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惟王修耳!” 言终而修至。融每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

袁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袁绍又辟修除即墨令,后复为谭别驾。绍死,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耶!” 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蓄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椽,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子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别驾刘献数毁修 短:诋毁,指责

B.时人益以此焉 多:称赞,赞美

C.绍死,谭、尚有 隙:隔阂,嫌怨

D.然后就戮,无所 恨:仇恨,忿恨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母社日亡,来岁邻里社 将有作,则思知止安人

B.邻里闻之,之罢社 然后以六合家,崤函为宫

C.今举州背叛,岂孤不德耶 师道不传也久矣

D.太祖遂引军攻谭南皮 而耻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

A.王修是孝子,社日是他母亲的忌日,王修在这一天悼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深为其孝心感动,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

B.王修重道义,做事不张扬,对于得疾病的张奉一家,王修暗中亲自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

C.王修知恩图报,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禄,赴其难”。尽管袁谭不听王修之言,兄弟相残以致众叛亲离,但后来袁谭有急,王修率众救急,听到袁谭的死讯,下马号哭,请求太祖,让他收葬袁谭的尸体。

D.太祖时,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都积聚财物,而王修为官清廉,当太祖攻破南皮,察看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只有书籍几百卷,太祖对他赞叹不已。

4.将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

(2)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

(3)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1.D  解析:“恨”应为“遗憾”之意。

2.C  解析:A、在(介词)/来(连词)B、因为(介词)/作为(动词)C、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D、在(介词)/向(介词)

3.D  解析:“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都积聚财物”指的是袁绍当政时官吏所为,而非太祖为政之际}

4.(1)译句:王修命令他们,“谁敢不向前进攻,与(孙氏)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了, 就交出了贼人, 从此豪强都畏服(王修)。

   (2)译句:(王修)赶到高密县时,听说袁谭已死的消息,就下马大声哭着说:“没有您我归服谁呢?”

   (3)译句:(王修)在当地严明治理,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百姓,严明赏罚,老百姓都称颂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人,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

(节选自《师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师之 以……为师

B.出人也远矣 超出

C.益愚 愚蠢的人

D.小学而大 抛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而耻学

B.惑不从师 从师问焉

C.师道不传也久矣 欲人无惑也难矣

D.下圣人也亦远矣 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子中,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 )

A.吾师道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指出古代的学者都要从师学习,这就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

B.作者认为人无论贵贱、老少,只要有知识就有资格当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作者认为很多人小的时候跟从老师学习,反而长大后却耻于从师,是极不明智的。

D.作者论证的语言很有特色,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字精练,说理透彻,对比鲜明。

1.D(应为遗忘的意思。)

2.C(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A.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向;B.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承接,可不译。D.代词,他们/语气词,表推测,或许,大概。)

3.B(都是判断句。其它的是一般陈述句。)

4.C(“小学而大遗”是指在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言,以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

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纳正确的是 ( )

至尊而制六合 ②取百越之地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以黔首 ⑤以天下之民 ⑥天下合而响应

A.①/②⑥/③④⑤B.①⑥/②③⑤/④

C.①④/②⑤/③⑥D.①②④/③⑥/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

B.焚百家言 聚咸阳

C.振长策御宇内 天下云合响应

D.践华城 斩木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委命(于)下吏B.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C.(才能)非有仲尼、墨翟之贤D.(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表明始皇继承前几代的基础,然后文段采用了排比句式极言始皇之强,形象地表达了始皇威震四海的局面。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说明始皇对内实行__策,“收天下之兵……金人十二”写其弱民政策,为文末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了伏笔。

C.选段中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极力形容始皇一朝的强盛,行文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

D.“天下已定”总结上文,“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自以为”讽刺始皇的妄想,表明在贾谊看来“__”、“弱民”和__政策非败不可。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A(①名词作动词,②⑥名词作状语,③④⑤使动用法)

2.D(均是作为的意思。A介词,把/连词,以便,表目的;B助词,的/代词,它们,指兵器;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3.C(应为“陈涉”。)

4.C(本段没有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

5.(1)据守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深不可测的护城河,以为这样就固若金汤了。

  (2)忠实的大臣率领精锐的士兵,手执锐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3)然而陈涉是用破瓮作窗、用绳子拴着门板的穷人家的弟子,卑贱的农夫,谪罚戍边的士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约于齐,则楚孤 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从亲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

B.使秦女得大王箕帚之妾 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朝,见楚使者曰 今其智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其有齐也 久之,能足音辨人

