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夺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 媚:讨好
C.名垂于后世。 垂:铭刻
D.赐粟五百石,爵执 赐: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要做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要杀害忠臣和骨肉,最终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C.文中借用楚亡吴兴的史实,说明君王“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D.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伍子胥的大丈夫之“忍性”与“大谋”,正因伍子胥能“弃小义”,故而能“雪大耻”。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诛且为楚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垂”,应解释为“流传” )
2.D(A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C均为介词,可译为“拿、用”。D前一句中的“乃”为连词,可译为“于是”;后一句中的“乃”为代词,可译为“你”)
3.C(司马迁评论的重心在于“怨”和“忍”,而不在“亲”和“远”)
4.翻译见译文画线部分
(1)(注意词语“以”“疏”和固定结构“独奈何”的翻译)
(2)(注意词语“且”的翻译和省略句式)
(3)(注意“隐”、“烈”“孰”的翻译和反问句式)
[参考译文]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伍员的父亲叫伍奢。他的兄长叫伍尚。他的先祖叫伍举,因直言谏诤事奉楚庄王,很有名声,所以他的后代在楚国很有名。楚平王有位太子名叫建,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他的少傅。楚平王派费无忌为太子建到秦国娶亲,这位秦国女子长得很美丽,无忌就骑马归,来报告平王说:“这位秦国女子相貌极美,大王可以自己娶她,另外再为太子娶亲。”平王于是自己娶了这位秦国女子,并对她极为宠爱,生个儿子叫轸。另外替太子娶了亲。无忌已经利用秦国女子向平王讨好,于是就在平王面前诽谤太子建。平王对太子建逐渐地越来越疏远,派他守卫城父,防备边疆。无忌又日夜不断地向平王说太子的坏话:“太子因为秦国女子的缘故,不会没有怨恨,很快就会在国内发动叛乱。”平王于是召来太子建的太傅伍奢讯审问。伍奢说:“大王为什么要因为谗佞狠毒的小人而疏远自己的骨肉至亲呢?”平王大怒,囚禁了伍奢,而派城父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太子建就逃跑到宋国。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能,如果不杀他们,他们将会成为楚国的祸害。”平王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如果你们来,我能让你们的父亲活下去,如果不来,现在就杀了伍奢。”伍尚想去,伍员说:“平王召我兄弟两人,并不是想让父亲活下去,而是怕有人逃脱,带来后患,我们两人一到,父子三人就都要处死,这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投奔他国,借他国之兵为父亲报仇雪耻。大家一起死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伍尚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了,你能够报杀父之仇,我将回去与父亲一起死。”伍尚被擒后,伍子胥就逃走了。到了昭关,昭关的守吏想抓他。追兵紧跟他们身后,他们来到一条江边,江上有一位渔翁划着一条船,他看到伍子胥十分焦急,就把伍子胥渡过了江。伍子胥过了江,就解下身上的佩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就拿它送给你吧。”渔翁说:“根据楚国的法令,能抓获伍子胥的人赐粟五万石,赏赐执的爵位,岂只价值百金的一把剑呀!”不接受。到了吴国,正值吴王僚执政,公子光为将军。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对内有野心,他想杀掉吴王僚而自立为王,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五年后楚平王死,轸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昭王。公子光于是派专诸袭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成了一国之主,便召来伍子胥,官拜行人,并让他参与谋划国家大事。阖闾称王后第四年,吴国攻打楚国,伍子胥在豫章大破楚军,第九年,吴王阖闾出动全国的军队与唐、蔡两国一起攻打楚国,经过五次大的战役,就到了郢都。楚昭王外逃。伍子胥到处寻找楚昭王,始终找不到,于是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拉出平王的尸身,抽了三百鞭,才罢手。
太史公说:“怨恨之心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做君王的人尚且不能让臣下产生怨恨,何况是同等地位的人呢!当初如果让伍子胥与伍奢一起死了,跟蝼蚁之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伍子胥能放弃小义,洗雪大耻,终于名垂后世。所以能暗中忍受来成就功名,不是伟烈的大丈夫谁能做得到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金圣叹先生传(有删减)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③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④,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⑤,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⑥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释]①排:批驳。②权子母:指借贷生息,“子”为利息,“母”为本金。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分别见于《子罕》《先进》,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孔子赞叹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⑤金针: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与。⑥顾:岂,难道。
