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文定公迪罢陕西都转运使还朝,是时真宗方议东封西祀,修太平事业。知秦州曾玮奏羌人潜谋入寇,请大益兵为备。上大怒,以为玮虚张虏势,恐惧朝廷,以求益兵。以迪新自陕西还,召见,示以玮奏,问其虚实,欲斩玮以戒妄言者。文定从容奏曰:“玮武人,远在边鄙,不知朝廷事体,辄有奏陈,不足深罪。臣前任陕西,观边将才略,无能出玮之右者,他日必能为国家建功立事。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上意稍解,迪因奏曰:“玮良将,必不妄言,所请之兵,亦不可不少副其请。臣观陛下意,但不欲从郑州门出兵耳。秦之旁郡兵数为小册,常置囊囊中以自随,今未敢以进。”上曰:“趣取之。”迪取于橐囊以进,上指曰:“以某州某州兵若干戍秦州,卿即传诏于枢密院发之。”既而虏果大入寇,玮迎击大破之,遂开山外之地。奏到,上喜谓迪曰:“山外之捷,卿之功也。”及上将立章献后,迪为翰林学士,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由是章献深衔之。周怀政之诛,上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为参知政事,候上怒稍息,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悟,由是独诛怀政等,而东官不动摇,迪之力也。及为相,时真宗已不豫,丁谓与迪同奏事退,既下殿,谓矫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因更相论奏,诏:人俱罢相,迪知郓州。明日,谓复留为相。迪至郓且半岁,真宗晏驾,迪贬衡州团练副使,谓使侍禁王仲宣押迪如衡州,仲宣至郓州,见通判以下而不见迪,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仲宣凌侮迫胁无不至,人往见迪者,辄籍其名;或馈之食,留至臭腐,弃哿不与。迪客邓余怒曰:“竖子欲杀我公以媚丁谓邪?邓余不畏死,汝杀我公,我必杀汝!”从迪至衡州,不离左右。仲宣颇惮之,迪由是得全。至衡州岁馀,除秘书监、知舒州。章献太后上仙,时迪以尚书左右丞知河阳。上即位,召诣京师,加资政殿大学士,数日,复为相。迪自以受不世之遏,尽。辅佐,知无不为。吕夷简忌之,潜短之于上。岁余,罢相出知菜州。迪谓人曰:“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 碌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有奏陈,不足深罪 罪:责怪,怪罪
B.由是章献深衔之 衔:记住
C.谓矫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 矫:伪造,假托
D.竖子欲杀我公以媚丁谓邪 媚:献媚,讨好
2.下列句子中,表现李迪“忠直善谏”的一组是
①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
②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③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④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
⑤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
⑥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璟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A.①②③B.①②⑥C.①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州知州曹玮上奏说羌人暗中谋划入侵内地,请求朝廷增派军队,预作防备。宋真宗非常生气,李迪当即指出曹玮不会谎报军情,劝皇帝满足曹玮的要求。
B.宋真宗想要立章献皇后,担任翰林学士的李迪多次上书劝阻,理由是章献皇后出身于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家,不能够母仪天下。
C.丁谓派为王仲宣押送李迪到衡州去,仲宣想置李迪于死地,李迪的门客邓余非常气愤,一路跟随李迪前往衡州,李迪因此得以保全。
D.李迪重新为相后,尽心辅佐皇帝。但是后来又被罢免了相位,贬出了京城。他对别人说起这件事,感叹自己缺少知人之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示以玮奏,问其虚实,欲斩玮以戒妄言者。
