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既号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又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辨。又有女巫阳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所杀,经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

  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为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此州,去此三百,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即便诘问迹其由绪。乃云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若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②,为往报告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重相报,所有资财当不爱惜。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君欲见雇几何当放贤弟。若其不信,可见随看之。”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当备财物。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庆宾伏引。更问盖等,乃云自诬。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

  (节选自《魏书·李崇传》)

[注]① 崇:李崇(公元455-525年),北魏中后期名臣,曾任扬州(今安徽寿县)刺史。 ②君脱矜愍:脱,如果;愍,同“悯”。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庆宾兄弟坐事俱扬州 徙:发配充军

  B.颇思安,见者莫辨 类:同类

  C.有一人见过寄宿 比:近期,前不久

  D.今但见,若往不获,送官何晚 质:(作为)人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往报告,申委曲 臣诚恐欺于王而负赵。

B.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状告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号令。

C.求其停,当备财物 与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D.诈称其弟杀 无使积威之劫哉。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款引”,从实认罪的意思。“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则是酷刑造成的屈打成招。

B.李崇妙断苟泰失子一案:他在设计好“情境”中体察原、被告的感情差别而明辨真伪。

  C.李崇密遣的差役为取得解庆宾信任而获取真实情况,甘愿作人质。此举果然见效。

  D.女巫为解思安假死提供伪证,受到鞭笞。这说明李崇办案毫不苟且,有罪必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

(2)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

1.B(类,似、象)

2.D(两句中的“所”字均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A项,“见申委曲”的“见”在动词前,表示替我怎么样;后一句的“见”表被动。B项,“以”字,在前一句是介词,介进行为凭据,在后一句是连词,同“而”。C项,“少”字在,在前一句作“稍微”讲,在后一句作“少数”讲。)

3.C(“甘愿作人质”的不是差役,而是差役说解思安愿作人质。)

4.(1)另外定州流民解庆宾兄弟因为犯法一同被流放扬州。

(2)案件将判决结案,李崇发现疑点,使结案工作停了下来。

参考译文

  当初,寿春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儿子,遇强盗时丢失了,数年不知道孩子的下落。后来发现孩子在同县人赵奉伯家里。苟泰以此状告赵奉伯。苟泰与赵奉伯都申言那是自己的儿子,并都有邻居作证。郡、县官员不能决断。李崇说:“这容易弄清楚。” 令二人与那孩子隔离(拘禁),拘禁过了几十天,然后派人(分别)告诉他二人说:“你儿患病,不久前突然死亡,(官府)解除监禁,你可出去办理后事。”苟泰听后放声大哭,悲痛不已;赵奉伯只是叹息,没有特别悲痛之意。李崇分析了解到的情况,就把孩子判给苟泰,追究赵奉伯诈骗罪。赵奉伯于是如实招供:“我以前丢失了一个儿子,于是便冒认了这个孩子。”

  另外定州流民解庆宾兄弟因犯法一同被发配扬州充军。弟弟解思安躲避劳役逃回来,解庆宾怕以后为此事追究责罚,(想把弟弟的)户籍注销,于是冒认城外一具死尸,诈称其弟被人杀害,将尸体送回家中殡葬。(这死人的相貌)很像解思安,见到的人难辨(真假)。又有女巫阳氏自称见到鬼,述说解思安被害时痛苦饥渴之情景。解庆宾又诬告同为配军的苏显甫、李盖杀害了解思安,经州治大堂审理此案,二人受不住刑罚之苦,各自(违心)招认。