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示:显示
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顾:考虑
C.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 善:友好,亲善
D.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打发掉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 )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很多,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D.金圣叹死后,仿效他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长洲的毛序始、徐而庵,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其为点之流欤
(2)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3)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1.A(示:给……看)
2.C(②说非常珍视自己的评书稿本。⑤说听课的人对他的崇拜,不是直接表现的。)
3.B(《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是如今流传在社会上的著作,其他著述并非不是有价值的。)
4.(1)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
(2)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他的罪过,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
(3)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他,并写下像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诸将成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
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 给:衣食充足,丰裕
B.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 寇:侵扰,劫掠。
C.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许:夸耀,自夸
D.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 笃:忠厚.诚实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之田中,号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群盗闻而避焉 纤歌凝而白云遏
D.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明彻英雄本色的一项是
①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②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③计口平分,同其丰俭④躬擐甲胄,四面疾攻⑤兵贵在速,……吾知其不敢战明矣⑥知事不济,遂从之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为尽孝心和解决家用不足,十四岁就勤力耕种,于秋天获得大丰收,最终“足充葬用”。
B.后高祖与吴明彻诚恳相交,推心置腹,纵论天下大势,高祖认为吴明彻精通兵法,博览群书,堪称英雄。
C.太建四年,吴明彻被任命为侍中、镇前将军,率军十三余万北伐,在寿阳大败齐将皮景和,夺得辎重无数。
D.太建九年,吴明彻奉命北伐,并多次击溃敌军,后因军溃被俘。不久因忧愤生病,死在长安,享年六十七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将成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笃,病情沉重)
2.C(A项中“之”分别为“动词,到……去”与“用在倒装的动宾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中“为”分别为“介词,为了”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翻译成‘呢’”C项中“而”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D项中“困”分别为“连词,于是”与“介词,凭满、依靠”)
3.B(①述说吴明彻因“天下亢旱”的哀愤之情;③陈述吴明彻的仁爱之心;⑥述说吴明彻听从诸将建议撤军)
4.B(“高祖认为吴明彻精通兵法,博览群书,堪称英雄”错,属于主观臆断,无限扩大,因原文“微涉书史经传”,且“颇以英雄自许”)
5.(1)于是就对各位兄长说:“现在草寇盗贼横行,人都难以考虑长远,我们有这么多粟麦,为什么不和乡邻共同分吃?”(提示:得分点为“乃”“白”“草窃”“图”“奈何”“共”等)
(2)诸将都说:“坚固的城池还没有攻下来,强大的敌援又在附近,不知明公怎样定计?”(提示:得分点为“咸”“拔”“审”“安出”及句式等)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明彻,字通昭,是秦郡人。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他本性最孝,十四岁那年,因感慨父母去世却没有坟地埋葬,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桔,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都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苦楚。到了秋天获得大丰收,足够满足生活及安葬之用。到侯景侵犯京城时,天下大乱,吴明彻有粟麦三千多斛,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就对各位兄长说:“现在草寇盗贼横行,人人难以考虑长久,为什么有这么多粟麦却不和乡邻共同分吃?”于是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有很多。
