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 天 下 之 静 者 乃 能 见 微 而 知 著 月 晕 而 风 础润 而 雨 人 人 知 之 人 事 之 推 移 理 势 之 相 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2.上文中常用的一个成语是
3.作者认为人事变化难测的原因是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1. 惟 天 下 之 静 者/ 乃 能 见 微 而 知 著 /月 晕 而 风 / 础 润 而 雨/ 人 人 知 之 /人 事 之 推 移/ 理 势 之 相 因(错1处扣1分)。
2.见微知著。
3.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附译文:
事情有它必然的趋向和终点,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那些冷静客观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将会发生的大变化。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着天要刮风;柱石表面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们疏远广阔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的程度,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喜爱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凤呜驿记
苏轼
始余丙申岁举进士,过扶风,求舍于馆人,既入,丕互居而出,次于逆旅。其后六年,为府从事。至数日,谒客于馆,视客之所居与其凡所资用,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将去,既驾,虽马亦顾其皂而嘶。余召馆吏而问焉。吏日:“今太守宋公之所新也。自辛丑八月而公始至,既至逾月而兴功,五十有五日而成。用夫三万六千,木以根计,竹以竿计,瓦甓(pì砖)、坯、钉各以枚计,秸以石计者,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一有八。而民未始有知者。”余闻而心善之。
其明年,县令胡允文具石请书其事。余以为有足书者,乃书曰: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则乐。乐则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欤。后之君子,常有所不屑,使之居有所不屑,则躁,否则惰。躁则妄,惰则废,既妄且废,则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于此,而不足怪。今夫宋公计其所历而累其勤,使无龃龉于世,则今且何为矣,而犹为此官哉。然而未尝有不屑之心。其治扶风也,视其卼臲(wù niè,惶惶不安)者而安植之,求其蒙茸者而疏理之,非特传舍而已,事复有小于传舍者,公未尝不尽心也。尝食刍豢者难于食菜,尝衣锦者难于衣布,尝为其大者不屑为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诗》日:“岂弟(和乐平易)君子,民之父母。”所贵乎“岂弟”者,岂非以其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欤?夫修传舍,诚无足书者,以传舍之修,而见公之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者,则是真足书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求舍于馆人 舍:住宿
B.太守宋公之所新也 新:重新修缮
C.计其所历而累其勤 累:劳累
D.视其卼臲者而安植之 植:通“置”,安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余召馆吏而问焉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①余闻而心善之 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①则天下何足治欤 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D.①以传舍之修 ②舆薪之不见
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作者直接称颂宋公的一项是 ( )
①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
②余闻而心善之
③使无龃龉于世,则今且何为矣
④未尝有不屑之心
⑤视其虺熊者而安植之
⑥公之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考取功名后曾几次来到驿站,驿站变化之大,令作者惊叹不已。作者在拜会客人之后准备离开,车驾准备好了,马却回望着马厩嘶鸣,舍不得离开。
B.文章对扶风郡守宋,充满赞誉,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更为重要的是他干事而不扰民。
