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 隐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贸:购买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恤: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逆:违背,拂人意。
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 造:拜访
2.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 )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_______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1.A 交换
2.D(③是王导为郭文提的居所,④是郭文对外物的淡然,⑤是郭文的推脱之词)
3.B(原文说是郭文夜里为打猎的人挑水)
4.(1)先生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
(2)等到苏峻谋反,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附:参考译文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交换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下列文言文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荆轲奉樊淤期头函 D:图穷而匕首见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成为疆界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假如没有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拊心:怀恨在心 D: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朝济而夕设版焉 因人之力而敝之 D: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不武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以其无礼于晋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王购之千金 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⑧我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⑨父母亲族,皆为戮没 ⑩见燕使者咸阳宫
A:①⑤/②③④/⑥⑦⑨/⑧⑩ 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⑨⑩ C:①⑤⑧/②③⑦/⑥⑨/④⑩ D:①⑤⑧/②④/③⑥⑦/⑨⑩
选出下列译文正确的一项
A: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有什么讨厌的呢?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秦国的土地减少了而晋国却有利可图,您一定要考虑这件事。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译文:事情没有办成功,于是就想生擒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不堪命矣 堪:能忍受
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违逆
C.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阜:丰富
D.三年,乃流王于彘 流:流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告,则杀之B.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C.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D.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3.下列各句括号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
B.王怒,得卫巫,使(之)监谤者,以(之)告,(王)则杀之。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厉王)成而行之。
D.吾能弭(国人)谤矣,(国人)乃不敢言。
4.全都表明天子听取谏言重要性的一项是 ( )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②为民者宣之使言
③是以事行而不悖 ④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对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在如何对待百姓公开议论朝政的问题上,厉王没有听取召公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卫巫的主张,对百姓采取“弭”的态度,予以__,施行暴政。
C.厉王对自己“弭谤”的做法沾沾自喜,而召公以“川壅而溃”设喻,劝说厉王对待百姓的议论应该采用“导”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
D.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这个地方,使他们再也无法议论朝政。
6.翻译上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阜”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使……丰富”“增多”的意思。)
2.B(A、C、D项“之”均为第三人称代词,B项“之”是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
3.C(“成而行之”的主语承上一句的“民”省略,不是“厉王”)
4.C(②④都是说话、进谏行为本身,不属于“重要性”的范畴,排除。)
5.C(A不包括战国时期 B“听从了卫巫的主张”主观添加D国人把厉王流放到彘这个地方)
6.(1)国人没有谁敢说话了,只在道路上用眼睛示意。
(2)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理民众的人应该疏导他们,让他们讲出意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因为执勤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今乃衣绮缟,傅粉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以观夫子之志耳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高尚节操的一项是 ( )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 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③⑤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鸿曾在太学博览群书,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有壮节的要离媲美。
C.梁鸿的妻子孟光相貌丑而内心聪慧,刚嫁给梁鸿时,她用盛装丽服试探梁鸿的品性,最终让梁鸿发现她早有隐居的准备。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1.A(A连词,因为;连词,来。B介词,替、给。C副词,竟然、却。D助词,的。)
2.C(①写梁鸿葬父,与“崇尚节操”无关。④写梁鸿为了生存而替人赁舂,与“崇尚节操”无关。⑥写梁鸿著书情况,与“崇尚节操”无关。)
3.A(A原因是“而不为章句”,并非因为家境贫寒)
【附】古文参考译文:
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梁让是王莽执政时的城门校尉,后来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做文章。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留下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把猪全部拿来赔偿给他们。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主人邻居的老人们看梁鸿不是平常人,就一起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而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仰慕梁鸿的高尚节操,很多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孟姓人家有个女儿,形貌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嫁给像梁伯鸾那样贤能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开始装饰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前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被(您)舍弃,我哪里敢不向您请罪呢。”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用来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大(时穿)的衣服。”于是改变成梳着椎形的髻,穿着粗布衣服,做着家务来到梁鸿的面前。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了!”替她取名孟光,字德曜。
过了一段时间,妻子说:“我常听说您想隐居以避祸乱,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行动?怕不是向世俗势力低头了吧?”梁鸿说:“好的。”于是一起到了霸陵山中避世隐居,以种田和纺织为生,闲暇时读读《诗经》《尚书》,弹弹琴,自我娱乐。
后来到了吴国地方,投奔名人皋伯通,住在他家的下屋里,帮人家舂米。每天回到家,妻子都为他摆好饭菜,不敢在梁鸿面前抬头看,并且把放饭菜的几案举到和眉毛平齐的高度。伯通看到这种情形,觉得很奇怪,说:“那个佣工能使妻子这样敬重他,一定不是普通人。”于是让他们住进正房里。梁鸿潜心闭门进行创作,写了十多本书。到他去世时,伯通等人在要离墓旁为他寻得一块墓地。众人都说:“要离是刚烈的人,而伯鸾品格清廉高尚,可以让他们葬地相近。”安葬梁鸿后,他的妻子和儿子回到了家乡扶风。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古弼为人,忠慎质直。尝以上谷①苑囿太广,乞减太半以赐贫民,入见魏主②,欲奏其事。帝方与给事中刘树围棋,志不在弼;弼待坐良久,不获陈闻。忽起,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帝失容,舍棋曰:“不听奏事,朕之过也,树何罪!置之!”弼具以状闻,帝皆可其奏。弼曰:“为人臣无礼至此,其罪大矣。”出诣公车③,免冠徒跣请罪。帝召入谓曰:“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降之福。然则卿有何罪!其冠履就职。苟有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
魏主畋于河西,尚书令古弼留守。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帝大怒曰:“笔头奴敢裁量朕!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锐,故帝常以笔目之。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今蠕蠕④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帝闻之,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他日,魏主复畋于北山,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五百乘以运之。诏使已去,魏主谓左右曰:“笔公必不我与,汝辈不如自以马运之。”遂还。行百余里。得弼表曰:“今秋谷悬黄,麻菽布野,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雨所耗,朝夕三倍。乞赐矜缓,使得收载。”帝曰:“果如吾言,笔公可谓社稷之臣矣!”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
注:① 上谷:古地名。 ② 魏主: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 ③ 公车:官署名。 ④ 蠕蠕: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忽起,捽树头 捽:揪
B.恐并坐诛 并坐:一同获罪
C.不使人主盘于游畋 盘:盘桓
D.乞赐矜缓 矜缓:怜悯宽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尝以上谷苑囿太广 皆以美于徐公
B.魏主畋于河西 得复见将军于此
C.为国远虑,虽死何伤!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记述古弼为人忠慎质直的一项是 ( )
① 悉以弱者给之 ②“为国远虑,虽死何伤!”
