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故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郁离子》)
1.“今诸臣谄谀以干利”中的“干”的意思是 ( )
A.岸、河岸B.冲、犯C.追求D.盾牌
2.“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的正确意思是 ( )
A.刚才那些唱得好的,全都是想要这些鱼。
B.过去那些叫好的,全都像这些鱼一样。
C.以前喜欢唱歌的人,全都想要像这些鱼一样。
D.刚才那些叫好的,都是想要这些鱼的人。
3.景公“射出质”而群臣“唱善者若出一口”的根本原因是 ( )
A.景公喜欢听奉承话,群臣因此讨好他。
B.群臣缺乏才智和胆识,一切顺从君主。
C.群臣都想同弦章一样得到景公赏赐鲜鱼。
D.群臣有意谄谀,掩盖景公的过失。
4.弦章坚决谢绝景公赏赐鲜鱼,其主要原因是 ( )
A.因为接受赏赐将违反晏子的道义,顺从阿谀奉承的欲望。
B.因为要劝谏景公提防谄媚,纠正景公的过失。
C.为了保持君子的廉洁,不与群臣同流合污,谄媚争宠。
D.为了遵从晏子的道义,弘扬晏子遗留下来的美好品德。
5.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
1.C
2.D
3.B(抓住“知不足以……颜色”一句)
4.A(抓住“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诌谀之欲也”一句)
5.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
(1)使深谷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2)何头号生命的长短依从造化,终归要到尽头。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奇特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拜访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玄宗奇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儿女饿殍者数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乃溯沿湘流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时琯为宰相 拜相如为上大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郑国公严武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A(A项中的“奇”应解释为意动用法“认为……不一般”。)
2.D(A项前句为代词,指代杜甫。后句为助词。B项前句为助词,附在“饿殍”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后句助词,放在“今”之后,不译。C项前句为连词,译为“于是”。后句为副词,译为“才”。D项两个“为”都是动词,译为“担任”。)
3.B(“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兵败于陈涛斜”非兵败郑国公严武)
4.(1)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去安葬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前面。
(2)略
文言文参考翻译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帅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金石录》后序(节录)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①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之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余惊怛,念侯性素急,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葬毕,余无所之。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矣。……到越,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在会稽,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十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注:侯,称丈夫赵明诚。信宿:连宿两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归赵氏:出嫁B.浸觉有味:渐渐
C.如传闻城中缓急:平缓与紧急 D.比至,果大服柴胡:等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是说也,人常疑之。
D.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她和丈夫穷心尽力搜集,整理金石书画的是 ( )
A.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B.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
C.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D.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4.翻译文言文中的划线句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译文:
②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译文:
(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答案】C。缓急:紧急(偏义复词)
2.【答案】B。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助词,表感叹语气/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D.表判断/这样
3.【答案】D 。D是说危急时刻如何保护金石书画等,不是谈搜集整理。
4.【答案】(1)①(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筹不到钱,又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②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
(2)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悲从中来,有极其落寞凄苦无奈之感;同时也有经历太多大喜大悲之后对人生的一种彻悟,一份旷达与坦然。
参考译文: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我嫁给赵氏。当时先父在做礼部员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礼部侍郎,我夫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做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展玩碑文,一边咀嚼果实,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后二年,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节衣缩食,也要游遍天边海角,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丞相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中也有人在秘书省的,常常有《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到了难以自控的地步。后来偶而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筹不到钱,又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高宗建炎二年秋九月,明诚再度被起用任职建康知府,三年春三月罢官。夏五月,到池阳,皇帝有旨任命他知湖州,需上殿朝见。六月十三日,他开始挑起行李,舍舟登岸。他穿着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坐在岸上,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来,向船上告别。此刻我的情绪很不好,大喊道:“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他伸出两个手指,远远地答应道:“跟随众人吧。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器具,必须抱着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说罢策马而去。一路上不停地奔驰,冒着炎暑,感染成疾。我又惊又怕,想到明诚向来性子很急,有时发烧后,他一定会服凉药,病就令人担忧了。于是我乘船东下,一昼夜赶了三百里。到达以后,方知他果然服了大量的柴胡、黄芩等凉药,疟疾加上痢疾,病入膏肓,危在旦夕。我不禁悲伤地流泪,匆忙中哪里忍心问及后事。