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5.断句和翻译。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A.诚:如果;B.吊:表示哀痛;C.绝:断绝)

2.A主谓之间(B.做;是 C.才;竟然D.因为;凭借)

3.A(B.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4.C(孟子不认为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5.(1)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

/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是之谓大丈夫”

   (2)①为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修好而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参考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轲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释惟俨文集序

欧阳修

惟俨姓魏氏,杭州人。少游京师三十余年,虽学于佛而通儒术,喜为辞章,与吾亡友曼卿交最善。曼卿遇人无所择,必皆尽其欣欢。惟俨非贤士不交,有不可其意,无贵贱,一切闭拒,绝去不少顾。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所趣虽异,而交合无所间。曼卿尝曰:“君子泛爱而亲仁。”惟俨曰:“不然。吾所以不交妄人,故能得天下士。若贤不肖混,则贤者安肯我顾哉?”以此一时贤士多从其游。

居相国浮图,不出其户十五年。士尝游其室者,礼之惟恐不至,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之。然尝窃怪平生所交皆当世贤杰,未见卓著功业如古人可记者。因谓世所称贤材,若不笞兵走万里,立功海外,则当佐天子号令赏罚于明堂。苟皆不用,则绝宠辱,遗世俗,自高而不屈,尚安能酣豢于富贵而无为哉?醉则以此诮其坐人。人亦复之,以谓遗世自守,古人之所易,若奋身逢世,欲必就功业,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今子老于浮图,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乃以古事之已然,而今人之必然邪?虽然,惟俨傲乎退偃于一室。天下之务,当世之利病,与其言终日不厌,惜其将老也已!

曼卿死,惟俨亦买地京城之东以谋其终。乃敛平生所为文数百篇,示予曰:“曼卿之死,既已表其墓。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嗟夫!惟俨既不用于世,其材莫见于时。若考其笔墨驰骋文章赡逸之能,可以见其志矣。庐陵欧阳永叔序。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之 干:行动,实践

B.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 涂:通“途”

C.乃以古事之已然,而今人之必然邪 责:责备

D.醉则以此诮其坐人。人亦之 复:报复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虽学于佛通儒术 欲洁其身,乱大伦

B.曼卿兼爱,惟俨之介 子武城,闻弦歌之声

C.乃古事之已然 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惜将老也已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则贤者安肯我顾哉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B.以吾一日长乎尔

C.见义不为,无勇也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曼卿是作者和文章主人公的共同好友,文章以曼卿为陪衬,刻画了一个遁迹空门,而又心怀天下、非常高傲的人物,并对这个人物充满了赞赏和惋惜之情。

B.在惟俨看来,大丈夫就该建功立业,名垂史册,否则就应退出官场,抛弃尘世,不可留恋富贵。

C.作者对惟俨追求“不卓越,就退隐”,安贫乐道、不无功受禄的用世哲学,借别人之言予以了反驳和批评,但又因其未能为世所用,深表同情。

D.本文以纪传体为友人的文集作序,其写法明显受太史公《史记》的影响,自有奇气。

5.翻译和断句。

(1)翻译文中划双横线的句子。

①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

②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

(2)用“/”为下列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朱心烱《古文评注便览》评曰:欧阳公好士之诚出于天性故严之介演之奇即无曼卿亦必见取况二人皆交曼卿曼卿与公即非泛交又先下世,则因此及彼,人情天理也。故两篇皆从此入手,只直书其事,而友谊盎然,所谓文到妙来,不过自写其性情耳。

1.B(A 干;求。C责:要求。D复:反驳。)

2.A(A转折连词。但是。B助词,取消独立性;动词。到。C拿;介词,按照。D代词,他;语气副词,大概)

3.A(A宾语前置。B状语后置,C判断句,D被动)

4.C

5.翻译与断句

   (1)翻译

①那即使是圣贤也难办到,这就是周公和孔子穷困和显达不相同的原因。

②也请您为我的文章写一篇序言,但要让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篇序言。

另:①这一点即使是圣贤之人也难以做到,(也是)周公孔子一个通达一个困窘(有如此差别)的原因。②希望(您)给我的文集写一篇序,这样(可使人们以后能)对我(有所)了解。(或:能了解到我。)

  (2)断句,欧阳公好士之诚出于天性  故严之介/演之奇 即无曼卿 亦必见取 况二人皆交曼卿 曼卿与公即非泛交 又先下杨 则因此及彼,人情天理也。故两篇皆从此入手,只直书其事,而友谊盎然,所谓文到妙来,不过自写其性耳。

