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选文,完成1—5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 私:暗中勾结

B.独其不蚤耳 恨:遗憾

C.增为以此去哉 曷:什么

D.羽既杀卿子冠军 矫:掩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增与羽比肩事义帝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B.而擢为上将 自为得之矣。

C.羽杀卿子冠军也 臣壮也,犹不如人

D.诸侯此服从 夫夷近,则游者众

3.下列句子全都属于作者认为“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的理由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②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③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

④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

⑤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⑥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C.苏轼认为义帝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5.把文言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译文: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译文:

(3)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译文 :

1.D(矫:假托君命)

2.C(均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A 而: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表转折;B以为:前为“把……任命为”,后为“认为”;D以:前为介词“因为”,后表并列)

3.D

4.B(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

5.(1)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忌的君主呢?

  (2)不采纳他的意见,却杀掉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3)不在这时明白离去与留下的(利害)分别,却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浅陋啊!

翻译:

汉使用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了君臣关系,项羽怀疑范增与汉有私情,于是就慢慢地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的事已定下来了,你请好自为之,希望你 能让我回家结束军队生活,回家的路上还未到彭城,患了疽病死了,苏轼说,范增离开是对的,如果不离开,项羽必定杀了他,只是遗憾他不早一点离开。

    然而应该因为什么事离开,范增劝说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最终因此而失去了天下,应该是因此而离开的吗?我说不是,范增想杀刘,是作为人臣的分内之事,项羽不杀他,是他还有君子的风度,范增为何因此而离开?“《易经》上说:‘能预知事物的苗头是神明的!’《诗经》上说:‘看那天上下雪,是先落雪珠的。’”范增离去,应该因为项羽杀了卿子冠军这件事。

    陈涉得了民心,是凭项燕扶苏的名号,项羽的兴起,是立了楚怀王孙。而诸侯背叛后又杀了义帝,并且义帝在立位之时,范增是主要策划人,没有听说义帝死了,而范增还能在此久居的,项羽杀卿子冠军,是杀义帝的先兆,杀义帝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一定要等陈平的计策吗?事物必定先自己腐烂,然后虫才能产生,人一定是先怀疑了,然后离间才能奏效,陈平虽有智,怎么能离间没有猜疑的君臣呢?

    我尝议论义帝,他是天下的贤主,只让刘入关而不派项羽,在众人中识别卿子冠军,提拔他为上将,如不贤能像这样,项羽误杀了卿子冠军,义帝必定不能忍受,不是项羽杀义帝,就是义帝杀项羽,不想到聪明人落后了,范增起先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众,又半途杀了他,这不是范增的意思,而且不仅不是他的意思,肯定极力争取但没有听他的,不用他的话,反而杀了他所立的人,项羽怀疑东增一定是从此开始的。

当项羽杀卿子冠军时,范增与项羽并肩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有定,替范增出谋的人都说能除掉羽的,就除掉,不能除掉的,就应离开他,不果断怎么能是大丈夫?范增已年七十,能合就合,不能合就离开,不在这个时候明确去留,反而想依靠项羽成就名声,不是太浅见了吗?然而范增是刘邦所怕的人,他不离去,项羽不会灭亡,唉,范增真是人中俊杰!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试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__,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1.下列各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辟:开辟

B.方今英雄并起,各命__ 矫:假造,伪造

C.且援刚愎好胜,必吾军 易:轻视

D.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尽 单:通“殚”,竭尽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钟繇处事有远见的一组是 ( )

①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②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

③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 ④纵吾欲归,其得至乎?

⑤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⑥乃一代之伟人,后世殆难继矣!

A.②③⑥B.①②④C.③④⑤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傕、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B.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

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C.钟繇未归附曹操前,就暗中与曹操有交情,劝李傕、郭汜等人为曹操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曹操的诚意。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赏识,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而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

(2)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

1.A(辟:征召)

2.B

3.C(不是暗中与曹操有交情,是钟繇政治才能的体现)

4.(1)之所以没有全都背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震慑了他们罢了。

(2)假若他们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那么,等到(或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

参考译文:

钟繇字元常,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令之职,因病离职。被三府征召,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东的联系。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意。钟繇劝李傕、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话,加以优厚地报答,从此太祖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太祖已经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听说他劝说过李傕、郭汜二人,更对他充满渴盼。后来李傕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对策。天子能够逃出长安,钟繇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关中马腾、韩遂等众将,各率强兵相争斗。太祖正在山东征战,很为关中忧虑。于是表奏汉帝任命钟繇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让他拿着符节督察关中诸军,把后事委托给他,特地让(他)不必拘泥条文制度。钟繇到了长安,将书信交给马腾、韩遂等,为他们陈述祸福利害,马腾、韩遂各自派遣儿子入宫侍奉。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钟繇送去二千余匹战马补给军用。太祖给钟繇一封信说:“得到你送来的战马,非常应急。关中平和安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这是您的功劳。过去萧何镇守关中,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满足军需,也适合说你呀。”那以后匈奴单于作乱于平阳,钟繇率领诸军围困敌军,没有攻克;而袁尚所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来到河东,兵丁众多。诸将商议想放他离开,钟繇说:“袁尚势力正强盛,郭援到来,关中暗地里和他勾结,之所以没有全都背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震慑了他们罢了。如果放弃让他们离开,向他们显示了我们的软弱,当地的百姓,哪一个不是仇人?即使我们想回去,难道能够回得去吗!这就是没作战先自己败下阵来。况且郭援刚愎好胜,一定轻视我军,假若他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张既劝说马腾会合攻打郭援,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精兵迎击郭援。郭援到了,果然轻率地要渡过汾水,众将阻止他,不听。渡水未到一半,钟繇发起进攻,彻底打败了他们,斩杀郭援,降服单于。这件事收录在《既传》中。那以后河东卫固作乱,和张晟、张琰及高干等一起当了贼寇,钟繇又率领诸将讨伐并打败了他们。从天子移民西迁以来,洛阳百姓人数将尽,钟繇迁徙关中百姓,又招纳逃亡叛民来补充人数,几年间百姓人口数量稍稍增多

文帝即王位,钟繇又担任大理寺卿。等到文帝登基为帝,改任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又升为太尉,转而被封为平阳乡侯。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先朝名臣。文帝退朝后,对左右侍从说:“这三位,是一代伟人,后世大概很难再出现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古人烛夜游,良有以也 秉:

(2)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遇:

(3)见长人者好其令 烦:

(4)几世几年,掠其人 剽:

(1)秉:拿着;(2)遇:汇合、接触;(3)烦:繁多;(4)剽:抢劫、掠夺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径须沽取对君酌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渌水荡漾清猿啼 D:善刀而藏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亦他处不同 B:①尔无忘乃父之志 ②吾无意于人世矣 C:①汝殁六月二日 ②且硕茂,早实 D:①后人哀之不鉴之 ②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C: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多于南亩之农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之 哂:笑

B.以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 撰:撰写

D.吾点也 与:赞成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如会同,章甫B.乎舞雩,咏而归

C.而木之性以离矣D.且硕茂,早以蕃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 对学生十分了解的老师形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2.C(C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3.B(从全文来看,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不过是讲得谦虚一点罢了。)

4.(1)(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②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以之国,则同心而共济 事:治理

C.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举:全部

D.善人虽多而不也 厌: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 ②莫如唐昭宗

B.①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②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C.①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②然皆乱亡

D.①惟君子有之 ②君子不然

3.以下句子中,全都符合君子之朋兴国这一思想的一组是 ( )

①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③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④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⑤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⑥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A.②③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B.接着作者从本质上对小人无朋作了深入剖析,小人之朋虽然从利出发,但他们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

C.作者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作者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D.文章交相运用转折句和排比句,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举:推举。)

2.C(C.其:代词,他们的。A.之:前者为代词,代指“朋党之说”;后者为结构助词,“的”。B.以: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因为”。D.则:前者为副词,表确认,“才”;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

3.A(①是说小人之伪朋,⑤说的是“朋党之论”祸国。根据①可以排除B,根据⑤可以排除C、D。)

4.B(“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是说君子之朋。)

5.(1)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都是虚假的。

       ——注意“党引”“以(之)为”“伪也(判断句)”等词语的落实

   (2)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注意“治乱”“迹”“可以(之)”“鉴”等词语的翻译。

附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为一朋党。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递相称美,互相推举谦让,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尚书》上说:“纣有臣亿万,便有亿万条心;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条心。”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__。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振兴。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然而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朋党的,莫过于纣;能禁止、断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莫过于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莫过于唐昭宗时代。然而都因此致乱而使他们__。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莫过于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推举他的国内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莫过于周,可是周却因此而振兴,那是好人即使很多他们也总觉得不够的缘故啊