(2)仲宣凌侮迫胁无不至,人往见迪者,辄籍其名。
(3)吕夷简忌之,潜短之于上。
1.选B。(衔:心里怀恨。)
2.选A。(D项表现李迪嫉恶如仇;E项写李迪临祸惊惶; F项是李迪的自我反思。)
3.选A。(在皇帝召见后,李迪先是肯定了曹玮的才干,然后再指出他不会谎报军情。)
4.⑴把曹玮的奏章拿给李迪看,询问他事情的真实情况,想要杀掉曹玮来警戒那些胡乱说话的人。
⑵王仲宣对李迪欺凌侮辱逼迫威胁,没有什么手段不用,有人去见李迪,就把他的名字登记下来。
⑶吕夷简嫉妒李迪,暗中在皇帝面前说李迪的坏话。
附:文言文翻译
李迪(谥文定)停止了陕西都转运使的职务回到朝廷,这时真宗正商议到东方封禅泰山,到西方祭祀华山,治理这天下太平的事业。秦州知州曹玮上奏说羌人暗中谋划入侵内地,请求朝廷大规模增加军队作为防备。皇帝非常生气,认为曹玮虚夸敌人的声势,使得朝廷恐惧,用这个方法来求得增加军队。因为李迪刚从陕西回来,皇帝就召见他,把曹玮的奏章拿给李迪看,询问他事情的真实情况,想要杀掉曹玮来警戒那些胡乱说话的人。李迪从容回奏说:“曹玮是个军人,远在边疆,不知道朝廷的施政方略,就上奏一些事情,不值得过分责备。我先前在陕西任职,观察边关将领的才干谋略,没有人能在曹玮之上的,将来他一定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如果因为这件事加以责备,我很为陛下惋惜这个人。”皇帝的心里稍有缓解,李迪趁机上奏说:“曹玮是个优秀的将领,一定不会胡乱说话,他请求增派的军队,也不可不稍稍满足他的请求。我看陛下的心意,只是不想从郑州们出动军队罢了。秦州旁边郡县的军队数量我记住小册子上,我常常放在行囊里随身带着,今天没敢带来给您。”皇帝说:“快点把它拿来。”李迪从行囊中取出来进献给皇帝,皇帝指着它说:“派某州军队若干人到秦州戍守,你就到枢密院传达命令派出军队。”不久敌寇果然大举入侵,曹玮带兵迎头攻击,大败敌军,于是开辟了山外的地域。奏章报到朝廷,皇帝高兴地对李迪说:“山外这场胜利,是你的功劳啊.”等到皇帝将要立章献皇后的时候,李迪担任翰林学士,多次上奏章劝阻,认为章献皇后出身于地位低下的人家,不可以母仪天下。因此章献皇后心里非常怀恨。诛杀周怀政党时候,皇帝非常生气,想要处罚涉及到太子,大臣们没有敢说话的。李迪担任参知政事,等到皇帝怒气稍微平息,找到机会上奏说:“陛下您有几个儿子,竟然想要作这个打算?”皇帝彻底醒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等人,而太子的地位没有动摇,这是李迪的功劳。等到李迪担任宰相,当世真宗已经身体状况不佳,丁谓和李迪一起上奏事情退出,下殿之后,丁谓伪造书写皇帝的话,想要为林特升迁官职,李迪不能忍受怒气,和丁谓争辩,拿起手板要极大丁谓,丁谓跑走才免于被打。于是互相上奏弹劾对方,皇帝下诏书两人一起罢免宰相职位,李迪担任郓州知州。第二天,丁谓又被留下担任宰相。李迪到郓州将近半年,真宗去世了,李迪被贬为衡州团练副使,丁谓派侍禁王仲宣押送李迪前往衡州,王仲宣到了郓州,接见了通判以下的官员但是不见李迪,李迪惶恐不安,用刀自杀,有人救下他才免于死去。王仲宣对李迪欺凌侮辱逼迫威胁,没有什么手段不用,有人去见李迪,就把他的名字登记下来;有人馈赠李迪食物,王仲宣留下来到了发臭腐烂,扔掉也不给李迪。李迪的门客邓余发怒说:“这小子想要杀掉李迪来讨好丁谓吗?我不怕死,你要杀死李迪,我一定杀死你!”他跟随李迪到了衡州,从不离开李迪的身边。王仲宣非常畏惧他,李迪因此得以保全。到了衡州一年多,朝廷授予他秘书监、舒州知州的职务。章献太后去世,当世李迪凭着尚书左右丞的官职担任河阳知州。皇帝即位后,召见他到京城去,加封为资政殿大学士,几天后,又担任宰相。李迪自己认为受到了当世没有的恩遇,竭尽心智辅佐皇帝,凡是知道的没有不去做的。吕夷简嫉妒他,暗中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一年多后,李迪又被罢免了宰相出京某个州的知州。李迪对别人说:“我自不量力,倚仗皇帝的知遇之恩,自己把自己看作宋璟而把吕夷简看作姚崇,却不知道他对待我竟然像这样!”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
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王国维《人间词话》)
1.用斜线(/)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
白 石 有 格 而 无 情 剑 南 有 气 而 乏 韵 其 堪 与 北 宋 人 颉 颃 者 唯 一 幼 安 耳 近 人 祖 南 宋 而 祧 北 宋 以 南 宋 之 词 可 学 北 宋 不 可 学 也。
2.文中的“白石”和“幼安”各指谁?