附:文言翻译

惟俨姓魏,是杭州人。年轻时在京城游学三十来年,虽然学的是佛学但是也精通儒学。喜欢写文章,与我已故的朋友石曼卿非常要好。曼卿待人无所选择,(无论什么人与之交往)都能友好相处。惟俨则非贤德之士就不交往,有不符合他的交友标准的,不论高贵还是低贱,一概不予接待,之断绝关系,丝毫也不顾惜。曼卿普遍友爱,惟俨耿介嫉恶,两人的志趣、性格虽有不同,但交情却毫无隔阂。曼卿曾经说:“君子应该广泛地与大众友善并与有仁德之人亲近。”但惟俨却说:“不对。我由于不结交无知乱来之人,所以才能与天下的才智之士结交,如果好人坏人混在一起,那贤德的人怎么还肯和我结交呢?”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贤士多愿和惟俨交往。

他住在相国寺,足不出户十五年。人们到他的住室去拜访他,他都以礼相待,唯恐招待不周。但是等到这些人一旦做了官,成为公卿贵人,他又从不去登门请求帮助。但也曾私下感到奇怪,他平生所交的都是当世贤杰,却未看到能有古人那样卓著的功业可青史留名的。于是他说,世人所称道的贤才,如果不能指挥军队长驱万里,在海外建立功勋,就应当辅佐帝王在明堂发号施令,执行赏罚。如果两者都做不到,就应当退出官场,不接受宠爱,也不接受侮辱,而是远离尘世,保持清高,绝不屈从。怎么能只贪图享受富贵生活而无所作为呢?他喝醉了酒就用这个来讥笑在座的人。而在座的人也这样回复他,说抛弃世俗,洁身自爱,在古人容易做到;如果奋进努力,碰上好的时代,就一定要能干出一番大事业,那即使是圣贤也难办到,这就是周公和孔子穷困和显达不相同的原因。现在你总生活在寺庙中,不被世用,侥幸没有走世人的穷困或顺利的道路,(怎么)却要拿古人已做到的事来要求今天的人一定要做到呢?不过尽管这样,惟俨傲然地退隐在寺庙的斗室之中,天下的大事,当世的利弊,听他说起来整日都不厌倦,可惜就这样快衰老了啊。

       曼卿死后,惟俨也在京城的东边买了一块地准备养老,并收集他自己平时所写的文章数百篇,拿给我看,并说:“曼卿死之后,您已经为他写了一篇墓表。也请您替我为我的文章写一篇序言,但要让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篇序言。”唉!惟俨不被当世所用,他的才能也没有在当世表现出来。如果考察他遒劲的笔墨、丰富飘逸的文章,也可以看出他的志向。庐陵人欧阳永叔作序。

选出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A:不患寡而不均 防未然 B:力就列,不能者止 推出新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不胫而 D:蒙故业,遗策 地制宜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认真地遵守学校的教诲,并宣扬孝悌的道理。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到达千里的远方;不汇集小溪流,就不能汇成大江大海。 C: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天下的百姓像浮云一样汇集合拢来响应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子一样跟着他。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现在君子的见识就赶不上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内臣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曰:“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李籓、裴垍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官名)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元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及往来中贵,无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公侯之 器:才能 B.宰臣不能 夺:争夺

C.及穷之 按:查办D.因疾让 固:坚决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 ( )

①尽脱其械纵之 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

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

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⑤⑥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体恤囚犯思家之苦,允许他们春节回乡与家人团聚,当地的盗贼因此而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反对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致使出兵无功而返,险些被贬到同州,后因正气直言受赏识,才又留在皇上身边。

C.吕元膺除了能尽心规谏外,还具有军事才能,曾在平定李师道叛乱时表现出色。

D.吕元膺在任河中节度使等职时,地方掌权的军官处理政务多不守原则,只有他坚持正道,因此监军使及往来办事的宦官都很敬畏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

(2)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1.B(夺:强行改变。)

2.C(①放囚犯回家,是他体恤囚犯思亲之苦,以忠信换忠信,但不是“大举其职”,恰有违规之嫌。③是朝廷诏书的内容,不分是非,是元膺反对的做法。)

3 .B(吐突丞璀兵败,是皇上用人不当,并非元膺致使。)