C.文章用驿站前后变化之大、古今君子行事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郡守宋公的业绩和高尚品德。
D.本文构思独特,名为驿站写记,意却不在驿站本身,实则以小见大,从驿站的变化着笔,落实到为人为官之道。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入,不可居而出,次于逆旅。
(2)使之居其所不屑,则躁,否则惰。
(3)尝食刍豢者难于食菜,尝衣锦者难于衣布
1.C(累:积聚)
2.(A①代词,这,指代驿站前后面目一新。②疑问副词,怎么,哪里。B均为连词,表修饰。C均为连词,表假设关系,那么。D均为助词,宾语前置。)
3.C
4.A(文中“将去”的主语是指“住驿站的客人”而非作者自己。)
5.(1)已经进入(驿站后),(发现条件极差)无法住宿而离开,住进了旅店。
(2)如果让他处在做自己轻视的事的位置上,就会焦躁,要不就懒惰。
(3)曾经吃肉的人(觉得)吃蔬菜很艰难,曾经穿绸缎的人(觉得)穿布衣很艰难。
附:【参考译文】
当初,我在丙中年考取进士,经过扶风,向凤鸣驿的管理人请求住宿,进入驿站后,(发现条件极差)无法住宿,赶紧出来,住进了旅店里。六年后,我担任扶风郡府的官员。到任后几天,我到凤呜驿站拜会客人,看到驿站客人居住的地方和客人用的器具,就像官府或庙宇道观或数代富裕家庭一样(整肃、齐备)。各地经过扶风在驿站住宿的人,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一样,快乐得舍不得离开。客人们离开时,驾好了马车,连马也回头望着马厩嘶鸣(好像舍不得离开)。我召来驿站的官吏询问情况。驿站的官吏说:“当今的太守宋公重新修缮了凤鸣驿。辛丑年八月,宋公才到扶风任太守,到任后一个多月开始动工修缮扶风驿站,五十五天后完工。用工三万六千个,木头用根记数,竹子以竿计数,瓦、砖、陶器、钉子以枚计数,秸杆以石计数,数量总共达到了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十八,而扶风的老百姓却不曾知道这些情况。”我听后内心里赞叹起宋公来。
第二年,扶风县令胡允文立下石碑请我为这事作记,我认为有值得写下的东西。于是写道:古时的君子能随处而安居,安居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愿意干一些实事。如果人人都乐于干实事,那么天下何愁治理不好呢?后世的君子,常常认为身边之事不值得去做,如果让他处在做自己轻视的事的位置上,就会焦躁,要不就懒惰。焦躁就胡作非为,懒惰就悲观厌世,既胡作非为,又悲观厌世,天下难以治理常常是出于这种原因,也就不值得奇怪了。累计宋公为官的资历和勤勉,如果不是与世道不合,那么(早就不知该)担任何种要职了!但是他现在还在干着这太守的工作,而且不曾有看不起这工作的意思。宋公治理扶风郡,对那些惶惶不安的百姓尽力安置,对那些杂乱无章的地方,尽心疏理。不只是修缮传舍这样的事,还有比修缮传舍更小的事情,宋公也不曾不尽心而为。曾经食肉类的吃蔬菜很艰难,曾经穿绸缎的人穿布衣很艰难,曾经做大事的人看不起做小事,这是天下人的通病。《诗经》中说:“德行平易的君子,可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那些德行平易的君子,他们的可贵之处,难道不是因为他们随处而安居,安居下来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乐意干一些实事吗?修缮传舍这件事,确实不值得一记,(只是)因为修缮传舍可以显现宋公能随处而安居,安居下来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乐意干一些实事,而这(才)真的值得大书特书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诸府,破城杀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皆曰:“诺。”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壕,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声色不动。审敌可乘,潜师出城。中夜合围,晓辄奏凯。贼善侦,终不能得其要领。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明史·陶鲁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荫授新会丞 荫:私下,暗地。B.缮甲兵 缮:修补,整治。
C.羽书狎至 狎:交替,轮番。D.审敌可乘 审:审查,弄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乃筑堡砦,缮甲兵 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
B.贼来犯,辄击破之 中夜合围,晓辄奏凯
C.如是凡数人 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
D.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 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破城杀吏无虚月 成顾蟋蟀笼虚
B.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 未果,寻病终
C.仍知县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鲁“多智计,谋定后战”的举措的一组是 ( )
