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1995年11月4日晚,为世人所熟悉的以色列__拉宾在特拉维夫市的10万人大集会上演讲完毕,当他正要抬腿上车时,三颗罪恶的子弹射向了这位73岁的老人。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复述是(   )。

A: 拉宾遇害,享年73岁 B: 拉宾在10万人大集会时遇刺身亡,享年73岁 C: 拉宾在特拉维夫的一次集会上遇害,享年73岁 D: 1995年11月24日,拉宾在特拉维夫的一次集会遇害,享年73岁

运用下列词语,以“青春”为话题,扩写一段话,至少运用两种修辞,不少于40字。

青春 阳光 路

答:

略。话题、修辞、表达各2分


解析:

仿写题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提取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信息,选出三个关键词语。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截至2月28日10时,我国已从利比亚撤出近2.9万人。其中约2500人已回国,约2.3万人已安置在第三国,约3400人正在赴第三国途中。专家分析,此次撤侨时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大、情况最为复杂的一次,中国特色的海外利益保护机制正经受考验。

至少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我国的海外撤侨机制已经经受住了考验。此次撤侨人数多达3万,是1991年海湾战争时撤侨人数的20几倍,再加上利比亚国内的形势非常不明朗,随时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从而导致撤离时间非常紧急。而正是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条件下,我们仅用三四天时间,就撤离出逾2万同胞,占到在利比亚全部华人的6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高效率。

我国(中国)撤侨(撤侨机制)经受考验(或高效率)

(每个词语2分,共6分。写利比亚不给分)

(时间紧、规模大1分,关键词语为文中原有词语)


解析:

在某校春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各代表队依次走过__台,主持人都做热情洋溢的解说。请你以学生会主持人的身份,薇教师代表队的入场邪一段解说词。要求语言简明流畅,生动得体。(100字左右)

评分要求:内容紧扣教师特点、体现现场气氛,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4分,各2分)


解析: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理想对于不同的阶级从来就有不同的认识,而只有像马克思那样胸怀全世界劳苦大众的人才可称得上具有崇理想的人。 B:化学对于我不感兴趣。 C: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D:太空旅行,这个几十年前还属科幻的人类梦想,近两年已经因几位非职业宇航员的上天而成为令世人羡慕的现实。

用一句话(不超过15个字)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要点

七城市居民的消费各有侧重。上海市区居民“吃”的比例下降,花在“住”上的支出占首位;合肥居民的首位消费还是“吃”;而济南人更爱“穿”;福州的家庭则将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类支出放在首位,可以说是“用”第一;而杭州市民更重视“健康”,医疗保健类支出比重居首位。同样的食品消费,七城市人的爱好明显不同:上海人吃肉的热情有所降低,而水产品、蔬菜、水果和奶制品的人均消费分别为60.88元、26.00元、17.61元和14.53元,明显高出其他城市;南京市民较爱吃肉,肉禽制品消费占首位,为53.71元,比杭州高出17.7%;而杭州的烟草支出占首位,人均17.7元,比上海的人均烟草消费高出将近1/4(24.9%),比南京市民高出55.3%,杭州烟民的“烟瘾”似乎大了点。

七城市居民的消费各有特色。


解析:

这则新闻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七城市居民的“吃、住、穿”消费各有侧重”;第二部分为“七城市人的食品消费爱好明显不同”。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1)(2分)示例: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

(2)(4分)示例一: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示例二: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内容要点,不超过30字。

书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正式的完整的书目。自汉代以后,历代官修史书,都要撰写书目,反映藏书的情况。清代编著出现规模宏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宋元以后版刻书籍盛行,私人藏书家也多起来了,许多藏书家把自己的藏书编成书目,流传于世。这种私人藏书书目数量很多,是对官修书目的补充。

自西汉有正式而完整的官修书目,宋元后出现了私人藏书书目。


解析:

(“西汉”、“官修书目”、“宋元”、“私人藏书书目”为得分点,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3分,4点答全则给5分)

请就下面这段新闻,发表你的观点,不少于80字。

【2010年11月14日 新京报】本周,一对中年英国兄妹在打扫去世亲人的房间时发现的乾隆时期瓷瓶,拍出超过5亿人民币天价,震惊英国媒体。有英国记者称,天价购文物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

从《太阳报》刊发的新闻图片可以看到,在拍卖会现场,竞拍者几乎全是华人。《每日镜报》的报道则说,天价拍下这只瓷瓶的中国人来自北京。

加上佣金和增值税,瓷瓶身价达到5300万英镑,这让拍卖者和出售者都狂喜不已。

但是,在报道这只花瓶卖出“震惊世界”天价的同时,对其可能来源,提及的媒体并不多。它如何辗转从中国来到伦敦,不得而知。《每日电讯报》则报道称,来自中国、伊朗、埃及和印度的人们,正不惜代价买回他们失去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因为战争或是西方收藏者的掠夺而流失海外。

(4分)示例一:看来没有人意识到为何中国人会花大价钱买下这只瓷瓶。在19世纪,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走所有珍宝,这是一个大国背负了100多年的耻辱……那些花巨资买回被英帝国抢走珍宝的中国富人,的确有些“愚蠢”,但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从小偷手里买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真正的文明……但英国人却没有这样的耻辱感。示例二:不管是为收藏也好,或者带着民族情结重建本国的历史文化也好,这天价文物背后引发的话题多种多样是不难理解的。曾经的耻辱血泪史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圆明园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相反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解放日报》10月17日刊登余秋雨关于“上海世博会文化构想”的演讲及答问。在谈到世博会的中国元素时,余秋雨认为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个人都是中国元素的当代的生命载体,我们每个人的高贵、自信、欢乐等就是中国元素的最佳体现。

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队伍后来成了“第一中国元素”。他们讲着流畅的外语,为外宾指路,帮助他们搬运行李,给他们介绍国内的山川名胜、风物特产……他们热情,大方,彬彬有礼,以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感染着外宾,他们成了中国元素的体现者。

请你写出一种“中国元素”,并对这一“元素”的主要表现和它所体现出来精神风貌作简要说明。(80字左右)

答:

汶川大地震中的当事者和救援者是一大“中国元素”。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们互相鼓励、救助,他们舍己为人.无私无畏……在这里,中国元素表现得顽强,表现得最高贵。这种中国元素改变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中国元索”,即例子恰当、典型(2分);说明,要求说明这一类人的主要表现和精神风貌3分)。还可以写奥运火炬传递、奥运会开幕式、“神七”发射等。)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