答:
3.王国维认为学南宋词的更好的做法是什么?
答:
1.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2.姜夔、辛弃疾
3.王国维认为学南宋词更应该学辛弃疾(幼安),学习他作品的“有性情、有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维岳故贳之 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 溃: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B.①③⑤C. ②③④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__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
译文:
(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
译文:
(3)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
译文:
1.D(慎,千万)
2.C(①是直接表现,但不是其大节;⑥可以表现其大节,但不直接。)
3.C(“卧床不应”错,唯唯是指对劝慰者客气而简单的答语,此处有敷衍意)
4.(1)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
(2)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
(3)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
附参考译文
杨维岳是庐州府巢县人。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坚守正道。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知府赏识。一天,去拜访知府,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知府教杨维岳替他打官司,可以获得几百两银子。杨维岳推辞说:“犯罪自有公法处置。假使这个人不应该判罪,而我接受他的银子,就会不吉利;假使这个人应该判罪,却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了他,这是用私情干扰公法。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知府因此更加敬重他。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供奉他。
崇祯年间,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任扬州巡抚。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可以不拜见。”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没过多久,北寇的进攻更加急迫,皇上诏令天下起兵救援。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杨维岳捧着檄文哭着说:“国家大事到这个地步,我还要家干什么呢!”当即变卖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
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杨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愿吃饭睡觉。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杨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几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在庭院里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哭拜他。家人送来米粥食物,他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拒绝了。他说:“现在正遇上国家大事如此糟糕,还能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几天,清兵到来,下令剃发,杨维岳不肯。有人说:“您何不为此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做什么用?如果有一天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来看望他的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拿它给世人看。”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民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
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不愿为国家而死,平民、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有多久呢!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唐太宗曰:“人言魏征倔强,朕视之更觉妩媚耳。”倔强之与妩媚,天壤不同,太宗合而言之余蓄疑颇久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崛略同太宗之言为不妄矣。故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亦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
(明·张 岱《跋徐青藤小品画》)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太 宗 合 而 言 之 余 蓄 疑 颇 久 今 见 青 藤 诸 画 离 奇 超 脱 苍 劲 中姿 媚 跃 出 与 其 书 法 奇 崛 略 同 太 宗 之 言 为 不 妄 矣。
2. 简答题。