①不早备且陷 ②乃筑堡砦 ③建郭掘壕 ④为亭其中
⑤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 ⑥潜师出城 ⑦化之为先
A.①②⑤B.④⑤⑥C.③④⑦D.⑤⑥⑦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鲁初登仕途,正遇上两广境内贼寇横行,陶鲁号召地方百姓练兵筑垒,抵御流寇。
B.由于抗击贼寇功绩卓著,陶鲁深受上司的赏识,或因任职期满而升职,或提拔兼职。
C.陶鲁善于安抚人心,又处事缜密,多谋善断,出奇制胜,因此深受两广人民的倚重。
D.陶鲁虽然连胜贼寇,未离军旅,但并不擅长武艺,他主张教化为先,剿杀只是辅助。
6.翻译上文划线句子
(1)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
(2)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
1.(A)(荫:因先辈的功勋)
2.(D)(乃:于是,就;辄:就;凡:总共;率:率领-都)
3.(C)(虚:没有;寻:不久;知:主持-懂得;奇:有余)
4.(B)
5.(D)(应该是“不崇尚武力”)
6.翻译
(1)不久,他又因攻破贼寇的功绩,晋职广州同知,而仍然主持新会县的政事。
(2)这样总共跟几个人商量,于是综合比较选择其中最好的采用它,因此他常能克敌制胜却又不泄露机密。
【参考译文】
陶鲁,字自强,因先辈的功勋被授职为新会县丞。在此时,广西瑶民流窜劫掠各府,没有一个月不攻破城池.杀死官吏的。香山.顺德一带土匪成群,新会县那些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成群聚集与他们相呼应。陶鲁召集有威望的长者,对他们说:“贼寇的气焰似要吞灭我们的县城,如果不早作准备就将会陷落,你们这些人能率领子弟捍卫吗?”他们都说:“行。”于是就修筑营寨,整治武器装备,训练兵勇,要凭一座孤城来抵御敌寇的进攻。他们修建外城,挖掘壕沟,并在外面布置了铁蒺藜.刺竹等,使城防十分坚固,敌寇若来进犯,就把他们击败。天顺七年,陶鲁任职期满,巡抚叶盛上奏他的功绩,朝廷就近提升,让他主持县政。不久,他又因攻破贼寇的功绩,晋职广州同知,而仍然主持新会县的政事。陶鲁善于抚慰士人,足智多谋,谋略确定后才去作战。他在办公处所后面开凿一个池塘,在池中建一个亭子,却不建桥梁。夜间就召部下到亭中议事,用木板把他渡过来,商议完毕,让他回去。像这样总共跟几个人商量,于是综合比较选择其中最好的采用它,因此他常能克敌制胜却又不泄露机密。当警报轮番到来的时候,陶鲁身穿军服,素有戒备,敛声屏气,神色庄重,等到弄清敌人的弱点,才秘密派兵出城,半夜把敌军包围,早晨就取得胜利。敌寇虽然很善于侦探,却始终不能把握陶鲁的要领。陶鲁做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开军事,历经大小几十次战役,总共斩敌二万一千四百多,夺回被劫掠以及安抚使恢复旧业的人有十三万七千多,两广人倚重他,把他当作“长城”。然而陶鲁统帅军队却不崇尚武力,他曾说:“防治盗贼,要先感化他们,万不得已才杀死他们。”每当平定贼寇,都在那里设县建校来教化当地人民。
6.翻译
(1)不久,他又因攻破贼寇的功绩,晋职广州同知,而仍然主持新会县的政事。
(2)这样总共跟几个人商量,于是综合比较选择其中最好的采用它,因此他常能克敌制胜却又不泄露机密。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1—3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於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驩。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於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於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辟日阳侯欲知平原君 知:了解
B.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 过:拜访
C.方假货服具 假:借
D.辟阳侯以为倍己 倍:背叛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原君朱建因为反对淮南王起事反叛而得以保全性命。
B.平原君母亲之死,给了辟阳侯结交平原君的机会。
C.辟阳侯是吕太后的宏臣,闳籍孺是孝惠帝的宠臣。
D.辟阳侯没有受吕氏的牵连而送命,平原君居功第一。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2)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驩。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
1.A(知:交好)
2.D(“居功第一”原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
3.(1)现在他母亲已经去世,您若是赠送厚礼为他母亲送丧,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
(2)如果皇帝听了您的话,放出辟阳侯,太后一定会非常高兴。而太后、皇帝两人都宠爱您,那么您也就会加倍富贵了。
【参考译文】