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来,取笔做诗,绝笔而终。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天天晚上属吏散了,他便校勘两卷,题跋一卷。这二千卷中,有题跋的就有五百零二卷啊。现在他的手迹还象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唉!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注:(1)杨广:即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市)被宇文化及所杀。据《大业拾遗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平定东都洛阳后,将观文殿所藏新书八千卷载回长安。上官魏梦见炀帝,大吨道:何因辄将我书向京师?"船行黄河,值风覆没,一卷未剩。上官魏又梦见炀帝,喜曰:"我已得书!"以上二句所言本此。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河南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①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甚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③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六)
【注】:①太祖:曹操。 ②从妹:堂妹。 ③枣祗zhī:陈留太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能胜兵者不减万人 胜:战胜,超过。
B.明府若能唱之 唱:倡导。
C.若权行河南尹事 行:代理。
D.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 典:掌管、负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同的一组是 ( )
A.众不知所从 若属皆且为所虏
B.太祖以峻功高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太祖流涕者久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峻在东汉末年军阀纷争的局面中,说服中牟县令杨原首先起事讨伐董卓,后来他又带人跟随曹操,应该说是一个有胆有谋的俊杰。
B.任峻很得曹操信任,担任典农中郎将时,向曹操建议在许下用屯田制来筹集军粮,于是得谷百万斛,使仓廪皆满,对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C.官渡之战中,为把粮食运到前线,任峻让一千辆马车组成一队,分十路并进,组成双层军阵来环绕保卫运粮车队。这样一来,敌人就不敢接近运粮的队伍。
D.任峻为人宽厚有度量,又通晓事理,每有上陈的建议,曹操很赞成。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译文: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译文: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译文:
1.A (胜:胜任。)
2.C(A①代词,放在名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所从”可译为“跟从谁”。②“为……所……”表被动。B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C①②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从”。D①用在时间词后,协调音节,不译。②代词,指天下。)
3.B (“在许下用屯田制来筹集军粮”不是任峻的“建议”。)
4.(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
(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作妻子)。
(3)救济(他们的)急事(危急),接续(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释] 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必造随园投诗文 造:造访
B.与人留连不倦 与:结交
C.再起,发陕西 起:被起用
D.其考自远来县治 治: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考乃喜,入官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君亦遇事尽其能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盖未有及君也 盖亦反其本矣
D.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他被排挤外放做知县,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学创作诗歌。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在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一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可见出袁枚父亲正直的品格和爱护儿子的心情,也侧面突出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译文:
②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译文:
③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译文:
1.D(治所)
2.D(用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B人称代词,自己的;指代词,那些。C无实意,何不。A副词,这才;副词,竟然)
3.A(“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应为“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
4.①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计分点:著、而、仕)
②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替他们把这些表述出来了。(计分点:世人、达、为)
③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计分点:以为、足、绝)
参考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
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群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丘处机传
丘处机,登州栖霞人,自号长春子。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同师重阳王真人。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儿、刘仲禄持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来召我,我当往。”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盖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常马行深雪中,马上举策试之,未及积雪之半。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锡仙翁,以寤朕志。”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于是锡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太祖从之。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太祖为罢猎者久之。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岁乙酉,荧惑犯尾,其占在燕,处机祷之,果退舍。丁亥,又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当名瑞应,已而亦验。有旨改赐宫名曰长春,且遣使劳问,制若曰:“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遂卒,年八十。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至大间加赐金印。
(选自《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 器:重视
B.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饬:恭谨
C.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 踣:跌倒
D.与滨死而得更生者 滨:水边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丘处机爱护百姓的一组是 ( )
①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 ②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
