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简事

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犹人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并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众皆徇①之,自致亡败。静而思之,何迷之甚!庄云: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生之所无以为者,分外物也。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之用有余者,亦须舍之。财有害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以隋珠②而弹千仞之雀,人犹笑之,况背道德、忽性命而从非要,以自促伐者乎?

夫以名位比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能知贵贱,应须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庄云:行名失己非士也。若不简择,触事皆为,心劳智昏,修道事阙。

[注)①循: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②隋珠:古代传说中的夜明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莫若断事物( ) (2)生之情者( )

2.“隋珠弹雀”是一个成语,在本文中“隋珠”和“雀”分别喻指

3.画线句“何迷之甚”的“迷”所指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4.文章两次用到“庄云”进行论证,对此加以评析。

5.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并阐明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1.(1)选择    (2)通晓,明白

2.道德(性命)    名位(财物或金玉)

3.不顾一切追求酒肉、罗绮、名位、金玉等身外之物,导致身亡名败的后果。

4.引庄子的话反复从追求生命真正价值的角度,论证“断简事物”的道理,运用引证法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5.面对众多事物时,须分清主次、轻重,有所选择,懂得取舍。在今天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要以道德为贵,追求生命真正价值,不要被金钱名利所惑,失去自我。

[参考译文]

       修道的人,重要的是能够明断和选择事物,知道哪些事情是不必要的,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掂量轻重缓急,懂得取舍。凡是不重要的,都应拒绝。如同人食有酒肉,芽有罗绮,  自身有名有位,财有金玉,所有这些都是满足情欲的多余爱好,并不是有益于养生的良药。而众人都竭力去追求这些东西,结果自招失败与灭亡。静下心来想想,这些人是多么糊涂啊。庄子说:明白生命真正意义的人,不去追求对生命没有价值的事物。对生命没有价值的事物,都属分外之物。吃蔬菜穿破衣,足够用来养生,又何必一定要期待酒肉罗绮,然后才感到人生算是完整的呢!因此对生命不重要的,都必须去除;对生命虽有作用但不属于必须的,也该舍弃。财物有害于人的元气,积累财物就会伤害自身,即使少量的财物也会给人带来迁累,更何况多呢?用隋侯之珠去弹高空飞翔的鸟雀,人们尚且会嘲笑他,更何况背弃道德?忽视生命,而去从事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以损害自身呢?

       把美名地位同道德相比,那么美名地位是虚假而低贱的,道德是真实而高贵的。知道了贵贱的区别,就应有所取舍,不因追求美名而损害自身,不因谋取高位而改变志向。庄子说;追求声名迷失自我的人,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如果不进行选择,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去做,就会使心智劳累昏聩,修养道行的事就无法达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游侠列传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身至临晋。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籍少公已出解,解转入太原,所过辄告主人家。吏逐之,迹至籍少公。少公自杀,口绝。久之,乃得解。穷治所犯,为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时贼 阴:暗地里

B.不其功 矜:自夸

C.解使人知贼处 微:暗中

D.大逆无道 当:判处

2.下列各句,均能表明郭解侠义品格的一组是 ( )

① 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②藏命作奸,剽攻不休,铸钱掘冢

③ 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④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⑤ 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

⑥“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

A.①③⑥B.③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非子认为:现在的游侠者,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准则,但是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答应的必定实现,肯于牺牲生命,去救助别人的危难还是值得肯定的。

B.郭解先前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

C.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曾经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

D.御史大夫公孙弘认为:“郭解以平民身份任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 但司马迁认为郭解是倾倒天下大众的英雄,并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

4.翻译下列句子。

(1)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2)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1.A(阴:残忍)

2.C  

3.A  

韩非子说:“儒生以儒家经典来破坏法度,而侠士以勇武的行为违犯法令。”韩非对这两种人都加以讥笑,但儒生却多被世人所称扬。现在的游侠者,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准则,但是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答应的必定实现,以示诚实,肯于牺牲生命,去救助别人的危难。已经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却不自我夸耀本领,也不好意思夸耀自己功德,大概这也是很值得赞美的地方吧!