等到高祖镇守京口时。高祖十分诚恳地与吴明彻邀约相交。吴明彻于是去拜见高祖,高祖特地亲自为他走下台阶迎接,拉着他的手坐在一起,与他商讨当世的根本大事。吴明彻又曾略微涉猎过一些史书经传,很有一股英雄自许的气概,高祖非常赏识他。
太建四年,天子征召他为侍中、镇前将军,适逢朝廷商议北伐大事,公卿官员彼此意见不同,吴明彻力排众议,朝廷最终决定北伐,吴明彻自请出征。总领各路军马十三余万,从京城出发,进军迫近寿阳,齐派遣大将军皮景和领兵数十万来救援,在距离寿阳三十里的地方,停兵不进。诸将都说:“坚固的城池还没有攻下来,强大的援兵又在附近,不知明公将怎样定计?”吴明彻说:“行军作战贵在快速,可是他们却搭建军营停止前进,自失锐气,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是十分明显的了。”于是亲自穿戴盔甲,指挥四面急攻。城中军民震惊恐惧,擂鼓冲锋一次,就打下来了。皮景和惊慌恐惧奔走逃遁,(吴明彻)缴获了他的全部骆驼马匹和军用物资。
适逢周氏灭掉了北齐,太建九年,朝廷下诏书命令吴明彻进军北伐,吴明彻行军至吕粱。北周的徐州总管粱士彦率部抵抗,吴明彻多次打败了他。粱士彦于是退兵守城,不敢再出战。北周派遣上大将军王轨领兵救援粱士彦,吴明彻的将领们听说了,非常恐惧,纷纷议论撤军,这时恰逢吴明彻苦于背部患了严重疾病,估计这次北伐成功不了,于是依从了建议,当退到清口时,官兵都已溃散,吴明彻力穷势迫,只好就擒。不久因忧愤交加而得病,死在长安,这年他六十七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①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②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波纹多谋,处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周灭殷。②慁(hùn 混):打扰,烦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向是 ( )
A.秦王屏左右 屏:遮蔽B.被发而为狂 被:披
C.是以杜口裹足 杜:闭D.下惑奸臣之态 惑:受迷惑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范雎对秦王忠诚的一组是 ( )
①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②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
③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
⑤杜口裹足,莫肯即秦
⑥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①②⑥
3.下面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雎来到秦国初会秦王时,他先是唯唯再三,欲言故止,见秦王求教心切,态度诚恳,这才婉言作答。
B.范雎有意把眼前的秦昭王与古代的圣贤相联系,既满足了秦昭王的虚荣心,又激励他礼贤下士。范雎还以吕尚自况:把自己置于贤相的位置
C.范雎说秦王时,将自己定位在维护秦王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引古论今,援他况己,旁及侧击,渐渐触及要害
D.范雎采取纵横家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揭示出秦国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但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尽言,而留待秦王自己去深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2)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1.A.(使退避)
2.D
3.D(“采取纵横家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错)
4.(1)我愿意表达自己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
(2)我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胜过我活着啊(比活着更有意义)。
附:【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恭敬地执行宾主的礼节。范雎称谢辞让。
这一天秦王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呢?”范雎说:“是,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教,范雎说:“是,是。”如此反复再三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他们关系可说是生疏的。后来吕尚以一席话而被文王任为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因为他们交谈得很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凭借吕尚获得成功,终于据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当时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谈不上有什么天子的道行,文王、武王也就不可能建立他们的帝王大业了。如今的我,只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我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涉及到与您有骨肉之情的人。