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疾病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小人穷滥矣 人也而有斯疾也

B.召子路而问曰 而后今培风

C.志不远矣 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D.天下莫能容 是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予一以贯之

B.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信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才显出君子的修养,这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的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根据语境可推断出“不容何病”的“病”应为“担心,忧虑”)

2.C。(C项都是代词,通“尔”,“你的”。A项前为连词“那么”“ 就”;后为代词“这”。B项前表顺承连词“就”;后为副词,表条件“才”。D项前为连词“所以”;后为名词,译为“缘故”。)

3.B。(B项是一般反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

4.D。(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5.  ⑴由此可知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宁快乐可以使人灭亡。(关键词:“忧患”“生”“死”)

       ⑵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关键词:“道”“纲”“为”)

       ⑶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关键词:“修”“用”“丑”)

【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为筑外宫而之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赵事 因……而判罪

C.于天子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天下乃可 谢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厉王母得幸 ②且置土石?

B.①立子长淮南王 ②父母宗族,皆戮没。

C.①上同车,常谓上“大兄” ②复疏钟相间。

D.①淮南王为人刚 ②誓不相隔卿,暂还家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杀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

②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

③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

1.A (舍:安排住处)

2.C (焉:语气词,助词/兼词;为:当,担任,动词/被,介词;且:况且,连词/暂且,副词)

3.C (淮南王不是被处死的,而且他最后也有悔意)

4.①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来危害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

②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

   ③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把他们)一律弃市问斩。

【附】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是过去赵王张敖的妃嫔。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怀下身孕。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次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厉王母亲也被抓,她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如实禀报,皇上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厉王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而自杀。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皇上遂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厉王即淮南王位。

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发作。

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视与皇上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皇上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__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向皇上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越发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厉王让男子但等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来到长安。

朝廷尽杀刘长的同谋者,于是命淮南王启程,一路用辎车囚载,令沿途各县递解入蜀。当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担忧他会突然在途中身染风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杀弟的恶名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沿途各县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于是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这种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__身亡。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天子。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身死。”袁盎说:“事已无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宽解。”皇上说:“怎么办好呢?”袁盎回答:“只要斩丞相、御史来向天下人谢罪就行了。”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把他们)一律弃市问斩。然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安葬了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

阅读下列文言选文,完成1—5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 私:暗中勾结

B.独其不蚤耳 恨:遗憾

C.增为以此去哉 曷:什么

D.羽既杀卿子冠军 矫:掩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增与羽比肩事义帝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B.而擢为上将 自为得之矣。

C.羽杀卿子冠军也 臣壮也,犹不如人

D.诸侯此服从 夫夷近,则游者众

3.下列句子全都属于作者认为“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的理由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②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③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

④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

⑤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⑥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C.苏轼认为义帝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5.把文言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译文: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译文:

(3)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译文 :

1.D(矫:假托君命)

2.C(均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A 而: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表转折;B以为:前为“把……任命为”,后为“认为”;D以:前为介词“因为”,后表并列)

3.D

4.B(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

5.(1)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忌的君主呢?

  (2)不采纳他的意见,却杀掉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3)不在这时明白离去与留下的(利害)分别,却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浅陋啊!

翻译:

汉使用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了君臣关系,项羽怀疑范增与汉有私情,于是就慢慢地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的事已定下来了,你请好自为之,希望你 能让我回家结束军队生活,回家的路上还未到彭城,患了疽病死了,苏轼说,范增离开是对的,如果不离开,项羽必定杀了他,只是遗憾他不早一点离开。

    然而应该因为什么事离开,范增劝说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最终因此而失去了天下,应该是因此而离开的吗?我说不是,范增想杀刘,是作为人臣的分内之事,项羽不杀他,是他还有君子的风度,范增为何因此而离开?“《易经》上说:‘能预知事物的苗头是神明的!’《诗经》上说:‘看那天上下雪,是先落雪珠的。’”范增离去,应该因为项羽杀了卿子冠军这件事。

    陈涉得了民心,是凭项燕扶苏的名号,项羽的兴起,是立了楚怀王孙。而诸侯背叛后又杀了义帝,并且义帝在立位之时,范增是主要策划人,没有听说义帝死了,而范增还能在此久居的,项羽杀卿子冠军,是杀义帝的先兆,杀义帝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一定要等陈平的计策吗?事物必定先自己腐烂,然后虫才能产生,人一定是先怀疑了,然后离间才能奏效,陈平虽有智,怎么能离间没有猜疑的君臣呢?

    我尝议论义帝,他是天下的贤主,只让刘入关而不派项羽,在众人中识别卿子冠军,提拔他为上将,如不贤能像这样,项羽误杀了卿子冠军,义帝必定不能忍受,不是项羽杀义帝,就是义帝杀项羽,不想到聪明人落后了,范增起先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众,又半途杀了他,这不是范增的意思,而且不仅不是他的意思,肯定极力争取但没有听他的,不用他的话,反而杀了他所立的人,项羽怀疑东增一定是从此开始的。

当项羽杀卿子冠军时,范增与项羽并肩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有定,替范增出谋的人都说能除掉羽的,就除掉,不能除掉的,就应离开他,不果断怎么能是大丈夫?范增已年七十,能合就合,不能合就离开,不在这个时候明确去留,反而想依靠项羽成就名声,不是太浅见了吗?然而范增是刘邦所怕的人,他不离去,项羽不会灭亡,唉,范增真是人中俊杰!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试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__,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1.下列各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辟:开辟

B.方今英雄并起,各命__ 矫:假造,伪造

C.且援刚愎好胜,必吾军 易:轻视

D.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尽 单:通“殚”,竭尽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钟繇处事有远见的一组是 ( )

①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②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

③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 ④纵吾欲归,其得至乎?