郭解是轵(zhǐ,指)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待到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椽,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椽的头。从此杨家于郭家结了仇。

    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后来又杀死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亲安置在夏阳,自己逃到临晋。临晋籍少公平素不认识郭解,郭解冒昧会见他,顺便要求他帮助出关。籍少公把郭解送出关后,郭解转移到太原,他所到之处,常常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逐郭解,追踪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无奈自杀,口供断绝了。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彻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发现一些人被郭解所杀的事,都发生在赦令公布之前。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他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鸡鹤事

(明)王世贞

余恒以未明起礼诵,而虞不获。时童子买一鸡,犹稚,久之始能啼。然不为置敌偶,不辨其能斗与否也。园丁以一驯鹤至,步中庭饮食自如。鸡始自匿不敢近,已就食焉而稍亲,已又若有竞者。鸡倏起搏鹤,鹤喙其冠而举之,数掷乃下,冠血涔涔流矣。鸡复奋翼起,高与鹤齐,然不能突其喙而入。鹤复喙翼而举之,又数掷不下。童子为解之,鸡尚竦身自淬砺①也。已,复如前,则为鹤所蹈,而数喙其翼。童子惧其遂毙也,抱而去,息之它所。

浃晨②,鹤复食庭中。鸡匿身松柏间,忽然从后奄③至,趣其后距④。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又明日,园丁复以鹤之雄至,谓戾足⑤以刺五尺童子者。鸡复持击前鹤法击之,则败遁愈甚。自是鹤匿林,左右探伺,计惟有走而已。

嗟夫!鹤之形,高五倍于鸡,其大三倍之,其力四倍之。鸡不以不相当,故逆;自沮斗而不以伤,故退却。从容以定其气,多方以图其间,掩其所不备,攻其所不能,顾破其胆,使不复振。夫岂直悍勇矫敢哉?厥亦有胆智焉,季路之所以饰而冠也。彼二鹤者,但植立毋缩,一喙足以逆十距无难也。计不出此,而不羞走者,何也?汝独不忧夫摩空之雕,俯而尽汝技,汝不血肉乎?

注释:①淬砺:磨练砥砺,准备再战。②浃晨:次日早晨。③奄:突然。④距:鸡爪。⑤戾足:犹翻足,举足。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不获 虞:担心

B.鹤其冠而举之 喙:用嘴啄击

C.其后距 趣:通“促”,逼近

D.其所不备 掩:掩盖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

A.首段写鸡鹤搏斗,鸡三斗三败,写法并无雷同。“冠血涔涔流矣”,生动形象,鸡惨败之状如在目前。

B.鸡与前一只鹤角斗失败后并不气馁,而是细致周到地观察后一只鹤疏忽之处,一举偷袭成功,使鹤藏匿于树林中,不敢轻易出来活动。

C.鹤的身高、体重、力量都是鸡的数倍,但鹤受到打击后不能振作,不以逃跑为耻,最后不能战胜鸡。

D.文章以小见大,通过鸡鹤决斗鸡反败为胜的故事说明了弱小者可以凭借勇’敢和智慧

战胜强大者的道理,也对怯懦少智一味逃跑者提出了批评与警告。

3.用“/”给文中加划线的文字断句。

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鸡复持击前鹤法击之,则败遁愈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二鹤者,但植立毋缩,一喙足以逆十距无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乘其不备)

2.B(“观察后一只鹤疏漏之处”表述有无误,应该是“前一只鹤”)

3.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

4.(1)鸡又采用之前的方法攻击这只鹤,这只鹤败逃得更厉害。

  (2)那两只鹤,只要挺直站立不退缩,一只鹤足以迎战十只鸡也没什么困难的。

参考译文:

       我坚持天不亮就起床诵读经书,但是担心自己做不到。有一次家里的小孩买了一只鸡,买的时候还很小,养了很久才能够打鸣。但是不给它弄个对手,还真不能分辨它是不是能够搏斗。园丁领来一只驯养好的鹤,鹤在庭院中自在的饮水啄食。鸡开始的时候藏起来不敢靠近鹤,接着与鹤一起吃食就稍稍亲近了些,接着又好像(因为争食)起了争斗。鸡突然跳起来与鹤搏斗,鹤叼住鸡冠把鸡提拎起来,甩了几下扔到地上,鸡冠上的血流不止。鸡又鼓动翅膀飞起来,高度与鹤平齐,但是不能突破鹤嘴的防御,鹤又叼住鸡翅膀把它举起来,又甩来甩去不肯松口。小孩把它们分开时,鸡还竦着身子跃跃欲试准备再战。接着又和前面一样对鹤发起了攻击,这一次被鹤踩住,叨了翅膀好几下。小孩怕它就这么被鹤弄死,就把鸡抱走,让它栖息在别的地方。

       次日早晨,鹤又在庭院中觅食,鸡藏身于松柏之间从后面偷偷的接近鹤,使鹤受惊没有时间回头只顾一个劲的朝前逃跑,鸡就追着鹤,鹤跑的越快,鸡就追的越卖力,一直追到鹤跳进水里躲着为止。第二天,园丁又把雄鹤抱来,这可是一抬脚就能踢倒小孩的(大鸟)。鸡又采用之前的方法攻击这只鹤,这只鹤败逃得更厉害。从此以后鹤就藏在树林里,四处侦查,看来只有逃走得份了。

