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已持政,稍自肆 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考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
例句: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D.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 )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反对。
C.徐敬业起兵__,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
(2)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3)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1.D 顾:只是
2.D 例句:以绝宗室望,“以”连词,表目的。A介词,用;B介词,因为;C连词,但是;D连词,表目的
3.B ①③⑤错
4.C “徐敬业起兵__”在后,并非“为内应”
5.(1)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祎之带兵入宫。
(2)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
(3)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
【文言文参考译文】:
裴炎,字子隆,是绛州闻喜县人。性情宽厚,很少谈笑,有奇特的节操。高宗前往东都,留皇太子在京师,让裴炎辅佐。皇帝有病,太子监国,下诏裴炎和刘齐贤、郭正一在东宫商量处理政事,等到皇帝病危,接受遗命辅佐太子,就是唐中宗。
中宗想要任命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并授予乳母的儿子五品官,裴炎坚持不同意,皇帝发怒说:“我即使有意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难道又有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要吝啬侍中这一职位呢?”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祎之带兵入宫,宣布武后命令,扶皇帝下殿,皇帝说:“我有什么罪?”武后说:“将天下交给韦玄贞,难道没有罪吗?”便废皇帝为庐陵王,改立豫王为皇帝。裴炎因为制定谋策的功劳,封永清县男。
武后执政后,逐渐放纵,于是武承嗣请求建立七庙,追封自己的父祖为王,裴炎上谏说:“太后是天下的母亲,以盛德临朝听政,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武后说:“吕氏的封王,是将权力交给活人,如今我追封的是祖先,存亡互异,怎能相提并论呢!”裴炎说:“蔓草难以对付,不可任它萌芽生长。”武后不高兴而作罢。武承嗣又劝说太后诛杀汉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断绝李唐宗族的希望,刘祎之、韦仁约畏惧沉默不敢说话,唯独裴炎坚持争执,武后愈加愤恨。不久,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然是皇帝,不曾处理天下事务。裴炎谋划趁太后出游龙门时,派兵拘捕她,将国政归还天子。正值久雨,太后不出游而停止此事。徐敬业起兵,太后提议讨伐他,裴炎说:“天子长大了,不参与国政,因此小人有借口。如今假如还给儿子明君之政,逆贼不用征讨就会自行瓦解。”御史崔詧曰:“裴炎受先帝顾命之托,大权在手,听说叛乱不去征讨,却请求太后归还国政,此中必定有异图。”太后便拘捕裴炎押送诏狱,派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共同审讯他。凤阁侍郎胡元范曰:“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 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相继为他辩解,太后说:“裴炎谋反已有端倪,只是卿等不知道罢了。” 胡元范、刘齐贤说:“如果裴炎能谋反,我们也能谋反了。”武后说:“我知道裴炎谋反,你们不谋反。”便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裴炎被弹劾时,有人劝他说些恭顺的话,裴炎说:“宰相下狱,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最终不屈服。官府抄没他的家财,没有一石粮食的积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景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景故,不纳。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长子仲遇清源公,次子仲仪宣城公。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作者欧阳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善属文,工书画 工:擅长
B.世宗以景故,不纳 纳:接受
C.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 克:完成
D.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 赦:赦免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煜勤于政务的一组是( )
①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
②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③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