(1)“摩诘”指唐朝著名诗人 ,“青藤”是明代书画家 。
(2)摩诘和青藤的作品都体现了哪一条艺术规律?
答:
1.太宗合而言之/余蓄疑颇久/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崛略同/太宗之言为不妄矣。
2.(1)王维;徐渭(2)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融会互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江天一传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具有至性 至性:纯厚的本性
B.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自若:和平常一样
C.州县望风内附 附:逃跑
D.间出逆战 间:有时
2.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 ( )
①躬畚土筑垣以居 ②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
③率壮士驰数十里 ④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
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 ⑥我不死,祸且族矣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
B.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
C.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
D.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2)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
(3)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
1.C(附:归附)。
2.B(①说明其勤劳,③说明其勇敢,⑥说明其重情)。
3.C(“烧杀抢掠”是狼兵所为,天一去抵抗的也是狼兵)。
4.(1)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
(2)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
(3)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经无法挽回,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
附译文: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小时候父亲就死了,他侍奉母亲,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天一虽因为是文人而出名,但是却深刻沉着,足智多谋,特别受到同郡佥事金声的赏识。在那个时候,徽州一带盗匪很多,江天一便辅助佥事金声,用军队的办法团结组织乡里的年轻人,作好防守的打算。适逢张献忠攻破了武昌,总兵官左良玉向东逃跑,他部下那些广西土司的军队在半路上发生叛乱,所经过的地方放火抢劫。将要到达徽州时,徽州人非常震惊恐惧。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件事委托给了天一。天一佩腰刀,黑夜里骑着马,率领一批勇士奔跑了几十里,与叛乱的广西土司军队在祁门进行激战,杀死了叛兵一大半人,夺取了他们所有的牛马和兵器,徽州城依赖这次战役而得以平安。
清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被清兵攻破,各州县见势纷纷归附清朝,但徽州人民还是为明王朝坚守抵抗。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听说江天一的名声,便委任他为监纪推官。在此之前,天一对佥事金声说:“徽州是个地势优越的地方,各县都有险要之处可以依赖,只是绩溪那一面正当交通要道,那里地势特别平坦,这是适宜在那里构筑关口的,多派兵驻守,你和别的县相互配合,夹制敌人。”于是在绩溪筑起了丛山关。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有时出城迎战,双方死伤大致不相上下。于是清兵用少数骑兵在绩溪牵制住江天一,而其余的从新岭进攻。守岭的人先败逃了,绩溪城终于沦陷了。
清军的主将悬赏捉拿天一非常急迫。江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没有希望,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出门大叫:“我就是江天一。”于是被逮捕。清军中有知道天一的,想释放他。天一说:“你以为我怕死吗?我不死,灾祸将是全家族人被杀。”在营门口遇见了佥事金声,金声看着他说:“文石,你还有老母亲在,你不能死。”江天一笑着辞谢道:“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希望你不要为我的母亲担忧。”到了南京,总督洪承畴想不问罪,江天一昂起头来说:“我为你考虑,还是把我杀了的好;我不死,必定再要起兵。”于是把他拖到通济门刑场。到了那里,江天一高呼高皇帝三遍,向南面一拜再拜,拜完,坐下来受刑。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叹流泪的。过了几天,天表去收殓天一的尸体,把他安葬了。而佥事金声也在这一天被杀害。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 天 下 之 静 者 乃 能 见 微 而 知 著 月 晕 而 风 础润 而 雨 人 人 知 之 人 事 之 推 移 理 势 之 相 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2.上文中常用的一个成语是
3.作者认为人事变化难测的原因是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1. 惟 天 下 之 静 者/ 乃 能 见 微 而 知 著 /月 晕 而 风 / 础 润 而 雨/ 人 人 知 之 /人 事 之 推 移/ 理 势 之 相 因(错1处扣1分)。