平原侯朱建是楚国人。开始他曾经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国相,但因有罪而离去。后来他又重新在黥布手下干事,黥布想__的时候,问朱建怎样看此事,朱建极力反对。但黥布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而是按照梁父侯所说的去做,于是便起兵__。等到汉朝平定叛乱,杀死黥布以后,听说平原君朱建曾经劝黥布不要__,同时他又没有参与__的阴谋活动,就没有诛杀朱建。有关此事,在《黥布传》中有记载。
平原君朱建这个人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同时他又刚正不阿,恪守廉洁无私的节操。家安在长安。他说话做事决不随便附和,坚持道义的原则而不肯曲从讨好,取悦于人。辟阳侯审食其品行不端正,靠阿谀奉承深得吕太后的宠爱。当时辟阳侯很想和平原君交好,但平原君就是不肯见他。在平原君母亲去世的时候,陆生和平原君一直很要好,所以就前去吊唁。平原君家境贫寒,连给母亲出殡送丧的钱都没有,正要去借钱来置办殡丧用品,陆生却让平原君只管发丧,不必去借钱。然后,陆生却到辟阳侯家中,向他祝贺说:“平原君的母亲去世了。”辟阳侯不解地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你祝贺我干什么?”陆生说道:“以前你一直想和平原君交好,但是他讲究道义不和你往来,这是因为他母亲的缘故。现在他母亲已经去世,您若是赠送厚礼为他母亲送丧,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于是辟阳侯就给平原君送去价值一百金的厚礼。而当时的不少列侯贵人也因为辟阳侯送重礼的缘故,也送去了总值五百金的钱物。
辟阳侯特别受吕太后的宠爱,有的人就在孝惠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孝惠帝大怒,就把他逮捕交给官吏审讯,并想借此机会杀掉他。吕太后感到惭愧,又不能替他说情。而大臣们大都痛恨辟阳侯的丑行更想借此机会杀掉他。辟阳侯很着急,就派人给平原君传话,说自己想见见他。但平原君却推辞说:“您的案子现在正紧,我不敢会见您。”然后平原君请求会见孝惠帝的宠臣闳籍孺,说服他道:“皇帝宠爱您的原因,天下的人谁都知道。现在辟阳侯受宠于太后,却被逮捕入狱,满城的人都说是您给说的坏话,想杀掉您。如果今天辟阳侯被皇上杀了,那么明天早上太后发了火,也会杀掉您。您为什么还不脱了上衣,光着膀子,替辟阳侯到皇帝那里求个情呢?如果皇帝听了您的话,放出辟阳侯,太后一定会非常高兴。而太后、皇帝两人都宠爱您,那么您也就会加倍富贵了。”于是闳籍孺非常害怕,就听从了平原君的主意,到皇帝那里给辟阳侯说情,皇帝果然放出了辟阳侯。辟阳侯在被囚禁的时候,很想会见平原君,但是平原君却不肯见辟阳侯,辟阳侯认为这是背叛自己,所以对他很是恼恨。等到他被平原君成功地救出之后,才感到特别吃惊。
吕太后去世之后,大臣们杀死了诸吕。辟阳侯和诸吕关系极深,但最终没有被杀死。保全辟阳侯生命计划之所以实现,都是陆生和平原君的力量。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雄姿英发(卓越不凡)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边缘) 沸反盈天(像沸水一样翻腾) 漫江碧透(满、遍) B:心凝形释(解除束缚) 妖童媛女(传说中的仙人弟子)施施而行(漫无目的的样子) 不更事(经历) C:渭流涨腻(脂膏) 寒暄(吵闹)恪尽职守(恭敬而谨慎) 于其身也(身体) D:行为偏僻性乖张(偏激,不端正) 休戚相关(忧伤)新的昊天(广大无边的天) 管弦呕哑(声音嘈杂)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相同的一项是
A:醉则更相枕以卧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不赂者以赂者丧 D:举匏尊以相属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下列各句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③ 举匏尊以相属 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⑤洎牧以谗诛 ⑥意有所极,梦亦同趣⑦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⑧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A:②③④⑤⑧ B:①③④⑥⑧ C:①②③⑦⑨ D:①③④⑦⑨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不霁何虹 ③舞幽壑之潜蛟 ④朝歌夜弦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 ⑥箕踞而遨 ⑦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B: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C: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D: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就句式特征看,下面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