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凡入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刿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夫九合①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信》)

①九合:指齐桓公多次盟会诸侯。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立则虚言可以矣 赏:鉴别。

B.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 贞:纯正。

C.信而又信,重于身 袭:侵袭。

D.其死也,戮于君前 钧:通“均”,同样。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制之不用,人之有也;许之不予,不可谓信

B.可与卑穷者,唯信乎;君宁死而又死乎?宁生而又生乎?

C.鲁请比关内侯听;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

D.听臣言,国必广大;乃遂封于汶南,与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总写君主讲求诚信的意义,只要有诚信的态度便可拥有、使用天地万物。

B.各种行业都要讲求诚信,以此来突出为人君者更须讲求诚信的道理。

C.以齐鲁的故事为例,说明只有讲求诚信才能赢得天下,获得最终的胜利。

D.本文采用正反论证等方法,讲道理,摆事实,反复强调君主须讲求诚信的道理。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用“/”断句。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

(2)管仲可谓能因物矣,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

1.C.(袭:重复,积累。)

2.A.(A项两个“而”,均为转折连词,“却”“但是”。B项两个“其”,前“其”为表推测的副词,“恐怕”“大概”;后“其”为表选择的连词,“还是”。C项两个“以”,前“以”为连词,“来”“以便”;后“以”是介词,“用”“拿”。D项两个“之”,前“之”为结构助词,“的”;后“之”为代词,“它”指鲁国。)   

3.A.(“只要有诚信的态度便可拥有、使用天地万物”的说法不合文意。原文只说“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即讲诚信可以控制“所及”之处。后文还有“制之而不用”“制之而用之”等论述。)   

4.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5.(1)人家只是要劫持您,不是要订立盟约,可是您不知道,这不能叫做聪明;面临危难却不能不听任人家胁迫,这不能叫做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叫做诚信。

(2)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虽说前面有所失,可以说是后来终有所得了。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凡是君主一定要诚信。诚信再诚信,什么人不来亲附?诚信树立了,那么虚假的话就可以鉴别了。虚假的话可以鉴别,那么天地四方就都成为自己的了。诚信所达到的地方,就都能够控制了。能够控制却不加以利用,仍然会为他人所有;能够控制而又加以利用,才会为自己所有。为自己所有。那么天地间的事物就全都为自己所用了。

    君臣不诚信,那么百姓就会批评指责,国家就不会安宁;做官不诚信,那么年少的就不敬畏年长的,地位尊贵的和地位低贱的就相互轻视;赏罚不诚信,那么百姓就容易犯法,不可以役使;结交朋友不诚信,那就会离散怨恨,不能相互亲近;各种工匠不诚信,那么制造器械就会粗劣作假,丹、漆等颜料就不纯正。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开始,可以跟它(诫信)一起终结,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尊贵显达,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卑微困厄的,大概(恐怕)只有诚信吧!诚信了再诚信,(诚信)重叠在身上,就会与天意相通。靠这来治理人,那么滋润大地的雨水和甘露就会降下来,寒暑四季就会得当了。

    齐桓公讨伐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离都城五十里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的附庸大臣那样来听从齐国,桓公答应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了又死呢,还是愿意生了又生?”庄公问:“什么意思?”曹刿说:“您听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自身必定安乐,这就是生了又生;不听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自身必然遭到危险耻辱,这就是死了又死。”庄公说:“我愿听从您的话。”于是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刿都揣着剑到了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着自己,说:“鲁国都城离边境几百里,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没有生路了,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面前。”管仲、鲍叔要上去,曹刿手按着剑挡在两阶之间说:“现在两国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去!”庄公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管仲(对桓公)说:“(这是)用土地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终于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跟鲁国订立了盟约。桓公回国以后想不还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可以。人家只是要劫持您,不是要订立盟约,可是您不知道,这不能叫做聪明;面临危难却不能不听任人家胁迫,这不能叫做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叫做诚信。还给它土地,虽说失去了土地.也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有所得的。”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就由此产生出来了。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虽说前面有所失,可以说是后来终有所得了。

用斜线(/)给下而画线句子断句。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蒋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选自《贞观政要》)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董壶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歹E/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参考泽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

朗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多骄横,行逢壹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从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禽之,数曰:“吾恶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何负而反!今日之会,与汝诀也!”立挞杀之,座上股栗。行逢曰:“诸君无罪,皆宜自安。”乐饮而罢。

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禽杀之,所部凛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炯诸州事,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行逢曰:“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即召还,杀之。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恐获罪,求归治所;行逢许之。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

行逢妻郧国夫人邓氏,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行逢怒曰:“汝妇人何知!”邓氏不说,因请之村墅视田园,遂不复归府舍。行逢屡遣迎之,不至;一旦,自帅僮仆输税,行逢就见之,曰:“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邓氏曰:“税,官物也。公不先输税,何以率下!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以免楚挞时邪?”行逢欲与之归,不可,曰:“公诛杀太过,常恐一旦有变,村墅易为逃匿耳。”行逢惭怒,从曰:“夫人言直,公宜纳之。”