③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 ④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⑤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⑥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丘处机十九岁时出家,皈依在王重阳真人门下,成为王真人嫡传的“全真七子”中的大师兄。
B.在拒绝金、宋朝廷的征召后,丘处机与十八名弟子一行不远万里,历经艰辛,历经四年抵达成吉思汗驻地,他们此行意在止杀,为此甚至在雪地里都经常拿起经卷彼此讨论。
C.当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询问长生之术时,丘处机坦言关键在于清心寡欲。成吉思汗非但没有责怪丘处机,反而极为敬重他,赐给他虎符和玺书,尊称他为“神仙”。
D.凭着虎符和玺书,丘处机师徒借入教的名义拯救了大量汉人,受到百姓称赞。其后,丘处机的祈祷使不利于燕地的煞星移位,使干旱的地区下了三天雨,造福于百姓。
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前两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译文:
②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译文:
(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第三处文字断句
六 月 浴 于 东 溪 越 二 日 天 大 雷 雨 太 液 池 岸 北 水 入 东 湖 声 闻 数 里 鱼 鳖 尽
去 池 遂 涸 而 北 口 高 岸 亦 崩 处 机 叹 曰 山 其 摧 乎 池 其 涸 乎 吾 将 与 之 俱 乎
1.D (滨,靠近,接近)
2.B (①③⑥与“爱护百姓”无关)
3.C (A原文并未提及丘处机是否大师兄,事实上大师兄是马钰,丘处机排行第四。B他们没有经常讨论只是用马鞭探察雪的深度。D原文“期以三日雨”是以三天为期出现降雨,并非下了三天雨。)
4.(1 )①丘处机总是说想要统一天下,一定是不喜欢杀人。
②人的罪过中没有超过不孝的,不孝就是不顺应天命,所以上天用雷电来警告不孝的人。
(2)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
(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
(《三国志·王粲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除,任命。
B.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规,规劝。
C.下车即缮其甲卒 缮:整治。
D.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典,掌管。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粲“有异才”的一项是 ( )
①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②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③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④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⑤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
⑥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粲才华出众,但他幼小的时候,身体羸弱,貌不惊人,因而当初没有得到刘表及其宾客的重视。
B.王粲认为袁绍刘表二人并非没有大志,但都不善于用人,不能使天下英雄豪杰诚心归附,所以难成大事。
C.王粲曾在后汉、刘蜀、曹魏三处任官就职,精于吏治,明了天下时事,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D.王粲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即使所写急就之章,别人也认为如宿儒所作,他的作品传世的至少有六十篇。
4.翻译和断句。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②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2)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乐记》
1.B (规:效法,取法。)
2.B (①是蔡邕待王粲的态度,②是写王粲的外貌)
3.B(A项应是“蔡邕的宾客”,C项王粲并未在 “后汉”“刘蜀”任官,D项不是“如宿儒所作”,“宿构”是指“事先构思好”,他的作品传世应是“接近六十篇。”)
4.略
【参考译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的时候,王粲也迁移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认为他非同寻常。当时蔡邕以才学著称,,在朝廷很有地位。上他家拜访的人车马塞满了巷口,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蔡邕来不及穿好鞋子,倒穿着鞋去迎接他。王粲进来以后,众人见他年纪小,身材又矮,在座的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后代,有非凡的才学,我赶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要送给他。”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司徒征举他为僚属,皇上又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他都没有就任。后来王粲到荆州去投靠刘表。刘表因为他其貌不扬,身体瘦弱,又不拘小节,不很器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曹操。太祖任命他为丞相府属官,赐他关内候的爵位。太祖在汉水之滨摆酒设宴,王粲举杯敬酒道贺说:“现在袁绍起于河北,依仗人马众多,一心想要兼并天下。他虽然喜爱有贤能的人,但不知道任用,所以杰出之士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做今天的周文王。在荆州避乱的读书人,都是海内的俊杰,刘表不能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的时候没有人辅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就整顿军队,修治武器,收罗豪杰加以任用,以便能横行天下。等到平定江汉,又选拔这里的贤人俊士,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官位上。因此,天下的人都心向着您,远望您的风采而希望接受您的统治。您能文武并用,使英雄尽力,这是夏、商、周三王的做法啊!”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后,又被任命为侍中。他学识渊博,问无不答,当时旧的礼仪都已被废弃,建立各种制度都是王粲主持。先前,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你能把它背诵下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叫他背转身背诵,一个字也没错。他看别人下围棋,棋局乱了,他便按照原来的局势将棋子重新摆出来。下棋的人不相信,用手帕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两个棋局一比较,不错一子。他强记和默记的能力就是那么好。王粲生来善于计算,做算术时,推理验算得很周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成文,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常常认为是事先构思好的,但即使经过反复斟酌推敲,也不能比他做得更好。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建安二十一年随太祖曹操征伐吴国。建安二十二年春天,在路上得病死去,时年41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已骈,间至军中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D.项伯杀人,臣活之
2.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4.翻译: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D
2.B(表修饰,A项表承接)
3.A
4.略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翻译划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论语蕴涵的哲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老师每到了一个国家后,必然听到了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这是求人家告诉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的呢?
