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也   ②不霁何   ③幽壑之潜蛟       ④歌夜弦  ⑤侣鱼虾而麋鹿           踞而遨  ⑦能守其土,不赂秦      ⑧吾从而 

A: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B: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C: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D: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就句式特征看,下面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①,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②,白巡以兵势不敌,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语未绝,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③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注】①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开府、特进:泛指高级官员。 ③妫、檀:地名,安禄山起兵谋反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潮闻玄宗已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以黑衣 被:穿着

C.乃以死士五百潮营 斫:攻击,袭击

D.潮惭,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存亡不可知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潮兵争射之,久知其稿人 今其智反不能及

C.复书招巡 故为之文

D.然如天道何 皆出于此乎

3.下列四组中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面中六矢而不动 ⑥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表现了张巡忠贞的气节。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显示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张巡和雷万春的治军,但认为他们不识时务,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先前被叛贼胁迫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

1.D    2.A     3.B     4.C   

【参考译文】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高级将领,他们劝说张巡,说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军对抗,并且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张巡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那六人拉到画像前,用国家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军队的士气更加高涨。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谷草扎成上千个草人,给它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放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地向它们射箭,,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于是获得几十万支箭。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不加防备。于是张巡派五百名敢死队员,乘夜袭击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击逃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话没说完,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远远地对张巡说:“先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严明的程度,但是那又岂能奈何天意!”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懂得人伦,怎能了解天意?”时过不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守陈留,不敢再出来。

不久,叛军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领__夜袭贼兵,大破叛军。__返回走到桃陵时,遇上叛军的救兵四百多人,张巡将他们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gu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离开叛贼前来归附的老百姓有一万多户。

翻译下列句子。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1)、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烧光,火就不会熄灭。(以、事、犹各一分)

(2)任凭小船飘往哪里,越过浩荡渺远的(万顷)江面。(纵、 如 、万顷之茫然各一分)

(3)张巡将那六人拉到画像前,用国家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军队的士气更加高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包拯,宇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谤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宋史·包拯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归,杀而鬻之。 第:只管。

B.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C.出建昌县。 知;了解。

D.凡讼诉不得径庭下。 造: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里中父老来劝勉。 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B.久,赴调,知天长县。 顷未发,太子迟之。

C.父母皆老,辞不就。 故河塞不通

D.,前守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溪行,忘路之远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包拯侍父母极孝,父母相继亡故后,他在墓前筑草庐而居,终日痛苦丧气,一直不肯离开。

B.包拯为政清廉,处处为老百姓考虑,连妇女孩童都知道他的名字,不畏权贵,在打击有不法行为的权贵时毫不留情。

C.包拯为国尽忠,直言不隐,多次向朝廷建言献策,甚至把魏征的三篇奏疏献给皇帝让他作为座右铭和借鉴。

D.包拯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但是对人却很宽厚,总是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知,任……知县。)   

2.D(A.两个“数”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B.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C.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D.前一个“缘”是“借……的名义”的意思,后一个“缘”是“沿着”的意思。)  

3.A(原文中的“终丧”是“到守丧期满”的意思,而不是“终日痛苦”。)

4.(1)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来刺探边疆情报呀?    

  (2)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考虑。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语段,完成1—3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襟危坐 正襟:整理衣襟B.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C.山川相 缪:连结、盘绕D.举匏尊以相 属:劝酒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托遗响悲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B.方破荆州 皆出于此乎

C.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师道不传也久矣

D.侣鱼虾友麋鹿 朝济夕设版焉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客有吹洞箫者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而今安在哉

1.B (泣:使……哭泣,使动用法)

2.C (A到,在;向  B他;表猜测语气   D并列;顺承)

3.B (都是定语后置;A状语后置 C被动 D宾语前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书褒城驿壁

(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庭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蹄劘,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而后止;渔钓,则必泉汩泥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凡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藩,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埸无侵削之,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令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予既揖退老甿,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①劘(mó):摩擦。 ②鹢(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借指船头。 ③矧(shěn):况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舟,则离散而 胶:搁浅。

B.庭甚芜 除:废弃。

C.疆埸无侵削之 虞:忧虑。

D.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B.则必折篙而后止

C.则必泉汩泥鱼而后止D.金,笑与秩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

B.文中“举今州县皆驿也”承上启下,是连接二、三两段的关键,表明天下凋敝与驿站破败事异而理同。

C.文章借题发挥,以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之盛衰,寓议于叙,切中时弊,有小中见大之妙。

D.因官制不善而吏治败坏,因吏治败坏而生民困顿,文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朝廷。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2)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

1.B  应为“台阶”的意思,其实从“堂庑甚残”句中可判断出是一个名词。

2.D  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3.A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表述不当。作者认为产生这一社会弊病的缘由,在于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应为“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弊政的不满”。

4.(1)而且一年中到褒城驿站来歇宿的宾客不少于几百人,他们只要夜间得到住宿,饿了能得到饱食,全都是暮来朝去,哪有顾念爱惜之心呢?