官司将结案,李崇发现疑点,暂停结案。他密遣州内人不认识的两个差役,自称是从外地来的,找到庆宾告知:“我们住在本州,离你这里有三百里,最近有一个人经过我们那里到家中投宿,夜里一起聊天,我们怀疑他有问题,当即便追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说是被流配充军,躲避劳役逃出来的,姓解字思安。当时我们打算将他送交官府,他哀求我们,称‘我有兄长叫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子姓徐;你们若是怜悯我,就去告诉他,替我说清原委;家兄闻此一定会重谢,拿出所有资财他都不会吝惜。现今只管把我作人质,若是前去什么报偿也没得到,再把我送到官府也不晚呀?’因此,我们来拜访你说明情况。你估摸要放你弟弟应给我们多少财物。如果你不信,可随我们察看实情。”解庆宾怅然失色,请求我们稍等一下,自己好去筹备财物。二差役将情况详细禀报李崇。李崇逮捕了解庆宾,问道:“你弟弟逃跑了,你为何冒认别人的尸体?”解庆宾认罪招供。再审问李盖等人,他们说自己是屈打成招。几天之后,解思安也被人绑缚送来。李崇传唤女巫来见解思安,打了她一百鞭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赵盾、士季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犹不改。赵盾骤谏,公恶之,使鉏麂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伞,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灵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獒,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赵盾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为公甲,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赵盾未出境而反。大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赵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赵盾,晋国正卿。士季,名会,晋国大夫。下文中的鉏麂.提弥明.灵辄.赵穿均为人名。②三进:向前走了二次。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③为公甲:做了晋灵公的武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鲜有终 克:能够

B.其右提弥明知之,登 趋:奔向

C.提弥明之 死:为……死

D.书法不 隐:隐讳

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的一组是 ( )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②犹不改,赵盾骤谏

③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⑤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⑥赵盾未出境而反

A.②③⑤B.①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⑥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季等人对晋灵公不行君道感到忧虑,决定进谏。士季进谏时,引用经典,希望晋灵公能改过向善,以对国家有利。

B.提弥明发现晋灵公的阴谋后,以遵守君臣之礼为由让赵盾离开。晋灵公唤出猛犬去咬赵盾,企图置赵盾于死地。

C.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救济了灵辄。后来,在晋灵公谋害赵盾时,灵辄知恩图报,倒戟抵御晋灵公的士兵,使赵盾得以脱险。

D.孔子欣赏董狐,肯定他是一个良史;但又认为赵盾不应该蒙受弑君的恶名,对他的遭遇寄予同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2)食之,舍其半。

1.B(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2.A(①是晋灵公的虚言;④是鉏麂的心理活动;⑥这只是赵盾的逃亡行为)

3.D(根据“为法受恶”,孔子认为赵盾应该“受恶”)

4.(1)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采纳(或:如果您去进谏而不被采纳),那么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2)(赵盾)给他(食物)吃,(他)留下了一半。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臣赵盾和士李为晋灵公的无道感到忧虑,打算向晋灵公进谏。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采纳,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进谏,如果他不接受,那么您就接着进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

    犯了错误如果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经》上说:事情容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感到讨厌,就派龃麂去刺杀赵盾。组麂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坐着闭目养神。鉏麂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恭敬对待国君,真是百姓的主人啊。杀害百姓的人,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麂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  “不用人而用猛犬,虽然凶猛,又有付么用尸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食物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 “我给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足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教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1)C(“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有误。正确的说法是:意在说明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

(2)“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

[参考译文]

孔子说:“对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讲高深的知识学问;对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讲那些高深的知识学问。”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深很完美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无法接近.为什么不能让它变得可以接迟因而叫人每天孜孜不倦地追求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工人而修改或者废弃规矩,神射手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季氏湖山义塾

(1)青田之山,其上四十里有泉,是为高湖之源;其上多奇峰绝崖,献奇纳秀,故士多俊彦,室常殷阜,季氏其一也

(2)有名谦字伯益者,好学尚义,故其家日裕。乃谓乡人曰:“人孰不爱其子孙,而不知所以爱之者。今有良田美宅,绵亘阡陌,堆金聚帛,自以为用之不竭、享之无穷也。一旦光销影烁,而无纤芥之留者,何邪?骄淫生于富溢。而纵欲败度之子,常由不悟前人成败之迹,而自视侈然大也。及其颠连困厄于垂老之际,彷徨无所容其身,虽欲效织蒲补履以食其余年,且不可得。若是者虽其人之不肖,抑亦其父兄处之不得其道也。今余幸藉先人馀业以自免于冻馁,未尝不惴惴于吾身,况能保其子孙?故愿制产以肇建读书之所,延名儒为师,以训子弟以及姻族之人,咸使知学。大则修身齐家以用于时,小亦不失为乡里之善士,不亦可乎?”乃筑于其居之侧以为堂,设孔子像,旁列斋舍,翼以廊庑,缭以周垣,买田若干亩给师弟子之食,萃其族之子弟悉入学焉。于是衿佩衣裳,肃肃有容;弦诵之音,蔼蔼旁达。入其乡者,莫不感叹而慕悦也。