(2)说明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除了本身即是美德,所以如果真能做到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则不但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心性修治更加推展,亦能使得知识的获取过程更加简易平顺,效果更加深入广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__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 ,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名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城西五六里止屯 屯:驻扎
B.君,民之望也 望:敬仰,此处作名词,敬仰的人
C.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相:帮助,辅助
D.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表:表扬,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 毕礼而归之
B.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 吾定绍,将加兵于岱
C.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D.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阿县丞王度叛乱,县令奔逃。程昱派人侦察情况,与薛房用计诱导民众,找回县令,防守县城,最终打败了王度。
B.兖州刺史刘岱遭受公孙瓒的威胁时,程昱劝说刘岱不要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认为刘岱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是舍近求远的危险举措。
C.程昱到范县后,对县令靳允动之以情,晓以大义,分析利害,靳允深受感动,坚定了守城信心。程昱趁此良机,让靳允杀死氾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
D.程昱是三城防守的中流砥柱,其他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靳允听从程昱劝说,冒着亲人被杀的风险,一心守城,东阿县令枣祗率吏民拒城坚守。兖州府从事薛悌也与程昱出谋划策,三城吏民团结一心,共度危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1.D(表,作动词,上表推荐)
2.A(A组都作连词,表顺承,可不译;B组都作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后者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C组前者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后者作可译为“带领”;D组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作代词)
3.C(“让靳允杀死汜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与原文意思不符,应是“靳允杀死汜嶷后,回来部署军队加强了城防”)
4.翻译
(1)这与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母子双亡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2)【解析】大王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参考译文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县人。黄巾起义时,县丞王度反叛响应,焚毁仓库。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与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到渠丘山。程昱派人去观察王度那里的形势,发现王度得到一处空城却无法防御,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处驻扎。程昱对县中大户人家薛房等人说:“现在王度虽然得到了城池,却不能据守,他们的情况可想而知,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率领大家返回城中坚守呢?而且城墙高大厚实,城中粮草充足,现在如果回去找到县令,一起坚守,王度肯定不能支撑多久,便可一攻即破了。”薛房等人认为他说得对。但其他官吏和百姓不肯听从,说:“贼兵在西面,我们只有向东去才安全啊!”程昱对薛房说:“愚蠢的百姓不可与他们谋划什么大事。”随后秘密派遣数十骑兵在东山上举着旗帜,让薛房等人看到,大声喊叫“土匪来啦”,随即下山奔向县城,官吏百姓争相跟随,找到县令,就一起守城。王度等来攻城,攻不下,想要离开。程昱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快速出击,王度等人大败而逃。东阿县城因此得到保全。
初平年间,兖州刺史刘岱和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让他的妻儿住在刘岱那里,公孙瓒也派从事范方 带骑兵援助刘岱。后来袁绍和公孙瓒出现不合。公孙瓒打败了袁绍的军队,接着派人告诉刘岱,让他遣返袁绍妻儿,与袁绍绝交。另外敕令范方:“如果刘岱不遣返袁绍妻儿,你就带领骑兵返回。待我平定袁绍后,就发兵向刘岱开战。”刘岱连续数日(与谋士商议)没有拿定主意,这时候,别驾王彧对刘岱说:“程昱很有计谋,能决断大事。”刘岱于是召见程昱,向他询问对策,程昱说:“如果放弃袁绍的救援而寻求公孙瓒的远助,就是常说的向越地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啊。公孙瓒不是袁绍的敌手。虽然现在打败了袁绍,但是最终要被袁绍擒住的。如果你只顾一时的权变而不考虑长远谋略,那你终究要失败的。”刘岱听从了他。范方带领他的骑兵返回,还没到达,公孙瓒就被袁绍打得大败。刘岱上表举荐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推辞。
太祖曹操到了兖州,征召程昱,任命他为寿张县令。太祖征讨徐州,让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人投降吕布 ,各郡县纷纷响应,只有鄄城、范县、东阿没有变动。吕布军中投降过来的人,说陈宫正要带兵攻取东阿,又让氾嶷攻取范县,官吏百姓都很恐慌。荀彧对程昱说:“现在兖州整个反叛,只有这三座城池了。陈宫等人以重兵逼临城下,如果没有结交其心的人,这三座城池也必发生变动。您是百姓敬佩的人,如能回城劝说他们,大概是可以成功的!”程昱于是归返,访问范县,劝说县令靳允说:“听说吕布拘捕了您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这是孝子所绝对不能容忍的!现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定会有著名于当代的有能力平息天下之乱的人出现,这是聪明的人应该审慎选择的。吕布粗鲁而六亲不认,刚愎自用而蛮横无礼,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陈宫等人以势利大小暂时合作,不能帮助您的。他们兵士虽多,最终必定不会成功。曹使君杰出的智慧韬略世所稀有,几乎可以说是上天所授。您一定能固守范县,我将守住东阿,这样,像田单那样的收复失地的功劳就可以建立了。这与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母子双亡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靳允流着眼泪说:“我不敢有另外的心思。”这时氾嶷已经在县里,靳允于是去见氾嶷,埋伏兵士刺杀了他,回去指挥兵士守城。程昱又派骑兵堵住仓亭渡口,陈宫来到,不能渡河。程昱到了东阿,东阿县令枣祗已经率领官吏民众,拒城坚守。又有兖州从事薛悌与程昱共同谋划,终于保全了三城,等待太祖。太祖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如果不是你的功劳,我就无处可归了。”于是上表推荐程昱担任东平相,驻扎在范县。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