④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
⑤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⑥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煜为人仁而且孝,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额头很宽,前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人。因为他的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幸运地被封为吴王。
B.李煜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贡品献到京师,宋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
C.在乾德二年时,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很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当十枚铁钱用,客观上有利于商业流通。
D.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能率直说真话,想起用为宰相,而韩照载后房有侍妾数十人,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于之职,分司南都。后韩熙载将众妓女尽行斥逐,李煜很高兴,恢复他的职位。但韩熙载反复无常,李煜最终没让韩熙载为宰相。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C项“克”在这儿不是“完成”的意思,应是“攻下、战胜”的意思。如《左转·曹刿论战》中“彼竭我盈,故克之”中的“克”即是此意。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2.【答案】A
【解析】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认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A.①③④都属于李煜勤于政务的选项,②李煜性骄矜奢侈,喜爱声色,又喜奉佛,爱高谈阔论,不理政事。与“勤于政务”无关,排除D项,⑤宋太祖派使者持诏书宣李煜赴宋京,李煜推托有病,不肯入宋京。与“勤于政务”无关,排除B项,⑥李煜被俘至宋京,宋太祖赦免他,封他为“违命侯”,与“勤于政务”无关,排除C项,综合考虑,此题正确答案为A项。
做此类题目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3.【答案】B
【解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B.题中“李煜”应为“李景”,此处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4.【答案】(1)派遣中书侍郎冯延鲁准备贡礼送给宋朝廷,下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任务的,每日二人在内殿奉陪。(2)李煜曾经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成天和臣下饮酒,愁思悲歌,不能自已。
【解析】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 )句注意关键词“遣:派遣”“修贡:准备贡礼”“于内殿”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要提前;(关键词一处一分,大意对得两分)第(2)句注意关键词“尝:曾经”“蹙:困窘”“不已:不能自已,不停止”,翻译大意务求准确。考生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关键词一处一分,大意对得两分)
【参考译文】
李煜,宇重光,初名从嘉,是李景的第六个儿子。李煜为人仁而且孝,善于作诗文,又善于写字作画。他额头很宽。前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仁。从太子李冀以上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按顺序被封为吴王。宋建隆二年(961),李景迁于南都(今江苏南京),立李煜为太子,留京监国。李景死,李煜继帝位于金陵。母亲钟氏,其父名泰章。李煜尊他母亲为“圣尊后”;立他的妃子周氏为皇后;封他的弟弟李从善为韩王,李从益为郑王,李从谦为宜春王,李从度为昭平郡公,李从信为文阳郡公。大赦境内。派中书侍郎冯延鲁准备贡礼送给宋朝廷,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任务的,每日二人奉陪于内殿。
建隆三年(962),泉州(今属福建)留从效死。李景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贡品献到京师,宋世宗因为李景的缘故,不接受。留从效听说李景迁到洪州(今江西南昌),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基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于是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张汉思年岁大了,不能胜任职务之事,泉州人陈洪进把他赶走,自己称“留后”, 李煜便以陈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很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当十枚铁钱用。李煜任韩熙载为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其长子韩仲遇为清源公,封其次子韩仲仪为宣城公。