(3)呜呼,若季氏者,真知爱其子孙哉!由是达于一乡一邑,以播于天下,使人人闻而效其所为,则将见比屋皆为贤士大夫,而愚不肖者寡矣。邑人洪应求道其事于余,且请为之记,予既乐乡里之有善人,而又嘉洪生之乐道人善也,故善而书之。

(选自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义塾,旧时免费的私塾。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 )

①其上多奇峰崖 ②由是于一乡一邑

③翼以廊庑,缭以垣 ④则将见屋皆为贤士大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旦光销影烁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D.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E.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

A.①自以用之不竭、享之无穷也 ②冰,水之,而寒于水

B.①骄淫生富溢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赵王

C.①而又嘉洪生乐道人善也 ②曾不知老将至

D.①使人人闻效其所为 ②汝姊在吾怀,呱呱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故士多俊彦,室常殷阜,季氏其一也。

(2)及其颠连困厄于垂老之际,彷徨无所容其身。

5.结合全文内容,概述季伯益创办“义塾”的意义。

1.①断;②传出来,传播,传扬;③环绕的,绕一圈的,缠绕的;④靠近,挨着,紧连着,接近。

2.D(A烁通铄,熔化、消融、消失;B孰通“熟”,仔细;C辩通“辨”,辨别;E阙通缺,缺陷)

3.C(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不译)

4.(1)所以(当地)很多才德出众的人,家境富足,季氏是其中的一家。

(2)等到他到年老的时候落入颠簸困顿贫穷之境,走投无路没有地方安身。

5.让长者知道爱护子孙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受教育;子孙懂得学问后能服务社会、修身齐家做好人;或许能影响深远,让更多的人效仿来办学、读书。

〖参考译文〗

青田山,在深山四十里处有汪泉水,是高湖的源头;山峰大多奇异陡峭,景色奇特瑰丽,所以(当地)很多才德出众的人,家境富足,季氏是其中的一家。

有个叫季谦、字伯益的人,爱好学习崇尚道义,所以他家一天天地富裕了。于是他对同乡人说:“是人谁不爱自己的子孙呢,(有人)却不懂得用什么方法来爱护他们。现在家里拥有美丽的宅院,肥沃广袤的田地,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存积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绢丝绸缎,自认为耗用不完,享受不尽。到有一天财富却消耗完了,没有一点点留存,为什么呢?原因在财富太多而生骄奢淫逸之心。而那些放纵欲望败坏法度的人,常常是不明白先人取得成功的来由,却骄纵自大。等到他在年老的时候落入颠簸困顿贫穷之境,走投无路没有地方安身,即使想通过补衣修鞋来糊口度过晚年,也不能够了。像这样,虽然是(子孙)自己不成材,其实也是他的长辈没找到适合的方法来对待(教育)他。现在我有幸能依赖先人留存的家业让自己免于忍冻挨饿,未尝不担忧自己,还(担忧)能保全自己的子孙吗?所以愿意管理好家产来开始建造读书的地方,聘请有名的学者做老师,来教导自己及同族亲戚的子弟,让他们都懂得学问。(这样)从大的方面来说能修养性情治理家庭以至被社会所用,从小的方面来说能做个乡里的好人,这样不是很好吗?”于是在自己住房旁边建房做为学堂,摆设孔子像,(堂屋)旁边设置了学生的宿舍,两旁建有廊屋,四周砌上矮墙,买上几亩田(种庄稼)来为师生们提供粮食,召集同族的子侄们入学。这样一来(学生们)穿戴整齐,神态恭恭敬敬;整齐而宏亮的读书声传向四方。走进这个乡里的人,没有不感叹且羡慕感到高兴的。