我愿意表达自己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再三发问而我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我并非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因此而畏惧啊。大王真能实行我的意见,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最终死了,三王这样的仁人死了,五伯这样的贤人死了,乌获这样的力士死了,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也死了。死,是人无法避免的。处在必有一死的情势下,可以对秦国稍为有些益处,这就是我的最大心愿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菱水,没有什么东西可吃,跪着爬着向前行,在吴市讨饭,最终他使吴国振兴,吴王阖庐成为霸主。假如我的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拘禁起来,终身不再见到大王,只要我的这些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他们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可以对我的贤明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可觉得耻辱的呢?我所害怕的,唯恐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而招杀身之祸,因此闭口缄默,裹足止步,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您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言行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行动摆脱不了权臣的束缚,始终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导致国家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担心害怕的啊!至于那些个人受困遭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我是不敢害怕啊。我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王挺直上身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地处荒僻,寡人又愚昧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无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毫不保留地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②暴:公开介绍。③而:如果。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此内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你伟大如尧。
C.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2.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C(尧的儿子如何行政,原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
(2)答案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译文】
(万章)问:“请问(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予他,老百姓授予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予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能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到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天子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子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予他的了。《太誓》说过:‘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张祜,字承吉,南阳人.来寓姑苏,乐高尚,称处士。骚情雅思,凡知已者悉当时英杰。然不业程文。元和、长庆间,深为令狐文公器许,镇天平日,自草表荐,以诗三百首献于朝,辞略曰:“凡制五言,包含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祜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几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谨今缮录,诣光顺门进献,望宣付中书门下。”祜至京师.属元稹号有城府,偃仰内庭.上因召问祜之词藻上下。稹曰:“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大过,恐变陛下风教。”上颔之。由是寂寞而归。遂客淮南。杜牧时为度支使。极相善待,有赠云:“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祜苦吟,妻孥每唤之皆不应,曰:“吾方口吻生花,岂恤汝辈乎。”性爱山水.多游名寺,如杭之灵隐、天竺,苏之灵岩、楞伽,常之惠山、善权,润之甘露、招隐,往往题咏绝唱。尝谒淮南李相.祜称“钓鳌客”,李怪之曰:“钓鳌以何为竿?”曰:“以虹。”“以何为钩?”曰:“新月。”“以何为饵?”曰:“以’短李’相也。”绅壮之,厚赠而去。初过广陵曰:“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大中中.果卒于丹阳隐居,人以为谶云。诗一卷,今传。
卫蘧伯玉①耻独为君子.令狐公其庶几,元稹则不然矣。十誉不足,一毁有余,其事业浅深,于此可以观人也。稹谓祜雕虫琐琐,而稹所为,有不若是耶?忌贤嫉能,迎户而噬,略己而过人者.穿窬之行也。祜能以处士自终其身,声华不借钟鼎,而高视当代,至今称之。不遇者天也,不泯者亦天也,岂若彼取容阿附,遗臭之不已者哉。