       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逾年,起知祥符县,司开封户曹,提拳京东常乎,入辞,留为库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姓势持官府 怙:依仗、凭借

B.结党欲为内应 阴:阴谋

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 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

D.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 徇:示众

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B.②④⑥C.④⑤⑥D.①②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阴:暗地里、暗中)

2.A(②陈述克戬从弟;④百姓为之感动;⑥为后人敬重、景仰。排除这三项)

3.C(事件的前提应在太原沦陷后,而不是在太原被围时。“暗中”也属无中生有)

4.(1)但是从道义上讲,我不忍心辜负国家、辱没祖先,我愿意跟这座城池共存亡,以

       此来表明我的气节,各位还是自己作打算吧。

   (2)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__最终没有到来。(帅、却、讫)

译文:

       张克戬,字德祥,是侍中张耆的曾孙。考中进士后,做过河间县令,吴县知府。吴县是浙江的大城镇,民风骁悍,喜欢争夺,大姓人家依仗势力把持官府的行为。以往做县令的总是滑袭老规矩谨慎处事,都想做到在任职期间不生事端,能够侥幸离开罢了。张克戬到任后,依靠法律进行彻底制裁,奸猾之人大为收敛。使者把这种情况报告给朝廷,朝廷召见并授官卫尉丞。当初,张克戬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宣和七年八月,张克戬做汾州知府。十二月,金兵进犯黄河以南,包围了太原。太原距离汾州只有二百里地。金兵派遣大将银朱孛堇前来攻打汾州,放纵士兵四处掠夺。张克戬尽全力阻击抵御敌人。有几十个燕人事先进城隐藏在城下,私下里勾结打算作为内应,张克戬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处死。张克戬多次挑选精悍的士卒骚扰敌营,出其不意焚毁敌兵营寨栅栏,金兵畏惧就撤兵了。张克戬凭功被加封为“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再次进逼汾州城。守将麻世坚在半夜里夺关出城,逃跑了,通判韩琥接着也阵亡了。张克戬召令士兵和百姓说:“太原已经陷落,我本来就知道汾州城会灭亡呀。但是从道义上讲,我不忍心辜负国家、辱没祖先,我愿意跟这座城池共存亡,以此来表明我的气节,各位还是自己作打算吧。”士兵和百姓都哭泣着不能仰脸看(张克戬),异口同声回答说:“您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愿意尽死力听以您的命令。”张克戬于是更加严格约束士兵,谨慎防守。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张克戬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__最终没有到来。金兵攻占了平遥,平遥是汾州大镇,长久与金兵对抗,已经首先陷落了。金兵又胁迫介休、孝义诸县,使之投降。金兵占据了汾州南面二十个村庄,准备制作攻打汾州城的器具。金兵派遣两位使臣拿着书信劝降张克戬,张克戬连看都没看就烧掉了。张克戬详细阐述危急艰苦的情况,招募壮士从小道逃出上报朝廷,最终没有获得朝廷的答复。十月底,金兵增加上万骑兵前来攻打汾州,形势极为迫切。汾州城里有十个人散布投降的话,张克戬斩杀了他们示众。各位金兵首领站在城下,张克戬临城大声痛骂,用火炮击中敌人的一位首领,那位首领当场死亡。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第二天,金兵从汾州城的西北角攻入,杀死都监贾直,张克戬还在率领众人巷战。金人悬赏招募能活捉张克戬的人。张克戬回家取出朝服,焚香面向南面祭拜,然后自杀,一家死了八口人。金兵将领抬着他的尸体依礼节埋葬在后园里,设祭坛排列拜祭,并为他修了一座庙。情况为朝廷所知,朝廷下诏封赠张克戬为康殿学士,赠送银子三百两、绢五百匹,并在乡里张榜颂扬。绍兴年间,谥号“忠确”。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言语的好坏,关键要体会它有没有深远的意义。

B.一个人能够遵守约定并且施与广博,那么他行的就是善道

C.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田里去除草,往往是人们的毛病。

D.我们不应该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却降低要求。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请结合上面选段中有关“操守”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B“守约”意思应为“操守简约”。

(2)参考答案:我们每个人都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凡事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方能推己及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