唉,像季氏这样的人,真正是懂得爱护自己的子孙啊!如果(将这种做法)传给一个乡一个县,并且传扬于天下,让人人听说后再效仿他的行为,那么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的人都将成为有道德的读书人,愚笨且品行不端的人就少了。同乡人洪应求向我讲述了季氏的事情,并且请我替季氏写篇文章,我既高兴乡里有好人,也赞许洪先生乐于宣传别人善行的美德,因此认为这是好事写下了这篇记。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米海岳砚山

米海岳砚山,余获见于清吟堂高氏。径约八寸,高半之。为峰六。右第一峰曰玉笋,突然耸峙,上有洞穴,微类笋形。玉笋之下为方坛,下隘上广,方平如砥,如可坐而游者。一小峰附其下,势若拱揖。中一峰,高四寸有奇,如卷旗,如张伞,曰华盖。稍下为月岩,圆窦相通,非人力可及也。其左之第一峰,连陂陀而起,如人伛偻;第二峰则巃嵷离立,高不及三寸,而有数十仞之势;第三峰与华盖相连,岗阜朴野,是名翠峦。龙池出其下,幽深无际,疑有潜鳞,《辍耕录》谓:“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少许,逾旬不竭也。”下洞在方坛之趾,上洞据华盖之麓。元章云:“下洞三折可通上洞。”试滴以水,果曲折流出。疑其中有“避秦世界”,尤令人神往矣。其色深黑,光莹如玉,千波万皱。望之,或有草树蓬勃,则襄阳所谓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者也。余骤见之,为不寐一夕。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动。”以志余过。又以叹南朝半壁江山今日何有,而独存此一片石也。

(选自清·陆煊《梅谷偶笔》)

〔注〕①米海岳:文中的米海岳、元章、襄阳均是宋代画家米芾。②巃嵷(lóngsǒng):山势险峻的样子。③潜鳞:指鱼。

1.文中画线句介绍砚山“华盖”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

2.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引用《辍耕录》的话说明下雨后“龙池”里积存的水不易干

B.引用米芾的话说明“下洞”曲径通幽的特点

C.“避秦世界”之语形象说明“翠峦”峰有如世外桃源般景象

D.引用老子的话从侧面说明了砚山浑然天成的特点

3.文中“以志余过”的“过”是指

4.为何文题不叫“米海岳山砚”,却取题为“米海岳砚山”?

5.结合文章内容,评析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1.先用列数字准确说明“华盖”的高度,再用打比方形象描摹其舒展自如的形状,获得既准确又形象的说明效果。

2.B、D

3.看见形色俱佳的砚山动心了。(少了行为或对象不给分)

4.文章重在介绍“山”的形貌和颜色,没有介绍“砚”的特征和功能,取题“砚山”与文意吻合。

5.文章根据砚山的特征采用总分和空间顺序。在介绍“砚山”的长、高后,先总说“峰六”,再分说六个峰的形貌;分说时从右到左介绍“六峰”,再由上而下介绍“翠峦”、“龙池”,最后介绍了砚的颜色。

〖参考译文〗

米芾的砚山,我曾在高士奇家见过。它长约八寸,高是长的一半。有六座山峰。右面第一峰叫“玉笋”,高起耸峙,上有洞穴,稍有点像竹笋的样子。玉笋峰的下面是一座方坛,下窄上宽,磨刀石一样方而平,像可以坐在上面玩耍。一座小山峰依附在它的下面,外形像在拱手作揖。中间一座山峰,高四寸多,如翻卷的旗帜,如张开的伞盖,叫“华盖”。往下一点是月岩,有穿透的圆洞,不是人所能做出来的。它左面的第一座山峰,不平坦地立起,像人弯腰驼背的样子;第二座山峰则异常险峻,独自耸立,高度不到三寸,却有几十仞高山峰的气势;第三座山峰和华盖峰相连,山岗朴实自然,取名为“翠峦”。龙池出自它的下面,幽深没有边际,让人怀疑池中有鱼。《辍耕录》中说龙池:“天要下雨时里面就湿润了,滴少量的水,过十天也不会干。”下洞在方坛的脚下,上洞在华盖峰的山脚。米芾说:“下洞通过三个转折之后可以通到上洞。”试着向上洞滴水,水果然曲折从下洞中流出。我怀疑洞中会有桃花源,特别让人神往啊。这座砚山颜色深黑,光洁如玉,有千道波澜万道皱褶。远远看去,有时仿佛看到上面有草树蓬勃生长,这就是米芾所说的不靠人工雕琢而都是天然形成的啊。我猛然见到它,为它一夜睡不着。老子说:“不看到使人产生欲望的东西,就不会让心产生妄念。”我用这句话来记住我(心动)的过错。我又因它感叹南宋的半壁江山今日还留存在哪,却独独存有这一片石头啊。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③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注】①山人,指隐士。②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③胁肩:耸起肩膀,故作恭敬,形容逢迎的丑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深山之中 特:特别