注①:卫蘧伯玉:卫国的蘧伯玉,人名。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客淮南 客:客居
B.、尝谒淮南李相 谒:拜见
C.、李怪之曰 怪:对……感到奇怪
D.、十誉不足,一毁有余 毁:毁坏
2、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皇帝问张祜的诗时,元稹回答说张祜的诗只是一些花巧的东西,如果皇上奖励过多,恐怕于整个朝廷的文风无益。皇帝采纳了元稹的意见,张祜扫兴而归。
B.、杜牧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很热情地接待了张祜,做诗送给张祜,诗中写道:“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对张祜的遭遇表示愤愤不平和怜悯。
C.、张祜性喜山水,多游名寺。所到之处,必有题诗绝唱。生前非常喜欢丹阳这个地方,曾做过诗:“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最后也是死在这里。
D.、元稹忌贤嫉能,不是君子所为.为人所不齿;张祜虽然终身不仕,但诗名、才名冠绝!当代,至今为人们称赞。因此作者评论说是非功过历史自有定论。
3、翻译下面句子。
(1)卫蘧伯玉耻独为君子,令狐公其庶几,元稹则不然矣。
(2)不遇者天也,不泯者亦天也。
1.D解析:“毁”的意思是“诋毁”。
2.B解析:B项中“对张祜的遭遇表示愤愤不平和怜悯”不当,原文只是说杜牧写诗赠给他,而没有表示愤愤不平和怜悯。
3.(1)卫国蘧伯玉以独自是君子为耻辱,令狐公大概也差不多这样,元稹却不是这样。(耻、其、庶几、然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
(2)他未得君王赏识,是天意;他的美名不被泯没,也是天意! (遇、泯、判断句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
【参考译文】
张祜,字承吉,南阳人,来到姑苏寓居。他为人清高,就称自己为处士。张祜颇有诗才,他的知心朋友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然而可他却不习科举文章。在元和至长庆年间,张祜深受令狐楚器重,令狐楚任天平军节度使时,亲自起草奏章荐举张祜,把张祜的三百首诗献给朝廷。令狐楚的奏章大意说:“凡作五言诗.应包含六艺。如今人多文笔放诞。诗坛没有宗师。张祜多年流落江湖,很久以来精于诗赋。他钻研深入用心良苦,搜求意象功力很深,受到同辈诗人推崇,诗赋风格罕有人比。谨此请人抄写其诗作,到光顺门进献,乞望皇上交给中书省、门下省办理。”张祜到京城,正值元稹号称心机深陷难测,在朝廷里权势很大,皇上于是把元稹召来,问他张祜的诗写得好不好.元稹说:“张祜的诗乃雕虫小
技,大丈夫不会像他那么写。若奖赏他太过分,恐怕会影响陛下的风俗教化。”皇上听了点点头。就这样,张祜寂寞归乡。张祜于是寓居淮南。当时杜牧当度支使,待张祜十分优厚,杜牧有一首诗赠给张祜说:“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张祜作诗常反复吟诵,雕琢字句,妻子儿女每次叫他他都不应,说:“我正要口里生花,难道还顾得上你们吗?”张祜生性喜爱山水,游览了许多有名的佛寺,例如杭州的灵隐寺、天竺寺,苏州的灵岩寺、楞伽寺,常州的惠山寺、善权寺.润州的甘露寺、招隐寺,所到之处往往题诗作赋。张祜曾谒见淮南节度使李绅相公,张祜自称为“钓鳌客”。李绅觉得不同寻常.就闹:“你钓鳌用什么做鱼竿?”张祜说:“用彩虹。”“用什么做鱼钩?”回答说:“用弯曲的新月。”又问:“用什么做鱼饵?”回答说:“用短李相公做鱼饵。”李绅觉得张祜气势雄壮,就赠给他很多礼物让他走了。张祜当初经过广陵,写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大中年间,他果然死在丹阳隐居之地,据说人们认为这是诗谶。张祜著有诗集一卷,流传至今。
卫同蘧伯玉以独为君子为耻,令狐楚先生大致与他相似,元稹却不是这样了。十次赞誉尚嫌不足,一次毁谤就已有余。人的成就大小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元稹说张祜的成就是琐细的雕虫小技,而元稹的本事也还不就是这一套?忌恨贤才,不等他进门就加以陷害,宽待自己而苛求他人.是穿壁__的小人勾当。张祜能以处士身份终其一生,他美好的名声不靠钟鼎而传扬.却能高视阔步于那个时代,至今为人称道。他未得君王赏识,是天意;他的美名不被泯没,也是天意!这难道是那种曲从讨好、阿谀逢迎而遗臭万年的人所能比得了的吗?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 ①戴不胜:宋国大夫。②庄岳:庄,街名;岳,里名,都在齐都城临淄城内。这里代指齐都中的闹市区。③薛居州:宋国人。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B.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反问戴不胜,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C.孟子认为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出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D.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2)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有错,应是“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