2.见微知著。
3.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附译文:
事情有它必然的趋向和终点,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那些冷静客观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将会发生的大变化。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着天要刮风;柱石表面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们疏远广阔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的程度,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喜爱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凤呜驿记
苏轼
始余丙申岁举进士,过扶风,求舍于馆人,既入,丕互居而出,次于逆旅。其后六年,为府从事。至数日,谒客于馆,视客之所居与其凡所资用,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将去,既驾,虽马亦顾其皂而嘶。余召馆吏而问焉。吏日:“今太守宋公之所新也。自辛丑八月而公始至,既至逾月而兴功,五十有五日而成。用夫三万六千,木以根计,竹以竿计,瓦甓(pì砖)、坯、钉各以枚计,秸以石计者,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一有八。而民未始有知者。”余闻而心善之。
其明年,县令胡允文具石请书其事。余以为有足书者,乃书曰: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则乐。乐则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欤。后之君子,常有所不屑,使之居有所不屑,则躁,否则惰。躁则妄,惰则废,既妄且废,则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于此,而不足怪。今夫宋公计其所历而累其勤,使无龃龉于世,则今且何为矣,而犹为此官哉。然而未尝有不屑之心。其治扶风也,视其卼臲(wù niè,惶惶不安)者而安植之,求其蒙茸者而疏理之,非特传舍而已,事复有小于传舍者,公未尝不尽心也。尝食刍豢者难于食菜,尝衣锦者难于衣布,尝为其大者不屑为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诗》日:“岂弟(和乐平易)君子,民之父母。”所贵乎“岂弟”者,岂非以其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欤?夫修传舍,诚无足书者,以传舍之修,而见公之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者,则是真足书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求舍于馆人 舍:住宿
B.太守宋公之所新也 新:重新修缮
C.计其所历而累其勤 累:劳累
D.视其卼臲者而安植之 植:通“置”,安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余召馆吏而问焉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①余闻而心善之 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①则天下何足治欤 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D.①以传舍之修 ②舆薪之不见
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作者直接称颂宋公的一项是 ( )
①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
②余闻而心善之
③使无龃龉于世,则今且何为矣
④未尝有不屑之心
⑤视其虺熊者而安植之
⑥公之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考取功名后曾几次来到驿站,驿站变化之大,令作者惊叹不已。作者在拜会客人之后准备离开,车驾准备好了,马却回望着马厩嘶鸣,舍不得离开。
B.文章对扶风郡守宋,充满赞誉,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更为重要的是他干事而不扰民。
C.文章用驿站前后变化之大、古今君子行事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郡守宋公的业绩和高尚品德。
D.本文构思独特,名为驿站写记,意却不在驿站本身,实则以小见大,从驿站的变化着笔,落实到为人为官之道。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入,不可居而出,次于逆旅。
(2)使之居其所不屑,则躁,否则惰。
(3)尝食刍豢者难于食菜,尝衣锦者难于衣布
1.C(累:积聚)
2.(A①代词,这,指代驿站前后面目一新。②疑问副词,怎么,哪里。B均为连词,表修饰。C均为连词,表假设关系,那么。D均为助词,宾语前置。)
3.C
4.A(文中“将去”的主语是指“住驿站的客人”而非作者自己。)
5.(1)已经进入(驿站后),(发现条件极差)无法住宿而离开,住进了旅店。
(2)如果让他处在做自己轻视的事的位置上,就会焦躁,要不就懒惰。
(3)曾经吃肉的人(觉得)吃蔬菜很艰难,曾经穿绸缎的人(觉得)穿布衣很艰难。
附:【参考译文】
当初,我在丙中年考取进士,经过扶风,向凤鸣驿的管理人请求住宿,进入驿站后,(发现条件极差)无法住宿,赶紧出来,住进了旅店里。六年后,我担任扶风郡府的官员。到任后几天,我到凤呜驿站拜会客人,看到驿站客人居住的地方和客人用的器具,就像官府或庙宇道观或数代富裕家庭一样(整肃、齐备)。各地经过扶风在驿站住宿的人,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一样,快乐得舍不得离开。客人们离开时,驾好了马车,连马也回头望着马厩嘶鸣(好像舍不得离开)。我召来驿站的官吏询问情况。驿站的官吏说:“当今的太守宋公重新修缮了凤鸣驿。辛丑年八月,宋公才到扶风任太守,到任后一个多月开始动工修缮扶风驿站,五十五天后完工。用工三万六千个,木头用根记数,竹子以竿计数,瓦、砖、陶器、钉子以枚计数,秸杆以石计数,数量总共达到了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十八,而扶风的老百姓却不曾知道这些情况。”我听后内心里赞叹起宋公来。