B.信道未 笃:诚挚

C.不其为廉 害:妨碍

D.是求也 显:显扬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伪隐者讽刺否定的一项是 ( )

①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②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

③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

④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⑤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

⑥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借韩伯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同时指出娄公隐居另有目的,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4.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3)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

1.A(特权:只,仅仅)

2.D(①句是表达对“隐”的看法:④句是李姓朋友为娄公辨解的话)

3.D(“辛辣的讽刺”不对,应是“委婉的批评”。)

4.(1)他想要得到您帮他写的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吧。

(2)(我)大胆请河娄公隐居的情形怎么样昵?

(3)娄公的确是隐士,不过他自我封闭的道理,恐怕还是与韩伯休不同吧!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在长安游玩,居住在娄公家里。娄公,是一个隐士,在长安市区居住了三十年了。他家有一个小书斋,名叫“市隐斋”,与他交往的士大夫很多人都给他的书斋写诗,他想要得到您帮他写的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给我一个面子),(为他)写一篇记吧。

我说:“你知道‘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意思。古代的人隐居在农民中,在工匠中,在商贾中,在医卜中,在屠钓中,甚而至于在赌徒中,在卖酒的人中,在看守城门的役吏中,在酒保中,无所不在,不仅仅是在深山里,在蒿草下,这样之后才叫做‘隐’。古代的人有大隐和小隐区别的原因,是说刚刚学道的人,对道的信奉还不诚挚,(只有)不让自己见到引发欲望的东西,(才能)让心不乱,所以把山林隐居的人称为小隐;(有的人)有操守,能应付世事,不被世俗之物__,出仕和隐居能做到一样,无论是喧闹还是寂静,都能一概忘却,所以把在朝廷和市肆隐居的人称为大隐。照我来看,在山林小隐的人或许还有,但在朝廷或市肆隐居的人不一定都是大隐。自从隐居之士通过隐居博得名誉然后谋求高官之后,(那些在山林中隐居的人)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多了,(小隐尚且如此)更何况隐居朝廷和市肆的那些人呢?现在追逐私利的这类人,耸起肩膀进入市朝,脚踏着脚(争先)登上断而高的冈垄,张开利嘴伸出长爪,争先恐后地进行交易,来同那些佣工和小贩为锥刀之利而血战,挂着羊头,卖着狗肉,(像强盗)盗跖一样的(卑劣)行径,却(说着)像伯夷一样(清高)的话,说:‘我是一个隐士呀’,这样行吗?(我)大胆请问娄公隐居的情形怎么样呢?”