       唉,鹤的个头比鸡高五倍,体型比鸡大三倍,力气比鸡大四倍。鸡却不以条件不对等就认输,不因为战斗受伤就退却,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多方寻找机会,乘鹤不备,攻击鹤的弱点,看来是吓破了鹤的胆,使鹤不能再振作起来。这难道仅仅是因为(鸡)凶悍而果敢么,这也是有勇有谋啊,所以子路用雉鸡的羽毛来装饰头冠啊。那两只鹤,只要挺直站立不退缩,一只鹤足以迎战十只鸡也没什么困难的。想不出法子,还不羞愧的逃走,到底是为什么呢?你们这些鹤就不担心天上的老雕飞下来破了你们的那点防身手段,把你们变成口中的血肉之食么?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①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④也。”——《孟子·告子上》

[注] ①赵孟:即赵盾,字孟。春秋时晋国正卿,掌握晋国的实权,因而他的子孙后来也称赵孟。②愿:羡也③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看到每个人都比自己尊贵,就不得不去想了。

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C.在孟子看来,不羡慕膏粱文绣的生活,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最可贵的。

D.选段引用的《诗经》语句的意思是: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献上仁德使他满足。说明仁义的重要性。

(2)请结合两个选段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应为“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2)君子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致力于进德修仁,而不应计较吃和穿等物质生活的质量。

参考译文

       孟子说:“想要尊贵,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人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罢了。别人给予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给予了一个人尊贵,赵孟也能使他低贱。《诗经》上说:‘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献上仁德使他满足。’这是说仁义满足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美好的名声、广泛的赞誉落在自己身上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锦绣衣裳了。”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素不习生 治:经营

B.不赴廷试 竟:竟然

C.性不耐久 客:客人

D.当异日耳 俟:等待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 )

①饮酒歌呼穷日夜 ②窘极,则以书易米

③夙构者莫之为胜 ④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⑤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敬梓生性聪明,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无意进取功名。

B.吴敬梓家境不错,继承了不少家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年之内耗尽家产,生活开始穷困起来。

C.吴敬梓乐善好施,喜与文人学士交往,但对善写八股文的读书人深恶痛绝,这体现了他的矛盾性格。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2)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1.C(应为“做客、客居”)

2. B(③不是直接表现,⑤不能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

3. C(“矛盾性格”有误)

4.(1)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2)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

【参考译文】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注】①施:给予。②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根据原文填空。

君子追求□□和□□;而常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在□□上往往存在错位。

(2)根据文意,说说如何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一现象的产生。

(1)善言  善道  轻重(有错别字的该处不得分。)

(2)修养应从自身做起,不舍近求远;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

参考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善言;操守简约而给予广博,这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是常见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己开始,从而使天下太平。有些人的缺点就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却去锄别人的田地——要求别人的很重,而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女,李氏也。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不觉其烦,李氏女又能顺之。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及稿,而恽候奉调 属:写 B.母有不当意 脱:如果

C.又如之,不自觉也 殆:危险 D.三百金立 罄:用尽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高尚品德的一组是 ( )

①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十余岁,父既卒,学贾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⑤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

⑥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置其户中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④⑤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从高傅占处听到了周维城的故事,就打算写下来,是为了留给以后修撰富阳县县志的人看。

B.周维城非常孝顺,看到他的母亲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他就十分害怕;看到他的母亲脸色和悦,他就非常高兴。

C.文章末了由周维城之口引出吴翁、焦翁两位高士的故事,与传主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两位高士的高尚人品。

D.本文选例不多,但寓意深刻;结构精巧,详略得当;遣词造句贴切传神,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散文。

4.断句及翻译。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

1.C.“殆”是“大概”的意思。

2.B.(②写周父亲死后的事情,与其品德无关;⑥写的是吴翁之事,与周之人品无关。)

3.C.(“突出两位高士的人品有误”,写两位高士既是为了烘托周维城的形象,又突出文章主题。)

4.(1)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2)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

【参考译文】

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有钱财。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在幼年,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他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这个女子,就是李氏。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离开一会儿,马上又来。他的母亲不觉得厌烦,李氏女又能顺从他。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那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来告诉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

高傅占告诉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渔的人,说谁救起一个人,就给他一两银子。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这两位老翁,如今向富阳人打听,谁也不知道他们。周丰又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士君子啊!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①。《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②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③也。”

注释: ①赵孟:即赵盾,春秋时晋国正卿。②令:美好。③文绣:古代官服,绣上文采。

(1)用原文词语填空。

希望自己显贵,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愿。人们常常希望他人能够赐予自己尊贵,其实这并不可取。孟子认为,每个人自身都有尊贵的东西,只是人们□□罢了。在孟子看来,那些□□□□和□□都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因为这些追求既无意义,又很容易消失,君子不应刻意求取。