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去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与之耕牛、农具而遣之。

行逢少时尝坐事黥,隶辰州铜坑,或说行逢:“公面有文,恐有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行逢曰:“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之弊 总:统领

B.汝居官无状,吾不敢去法贷汝  贷:宽免

C.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 堪:能够胜任

D.行逢少时尝坐事黥,隶辰州铜坑 黥:墨刑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周行逢“为政严厉”的一组是

①悉除马氏横赋

②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

③行逢壹以法治之,无所宽假

④大会诸将,于座中禽之,立挝杀之

⑤行逢曰:“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即召还杀之

⑥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与之耕牛、农具而遣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④⑤

3.下列概括或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了解到有个大将与同伙密谋作乱时,周行逢就设宴把将领都请来,在座位上擒住了谋反的将领,当众列举罪状加以指责,并且立即打杀了他。在座的将领吓得两脚发抖。

B.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对朝廷有二心,惟恐获罪,马上请求解除兵权回到治所衡州,并且一年四季赠送进献给周行逢的财物非常丰厚,还小心事奉周行逢身边的人,由此才得以幸免。

C.周行逢的妻子邓氏带领下人来交税,周行逢见她后想让她回府,邓氏不肯。邓氏认为周行逢诛杀太过分,以后有什么变故时,乡间草舍容易逃避躲藏。他属下也认为夫人言之有理。

D.周行逢身为朝廷大臣,脸上还留有年轻时犯事获罪的墨纹。有人劝他用药把它除去,而周行逢却不避旧耻,说:“汉代有个黥布,并不因此妨碍他成为英雄,我为何要感到羞耻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禽杀之,所部凛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邓氏)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应是“受了墨刑”,名词动用。

2.C(①句是政治措施,⑤句是说行逢性猜忍,诛杀太过,⑥句表现他不任人唯亲。)

3.B(“对朝廷有二心”原文中没有此表述。)

4.翻译见译文

译文:

秋季,七月初一,后周世宗任命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负责武安、静江等地的军事。周行逢既然已兼管洞庭湖、湘水一带,于是就矫正前人的弊端,关心民事,全部废除了马氏肆意征收的苛捐杂税,贪官污吏刁民成为百姓祸害的全部除掉,选择廉洁公正的官吏担任刺史、县令。

朗州地区汉人与蛮夷杂居,刘言、王逵的旧部将大都骄横跋扈,周行逢一律依法惩处,没有一点宽容姑息,众人既怨恨又害怕他。有个大将与他的十几个同伙密谋作乱,周行逢知道后,就设宴把所有将领都请来,在座位上逮捕了谋反的将领,当众数落说:“我穿布衣,吃粗粮,充实国库,正是为了你们这些人,你们为何忘恩负义要谋反!今日的宴会,就是与你诀别。”立刻打死了他。在座的诸将吓得两腿发抖。周行逢说:“各位都没有罪,都应该各自心安。”大家高兴地饮酒而散了。

周行逢多计谋,善于发现潜藏的隐患,将领士兵有谋反和叛逃的,周行逢都能事先察觉,抓住杀掉,他的部下都很敬畏他。但他生性多疑残忍,常常分别派遣人去秘密刺探各州的情况。他派遣到邵州的人,没有什么事可以用来复命,就只说刺史刘光委常设宴饮酒。周行逢说:“刘光委多次聚众饮酒,想谋反吗?”立即把刘光委召回来杀了。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惟恐无端获罪,请求解除兵权回到治所衡州,周行逢同意了。张文表一年四委赠送进献非常丰厚,同时小心事奉周行逢身边的人,由此才得以幸免。

周行逢的妻子郧国夫人邓氏,丑陋但刚强果敢,善于经营家业,曾经规劝周行逢,用法太严就不会有人亲近依附。周行逢发怒说:“你一个妇道人家知道什么!”邓氏很不高兴,请求到乡下去看守田园,于是不再回到周行逢的府第来了。周行逢多次派人去接她,她不来。有一天,邓氏带领下人来交税,周行逢借机去看她,说:“我身为节度使,夫人为何如此自找苦吃?”邓氏说:“税,是官家的财富。你身为节度使,不带头交税,怎么统率百姓!难道你就不记得当里正时代人交税以免受拷挞的时候了吗?”周行逢想同她一起回俯,邓氏不肯,说:“你诛杀太过分,我常担心突然发生变乱,那里乡间草舍容易逃避躲藏。”周行逢听了又羞又怒,他的手下说:“夫人言之有理,您应该采纳。”