       李生回答说:“(他)卖书来维持生活,只求够吃罢了,不妨碍他为人的清廉;通过诗酒与大家交游,求与人和睦相处罢了,不妨碍他的高洁。一个人既清廉又高洁,这的确是古代人之所以隐居的道理呀,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知道了娄公之所以隐居的情形了,我会为你而给他写一篇记。尽管这样,我对于娄公之所以隐居还是有些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的事结束我要说的话。韩伯休在都市里卖药,药从来都不讲价,有一个女子(找他)买药,韩伯休坚持原价不变。那个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吗?为什么就不能讲价呢?’(韩伯休)于是叹息道:‘我本来是为了逃避名声(才卖药隐居的),现在却连小女子都知道我的名!’(于是)丢下药,径直离开,再也没有回去。娄公的确是隐士,不过他自我封闭的道理,恐怕还是与韩伯休不同吧!言辞是人们外在的纹饰,人都准备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纹饰呢?(如果还要纹饰)这样做就是为了求得名声显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猜测是那些敬重娄公的士人勉强为他的书斋取的这个名吧,不应该是娄公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用我的这个话问问他。”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稹八岁丧父。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学书。稹九岁能属文。十五岁两经擢第。二十四调判入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登第者十八人,稹为第一,元和元年四月也。制下,除右拾遗。稹性锋锐,见事风生。既居谏垣,不欲碌碌,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宪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四年,奉使东蜀,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七州刺史皆责罚。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厚者之。使还,令分务东台。浙西观察使韩皋封杖决湖州安吉令孙澥,四日内死。徐州监军使孟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于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擅令停务。既飞表闻奏,罚式一月俸,仍召稹还京。宿敷水驿,内官刘士元后至,争厅。士元怒,排其户,稹袜而走厅后。士元追之,后以箠击稹伤面。执政以稹少年后辈,务作威福,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之,号为“元和体”。既以俊爽不容于朝,流放荆蛮者仅十年。俄而白居易亦贬江州司马。虽通、江悬邈,而二人来往赠答,凡所为诗,有自三十、五十韵乃至百韵者。江南人士,传道讽诵,流闻阙下,里巷相传,为之纸贵。观其流离放逐之意,靡不凄婉。穆宗皇帝在东宫,有妃嫔左右尝诵稹歌诗以为乐曲者,知稹所为,尝称其善,宫中呼为元才子。荆南监军崔潭峻甚礼接稹,不以掾吏遇之,常征其诗什讽诵之。长庆初,潭峻归朝,出稹连昌宫辞等百余篇奏御,穆宗大悦,问稹安在,对曰:“今为南宫散郎。”即日转祠部郎中、知制诰。朝廷以书命不由相府,甚之,然辞诰所出,夐然与古为侔,遂盛传于代,由是极承恩顾。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执政有与砺厚者之 恶:厌恶。

B.稹欲追,擅令停务 摄:拘捕。

C.至闾阎下俚,悉传之 讽:嘲讽。

D.朝廷以书命不由相府,甚之 鄙:轻视。

2.以下句子中,分别表现元稹性锋锐、有才名的一组是 ( )

A.即日上疏论谏职 二十八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B.稹并劾奏于法 里巷相传,为之纸贵

C.执政以稹少年后辈,务作威福 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

D.既以俊爽不容于朝 宫中呼为元才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稹作为谏官尽职尽责。议论西北边防事务等朝廷大事,皇上召见他并询问治理策略,可又忌恨他,贬他出京,让他作了河南县尉。

B.元稹先后弹劾过违规擅自收税的节度使、杖毙县令的观察使、违制让丧柩停放邮舍的节度使,还让做违法事的河南尹停止处理政务。

C.元稹和白居易友善,都善于作诗,时称“元、白”;二人遭贬后经常互赠诗作,唱和应答,其流离放逐之情,很是凄婉。

D.唐穆宗很欣赏元稹的诗作,看到他的连昌宫辞等百余篇,非常高兴,当天就调任他作祠部郎中、知制诰;元稹也不负圣望,辞诰盛传于当时。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居谏垣,不欲碌碌,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2)士元怒,排其户,稹袜而走厅后。