(2)我听说唐玄宗开元年间,天下财物丰富,人口众多,号称太平,行走千里的人不用携带粮食,有了子孙的人还不知道兵器为何物。

附文言文翻译 :

褒城驿号称全国第一,到我亲眼所见,看其池水,浅浊而肮脏;看其船只,破碎而搁沉;庭院台阶十分荒芜,堂房廊屋都很残破,哪里看得到它所谓的宏大壮丽呢?

向管理驿站的官吏询问,他们则说:“忠穆公严震曾担任梁州州牧,因为褒城控制着通往两个节度使治所的要道,各式各样的旌节旗帜来来往往,传递公文的人员骑着马,出差的官吏乘着车,或来或去,车马往来络绎不绝,所以扩大驿馆建筑,以显其雄伟宏大。褒城驿在当时看上去是比其他驿站都壮观。而且一年中到褒城驿站来歇宿的宾客不少于几百人,他们只要夜间得到住宿,饿了能得到饱食,全都是暮来朝去,哪有顾念爱惜之心呢?至于撑船,一定要到篙折、舷破、头碎然后停止;钓鱼,一定要到水干、泥混、鱼尽才肯罢休。甚至还有人在*窗的长廊或小屋里喂马,把驿馆的中堂作为猎鹰的栖息之所,这些都是房屋污损、器物毁坏的原因。遇上职位低的官吏,其随从虽然气性猛烈,还可以制服;遇上职位高的官吏,其随从则更加凶暴蛮横,难于阻止。因此褒城驿日见破损,与以前大不相同。我们八九人,虽然也曾在供给来往者膳食的余暇,用一小部分时间尽力修缮,但又怎能补救几十几百人的破坏呢?”

管理驿站的官吏的话还没有讲完,有个老农在旁笑了,并说:“现在所有的州县都像驿站一样。我听说唐玄宗开元年间,天下财物丰富,人口众多,号称太平,行走千里的人不用携带粮食,有了子孙的人还不知道兵器为何物。现在天下无战争,但有户籍的居民却一天天减少;边境没有被侵占遭蚕食的忧患,但开垦的荒地日益减少。百姓生活日益穷苦,国家财力日益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凡和皇帝一起治理天下的,是那些刺史县令,他们直接了解人民的生活,因而便于贯彻政令。现在政府委派官吏,既已轻率任命刺史县令,而且又在短时内一再更换。况且刺史县令的任期,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内更换两次,因此州县的政务,如有不利于百姓之处,应该可以出主意改掉那些严重的情况,但在任的刺史则说:‘明人我即离职,何必如此。’在任的县令也说:‘明日我即卸任,何必如此。’他们在愁闷的时候就喝浓烈的美酒,在饥饿的时候就吃精美的肉食,只等囊中放满了绸缎,柜中装足了金银,任期结束就志得意满地离去。”唉!州县难道果真是驿站吗?况且当新旧官员交替之时,狡猾的胥吏乘机放肆地做*恶欺诈的事,以欺骗州县呢!象这样下去,而想希望百姓生活不穷苦,国家财力不困难,有户籍的居民不减少,开垦的土地不缺乏,难啊!

我送走老农之后,把他的话整理了一下,写在褒城驿的屋壁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巢谷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会泸州蛮乞弟扰边,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 “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

自雷徙循。子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子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子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子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子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子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文有删节)

[注]①举武艺:科举考试中的武科考试。

②乞弟:泸州西南少数民族乌蛮首领斧望个恕的儿子。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弓箭 畜:储备B.尤与之 善:交好

C.予方困 乏:疲乏D.尚何以之 发:宣扬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巢谷幼时随父学习,后进京赶考,却弃文从武,不久学成,可惜最后没有考中武举。

B.巢谷与作者是同乡,且相交甚笃,因而不顾高龄和体弱去看望远谪岭南的苏辙兄弟。

C.文章通过完成存宝嘱托和探望苏氏兄弟等情节,刻画了巢谷重朋友情谊的性格特点。

D.作者对巢谷的品德才能非常欣赏,对他的一生遭遇则充满同情,为此写·卜了这篇传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译文:

(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忐也。

译文:

1.C (指物质缺少)

2.A(“平日相交甚笃”与丈中“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说法相矛盾。)

3.(1)知道(了解)他的志向和节操,认为他是个有急事时可以托付的人。

   (2)对他不听我的话感到遗憾,但又对他不听我的话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叹。

参考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

有个叫韩存宝的,与他关系良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熙宁年间,存宝作了河州的将领。,恰好泸州少数民族首领乞弟侵扰边境,就命令存宝出兵攻打。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巢谷到军中并向他请教。到了存宝犯了法要被逮捕,他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只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了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儿就难免会挨饿受冻,我袋中还有数百两的银子,除了您没有谁可以替我交给他们。”巢谷答应了他,就改换姓名,带着银子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天下大赦的时候才回来。我因为是他同乡的缘故,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和情操,认为他是个有急事时可以托付的人。

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绍圣初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搬到雷州,从雷州迁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又一次迁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和我们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联系。唯独巢谷在眉山感慨地公开宣称,想要徒步来寻访我们兄弟俩。(当地)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的正月,他从梅州给我寄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万里来拜访您,自己也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不用十天就能与您相见,这样就是死了,我也没有什么遗憾。”我惊喜地说:“这个人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代的人。”见面之后,握着手相对而泣,不久就讲述平生所经历的事情,说了一个多月还不知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巢古了。

他还要再到海南去拜访哥哥子瞻,我怜惜他年老而且多病,劝阻他说:“你的心意虽然很好,但是从这里到儋县还有好几千里路,又要渡海,这不是年老的人所能做的。”  巢谷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我挽留不住他,再看看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我当时也是穷困潦倒,也就只能勉强筹集一些钱给他作为路费。船行到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钱袋逃走了,后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到了新州,就病死在那儿。我听到这个消息失声痛哭,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听我的意见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叹。

当年,在南方边远地区、我和少数民族一起生活,(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在泾原__,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过几天交给他儿子。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

[注]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臣。②庄岳:齐国一个繁盛街道的名称。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没有直接告诉戴不胜应如何伎宋王向善,而以楚大夫之子学说齐国话来设喻。

B.孟子认为,让楚国孩子每天接受齐国语言的熏陶,假以时日,就能学会说齐国话。

C.孟子否定了戴不胜让善十薛居州住在王宫中的做法,认为那样做无法使宋王向善。

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子认为,如果宋王身边都是善士,宋王自然就能够向善。

(2)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山成语 ;孟子以此设喻,向戴不胜提出了 的建议。

(1)C(孟子并没有否定戴不胜让善士薛居州住在王宫中的做法,而是认为需引荐更多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才能使宋王向善。)

(2)①一傅众咻  ②多引荐贤士以辅佐宋王,以改变不利于宋王向善的环境。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您希望您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地告诉您: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那么要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答道:“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安置在齐国庄岳那样的地方住上几年,那么,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依旧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您说薛居州是个善士,要把他推荐到大王左右任职。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宋王又能同谁一起做好事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选自《李义山文集》,有删略)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环两山之间 谓:算是,算作

B.清声而便体 便体:体态轻便

C.其有容 廓:广阔的样子

D.吾车兮秣吾马 膏:加油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作者对“穷居而野处”山林生活赞赏和对趋炎附势、投机钻营小人嘲讽的一组是 ( )

A.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B.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

C.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D.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序言。作者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以及“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B.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诗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C.本文在写作艺术上很具有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D.文中韩愈的观点很明确,他并不是厌恶报负于当代大丈夫的所作所为,而是自己不能侥幸得到,于是安于命运过着贫寒生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2)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3)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1.A  谓,通为,介词,因为。

2.B(A项第一句交待的是盘古地理位置;C项,第二句谈的是报负于当代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对象不符合;D项第一句谈论的不是山林隐士)

3.D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题,不可幸而致也。”这句话极尽嘲讽。从前文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的描写来看,作者寓有讽刺之意,对隐居的贫寒生活,作者并不是迫不得已,恰恰是心向往之。

4.(1)有人说:“这个山谷啊,位置幽深而地势险阻,是隐士盘桓遨游的地方。”我的朋友就住在这里

  (2)既不官职用车与服饰约束,也不遭刑法刀锯的处分;既不了解政局的盛衰,也听不到百官升降的消息。

  (3)身处卑贱侮辱而不感觉惭愧羞耻,触犯刑律法制而受到处罚杀戮,希图看到万分之一的侥幸机会,一直到老死方才罢休的人,这样的做人究竟算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