建隆五年(964),李煜命令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殿勤政殿学士,分批于光政殿直夜班,和他们谈论。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能率直说真话,想起用为宰相,而韩照载后房有妓女侍妾数十人,多到外舍私陪宾客,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于之职,分司南都。韩熙载将众妓女尽行斥逐,自己单车上路,李煜很高兴,把他留下来,恢复他的职位。不久,众妓女又渐渐回来了,李煜说:“我真是无可奈何啊!”这一年,韩熙载死了,李煜感叹地说:“吾始终不得让韩熙载为宰相啊。”他想以平章事追赠,问前代可有这样的事例?群臣答道:“以前刘穆之曾追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追赠韩熙载为平章事。韩熙载,是北海(今山东益都)武将之家的孩子,初时和李谷相友善。后唐明宗时,韩熙载南奔吴地,李谷送他到正阳(今河南汝阳),酒酣话别,韩熙载对李谷:“江左如果任用我为宰相,我一定长驱北上,以平定中原。”李谷说:“中原如果用我为宰相,我直取江南,就像探囊取物而已。”及至周朝之师南征淮河一带、任命李谷为将,率军以攻取淮南,而韩熙载却不能有所作为。
开宝四年(971),李煜派他弟弟韩王李从善入朝宋京,李从善被扣留不让回去。李煜亲手写信求宋朝让他弟弟从善回南唐,宋太祖还是不允许他回去。李煜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成天和臣下饮酒,愁思悲歌,不能自已。李煜性骄矜奢侈,喜爱声色,又喜奉佛,爱高谈阔论,不理政事。开宝七年(973),宋太祖派使者持诏书宣李煜赴宋京,李煜推托有病,不肯入宋京。宋朝大军南征,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人奉表向宋朝请求暂缓军事进攻,宋太祖不答复。开宝八年(975)十二月,宋师攻克金陵(今江苏南京)。开宝九年(976),李煜被俘至宋京,宋太祖赦免他,封他为“违命侯”,官拜左千牛卫将军。他的后事均见于《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岳起,鄂济氏,满州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逾年,擢内阁学士,寻出为江西布政使。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嘉庆四年,特起授山东布政使。未几,擢江苏巡抚。清介自矢①,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②,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宾演剧。吴下奢俗为之一变。疏陈漕弊,略曰:“京漕积习相因,惟弊是营。米数之盈绌,米色之纯杂,竟置不问。旗丁领运,无处不以米为挟制,即无处不以贿为通融。推原其故,沿途之抑勒,由旗丁之有帮费;旗丁之索帮费,由州县之浮收③。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诏嘉其实心除弊。常州知府胡观澜结交盐政征瑞长随高柏林④,派捐修葺江阴广福寺。岳起疏言观澜、柏林虽罢逐,尚不足服众心,请将钱二万余串责二人分偿,以修苏州官塘桥路。五年,署两江总督。劾南河工员庄刚、刘普等侵渔舞弊,莫云(人名)于任所设店肆运货至工居奇网利,并治如律。八年,入觐,以疾留京,署礼部侍郎。会孝淑皇后奉移山陵⑥,坐会疏措语不经,革职留任。寻命解署职,遂卒。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赐恤如例。无子,诏问其家产,仅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异数也。妻亦严正,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往籍毕沅家。暮归,饮酒微醺。妻正色曰:“毕公耽于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之不暇,乃复效彼耶?”岳起谢之。及至京,居无邸舍,
病殁于僧寺,妻纺绩以终。吴民尤思其德,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谓可继汤斌云。
(节选自《清史稿》卷三五九)
注:①矢:正直。②驺从:骑士随从。③浮收:超过定额的征收。
④高柏林:盐政官员征瑞的随从。⑤南河工员:修理整治南河工地的官员。
⑥奉移山陵:安葬到山中陵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勘圩堤 行:巡视
B.推原其故 原:原来
C.坐会疏措语不经 坐:因为
D.岳起谢之 谢:道歉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岳起清正廉洁的一组是 ( )
①屋宇器用遍洗涤 ②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
③无处不以米为挟制 ④仅屋四间、田七十六亩
⑤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 ⑥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岳起,满洲镶白旗人。乾隆年间被提升为内阁学士。任江西政使时尽心于民事,正遇上水灾,工作时落入水中,因而患病。皇帝下诏嘉奖他勤政,允许卸任养病。
B.岳起被提升为江苏巡抚后,吴地奢侈的风俗之一变。他上疏陈述水道运粮的弊端,得到皇帝下诏褒奖。代理两江总督时,他弹劾了一些不法官员。
C.岳起入京朝见皇上,因病留在京城,代理礼部侍郎,被免职后病故。因为岳起没有儿子,皇帝没有按惯例将其财产充公,而是将财产留下赡养他的妻子,这是特殊的待遇。
D.岳起清正廉洁,苏州百姓特别思念他的德操,称他为“岳青天”,后来编成歌谣来赞颂他,说他可以称理上是与汤斌一样的清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漕积习相因,惟弊是营。
(2)毕公耽于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不暇,乃复效彼耶?