1.C     2.B     3.A

4.(1)(元稹)身居谏官官署之后,不想庸碌无为,凡事该说就说,当天就向皇帝上疏议论谏官应有的职责。

(2)刘士元发怒,推开正厅门,元稹只穿袜子就跑到厅堂后边。

参考译文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稹八岁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郑夫人是贤惠明理的妇人,家中贫穷,她亲自教元稹读书,并教他写字。元稹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五岁两经考试登第。二十四岁调判入第四等,授官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岁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中的十八人中,元稹是第一,这是在元和元年四月。皇帝下令,授他右拾遗官职。元稹生性锋利急切,遇到事情雷厉风行。(元稹)身居谏官官署之后,不想庸碌无为,凡事该说k^s#5*u就说k^s#5*u,当天就向皇帝上疏议论谏官应有的职责。又议论西北边防事宜,都是朝政的大事,宪宗召他回话,询问治理策略。被当朝权臣忌恨,出京任河南县尉。母亲死后服丧,服除,授官监察御史。元和四年,奉命出使东蜀,弹劾奏报已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反制度擅自收税,又登记没收涂山甫等八十八户官吏百姓的田宅一百一十一处、奴婢二十七人、饲草一千五百束、钱七千贯。当时严砺已死,七州的刺史都被责罚。元稹虽然尽职,但是和严砺关系深厚的当朝权臣厌恶他。出使回京,让他分管东台事务。浙西观察使韩皋封杖打湖州安吉县令孙澥,孙澥四天死亡。徐州监军使孟昇死了,节度使王绍用驿车送孟昇灵柩回京师,给凭证乘坐驿车,还在邮舍安放灵柩。元稹一并依据法律弹劾奏报。河南尹房式做违法的事,元稹想要追究拘捕,擅自命令房式停止政务。快速上表奏报皇上后,皇上罚房式一个月的俸禄,又召元稹回京。路上住在敷水驿舍,宦官刘士元后到,两人争住正厅。士元发怒,推开正厅门,元稹只穿袜子就跑到厅堂后边。士元追赶他,后来用鞭子打伤了元稹的脸。当朝权臣认为元稹是年轻小辈,作威作福,元稹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元稹聪明敏锐过人,年纪轻轻就有才名,和太原白居易交好。擅长作诗,善于写景状风物,当时谈论诗的人称他们“元、白”。从官员读书人,到平民百姓,都传诵他们的诗作,号称“元和体”。元稹因为才智出众爽直不被当朝容纳,流放到荆州蛮荒之地将近十年。不久白居易也被贬,作了江州司马。虽然通州、江州相距遥远,但两人来往赠诗应答,凡是写的诗,有三十韵、五十韵乃至百韵。江南的人,传诵于路,流传到京师,街巷的人互相传抄,为此纸贵。看到诗中流离放逐之情,都是凄凉委婉的。穆宗皇帝在东宫时,妃嫔侍从曾经诵读元稹诗作,把它作成乐曲,穆宗得知是元稹所写,曾经称赞它好,宫中称呼元稹“元才子”。荆南监军崔潭峻对元稹礼遇有加,不把他作一般小吏看待,常常求取元稹的诗作诵读。长庆年初,崔潭峻回朝,拿出元稹所作连昌宫辞等百余篇献给皇帝,穆宗非常高兴,询问元稹现在何处,回答:“现在是南宫散郎。”当天就调任元稹任祠部郎中、知制诰。朝廷官员认为文书任命不从相府发出,很看不起他,但是元稹所写的辞诰,词旨深远和古人相同,于是在当时广泛流传,因此很受皇帝恩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实腴 癯:清瘦

B.与物多 忤:抵触

C.终不能 悛:悔改

D.其出进退 处:处所

2.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①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少而穷苦

B.①诗有古人之风 ②其学日进

C.①其诗质而实绮 ②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自托于渊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3)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1.D(处:隐居 )

2.C

3.C(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4.①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或“修建茅竹之屋”、“用茅竹建屋”)居住(或“居住在那里”)。( “负担”“葺茅竹”“居”三个得分点)

②这就是深深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行为的原因啊。(“此所以”“晚节”“师范”“万一”四个得分点)

③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或“与日俱进”),(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 “斥”“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三个得分点)

注意:以上翻译见得分点给分,整句语句欠通顺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

       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丁丑年十二月序于海康城南东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纲抚棺号恸,为瘗 讫:完毕

B.后勇废,文帝切 让:责备

C.歆事王浅,有阙必 诤:纷争

D.知公直士,卒辅吾儿 幸: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仕周齐王宪参军事。 ②太子立碑。

C.①故歆及窦诞佐之。 ②帝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C.①有功,又可加罪乎? ②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

D.①令则官调护,自比倡优。 ②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正面表现李纲是“直士”的一组是( )

①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

②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③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④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⑤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⑥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

A.①③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纲自幼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他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为官,期间他都表现出了“直士”之风,其行为都得到了历朝统治者的肯定和嘉奖。