⑤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⑥乃一代之伟人,后世殆难继矣!

A.②③⑥B.①②④C.③④⑤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傕、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B.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

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C.钟繇未归附曹操前,就暗中与曹操有交情,劝李傕、郭汜等人为曹操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曹操的诚意。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赏识,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而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

(2)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

1.A(辟:征召)

2.B

3.C(不是暗中与曹操有交情,是钟繇政治才能的体现)

4.(1)之所以没有全都背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震慑了他们罢了。

(2)假若他们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那么,等到(或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

参考译文:

钟繇字元常,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令之职,因病离职。被三府征召,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东的联系。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意。钟繇劝李傕、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话,加以优厚地报答,从此太祖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太祖已经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听说他劝说过李傕、郭汜二人,更对他充满渴盼。后来李傕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对策。天子能够逃出长安,钟繇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关中马腾、韩遂等众将,各率强兵相争斗。太祖正在山东征战,很为关中忧虑。于是表奏汉帝任命钟繇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让他拿着符节督察关中诸军,把后事委托给他,特地让(他)不必拘泥条文制度。钟繇到了长安,将书信交给马腾、韩遂等,为他们陈述祸福利害,马腾、韩遂各自派遣儿子入宫侍奉。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钟繇送去二千余匹战马补给军用。太祖给钟繇一封信说:“得到你送来的战马,非常应急。关中平和安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这是您的功劳。过去萧何镇守关中,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满足军需,也适合说你呀。”那以后匈奴单于作乱于平阳,钟繇率领诸军围困敌军,没有攻克;而袁尚所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来到河东,兵丁众多。诸将商议想放他离开,钟繇说:“袁尚势力正强盛,郭援到来,关中暗地里和他勾结,之所以没有全都背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震慑了他们罢了。如果放弃让他们离开,向他们显示了我们的软弱,当地的百姓,哪一个不是仇人?即使我们想回去,难道能够回得去吗!这就是没作战先自己败下阵来。况且郭援刚愎好胜,一定轻视我军,假若他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张既劝说马腾会合攻打郭援,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精兵迎击郭援。郭援到了,果然轻率地要渡过汾水,众将阻止他,不听。渡水未到一半,钟繇发起进攻,彻底打败了他们,斩杀郭援,降服单于。这件事收录在《既传》中。那以后河东卫固作乱,和张晟、张琰及高干等一起当了贼寇,钟繇又率领诸将讨伐并打败了他们。从天子移民西迁以来,洛阳百姓人数将尽,钟繇迁徙关中百姓,又招纳逃亡叛民来补充人数,几年间百姓人口数量稍稍增多

文帝即王位,钟繇又担任大理寺卿。等到文帝登基为帝,改任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又升为太尉,转而被封为平阳乡侯。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先朝名臣。文帝退朝后,对左右侍从说:“这三位,是一代伟人,后世大概很难再出现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古人烛夜游,良有以也 秉:

(2)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遇:

(3)见长人者好其令 烦:

(4)几世几年,掠其人 剽:

(1)秉:拿着;(2)遇:汇合、接触;(3)烦:繁多;(4)剽:抢劫、掠夺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径须沽取对君酌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渌水荡漾清猿啼 D:善刀而藏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亦他处不同 B:①尔无忘乃父之志 ②吾无意于人世矣 C:①汝殁六月二日 ②且硕茂,早实 D:①后人哀之不鉴之 ②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C: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多于南亩之农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之 哂:笑

B.以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 撰:撰写

D.吾点也 与:赞成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如会同,章甫B.乎舞雩,咏而归

C.而木之性以离矣D.且硕茂,早以蕃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 对学生十分了解的老师形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2.C(C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3.B(从全文来看,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不过是讲得谦虚一点罢了。)

4.(1)(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②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以之国,则同心而共济 事:治理

C.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举:全部

D.善人虽多而不也 厌: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 ②莫如唐昭宗

B.①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②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C.①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②然皆乱亡

D.①惟君子有之 ②君子不然

3.以下句子中,全都符合君子之朋兴国这一思想的一组是 ( )

①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③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④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⑤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⑥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A.②③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B.接着作者从本质上对小人无朋作了深入剖析,小人之朋虽然从利出发,但他们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

C.作者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作者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D.文章交相运用转折句和排比句,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举:推举。)

2.C(C.其:代词,他们的。A.之:前者为代词,代指“朋党之说”;后者为结构助词,“的”。B.以: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因为”。D.则:前者为副词,表确认,“才”;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

3.A(①是说小人之伪朋,⑤说的是“朋党之论”祸国。根据①可以排除B,根据⑤可以排除C、D。)

4.B(“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是说君子之朋。)

5.(1)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都是虚假的。

       ——注意“党引”“以(之)为”“伪也(判断句)”等词语的落实

   (2)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注意“治乱”“迹”“可以(之)”“鉴”等词语的翻译。

附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为一朋党。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递相称美,互相推举谦让,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尚书》上说:“纣有臣亿万,便有亿万条心;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条心。”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__。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振兴。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然而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朋党的,莫过于纣;能禁止、断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莫过于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莫过于唐昭宗时代。然而都因此致乱而使他们__。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莫过于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推举他的国内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莫过于周,可是周却因此而振兴,那是好人即使很多他们也总觉得不够的缘故啊

       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