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晚清时期,封闭的清政府开始设立“同文馆”,聘请外国人教授英语等外语,其目的主要是在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尽可能少受蒙骗。但这种最严格限定在技术层面的语言修习,却突进到科技、文化、思想及至意识形态领域,最终引致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语言的交流往往会带来意外的收获,这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期待。 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
A: 天真的初衷,意外的结果 B: 坏事有时也会变成好事 C: 语言交流能促进社会进步 D: 掌握一门外语如同打开一扇窗户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国是桂花的故乡,西南、中南地区是它的原产地。现在各地都有种植。在中国战国时代,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多次出现“桂舟”、“桂酒”等词,这是最早以桂入诗的例子。陕西省勉县城南定军山武侯墓前有两株桂花,相传栽种于汉代,已有1700多年历史,人们称它们为“汉桂”。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的是( )。
A:我国栽种桂花已有1700多年历史 B:桂花多在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种植 C:“汉桂”是最早入诗的桂树 D:《九歌》是我国最早的诗词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苏轼认为,贾谊才学虽高,但不能审时度势,以致郁郁而死,未尽其才。他还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从贾谊的际遇看,苏轼说的是实情;但是,导致贾谊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当朝统治者的错误。 下列陈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
A:苏轼认为,识见不足是阻遏贾谊才智发挥的重要原因 B:苏轼没有着眼社会环境来分析造成贾谊悲剧的本源 C:苏轼经历坎坷,所以与未尽其才的贾谊同病相怜 D:苏轼肯定了贾谊的才学,同时指出了他性格上的弱点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所有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管是签订劳动合同的,还是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不管是原有的所谓编内职工,还是所谓的“非正式人员”如农民工、临时工,都是企业的正式员工,所不同的只是进单位迟早不同或劳动合同长短有别而已。 由此可知劳动者之间没有差别的一方面是:
A:身份 B:待遇 C:权利 D:与企业 的关系
根据下面的材料,拟一份电报稿,电文和署名不超过15字。
长风中学学生孙娟参加高考以后,父母让她到南京亲戚孙欣家去玩一段时间。孙娟到南京后7天,家中收到孙娟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入学通知书,专业是中文系。为了让孙娟做好上大学前的准备,母亲林英给她发了一份电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娟考取北京大学速归英。
解析:
无
将下列句子扩展成为一段生动形象、有文采的话。
沙尘暴 上海
浑天暗日,飞沙走石,危害很大的沙尘暴吹起的黄土竟然吹到了上海。
解析:
无
按要求扩展下面的句子。
要求:以原句为总说,再写两个分说的句子,每个句子不少于30个字。
原句:青年人读书,既要博又要专。
扩展句:青年人读书,既要博又要专。_______________。
“博”就是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它能丰富你的人生阅历,增长你的智慧;而“专”则要求你深入研究,求得甚解,它能够使你独具慧眼,决不人云亦云。“博”是“专”的前提,而“专”是“博”的深入,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解析:
无
按照作者论说的纹理,合理推断并概括出段落的最后一句话。
与政治批判(即对人的批判)不同,科学批判不过是科学讨论的别一种说法而已,包含着怀疑、猜想、辨析、反驳等多方面的含义。科学批判即使抛弃了原来的错误观点和模糊思想,也不否定其在科学和理论进步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正好反映了人类认识过程的曲折和反复,因而,
因而,科学的批判首先是,而且只能是对事的批判,而不是对人批判。
解析:
无
根据信息产业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所传出的信息要点(包括价格变动情况),拟一条一句
话新闻。
今年2月28日上午,信息产业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从3月1日起,在基本不增加用户负担的前提下,电话通话费每三分钟低于0.16元的,调整到0.16元;高于0.22元的,降到0.22元。固定电话初装费指导性标准降为500元至1000元,移动电话入网费指导性标准降为500元至1500元;住宅用户同址安装两部以上电话,从第二部起不再收初装费。与电信收费标准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同时,邮资也进行了调整:平信、印刷品今后按本埠与外埠区别收费,不超重的本埠平信由每20克0.50元提高到0.60元,外埠由每20克0.50元,提高到0.80元。
。(不超过22个字)
电信费 邮资3月1日起调价,价格有降有升。或:3月1日起邮资上调,电信费有升有降。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弊病丛生,社会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于是社会主义学说更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社会主义思潮取代民主主义思潮正澎湃全球。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 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暴露了其固有的矛盾和缺陷 B: 社会主义思潮的20世纪初的蓬勃发展是有深刻历史原历的 C: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 社会主义学说在20世纪以前并不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