周行逢的女婿唐德向他要求作一个小吏,周行逢说:“你的才能胜任不了吏职,我现在私下照顾你还可以,但如果你当官没有一点政绩,我不敢枉法来宽容你,那亲戚之间的情谊就断绝了。”送给他耕牛、农具,让他回去了。

周行逢年轻时曾因事获罪受了墨刑,被发配到辰州铜坑,有人劝说周行逢:“你脸上有刺纹,恐怕要遭到朝廷使者的嘲笑,请用药把它去掉。”周行逢说:“我听说汉代有个黥布,并不因此妨碍他成为英雄,我为何要感到羞耻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已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曾,客有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 乎?读鲍照《芜城赋》 则退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 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 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灌。”过桥,遇女墙咽可登者,登之,扬 州三十里,首尾屈折高 不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瓷断臂,” 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 实美。

  入市,求熟肉,市声灌。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 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岗者, 舟甚捷,帘幕皆文绣,疑舟窗蔬我也,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 指两岸日:“某园故址 也”,“某家酒肆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债虹园记无存。“襄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车有佳,水有芙渠菱艾,” 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准,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 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邵之土皆知亲王,则大灌,有以经义清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 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著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 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铝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 委塞户偏,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军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巨。然而女子有以桅子华发为赞求 书者卢爱以书画环境 互通外”凡三人唐馨 哀艳气,钦绕于桥事 舰航问,虽膻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既信信,拿流风,捕徐韵,乌睹所谓风降雨啸、酿扩悲、鬼神垃者严嘉庆 未尝此和友人宋翔 民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弗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 五十矣,今昔之慨,自 然立运,古之美人名士 富贵寿考者几人哉?此 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 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 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令扬州,其初秋也钦?予之身世,虽乞来,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文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礼曹,客有者曰 过:拜访

B.视,玻璃五色具 审:仔细地

C.余信信,拿流风,捕余韵 既:既然

D.尝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 于:在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 )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瓷断臂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来,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玩世不恭,但己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颜多盛衰之叹。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

(2)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1.C既:已经。

2.B①是客人所说的话;③是郡里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⑤是作者的身世状况

3.A.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

4.(1)有拿着古代经典请教(我)并质疑问难的,有提出历史事实询问我的。

  (2)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

参考译文

       在礼部期间,有个客人拜访我说:“你知道现在的扬州是什么样吗?读一读鲍照的《芜城赋》就知道了”。我听了他的话,感到悲伤。

第二年,我请假,到南方游玩。到达扬州,于是下船住进了旅馆。

过夜之后,沿着住处的东墙步行,遇到一座小桥,俯身看桥下小溪,溪流声很欢畅;过了桥之后,碰到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有毁坏的地方可以登上城墙,登上之后,扬州方圆三十里,前后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景观都呈现在眼前。清晨雨后,屋瓦像鱼鳞一样齐整,没有残墙断瓦,我就开始怀疑那位访客的话不真实了。

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喧闹。买到肉之后,旅馆仆役拿一瓶酒、一筐虾送给我。喝醉之后,(我们)唱起宋元时代的词,低头朝着窗子歌唱,对岸有女子被吵醒,夜起,我们才停下来。

客人中有人提议去蜀岗上凭吊一番,(于是便去了),船很轻快,船上的帘幕都绣有花纹,细细地看,船上的玻璃都是五色的(比较奢华)。船上的人不时的指着两岸说“这是某园的故址”、“这是某酒家的故址”,大概指了八九处。那事实上只有倚虹园塌坏不存在了。从前住过两晚的西园,门还在,题榜也还在,还可以辨认出来。其中可以登临的还有八九处,土山上有桂树,水中有荷花、菱角、芡等。这一处在扬州城外的西北角,地势最高,风景也最好。往南可以看到长江,往北可以看到淮河,长江淮河之间几十处州县的治所,都没有像这里美丽繁华的。回忆起京师访客的话,知道他说的非常不对。

回到旅馆后,郡中的士人都知道我来了,于是非常喜悦,有拿着古代经典请教(我)并质疑问难的,有提出历史事实询问我的,有前来询问京城近来的事情的,有呈上他所研习的比如文章(骈文)、诗歌、散文、词、杂著、丛书央求我为他们写序或者题辞的,也有描绘他的先人的行事央求我为他的先人写铭文的,也有央求我为他们题书册、题扇的,人多得站不下,赠送礼物丛杂纷集堵塞了门窗,仿佛是嘉庆年间的旧模样。谁能说现在不是继承了太平年代呢?只是窗外的船路过,夜间往往没有乐声,即使有,也不是通宵达旦。然而有女子用栀子华作初次见面所执的礼物求我的字,变更成拿着书画环瑱互相通信问候,共有三个人。她们既美艳又凄清的气质,在桥亭舰舫之间缭绕,我虽然镇定,那晚也觉得难以自持。我已住了四夜,捕捉到这些流风余韵,哪里能看到《芜城赋》里所描写的“风嗥雨啸、鼯狖悲、鬼神泣”破败景象呢?嘉庆末年,我曾经在这里唱和友人宋翔凤的艳诗,听说他病了,现在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又问起当年一起赋诗的人,也找不到那人,作为令人遗憾的事情。