第二年,扶风县令胡允文立下石碑请我为这事作记,我认为有值得写下的东西。于是写道:古时的君子能随处而安居,安居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愿意干一些实事。如果人人都乐于干实事,那么天下何愁治理不好呢?后世的君子,常常认为身边之事不值得去做,如果让他处在做自己轻视的事的位置上,就会焦躁,要不就懒惰。焦躁就胡作非为,懒惰就悲观厌世,既胡作非为,又悲观厌世,天下难以治理常常是出于这种原因,也就不值得奇怪了。累计宋公为官的资历和勤勉,如果不是与世道不合,那么(早就不知该)担任何种要职了!但是他现在还在干着这太守的工作,而且不曾有看不起这工作的意思。宋公治理扶风郡,对那些惶惶不安的百姓尽力安置,对那些杂乱无章的地方,尽心疏理。不只是修缮传舍这样的事,还有比修缮传舍更小的事情,宋公也不曾不尽心而为。曾经食肉类的吃蔬菜很艰难,曾经穿绸缎的人穿布衣很艰难,曾经做大事的人看不起做小事,这是天下人的通病。《诗经》中说:“德行平易的君子,可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那些德行平易的君子,他们的可贵之处,难道不是因为他们随处而安居,安居下来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乐意干一些实事吗?修缮传舍这件事,确实不值得一记,(只是)因为修缮传舍可以显现宋公能随处而安居,安居下来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乐意干一些实事,而这(才)真的值得大书特书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诸府,破城杀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皆曰:“诺。”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壕,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声色不动。审敌可乘,潜师出城。中夜合围,晓辄奏凯。贼善侦,终不能得其要领。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明史·陶鲁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荫授新会丞 荫:私下,暗地。B.缮甲兵 缮:修补,整治。
C.羽书狎至 狎:交替,轮番。D.审敌可乘 审:审查,弄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乃筑堡砦,缮甲兵 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
B.贼来犯,辄击破之 中夜合围,晓辄奏凯
C.如是凡数人 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
D.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 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破城杀吏无虚月 成顾蟋蟀笼虚
B.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 未果,寻病终
C.仍知县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鲁“多智计,谋定后战”的举措的一组是 ( )
①不早备且陷 ②乃筑堡砦 ③建郭掘壕 ④为亭其中
⑤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 ⑥潜师出城 ⑦化之为先
A.①②⑤B.④⑤⑥C.③④⑦D.⑤⑥⑦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鲁初登仕途,正遇上两广境内贼寇横行,陶鲁号召地方百姓练兵筑垒,抵御流寇。
B.由于抗击贼寇功绩卓著,陶鲁深受上司的赏识,或因任职期满而升职,或提拔兼职。
C.陶鲁善于安抚人心,又处事缜密,多谋善断,出奇制胜,因此深受两广人民的倚重。
D.陶鲁虽然连胜贼寇,未离军旅,但并不擅长武艺,他主张教化为先,剿杀只是辅助。
6.翻译上文划线句子
(1)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
(2)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
1.(A)(荫:因先辈的功勋)
2.(D)(乃:于是,就;辄:就;凡:总共;率:率领-都)
3.(C)(虚:没有;寻:不久;知:主持-懂得;奇:有余)
4.(B)
5.(D)(应该是“不崇尚武力”)
6.翻译
(1)不久,他又因攻破贼寇的功绩,晋职广州同知,而仍然主持新会县的政事。
(2)这样总共跟几个人商量,于是综合比较选择其中最好的采用它,因此他常能克敌制胜却又不泄露机密。
【参考译文】
陶鲁,字自强,因先辈的功勋被授职为新会县丞。在此时,广西瑶民流窜劫掠各府,没有一个月不攻破城池.杀死官吏的。香山.顺德一带土匪成群,新会县那些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成群聚集与他们相呼应。陶鲁召集有威望的长者,对他们说:“贼寇的气焰似要吞灭我们的县城,如果不早作准备就将会陷落,你们这些人能率领子弟捍卫吗?”他们都说:“行。”于是就修筑营寨,整治武器装备,训练兵勇,要凭一座孤城来抵御敌寇的进攻。他们修建外城,挖掘壕沟,并在外面布置了铁蒺藜.刺竹等,使城防十分坚固,敌寇若来进犯,就把他们击败。天顺七年,陶鲁任职期满,巡抚叶盛上奏他的功绩,朝廷就近提升,让他主持县政。不久,他又因攻破贼寇的功绩,晋职广州同知,而仍然主持新会县的政事。陶鲁善于抚慰士人,足智多谋,谋略确定后才去作战。他在办公处所后面开凿一个池塘,在池中建一个亭子,却不建桥梁。夜间就召部下到亭中议事,用木板把他渡过来,商议完毕,让他回去。像这样总共跟几个人商量,于是综合比较选择其中最好的采用它,因此他常能克敌制胜却又不泄露机密。当警报轮番到来的时候,陶鲁身穿军服,素有戒备,敛声屏气,神色庄重,等到弄清敌人的弱点,才秘密派兵出城,半夜把敌军包围,早晨就取得胜利。敌寇虽然很善于侦探,却始终不能把握陶鲁的要领。陶鲁做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开军事,历经大小几十次战役,总共斩敌二万一千四百多,夺回被劫掠以及安抚使恢复旧业的人有十三万七千多,两广人倚重他,把他当作“长城”。然而陶鲁统帅军队却不崇尚武力,他曾说:“防治盗贼,要先感化他们,万不得已才杀死他们。”每当平定贼寇,都在那里设县建校来教化当地人民。
