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从国际背景看,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影响,以股票、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下跌。因为股票与房地产市场的下挫,全球范围内规模巨大的热钱把投机重点转到石油粮食上,导致石油和粮食这两项影响人类衣食住行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从国内看,今年我国夏粮丰收后,粮价继续在低价位徘徊,同国际市场的价差加大。与此同时,我国蔬菜、猪肉及许多材料的价格都在上涨,唯有粮食价格没有明显上涨。我国现有的粮食价格体系一旦“失守”,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 不符合这段文字思想的是( )。

A:国内外市场的粮食价差及其扩大,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潜在因素 B: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形成了威胁 C:国际热钱窥视中国粮食市场,将使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D:大幅度提高国内粮食价格,缩小国内外价差,是我国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策略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们需要坚决维护若无理由便没有权力毁灭其他生命这样的道德和法律底线;否则,将有可能打开滥捕和残害自然生命的大门。一个偷猎者丧命于野生动物,人们为他叹息;但如果他声称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打死了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人们仍然不能让他逃脱法律的惩罚。 对上面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不维护对待自然生命的道德和法律底线,就会滥捕和残害自然生命 B:一个偷猎者有武器而不用,丧命于野生动物是可惜的 C:作者认为野生动物是应该受到保护的,而偷猎者的丧命是咎由自取,不值一提的 D:为了维护对待自然生命的道德和法律底线,惩罚声称为维护自己而打死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的偷猎者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倘若没有通讯和交通方面一系列天才的发明将城市与乡村、国家与国家、大洲与大洲联结在一起,任何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都是不可设想的。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通信和交通的进步是工业和农业革命的前提 B: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表现出革命性的变化 C:工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 D:工业交通战线的一系列天才的发明将城市与农村、国家与国家、大洲与大洲联结在一起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最近科学考察结果表明,北冰洋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物种非常丰富。此外,根据对海底沉积岩层的取样分析认为,北冰洋海底也许是一个巨大的石油储藏地。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围绕北冰洋周边,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北端到欧洲北部的大陆架,都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储藏。 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A:北冰洋是否有石油储藏目前还没有确定 B:科学家对北冰洋的历史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C:研究表明,欧洲北部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储藏 D:北冰洋可能会成为其周边国家关注能源的一个站点地区。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要不相信流言,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判断能力。据一项调查,男性比女性更易相信流言;文化素质低的比文化素质高的更易相信流言;个人经历不顺的人也容易听信流言。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与上述情况相反的也不少见。每个人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一个不传播流言的人。 上述这段话主要分析了流言( )。

A:包括哪类型 B:容易欺骗哪种人 C:是什么人制造的 D:何时何地最易传播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确实是一种巧妙的安排,让我们这个地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火、土资源。但是,藉此而赖以生存的人类决不满足于仅仅从这些自然资源中获取谷物等以填饱肚子。当然,也只有当他们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去利用其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对周围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由此而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从而将某些自然物转换成为人所需的人造物,创造出一种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制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温饱问题的解决是艺术创造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B:制陶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    C:人类生产形式的改进源于提升生活方式的需求    D:制陶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标志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个社会有希望、有可以让人讴歌与向往的前景,关键就在于公民既有权利追求自由,又有义务担负责任。“只讲自由,不讲责任”和“只讲责任,不讲自由”一样,都因为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而使社会迷失于个人和集体两个极端,使社会最终失去前途,而身处其中的任何个人也因此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全与幸福。   这段话强调的是()。   

A: 公民不能只讲自由或只讲责任    B: 公民既要追求自由也要承担责任    C: 公民权利与义务应该相应对等    D: 公民权利和义务与自由和责任共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具有相信“自己人”倾向,一个有经验的谈话者,总是使自己的声腔调、音量、节奏与对方相称,就连坐的姿势也尽力给对方在心里上在相容之感。比如,并排坐着比相对而坐在心理上更具有共同感。 这段话的主旨是( )。

A:有经验的谈话者一般都比较自信,在交谈过程中能掌控局面 B:人们总是更善于和自己熟悉的人谈话 C:谈话过程中的坐姿与声调、音量、节奏等同样重要 D:创造相容感能对谈话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请以“人间自有公道在”为首句,写一段话。要求:至少用一种论证方法,80字以内。

答案示例一:人间自有公道在,是非善恶自分明。__终受法律严惩,陈晓兰必获众人敬仰;贪官污吏纷纷锒铛入狱,感动中国年年震撼人心。这就是公道,既在国法,又在人心。

示例二:人间自有公道在。一根不公的芒刺可能会刺痛我们,但改变不了我们心中真理的标准,正如“__”事件的不公,反而推动了执法公正的进程。


解析: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只从一个角度入手,不超过40字。

在自缢于宿舍之前,一向以坚强示人的杨元元最后感慨:知识为什么没有改变她的命运?30岁的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特困生杨元元死了——她用两条毛巾自缢于宿舍盥洗室内。她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携母求学;她“腼腆、内向、要强、看上去有点孤僻”;她一生没有谈过一场完整的恋爱;她本科毕业于名牌大学,七年求职,却屡屡受挫,从未找到过合适的工作;她一生奋斗,笃信“人不可以被打败”,但在这个单一崇拜“成功”的时代里,她是一个标准的“失败者”。 2009年11月24日晚,一个宿管员再一次驱赶其母亲出宿舍并威胁让她“拿不到毕业证”,她感到羞辱和愤怒,但奇怪地保持了沉默。两天后,杨元元以极其痛苦的坐姿自缢于宿舍的盥洗室。 (选自《南方周末》有改动)

参考角度:(1)杨元元之死折射出救济制度的缺乏。(2)别让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一种偏执。过度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在读书与命运之间做出不切实际的对接,最后必然伤害到自己。(3)杨元元的死因更多源于贫困的她心理极其不健康与社会调适能力差。(态度鲜明2分,观点明确2分,语言连贯1分。不拘于以上角度)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