(2)学习者所处的环境有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环境的好坏对学习者影响很大,良好的环境可以促使学习者品行良好、学业有成。但人不能一味依赖环境,逆境一样可以磨砺人。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学好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定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话,那么请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请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说:“请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哇啦哇啦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学会的了。如果带他到齐国都城的闹市上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讲楚国话,也不可能的了。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让他住在宋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宋王还能同谁一起干坏事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宋王又能同谁一起做好事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及周武帝平齐①。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②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__朝,沦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③更相谓日:“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
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后因李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齐:指南北朝时的北齐。②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③渠帅:武装__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妄通宾客 胡乱B.时吐谷浑寇边 侵犯
C.及上祠太山还 祭祀D.恶其殷盛 殷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
B.熙乃晓谕之 今 者乃以手教相谕
C.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
D.沦州吏民恐其迁易 我辈其可违乎
3.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令狐熙政绩的一组是 ( )
①寻授帅都督,转复官府都上士 ②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③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④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
⑤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 ⑥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狐熙出身名门望族,为人严肃稳重。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早在周武帝时就很受重用,仕途通达,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风气良好,因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隋文帝的嘉奖。
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
②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
1.D
富庶
2.A
因为,介词。B.于是,连词/却,副词。C.“的”字结构,代词/无实义,表语气的提顿,助词。D.他,代词/难道,表反问语气,副词。
3.D
政绩,指的是官员在任期间的成绩。③表现令狐熙劝谕百姓登记户籍所取得的成绩。④写令狐熙果断审决滞留的案件,社会因而令行禁止,这是政绩的体现。⑥表现作乱的部落首领在令狐熙的感召下,商讨归顺的情景,侧面体现其政绩。而①写令狐熙因为通晓经典而当了官,并得到晋升,并非政绩。②写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并无政绩可言。⑤写太祖皇帝任命令狐熙总领十七州的军事,并未涉及政绩。
4.B
原文中令狐熙没有“被调往朝廷任职”。
5.【断句与翻译】
(1)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
(2)①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
②皇上听说后怀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城。
参考译文: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郡公爵。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因功升任上开府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被称为好刺史。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这年令狐__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令狐熙在职几年后,向皇上上表说:“我寄居岭南,到现在已经四年了。
我已经六十一岁了。才学浅薄,责任重大,但是我所管辖的地方十分广阔,安抚十分困难。我虽然未能马上革除夷人旧习,但他们也慢慢地认识到皇朝的教化。如今我年纪老了,疾病又重,怎能当此重任?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 皇上发下嘉奖诏书,不允许请辞,赐给他一些医药。后来因为李佛子反叛一事,皇上听说后怀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城。走到永州,令狐熙因忧愤发病而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行本,沛人也。行本起家武陵国常侍,寓居京兆之新丰。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祚,征拜谏议大夫。未几,迁黄门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日:“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日:“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及太子废,上曰:“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晏如:安然,平静