4.(1)我们这些臣子不能广求正直之士,又不能屡次进谏忠言,辜负了您的圣明之心,应当受到怪罪责罚。

(2)吕元膺坚守皇城门,指挥军队、部属,神态安闲自若,因此城中人都很安定。

参考译文: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气度宏伟非凡,有做公侯的才能。调任为蕲州刺史,他以施恩德讲信义而闻名。曾经在年终时视察郡中监狱,了解囚犯的情况,囚犯中有人告诉他说:“我家里有父母在,明天是大年初一,却不能与他们相见。”说完伤心落泪。元膺同情他们,打开刑具全都放他们回家,并与他们约定了返回的日期。看守囚犯的官吏说:“囚犯是不能放走的。” 元膺说:“我用诚信对待他们(他们也会以此回报我),等到返回的日期,囚犯没有一个晚回来的。盗贼也因此感动于他的恩义,相互招呼着离开了蕲州。

       元和初年,吕元膺升迁为谏议大夫、给事中。劝谏辩驳,十分尽职。在镇州王承宗反叛时,宪宗将要让宦官吐突丞璀做招讨处置使。元膺和给事中穆质等八人直言奏论,认为不可以。他们明白直截地指出利弊(旁指曲谕: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宪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为承璀改变了领军的名号,但依然让他掌管军权,最终承璀无功而还。后来元膺被外放为同州刺史,到宫中辞行时,皇上向他询问时政得失,元膺评论时政奏报皇上,言辞激切,皇上十分赞赏。第二天对宰相说:“元膺进诤言行正气(谠dǎng言:正直的话),应该留在我身边,让他说出我为政上的得失,诸位爱卿认为如何?”李籓、裴垍庆贺曰:“陛下纳谏,超过以前的君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吉祥之兆。我们这些臣子不能广求正直之士,又不能屡次进谏忠言,辜负了您的圣明之心,应当降罪责罚。请把元膺留在身边供职。”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因关系不和)接连互相弹劾,朝廷就调潘孟阳任散骑常侍,调王遂任邓州刺史,并且在诏书中对两人都予以好评。元膺封还诏书,请求指明是非曲直。江西观察使裴堪表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贪污的罪状,朝廷没有复查,就把李将顺贬为道州司户。元膺说:“查办案件的官吏表奏刺史贪污的罪状,朝廷不复查就贬谪了他,纵然调查的状词属实,也不可以作为天下的法规准则。”再次封还诏书,请求把案件发回给御史审查,宰相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见。

       元和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在官邸的伏兵密谋叛乱。李师道在官邸的院中埋伏了部下一百多士兵,将要焚烧宫室大肆杀掠。已经犒劳军士,第二天将要发兵反叛。恰巧小将李再兴告发了他们反叛的消息,元膺带兵把叛兵追击到伊阙,围住了他们……等到彻底查办反叛者时,嘉珍、门察都被指认是杀害武元衡的凶手。元膺把此事上报朝廷,把他们押送到长安。元膺于是邀请招募平民子弟来保卫洛城,使他们听从自己的调遣。叛乱发生时,东都(洛阳)城中的人十分惶恐,留守的士兵力量薄弱,不足仰仗。吕元膺坚守皇城门,指挥部属,神态安闲自若,因此城中人都很安定。

数年之后,充任河中节度等职。当时地方掌权的军官处理政务大多无原则地纵容,只有元膺坚持正道严格自律,从监军到往来办事的宦官,没有不敬畏他的。后调入京城授予吏部侍郎,吕元膺因病坚决推让,改任为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舜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

B.饿其肤 体肤:偏义复词,偏在“体”上,指肚肠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振作,奋起

D.国亡 恒:常常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劳其筋骨B.空乏其身C.动心忍性D.困于心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

2

3

C

D

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疾病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小人穷滥矣 人也而有斯疾也

B.召子路而问曰 而后今培风

C.志不远矣 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D.天下莫能容 是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予一以贯之

B.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信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才显出君子的修养,这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的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根据语境可推断出“不容何病”的“病”应为“担心,忧虑”)

2.C。(C项都是代词,通“尔”,“你的”。A项前为连词“那么”“ 就”;后为代词“这”。B项前表顺承连词“就”;后为副词,表条件“才”。D项前为连词“所以”;后为名词,译为“缘故”。)

3.B。(B项是一般反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

4.D。(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5.  ⑴由此可知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宁快乐可以使人灭亡。(关键词:“忧患”“生”“死”)

       ⑵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关键词:“道”“纲”“为”)

       ⑶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关键词:“修”“用”“丑”)

【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