画出的一切,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请你为我们写一篇介绍大体面貌的文章吧!”
他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们可以同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这(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然而池台亭阁一天天地修饰更新,花草树木一天天生长茂盛,四方人士没有哪天不前来游览,而我们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不为此事写篇文章,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修建的呢?”
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补益,而且又在工作上协调配合知道应该先做什麼,(指关心国计民生)后做什麼(指修建园林),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这都是值得嘉扬的啊!于是为他们写下了这篇文章。庐陵人欧阳修作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雪涛阁集》①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1)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__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2)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释〗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tīng)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zōu)子: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④俳:滑稽,幽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 胜:胜任
B.而不敢自伸其才 伸:施展
C.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 袭:模仿
D.有以平而传者 传:流传
2.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 )
① 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②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③ 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④ 然中或有一二语__近俚近俳
⑤ 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⑥ 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①③⑥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的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D.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
译文:
(2)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译文:
1.A(“胜”在此句语境中应解释为“胜过”或“超过”)
2.B(②是说明文章“不能不古而今”的原因;④是对进之文章内容的陈述,没有批评的意思;⑥是对进之诗歌成就的评价,与羞耻没有关系)
3.D(论断过于绝对,作者并没有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全面否定。如袁宏道为之作序的《雪涛阁集》的作者江进之,就属于近代文人中的一员,而袁宏道能给他创作的诗文集作序,就表明袁宏道并没有全面否定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
4.(1)不久,法吏和判官(张去华)都被贬,(向敏中)仍受岳父的牵连而丢掉官
职,出朝担任广州太守。
(2)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