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1—3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於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驩。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於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於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辟日阳侯欲平原君 知:了解

B.陆生素与平原君善,之 过:拜访

C.方货服具 假:借

D.辟阳侯以为己 倍:背叛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原君朱建因为反对淮南王起事反叛而得以保全性命。

B.平原君母亲之死,给了辟阳侯结交平原君的机会。

C.辟阳侯是吕太后的宏臣,闳籍孺是孝惠帝的宠臣。

D.辟阳侯没有受吕氏的牵连而送命,平原君居功第一。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2)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驩。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

1.A(知:交好)

2.D(“居功第一”原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

3.(1)现在他母亲已经去世,您若是赠送厚礼为他母亲送丧,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

   (2)如果皇帝听了您的话,放出辟阳侯,太后一定会非常高兴。而太后、皇帝两人都宠爱您,那么您也就会加倍富贵了。

【参考译文】

平原侯朱建是楚国人。开始他曾经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国相,但因有罪而离去。后来他又重新在黥布手下干事,黥布想__的时候,问朱建怎样看此事,朱建极力反对。但黥布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而是按照梁父侯所说的去做,于是便起兵__。等到汉朝平定叛乱,杀死黥布以后,听说平原君朱建曾经劝黥布不要__,同时他又没有参与__的阴谋活动,就没有诛杀朱建。有关此事,在《黥布传》中有记载。

平原君朱建这个人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同时他又刚正不阿,恪守廉洁无私的节操。家安在长安。他说话做事决不随便附和,坚持道义的原则而不肯曲从讨好,取悦于人。辟阳侯审食其品行不端正,靠阿谀奉承深得吕太后的宠爱。当时辟阳侯很想和平原君交好,但平原君就是不肯见他。在平原君母亲去世的时候,陆生和平原君一直很要好,所以就前去吊唁。平原君家境贫寒,连给母亲出殡送丧的钱都没有,正要去借钱来置办殡丧用品,陆生却让平原君只管发丧,不必去借钱。然后,陆生却到辟阳侯家中,向他祝贺说:“平原君的母亲去世了。”辟阳侯不解地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你祝贺我干什么?”陆生说道:“以前你一直想和平原君交好,但是他讲究道义不和你往来,这是因为他母亲的缘故。现在他母亲已经去世,您若是赠送厚礼为他母亲送丧,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于是辟阳侯就给平原君送去价值一百金的厚礼。而当时的不少列侯贵人也因为辟阳侯送重礼的缘故,也送去了总值五百金的钱物。

辟阳侯特别受吕太后的宠爱,有的人就在孝惠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孝惠帝大怒,就把他逮捕交给官吏审讯,并想借此机会杀掉他。吕太后感到惭愧,又不能替他说情。而大臣们大都痛恨辟阳侯的丑行更想借此机会杀掉他。辟阳侯很着急,就派人给平原君传话,说自己想见见他。但平原君却推辞说:“您的案子现在正紧,我不敢会见您。”然后平原君请求会见孝惠帝的宠臣闳籍孺,说服他道:“皇帝宠爱您的原因,天下的人谁都知道。现在辟阳侯受宠于太后,却被逮捕入狱,满城的人都说是您给说的坏话,想杀掉您。如果今天辟阳侯被皇上杀了,那么明天早上太后发了火,也会杀掉您。您为什么还不脱了上衣,光着膀子,替辟阳侯到皇帝那里求个情呢?如果皇帝听了您的话,放出辟阳侯,太后一定会非常高兴。而太后、皇帝两人都宠爱您,那么您也就会加倍富贵了。”于是闳籍孺非常害怕,就听从了平原君的主意,到皇帝那里给辟阳侯说情,皇帝果然放出了辟阳侯。辟阳侯在被囚禁的时候,很想会见平原君,但是平原君却不肯见辟阳侯,辟阳侯认为这是背叛自己,所以对他很是恼恨。等到他被平原君成功地救出之后,才感到特别吃惊。

