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利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

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杀,尸填满沟壑,宜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眞《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 上:指皇上 朱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诸将曰… 谈论

B.尸填满沟壑 放置

C.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 祸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俞瑱得 乃令昊玉守

B.利彼有 宜报仇

C.降家皆为上杀 几为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厕 斩孙泰阵,余众悉降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一组的是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亡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

2

3

4

D

B

D

C

5.(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 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①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

②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以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1.B

2.B

3.C

4.(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驷、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太祖 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降 趣:归顺

D.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1.C              2.B              3.A

4.(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上贼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置家罗浮下 不见老人衰惫

B.追和古人,则始东坡 然吾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每家贫 乃欲桑榆之末景

D.然诗质而实绮 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4.(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1.B (A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

2.A(A相同,均为结构助词“的”。B介词,从;介词,对于。C连词,因为;介词,在。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诘问,难道。)

3.C  (“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4.【答案解析】(1)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翻译:

①现在我将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

②这就是我十分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的一点长处的原因。

③然而自从子瞻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正奔流而至。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__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赏以令死士,其必   济:成功

B.杨氏亲为之爨以之 食:给……吃

C.君不在,则人谁肯矣!     固:固守

D.朝廷宠守御之臣不知几人 旌:旗帜

2.(原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邑人也,坟墓存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B.如不守,县得矣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劫哉

C.宜相与致死守其邑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与其死城上 而智勇多困所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氏在叛贼兵临城下,丈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发动胥吏百姓抵抗,最终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城池。

B.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不应该脱离阵地,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保家卫国。

C.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这些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1.D解析:表彰、表扬,见《五人墓碑记》“以旌其所为”

2.B解析:B、“为……所”表被动。A、兼词,“于之”“在这里”;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C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原因,“因为”。D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3.C解析:李侃不在“弃城而逃的官员”之列。

附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__烈攻克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军队几千人抵达项城。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获拘系这里的壮丁和妇女,而后到陈州会师。

县令李侃不知所措。他的妻子杨氏说: “你是县令,叛贼到犯就应当坚守;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你如果逃跑,那么谁来守城呢?”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该怎么办?”杨氏说:“如果不坚守,县城将会被叛贼抢夺去了。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他们的粮食,府库的财物都成了他们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把可能落入叛贼手中的财物夺过来,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官府的庭院里召集差吏百姓。杨氏说:“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差吏百姓那样。差吏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号令说:“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叛贼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击中叛贼的,奖赏他万钱。”征募到了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小一定周到照顾、公平对待。杨氏让李侃对城下的敌人喊话说:“我们项城的父老,坚守道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即使攻克了我们的城池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消耗军力,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还会固守阵地呢!你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是胜过死在家里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个小城,没有长戟劲弩等精良武器,也没有险固的高城深沟。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越过城墙而攻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正好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__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刺史上奏李侃的功劳,朝廷下令升任李侃为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今还健在。

作为妇人女子,奉养父母公婆能做到竭尽恭敬孝顺,对奴婢下人和幼辈能做到体恤慈爱的,那就是品德贤良了。至于明辨战阵部署、进攻防守之道,勇猛刚毅,这即使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朝廷施恩表彰的那些承担防守、抵抗叛贼使命的大臣不知有多少人,论其勇气,他们不能进攻;论其才智,他们不能坚守;论其忠诚,他们不能效死;弃城逃跑的,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什么人呢?像杨氏,只是个妇女。孔子说:“仁者一定是有勇气的。”杨氏当之无愧了。

文言断句及翻译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有 以 弱 弓 射 贼 者 中 其 帅 坠 马 死

(2)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有 以 弱 弓 射 贼 者/ 中 其 帅 /坠 马 死

(2)答案:①你是县令,敌人入侵时你应当守城;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

②而见识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的方法来寻求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自认为得到它的真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汤中丞杂记

冯景

予问黄进士春江:汤中丞潜庵,自明至今抚吴者谁比?曰:“海忠介、周文襄,得公而三。”

因言:公莅任时,某亲见其夫人暨诸公子衣皆布,行李萧然,类贫士。而其日为菜韭。公一日阅簿,见某日市只鸡,公愕问曰:“吾至吴未曾食鸡,谁市鸡者乎?”仆叩头曰:“公子。”公怒,立召公子跪庭下,而责之曰:“汝谓苏州鸡贱如河南耶?汝思啖鸡便归去!恶有士不嚼菜根,能作百事者哉!”并笞其仆而之。公生日,缙绅知公绝馈遗,惟制屏为寿。公辞焉。众曰:“汪琬撰文在上。”公命录以入,而返其屏。

及内擢詹事,将行,百姓号呼,如儿失母,罢市三日,各绘像以祀。去之日,穷乡下邑,士女童叟,手焚瓣香,成来会送。民共阖城门,不得出。公劳且慰曰:“吾何德?而劳父老,至于此!”民皆罗拜,涕泣良久,乃得行。敝簏数肩,不增一物于,惟《二十一史》则吴中物。公指谓道左诸公曰:“吴中价廉,故市之。然颇累马力。”

