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选自《淮南·汜论训》)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赏少而善者众也   劝告

B.社稷危,国家      危险

C.子以奸我者也。    侍奉

D.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  南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赵襄子围晋阳       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

B.入多无怨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C.唯赫不失君臣礼 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D.铸金而为刃,伐不义而无道 其无礼于晋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1 ( )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

③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④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⑤遍饮而去之 ⑥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4.下面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依照百姓的喜恶来劝善禁奸,就能够做到“守约而治广”的道理。

B.赵襄子赏高赫,是为了倡导君臣之礼;齐威王烹无盐令,是为了禁绝臣子以奸事君。赏罚虽异,均利于治。

C.野人盗杀秦穆公的骏马,秦穆公不但不责罚,反而为野人身体考虑而送酒给他们,显示了秦穆公的德泽。

D.齐桓公要征兵打仗,下令有罪在身的人可以交纳钱物代替亲身作战,既使自己大有所获又使百姓没有怨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

②“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

③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1.A(劝:勉励)

2.A(都是介词,表“在”。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结构助词“的”;动词,可译为“到达”。D.表目的连词,“用来”;介词,“因为”。)

3.C(①是善赏之举;③是善罚之举;⑤野人盗马,本该罚,却施与恩,因此也是善罚之举。②是善赏之果,非“做法”;④是善罚之果,也非“做法”。⑥与赏罚无关。)

4.D(齐桓公主要缺的是兵器和钱财,而不是士兵,所以不存在让本应参军的人代替亲身作战的问题,并且讼而不胜者也不属于有罪之人)

5.翻译

①考察你的政绩,你辖内的田野荒芜,官府的仓库空虚,监狱里关满了人。

②“吃了骏马的肉如果不立即饮酒,就会伤害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

③因此圣人遵循简约的法则却能够办理好许多方面的事务,说的就是这样。

【参考译文】 

古代的善于赏赐的人,费财少却可以勉励大众;善于处罚的人,刑法简约而奸人可以禁止;善于给予的人,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怨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赫列为首功。左右的人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的。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的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时说:“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穆公一直追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穆公说:“吃了马肉,如果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回去。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

齐桓公将要征伐,武器不够用。下令有重罪的人,出一副硬甲、一个戟;有轻罪的,按照出金分量多少赎罪;打官司不胜的,出十二支箭。百姓都很高兴。于是修治箭矢,冶炼金属为兵器,用来讨伐不义之国,征伐无道之君,于是称霸天下。这是获取多而百姓没有怨言的例子。

因此圣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因此赏赐一个人,天下人民赞誉他,惩罚一人,天下百姓畏惧他。所以最高的赏赐是不虚费钱财,最高的刑罚是不伤害好人。孔子杀了少正卯,鲁国的奸邪就被堵塞了;子产杀了邓析,而郑国的奸诈便被禁止了。用近的来使人知道远的,用小的来使人知道大的。因此圣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辜负,对不起) 相如因持璧立(后退) 若仆不相师(希望) 于圜墙之中(囚禁) B:其文约,其辞(浅薄) 争宠丽心其能(害怕) 乃谢客车(上,登上) 今公子过之(特意) C:保民雨王,莫之能也(治理,统治) ,然后知轻重(用秤称) 左右或欲相如去(延请) 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假使,如果) D:吴楚东南(分裂,划分) 宣乎,百姓之谓我也(吝啬) 然问曰:“天下恶乎定?”(突然) 施施从外来,骄萁妻妾(喜悦自得的样子)

下列加点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望不似人君 ②身之察察,物汶汶 ③廉颇曰:“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④欲求将军报父仇,莫能得 ⑤行廉,故死而不容 ⑥臣窃以为人勇士,有智谋,宣可使。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⑧而复请,事必危矣

A:①②⑤⑥ B:③④⑧⑦ C:①④⑤③ D:①③④⑤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其称文小面其指极大/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B:黉起,施从良人之所之/“离骚”者,犹离忧也/盖亦反其本矣 C:辞决而行/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亡走赵,赵不皮 D:秦王恐其破璧,召有司案图/直上载公子上坐/刑于寡妻

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的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乃设九宾礼于廷 (5)是乃仁术也 (6)盖文王拘两演《周易》 (7)惟奕秋之为听 (8)大王见臣列观 (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0)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11)无兄弟之亲 (12)君乃亡赵走燕 (13)诗云:“他人有心,予圣寸度之。”——夫子之谓也。

A:(1)(2)/(3)(6)/(4)(8)(11)(12)/(5)(10)/(7)(9)(13) B:(1)(7)(11)/(2)(4)(9)/(3)(6)/(5)(8)(10)(12)/(13) C:(1)(11)/(2)(4)/(3)(6)(10)/(5)/(7)(9)(13)/(8)(12) D:(1)(7)/(2)(4)(9)/(3)(8)(11)/(5)(6)(l0)(12)/(1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词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乏意 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B:①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②是以君子远庖厨 C: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②璧有瑕,请指示于王 D: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②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下列加点的字均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秦御史书曰 ③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削 ④其后楚以削 ⑤抑王兴甲兵,士臣 ⑥群臣之 ⑦五亩之宅,之以桑 ⑧秦王恐其璧 ⑨且庸人尚之 ⑩今王乐于此

A:①⑩/②④/③⑦/⑤⑥⑧⑨ B:①/②⑦⑩/③/④/⑤⑥/⑥⑨ C:①②⑩/③④⑦/⑤/⑥⑨/⑨ D:①②⑩/③④/⑤⑥③/⑦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安鳌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予能急人之圆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吾臣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俗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予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鹈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予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予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两端:两头,指两可之势。

B.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生:单独生存。

C.今有难,无他端,丽欲赴秦军 他端:别的办法。

D.姬父为人所杀,如姬之三年 资:出钱悬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公子姊赵惠文王弟平原磬夫人/赢闻如姬父人所杀

B.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C.吾攻赵旦暮下/公予纵轻胜,弃之降秦

D.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自王下,欲求报其父仇

3.下列句子分别为四组,最能表现魏公子“急人之困”的一组是 ( )

①公子患之,数清魏王 ②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⑧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④复弓|车还闽侯生

⑤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⑥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圈”豹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阉然有其扶危救困的性格作用,主要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的愿意为信陵君冒死而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5.翻译下面语句

(1)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

(2)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D(资:储蓄,积蓄)

2—4:BAB

5.(1)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流行的乐曲罢了。

  (2)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绘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3)屈平痴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了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三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 隐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竹叶木实,盐以自供 贸:购买

B.食有余谷,辄穷匮 恤: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而已 逆:违背,拂人意。

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之 造:拜访

2.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 )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_______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1.A 交换

2.D(③是王导为郭文提的居所,④是郭文对外物的淡然,⑤是郭文的推脱之词)

3.B(原文说是郭文夜里为打猎的人挑水)

4.(1)先生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

  (2)等到苏峻谋反,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附:参考译文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交换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