③“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④“乞赐矜缓,使得收载。”
⑤“笔公必不我与,汝辈不如自以马运之。”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④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弼责骂刘树,是因为刘树与魏主下棋,使魏主没有时间过问朝政,刘树实在罪不可赦。
B.古弼免冠徒跣请罪,表明他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也能尽人臣之礼。魏主勉励他努力为国为民办事,不要有什么顾虑。
C.古弼不以肥马“给猎骑”,不同意“发车五百乘以运麋鹿”,表现了他宁冒抗上不尊的风险,也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D.魏太武帝下诏发车运麋鹿,又预料古弼必不遵旨,表明他对古弼行事的原则已十分了解,把古弼视为诤臣。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盘:安乐,游乐。)
2.B(B都译为“在”;A前句“以”译为“因为”,后句“以”译为“认为”;C前句“为”译为“替”,后为“为”译为“治理”;D前句“且”译为况且,后句“且”译为“尚且”。)
3.D(③⑤没有直接记述)
4.A(古弼奏事不成,无奈之下只能迁怒于刘树,并说出“朝廷不治,实尔之罪”这样的话来对魏太武帝进行劝谏。)
5.(1)曾经不慎遗留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找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全部拿猪来赔偿他们。
(2)如果没有防备意外的事情发生,使国家和军队物资缺乏,那罪过就大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①, 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 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②,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③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匾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 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节选自《左传》)
【注】①校:较量、对抗。②廧咎如:狄族的一个部落。③唐叔:晋国始祖,周成王之弟,封于唐,其子改国号为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保:保护
B.以叔隗妻赵衰 妻:嫁给
C.薄而观之 薄:靠近
D.晋公子广而俭 广:指志向远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其奔也 其可怪也欤
B.处狄十二年而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出于五鹿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姜与子犯谋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耳在国内大乱中逃亡到狄,一住十二年。到齐国后又贪图安逸,一住五年,从者谏,姜氏劝,他都无动于衷。这些既显出他贵公子的劣根性,也说明他胸无大志。
B.重耳面对楚王送他回国所开出的条件,先是拒绝,后被逼问,便恼羞成怒说若两军相遇只肯退避三舍,再不行就开打,这反映出他缺乏大局观,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C.在长期的流亡磨难中,重耳在逐渐成长。在秦国娶公主,他一不小心得罪了妻子,见她发怒,赶紧脱去上衣自我拘囚请罪,以免因夫妻口角而影响秦国对他的支持。
D.这篇文章记录的时间漫长、事件众多,但精于剪裁、善于组织,清晰叙述了一个落难贵公子经历磨难成长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过程,为他后来成为霸主作了铺垫。
4.用“/”给文末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 子 降 拜 稽 首 公 降 一 级 而 辞 焉 衰 曰 君 称 所 以 佐 天 子 者 命 重 耳 重 耳 敢 不 拜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盍蚤自贰焉?
译文:
②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译文:
1.A.保:依靠。
2.C.介词,至,到达。 A.副词,表委婉语气,还是/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B.连词,表顺承,相当于“才”/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D.介词,跟/连词,和。
3.B.“恼羞成怒”等赏析有误。事实是重耳被逼问后,便直言两军相遇以退避三舍为礼,决不牺牲本国利益,态度不卑不亢,这说明重耳开始走向成熟,在小事上能克制忍让,大事上决不含糊,表现出从大局着眼的政治家风范。
4.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5.①子盍蚤自贰焉?——您何不早些表示自己与曹公不同呢?
②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怀嬴恼怒了,说,“秦晋是同等的国家,你凭什么看不起我?”
【附】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性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狄国人攻打一个叫唐咎如的部落,俘获了君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重耳娶了季魄,生下伯俦和叔刘。他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赵盾。重耳想到齐国去,对季魄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子不依礼待他。重耳走到五鹿,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他一块泥土。重耳大怒,想用鞭子抽他。 狐偃说:“这是上天的恩赐。重耳叩头表示感谢,把泥块接过来放到了车上。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 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子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的裸体。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足以担当治国的大任。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而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头一个。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饭,在饭中藏了一块宝玉。重耳接受了饭食,将宝玉退还了。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 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 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 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手让怀嬴走开。怀赢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 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 又有一天,秦穆公宴请重耳。狐偃说:“我比不上赵衰那样擅长辞令,让赵衰陪你去吧。”在宴会上,公子重耳作了一首《河 水》诗,秦穆公作了《六月》这首诗。赵衰说:“重耳拜谢君王恩 赐!”公子重耳走下台阶,拜谢,叩头。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表示不敢接受叩谢的大礼。赵衰说:“君王提出要重耳担当辅佐周 天子使命,重耳怎么敢不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