B.在担任太子洗马期间,李纲极力主张将失职且误导太子的唐令则治罪,但是遭到了太子的阻拦。为避免让唐令则继续祸害太子,李纲将这件事禀告了皇帝。

C.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遭逢刘武周叛乱,李元吉在宇文歆的帮助下弃城逃跑,并州很快沦陷。高祖对此很生气,要杀掉宇文歆,幸得李纲劝阻才作罢。

D.因太子不听劝谏,李纲申请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对,皇帝希望他能在有生之年一直辅佐太子。为表达对李纲的尊重,皇帝亲自写敕令时从来不曾直呼其名。

5.翻译和断句。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

②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1.C(诤:直言规劝)

2.C(两个“且”均为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A项两个“为”分别为动词和介词,意思分别是“担任”、“替”;B项两个“以”分别为介词和连词,意思分别是“让”、“因为”;D项两个“乃”均为副词,但是一个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一个表示顺承,可分别译为“竟然”、“于是、就”。)

3.B(①②③⑤四句都能表现李纲是“直士”。第④句主要是表现皇帝能听取意见,知错能改;第⑥句只能表现李纲受倚重,还可侧面表现他有治政才能,与“直士”无关。)

4.C(A.“其行为都得到了历朝统治者的肯定和嘉奖”有误,第一段写他在周任职,没有文字表明他得到肯定和嘉奖; B.“为避免让唐令则继续祸害太子,李纲将这件事禀告了皇帝”有误,原文是“诚使上闻之”——“假如让皇上知道了这件事”——没有信息表明是李纲检举告发的; D.“皇帝希望他能在有生之年一直辅佐太子”有误,原文“幸卒辅吾儿”意思是“希望您自始至终辅佐我的儿子”。)

5.(1)断句

       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2)翻译

       ① 太子天资如平常人,如果能得到贤能的人辅佐就能从善,如果得到不正派的人诱导就会向恶,哪里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

       ② 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

译文:

       李纲,字文纪。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甚微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四处掠夺,百姓忧愁苦恼,宇文歆劝谏,李元吉不听从。刘武周攻入太原,李元吉害怕,扔下军队逃回京城,并州陷落。皇帝发怒,对李纲说:“齐王年龄小,不熟悉政事,因此我派宇文歆和窦诞辅助他。太原,是我大唐王朝兴起的地方,陈兵十万,粟米可支付十年,为什么这么快就丢了?宇文歆建议齐王丢下军队逃跑,我应当在军中杀了他。”李纲说:“齐王有罪过,是窦诞一手造成的。宇文歆侍奉齐王的时间很短,齐王有过失他必定直言规劝。如今幸亏宇文歆这个计策,才使陛下没有失去爱子,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怎么能加罪呢?”第二天,皇帝醒悟过来了,拉李纲坐上御榻,慰劳他说:“如果你不进言,我就差点要滥用刑罚了。”于是释放了宇文歆。

       太子建成渐渐开始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进谏不被听从,于是请求退休。皇帝骂道:“你能担任何潘仁的长史,却羞于担任朕的尚书郎吗?”李纲叩头说:“何潘仁,是贼帅,志在残杀,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杀戮,任他的长史,所以心中无愧。陛下大功告成,常常自以为是,臣说的话就好像拿石头扔进水里,我敢长期担任尚书郎吗?而且臣侍奉太子,太子又不听臣的劝告,所以要上交官印。”皇帝道歉说:“朕知道你是个正直的人,希望你能自始至终辅助我的儿子。”于是授予李纲太子少保之职,让他仍旧担任尚书郎、太子詹事。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

       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之。亭成西山之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幅巾迎笑 幅巾:裹着头巾

B.然将西山 适:恰逢

C.遂相与之 营:修建

D.亭成而西山之始具 胜:美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子瞻迁齐安,庐于江上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

B.此居齐安三年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C.旁古木数十 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D.亭成西山之胜始具 故舍汝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睛之笔写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流露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为人处世情怀。

D.本文时空跨度大,忽而武昌之游,忽而少年之游,笔墨挥洒自如,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交融。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适”应是“到”的意思。)

2.D(两个“而”都表示承接关系;于:在 / 被;以:因为 / 用;其:它的 /难道;)

3.C(这并不暗合建亭的意图,同时表达的应是“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4.(1)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拄着木杖带上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到达南岸。

(2)只要自己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