6.翻译
(1)不久,他又因攻破贼寇的功绩,晋职广州同知,而仍然主持新会县的政事。
(2)这样总共跟几个人商量,于是综合比较选择其中最好的采用它,因此他常能克敌制胜却又不泄露机密。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1—3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於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驩。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於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於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辟日阳侯欲知平原君 知:了解
B.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 过:拜访
C.方假货服具 假:借
D.辟阳侯以为倍己 倍:背叛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原君朱建因为反对淮南王起事反叛而得以保全性命。
B.平原君母亲之死,给了辟阳侯结交平原君的机会。
C.辟阳侯是吕太后的宏臣,闳籍孺是孝惠帝的宠臣。
D.辟阳侯没有受吕氏的牵连而送命,平原君居功第一。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2)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驩。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
1.A(知:交好)
2.D(“居功第一”原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
3.(1)现在他母亲已经去世,您若是赠送厚礼为他母亲送丧,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
(2)如果皇帝听了您的话,放出辟阳侯,太后一定会非常高兴。而太后、皇帝两人都宠爱您,那么您也就会加倍富贵了。
【参考译文】
平原侯朱建是楚国人。开始他曾经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国相,但因有罪而离去。后来他又重新在黥布手下干事,黥布想__的时候,问朱建怎样看此事,朱建极力反对。但黥布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而是按照梁父侯所说的去做,于是便起兵__。等到汉朝平定叛乱,杀死黥布以后,听说平原君朱建曾经劝黥布不要__,同时他又没有参与__的阴谋活动,就没有诛杀朱建。有关此事,在《黥布传》中有记载。
平原君朱建这个人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同时他又刚正不阿,恪守廉洁无私的节操。家安在长安。他说话做事决不随便附和,坚持道义的原则而不肯曲从讨好,取悦于人。辟阳侯审食其品行不端正,靠阿谀奉承深得吕太后的宠爱。当时辟阳侯很想和平原君交好,但平原君就是不肯见他。在平原君母亲去世的时候,陆生和平原君一直很要好,所以就前去吊唁。平原君家境贫寒,连给母亲出殡送丧的钱都没有,正要去借钱来置办殡丧用品,陆生却让平原君只管发丧,不必去借钱。然后,陆生却到辟阳侯家中,向他祝贺说:“平原君的母亲去世了。”辟阳侯不解地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你祝贺我干什么?”陆生说道:“以前你一直想和平原君交好,但是他讲究道义不和你往来,这是因为他母亲的缘故。现在他母亲已经去世,您若是赠送厚礼为他母亲送丧,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于是辟阳侯就给平原君送去价值一百金的厚礼。而当时的不少列侯贵人也因为辟阳侯送重礼的缘故,也送去了总值五百金的钱物。
辟阳侯特别受吕太后的宠爱,有的人就在孝惠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孝惠帝大怒,就把他逮捕交给官吏审讯,并想借此机会杀掉他。吕太后感到惭愧,又不能替他说情。而大臣们大都痛恨辟阳侯的丑行更想借此机会杀掉他。辟阳侯很着急,就派人给平原君传话,说自己想见见他。但平原君却推辞说:“您的案子现在正紧,我不敢会见您。”然后平原君请求会见孝惠帝的宠臣闳籍孺,说服他道:“皇帝宠爱您的原因,天下的人谁都知道。现在辟阳侯受宠于太后,却被逮捕入狱,满城的人都说是您给说的坏话,想杀掉您。如果今天辟阳侯被皇上杀了,那么明天早上太后发了火,也会杀掉您。您为什么还不脱了上衣,光着膀子,替辟阳侯到皇帝那里求个情呢?如果皇帝听了您的话,放出辟阳侯,太后一定会非常高兴。而太后、皇帝两人都宠爱您,那么您也就会加倍富贵了。”于是闳籍孺非常害怕,就听从了平原君的主意,到皇帝那里给辟阳侯说情,皇帝果然放出了辟阳侯。辟阳侯在被囚禁的时候,很想会见平原君,但是平原君却不肯见辟阳侯,辟阳侯认为这是背叛自己,所以对他很是恼恨。等到他被平原君成功地救出之后,才感到特别吃惊。
吕太后去世之后,大臣们杀死了诸吕。辟阳侯和诸吕关系极深,但最终没有被杀死。保全辟阳侯生命计划之所以实现,都是陆生和平原君的力量。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雄姿英发(卓越不凡)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边缘) 沸反盈天(像沸水一样翻腾) 漫江碧透(满、遍) B:心凝形释(解除束缚) 妖童媛女(传说中的仙人弟子)施施而行(漫无目的的样子) 不更事(经历) C:渭流涨腻(脂膏) 寒暄(吵闹)恪尽职守(恭敬而谨慎) 于其身也(身体) D:行为偏僻性乖张(偏激,不端正) 休戚相关(忧伤)新的昊天(广大无边的天) 管弦呕哑(声音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