(2)孟子说的“良贵”指什么呢?请结合文段简述。

( 1)弗思、膏粱之味、文绣

(2)真正宝贵的东西应当是一个人自身良好的形象和内在的美德,如“饱乎仁义”和“令闻广誉”之类才是值得君子追求的。

《孟子》参考译文

孟子说:“想要尊贵,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人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想罢了。别人给予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给予了一个人尊贵,赵孟也能使他低贱。《诗经》上说:‘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献上仁德使他满足。’这是说仁义满足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美好的名声、广泛的赞誉落在自己身上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锦绣衣裳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

例句:“慕君之高义”

A.以吾两人在也B.见欺

C.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D.是鲁孔丘之

2.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加点字与“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先”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且庸人尚之B.单于其节

C.邑人之D.宁许以秦曲

4.下面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B.衡下车

C.皆为陛下所成就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4  A  D  D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骋骛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留二日,涉其山之 阳:(山的)南面

B.问之庐山者 习:谙习,熟悉

C.完邃密,非复其旧 壮:使……坚固

D.愿为文以之 志:记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流转汹涌,穷水变 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B.①待四方之游者 ②不敢兴兵拒大王

C.①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 ②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D.①其为道也轻 ②置杯焉胶,水浅而舟大也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篇即点明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和机缘,景物描写生动鲜明,连用多个比喻传神地写出了石间流水的巨大声响和湍急情态。

B.本文在写景的基础上发议论,从“僧”追求佛理谈到“士”追求“道”,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对求“道”的看法。

C.苏辙因获罪而被贬谪,不免有些悲观颓废,但他从二迁身上看到了“不懈”的力量,从而发出“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的感叹。

D.本文先叙后议,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淡雅、朴素自然,简洁畅达,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胡难及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1.D/志:记述,记载。

2.B/A项,均为结构助词,前者可译为“的”,后者取消主谓独立性;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C项,均为连词,一个表并列,一个表转折;D项

3.C/本文没有表现作者悲观颓废之情,“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不是作者的感叹。

4.(1)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2)第二年,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拜访我。

  (3)如果某一天明晓真理,即使马上死去也没什么遗憾了。

5.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胡难及也

参考译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也赶不上先生了!”晏子说:“我听说,肯做事的人常常可以获得成功,愿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没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只是经常去做而不放弃,经常前行而不停止,有什么难于赶上呢?”

【参考译文】

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谪到高安。夏天六月,经过庐山,明知它风景优美而不敢久留。停留两天,从庐山南面登山,进入栖贤谷。谷中有很多巨石,高耸相靠。水在石头中间流动,声音像雷霆,像千辆车疾驰,令人惊恐而不能自控,就连险要的三峡也比不上。所以那桥叫“三峡”(桥)。过桥向东,依山沿水而行,(只见)流水平滑像白练。(流水)横冲巨石,汇集而形成大车轮(的形状),回旋汹涌,穷尽水的(各种)变化。(栖贤)寺院建在流水的上游,右靠石壁,左临流水。石壁的脚下,僧堂建在那里。狂峰怪石,(宛如)在屋檐上飞舞。杉树、松树、竹子,(枝叶)横生倒悬,青翠茂盛,相互交错。每当大风大雨来临,僧堂中的人怀疑(树木)将压下来。向熟悉庐山的人询问,(他们)说:“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第二年,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拜访我,说:“我们的僧堂从开始修建至今天已经六十年了。瓦木败坏腐朽,没有办法来招待四方的客人,我能够凭我的勤劳将它翻新,(使它)完好坚固幽深,不再像它以前的样子,希望(您)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听说,求道者不在饮食、衣服、居住上有奢求,然而如果让他饮食能够充足,衣服能够完好,居住能够安稳,安心求道而没有外在的干扰,那么他追求佛理就会容易些。这就是古代的通达之人必定会依山林建房屋、储存蔬菜粮食来招待四方的游客的原因,也是智迁惠迁致力于此而坚持不懈的原因啊。士人居住在尘世之中,每天遭遇纷乱繁杂的变化,而心中未曾一天忘记道。更何况身在深山之中,野水之边,有房子可安居,有食物可吃饱,是非荣辱不在心头耳边萦绕,却(怎么可能)不迅速明白呢!孔子说:“早晨明晓真理,纵然当晚死去也值得了。”如今那些致力于俗学而不闻大道的人,即使勤劳终生,我知道他也没有值得死的东西。如果某一天明晓道,即使马上死去也没什么遗憾了。因此我依着智迁惠迁的意愿,而把它告知那些后来者,难道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吗?

元丰四年五月初九,眉阳苏辙作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