1.B(原:推究)
2.D(①厌恶其他贪官这举;③表现旗丁贪污;⑤体现皇帝对岳起的体恤)
3.C(皇帝给岳起特殊的待遇是因为他清廉家贫)
4.(1)在通过水道运粮送信京城的过程中(在通往京城的漕运中)有长期积累下的习惯相传,(有些人)只要能谋求私利就进行舞弊(作弊)。
(2)毕公(毕沅)沉溺于酒色。(所以)不能保住家产(保全全家),你正要担忧警惕他还来不及呢,还要再效仿他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选自《淮南·汜论训》)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劝告
B.社稷危,国家殆 危险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侍奉
D.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阳 南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赵襄子围于晋阳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B.入多而无怨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唯赫不失君臣之礼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无道 以其无礼于晋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1 ( )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
③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④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⑤遍饮而去之 ⑥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4.下面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依照百姓的喜恶来劝善禁奸,就能够做到“守约而治广”的道理。
B.赵襄子赏高赫,是为了倡导君臣之礼;齐威王烹无盐令,是为了禁绝臣子以奸事君。赏罚虽异,均利于治。
C.野人盗杀秦穆公的骏马,秦穆公不但不责罚,反而为野人身体考虑而送酒给他们,显示了秦穆公的德泽。
D.齐桓公要征兵打仗,下令有罪在身的人可以交纳钱物代替亲身作战,既使自己大有所获又使百姓没有怨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
②“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
③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1.A(劝:勉励)
2.A(都是介词,表“在”。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结构助词“的”;动词,可译为“到达”。D.表目的连词,“用来”;介词,“因为”。)
3.C(①是善赏之举;③是善罚之举;⑤野人盗马,本该罚,却施与恩,因此也是善罚之举。②是善赏之果,非“做法”;④是善罚之果,也非“做法”。⑥与赏罚无关。)
4.D(齐桓公主要缺的是兵器和钱财,而不是士兵,所以不存在让本应参军的人代替亲身作战的问题,并且讼而不胜者也不属于有罪之人)
5.翻译
①考察你的政绩,你辖内的田野荒芜,官府的仓库空虚,监狱里关满了人。
②“吃了骏马的肉如果不立即饮酒,就会伤害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
③因此圣人遵循简约的法则却能够办理好许多方面的事务,说的就是这样。
【参考译文】
古代的善于赏赐的人,费财少却可以勉励大众;善于处罚的人,刑法简约而奸人可以禁止;善于给予的人,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怨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赫列为首功。左右的人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的。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的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时说:“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穆公一直追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穆公说:“吃了马肉,如果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回去。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
齐桓公将要征伐,武器不够用。下令有重罪的人,出一副硬甲、一个戟;有轻罪的,按照出金分量多少赎罪;打官司不胜的,出十二支箭。百姓都很高兴。于是修治箭矢,冶炼金属为兵器,用来讨伐不义之国,征伐无道之君,于是称霸天下。这是获取多而百姓没有怨言的例子。
因此圣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因此赏赐一个人,天下人民赞誉他,惩罚一人,天下百姓畏惧他。所以最高的赏赐是不虚费钱财,最高的刑罚是不伤害好人。孔子杀了少正卯,鲁国的奸邪就被堵塞了;子产杀了邓析,而郑国的奸诈便被禁止了。用近的来使人知道远的,用小的来使人知道大的。因此圣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相如因持璧却立(后退) 若望仆不相师(希望) 幽于圜墙之中(囚禁) B:其文约,其辞微(浅薄) 争宠丽心害其能(害怕) 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C:保民雨王,莫之能御也(治理,统治) 权,然后知轻重(用秤称)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延请)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假使,如果) D:吴楚东南坼(分裂,划分) 宣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吝啬)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突然) 施施从外来,骄萁妻妾(喜悦自得的样子)
下列加点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望之不似人君 ②身之察察,物之汶汶 ③廉颇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欲求将军报其父仇,莫能得 ⑤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⑥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宣可使。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⑧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A:①②⑤⑥ B:③④⑧⑦ C:①④⑤③ D:①③④⑤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其称文小面其指极大/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B:黉起,施从良人之所之/“离骚”者,犹离忧也/盖亦反其本矣 C:辞决而行/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亡走赵,赵不皮 D:秦王恐其破璧,召有司案图/直上载公子上坐/刑于寡妻
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的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乃设九宾礼于廷 (5)是乃仁术也 (6)盖文王拘两演《周易》 (7)惟奕秋之为听 (8)大王见臣列观 (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0)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11)无兄弟之亲 (12)君乃亡赵走燕 (13)诗云:“他人有心,予圣寸度之。”——夫子之谓也。
A:(1)(2)/(3)(6)/(4)(8)(11)(12)/(5)(10)/(7)(9)(13) B:(1)(7)(11)/(2)(4)(9)/(3)(6)/(5)(8)(10)(12)/(13) C:(1)(11)/(2)(4)/(3)(6)(10)/(5)/(7)(9)(13)/(8)(12) D:(1)(7)/(2)(4)(9)/(3)(8)(11)/(5)(6)(l0)(12)/(1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词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乏意 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B:①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②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C: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②璧有瑕,请指示于王 D: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②素所自树立使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