B.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夺:使之改变
C.愿陛不少宽假之 宽假:宽容、宽纵
D.待其出,行本数之曰 数:计算、查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行本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
①行本率吏民拒之 ②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
③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④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
⑤至尊……非为殿下作弄臣也 ⑥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引
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⑥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行本读书刻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也不能干扰他读书。
B.当高祖在殿前责打一位郎中时,刘行本进行了劝阻,皇帝马上就听从了刘行本的意见。
C.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交付执法者治罪。
D.后来当太子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
(2)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
1.D.“数”,责备,列举罪状。
2.B.①④是他的行为,不是“直言”。⑥是皇上的话,不是刘行本说的。
3.B.“皇上马上听从刘行本的意见”与原文不符。
4.(1)现在元肇竟然敢重视他自己的命令,轻视法律条文,想要表明自己言之必行,而忘记了朝廷的根本信用,损害朝廷法律获取个人威权。(这)不是人臣的礼节。
(2)权贵惧怕刘行本的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上。因此请托办事的路被断绝了,法律命令清明简素,官吏百姓都怀念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郭荣字长荣,自云太原人也。荣容貌魁岸,外疏内密,与其交者多爱之。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护察荣谨厚,擢为中外府水曹参军。时齐寇屡侵,护令荣于汾州观贼形势。时汾州与姚襄镇相去悬远,荣以为二城孤迥,势不相救,请于州镇之间更筑一城,以相控摄,护从之。俄而齐将段孝先攻陷姚襄、汾州二城,唯荣所立者独能自守。护作浮桥,出兵渡河,与孝先战。孝先于上流纵大筏以击浮桥,护令荣督便水者引取其筏。以功授大都督。护又以稽胡数为寇乱,使荣绥集之。荣于上郡、延安筑周昌等五城,以遏其要路,稽胡由是不能为寇。
荣少与高祖亲狎,情契极欢,尝与高祖夜坐月下,因从容谓荣曰:“吾仰观玄象,俯察人事,周历已尽,我典代之。”荣深自结纳。宣帝崩,高祖总百揆,召荣,抚其背而笑曰:“吾言验未?”高祖受禅,引为内史舍人,以龙潜之旧,进爵蒲城郡公。仁寿初,西南夷、獠多叛,诏荣领八州诸军事行军总管,率兵讨之。岁馀悉平。
炀帝即位,入为武候骠骑将军,以严正闻。后数岁,黔安首领田罗驹阻清江作乱,夷陵诸郡民夷多应者,诏荣击平之。从帝西征吐谷浑。辽东之役,以功进位左光禄大夫。明年,帝复事辽东,荣以为中国疲敝,万乘不宜屡动,乃言于帝曰: “戎狄失礼,臣下之事。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岂有亲辱大驾以临小寇?”帝不纳。复从军攻辽东城,荣亲蒙矢石,昼夜不释甲胄百馀日。帝每令人窥诸将所为,知荣如是,帝大悦,每劳勉之。九年,帝至东都,谓荣日:“公年德渐高,不宜久涉行阵,当与公一郡,任所选也。”荣不愿违离,顿首陈让,辞情哀苦,有感帝心。后数日,帝谓百僚日:“诚心纯至如郭荣者,固无比矣。”其见信如此。杨玄感之乱,帝令驰守太原。明年;复从帝至柳城,遇疾,帝令存问动静,中使相望。卒于怀远镇,时年六十八。帝为之废朝,赠兵部尚书,谥曰恭。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郭荣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护令荣督便水者引取其筏 便:熟习
B.高祖受禅,引为内史舍人 引:提拔
C.夷陵诸郡民夷多应者 应:答应
D.帝每令人窥诸将所为 每:常常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荣有谋略和受皇帝关爱的一组是 ( )
A.唯荣所立者独能自守 帝令存问动静,中使相望
B.于上流纵大筏以击浮桥 尝与高祖夜坐月下
C.稽胡由是不能为寇 擢为中外府水曹参军
D.戎狄失礼,臣下之事 帝大悦,每劳勉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荣是北周至隋时的重要军事将领,不仅率兵讨平西南夷、獠的叛乱和田罗驹领导的少数民族起义;还曾随帝征讨吐谷浑、辽东,为隋王朝的统一立下了卓著战功。
B.郭荣很有军事才能,北周时随大将宇文护与北齐作战时崭露头角,随后在平息稽胡的骚乱时,通过筑城切断了稽胡进攻要道,使稽胡知难而退,兵不血刃即保境安民。
C.郭荣从小就与高祖关系亲密,情契极欢。一次闲谈中高祖告诉郭荣北周气数已尽,自己将取而代之,郭荣对此深信不疑。高祖受禅后,还曾对郭荣说及此事。
D.郭荣一生效命沙场,即使年事已高,也勤于职守。在隋炀帝让他任选一郡安居养老时,他诚恳拒绝,辞情哀苦令隋炀帝感劫。后在随帝出征中,病逝于怀远。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以为二城孤迥,势不相救,请于州镇之间更筑一城,以相控摄。
(2)帝谓百僚日:“诚心纯至如郭荣者,固无比矣。”其见信如此。
1.C 2.A 3.C
4.( 1)郭荣认为两座城是孤城且相距遥远,(战时)力量上不能相互援救,请求在汾州、姚襄镇之间另外修建一座城,(战时)可以相互照应依靠。
(2)隋炀帝对众官吏说:“像郭荣这样诚心纯至的,一定(确实、实在)没有能与他相比的。”郭荣是如此的被信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