吕太后去世之后,大臣们杀死了诸吕。辟阳侯和诸吕关系极深,但最终没有被杀死。保全辟阳侯生命计划之所以实现,都是陆生和平原君的力量。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雄姿英发(卓越不凡) 萦青缭白,外与天(边缘) 沸反盈天(像沸水一样翻腾) 江碧透(满、遍) B:心凝形(解除束缚) 妖童媛女(传说中的仙人弟子)施施而行(漫无目的的样子) 不事(经历) C:渭流涨(脂膏) 寒(吵闹)尽职守(恭敬而谨慎) 于其也(身体) D:行为偏僻性乖张(偏激,不端正) 休相关(忧伤)新的昊天(广大无边的天) 管弦呕哑(声音嘈杂)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相同的一项是

A:醉则更相枕卧    B: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不赂者赂者丧   D:举匏尊相属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下列各句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③ 举匏尊以相属 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⑤洎牧以谗诛 ⑥意有所极,梦亦同趣⑦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⑧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A:②③④⑤⑧ B:①③④⑥⑧    C:①②③⑦⑨   D:①③④⑦⑨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也   ②不霁何   ③幽壑之潜蛟       ④歌夜弦  ⑤侣鱼虾而麋鹿           踞而遨  ⑦能守其土,不赂秦      ⑧吾从而 

A: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B: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C: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D: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就句式特征看,下面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①,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②,白巡以兵势不敌,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语未绝,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③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注】①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开府、特进:泛指高级官员。 ③妫、檀:地名,安禄山起兵谋反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潮闻玄宗已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以黑衣 被:穿着

C.乃以死士五百潮营 斫:攻击,袭击

D.潮惭,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存亡不可知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潮兵争射之,久知其稿人 今其智反不能及

C.复书招巡 故为之文

D.然如天道何 皆出于此乎

3.下列四组中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面中六矢而不动 ⑥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表现了张巡忠贞的气节。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显示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张巡和雷万春的治军,但认为他们不识时务,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先前被叛贼胁迫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

1.D    2.A     3.B     4.C   

【参考译文】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高级将领,他们劝说张巡,说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军对抗,并且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张巡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那六人拉到画像前,用国家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军队的士气更加高涨。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谷草扎成上千个草人,给它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放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地向它们射箭,,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于是获得几十万支箭。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不加防备。于是张巡派五百名敢死队员,乘夜袭击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击逃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话没说完,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远远地对张巡说:“先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严明的程度,但是那又岂能奈何天意!”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懂得人伦,怎能了解天意?”时过不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守陈留,不敢再出来。

不久,叛军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领__夜袭贼兵,大破叛军。__返回走到桃陵时,遇上叛军的救兵四百多人,张巡将他们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gu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离开叛贼前来归附的老百姓有一万多户。

翻译下列句子。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1)、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烧光,火就不会熄灭。(以、事、犹各一分)

(2)任凭小船飘往哪里,越过浩荡渺远的(万顷)江面。(纵、 如 、万顷之茫然各一分)

(3)张巡将那六人拉到画像前,用国家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军队的士气更加高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包拯,宇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谤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宋史·包拯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归,杀而鬻之。 第:只管。

B.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C.出建昌县。 知;了解。

D.凡讼诉不得径庭下。 造: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里中父老来劝勉。 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B.久,赴调,知天长县。 顷未发,太子迟之。

C.父母皆老,辞不就。 故河塞不通

D.,前守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溪行,忘路之远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包拯侍父母极孝,父母相继亡故后,他在墓前筑草庐而居,终日痛苦丧气,一直不肯离开。

B.包拯为政清廉,处处为老百姓考虑,连妇女孩童都知道他的名字,不畏权贵,在打击有不法行为的权贵时毫不留情。

C.包拯为国尽忠,直言不隐,多次向朝廷建言献策,甚至把魏征的三篇奏疏献给皇帝让他作为座右铭和借鉴。

D.包拯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但是对人却很宽厚,总是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知,任……知县。)   

2.D(A.两个“数”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B.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C.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D.前一个“缘”是“借……的名义”的意思,后一个“缘”是“沿着”的意思。)  

3.A(原文中的“终丧”是“到守丧期满”的意思,而不是“终日痛苦”。)

4.(1)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来刺探边疆情报呀?    

  (2)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考虑。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