呜呼!清兴以来,八座之中, 一人而已。宋李及知杭州,在郡数年,不市吴中一物。比去,惟市《白乐天集》一部,当时贤之。然李则郡守,而汤公位开府,又贤于幼几(李及,字幼几)远矣。宜其可以媲美周、海而三也。谨记之,备异日史官之阙。

注:①八座:指六部及各督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明至今吴者谁比 抚:官职,巡抚

B.而其日为菜韭 给:供给

C.并笞其仆而之 遣:驱赶

D.不增一物于 旧:原有的(物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能作百事者哉 骊山北构西折

B.而劳父老,至于此 今其智反不能及

C.又贤幼几远矣 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D.备异目史官之阙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立召公子跪(于)庭下B.公命录(汪琬文)以入

C.民共阖城门,(汤公)不得出D.而汤公位(之)开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文以问引出对汤潜庵的评价,肯定其地位,然后叙述典型事件,最后以作者的议 论作结。构思简洁,主旨突出,形象鲜明。

B.文章第二、三两段按时间顺序叙述能表现汤潜庵清廉品格的典型事件,有正面描写 的,有侧面烘托的,条理清楚,手法灵活。

C.文中多处地方用了衬托手法,其中前代的李及、海忠介、周文襄和同代的汪琬是正 面衬托,“清兴以来,八座之中”则是反衬。

D.文章赞美官员清廉的品格而不局限于一朝一代,并且认为官职越高清廉越难能可 贵,这对当今执政者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生日,缙绅知公绝馈遗,惟制屏为寿。

(2)宜其可以媲美周、海而三也。

1.A(抚,动词,担任巡抚) 

2.A(转折连词,承接连词) 

3.D[而汤公位(于)开府] 

4.C(汪琬不是用来衬托的)

5.(1)汤公生日的时候,当地缙绅知道汤公谢绝送礼,(所以)只是制作了一扇屏风祝寿。

  (2)说他(汤公)可以媲美海忠介、周文襄而成为明清时期第三个清廉的苏州巡抚,是适宜(恰当)的啊!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1)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2)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而不和:小人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土自)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扣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土自),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府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怨之,晏如也 尤:责怪

B.唯当上下相,以保此道 勖:勉励

C.此固深于卿等也 期:约定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 寝:搁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李藩忠直敢谏和清正自持的一组是

A.①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 ②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

B.①藩性忠荩,事无不言 ②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C.①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②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D.①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②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所以力谏皇上减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锝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 但李藩认为不可,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土自)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土自),但和裴(土自)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入傲慢苛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3)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1.C(期待,期望)

2.A(分别删除B②、C①和D①)

3.D(“孤峻”意为性情“孤高严正”,并非贬意,不是待人“傲慢苛刻”。裴韦二人,俱为清正自持之人)

4.(1)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

   (2)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

   (3)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么能用笔涂改诏书呢?

附参考译文: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李藩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出去做官,在扬州读书,用度困难、妻子儿女都责怪他,他却泰然自若。杜亚任东都留守,任用他为从事。洛中发生了盗窃案件、有人诬告是牙将令狐运所为,杜亚相信了,拷打后给他定了罪。李藩知道令狐运是冤屈的,为他争瓣但杜亚不听从,于是辞职离开了。后来捕获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固此更加有名望。

    王绍掌权,邀请李藩见一面就重用他,但李藩最终没有去。王仲舒、丰成季等人担任任郎官、结为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作乐,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强邀他去同聚、李藩不得已去了一次。王仲舒等人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后来又邀请李藩,他坚决不去,说“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后来王仲舒等人果然失势了。

    裴(土自)告坼皇上,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就任命李藩为门下侍耶、同平章事。李藩秉性忠诚,遇事知无不言,皇上很器重他、认为他言事从无隐瞒掩饰。元和四年冬天,皇上询问打臣说:“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有的能使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有的却导致国贫民困,这是什么缘故呢?”李藩回答既:“古人说:‘节俭能使用度丰足。’所以财物丰足取决于节险。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衣耕蚕桑,那么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自然国库充实,五谷丰登。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奇珍异宝,上行下效,风俗日渐奢侈,舍弃农耕,从事工商、衣食日益缺乏,那么百性就不会富足,国君又怎能富足?自然是国贫家因,盗贼就乘机而起了!我希望陛下能把宫室车马,衣服玩物,务求减省再减省,向人们显示要改变旧俗,那么天下百姓就幸运之极了。”皇帝说:“节俭的事,发自我的诚意;贫富的缘由、正如爱卿所说,只求上下互相勉励,来保持这一风尚,如果我有越制奢滥的情形,这就确实深切期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了。”李藩等人拜贺退下。

    当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花费数千万钱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李藩与权德舆都在中书省任职,有密旨说:“王锷可以兼任宰相,应该立即草拟诏书报来。”李藩于是用笔涂掉了“兼任莘相”等字,上奏说:“不可。”权德舆大惊失色说:“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能用笔涂改诏书呢?”李藩说:“形势紧急了!过了今日,就无法制止了。天又晚了,哪有时间另写奏章!”此事果然被搁置了。元和六年李藩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户部尚书。李藩任宰相才能不如裴(土自),孤高严正又不及韦贯之,然而人品清正自持,和他们也属于一类人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