躺着想一想,我的年纪快到五十了,想起现在和过去的感慨,自然的运行(生老病死),古代的美人名士能够富贵又长寿的能有几个人呢?这哪里关涉到扬州的盛衰,却唯把感慨发泄在江边呢?还是我写艳诗已经不适合了,但考察搜罗人物,搜辑文献,仍然能做这些事,还不算老吧。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现在的扬州,正是初秋吗?我的身世,即使要饭,相信自己不至于立刻就饿死吧,我还处在我生命的初秋吧?写下这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发关中兵击之,安定 次:依次

B.通言旋师,而潜入上郡 阳:通“佯”,假装

C.夜精甲袭破之 简:选拔

D.率兵将洛 如:到、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屈突通“忠诚”的一组是 ( )

①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②众十余万据雕阴

③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⑤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⑥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他在训勉士兵时必流涕,即使军力匮乏,仍然能鼓舞军队士气。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在隋朝政事混乱时,窦琮曾率骑兵追赶他到稠桑,屈突通结阵抵抗,尽管窦琮派自己的儿子前往劝降,屈突通也没有叛心,但最终兵败被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2)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

1.A   2.C   3.D  

4.(1)译文: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贼未之觉”的宾语前置句式,“引”为率领、“南”为动词,“舍”为住宿、驻军,“徇”为攻取(占领)土地。)   

(2)译文: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蹙”为迫促、紧促、急促,“或”为有的人,“事”为侍奉,“安”为怎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0090418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竹叶木实,盐以自供 贸:购买

B.食有余谷,辄穷匮 恤: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而已 逆:违背,拂人意。

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之 造:拜访

2.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曰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译文: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译文:

1 .A交换

2.D(③是王导为郭文提的居所,④是郭文对外物的淡然,⑤是郭文的推脱之词)

3.B(原文说是郭文夜里为打猎的人挑水)

4.(1)先生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

   (2)等到苏峻谋反,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chù),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①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故曰:‘功不立,虚愿不至。’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②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是也。《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故侯王称孤、寡。’非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曰:“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 握:跟随

B.功不立 矜:夸耀

C.乃今闻细人之行 细人:小人

D.清静贞正以自 虞:担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倨慢骄奢,凶必从之;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B.①无德而望其福者约;②是故燕虽小后亡

C.①君子可侮哉;②置杯则胶

D.①夫玉生山;②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3.以下四组话,全都表现颜斶“士贵于王”的思想的一组是 ( )

①斶亦曰:“王前!” ②士贵耳,王者不贵

③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④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⑤愿请受为弟子 ⑥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A.①③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颜斶让齐宣王上前,以这种看似无礼的行为来引起齐王与大臣们的不满,从而说出自己“士贵于王”的观点。

B.颜斶引用典故、古语辩证地阐述了王与士的关系,特别是在论证“生王不如死士”时,有力地说服了宣王,使他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C.为了使自己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不遭到破坏,颜斶拒绝了宣王的邀请,表现了他纯正自守、安贫乐道、向往自由的高尚品格。

D.全文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齐王、颜斶的个性品格及思想感情,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②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是也。

1.D  2.B 3.C  4.B

5.①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②君王不以屡次(向别人)询问为羞耻,不以向臣下(或“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惭愧,因此成就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并在后世立功扬名的,就是尧、舜、禹这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组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米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日:‘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①。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竞不肯首。人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口:‘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①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所行得失政化 比:近来,最近B.应由德义所 加:施与

C.旋以德内无 虞:忧患D.我己与其当讫 断:推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旋海内无虞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见人谏,悦从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何事如此? 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导使言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太宗喜纳谏言的一组是

①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 ②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③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 ④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杀诛夷

⑤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 ⑥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为事出有因,奖赏恰当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出戴胃也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

②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

③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1.D(判决)   

2.A(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递进:C项前者    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对于”;D项前者是代词,代“大家”,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A   

4.C(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

5.(1)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

(3)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见你的分析后,(才知道)我的过失己足以令人吃惊。

【参考泽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处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纠么反而更人呢?”魏征说: “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的?”魏征回答说:“即位的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陛下就把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价值万元钱。有人说:‘孙伏伽的所说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赏赐的太优厚了。’陛下当时说:‘自我即位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大家进谏。徐州司户柳雄对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给予俸禄等级,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始终坚持说是照实办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寺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诈,将对柳雄处以死罪,少卿戴胄禀奏说,按照法律,只应处以徒刑,陛下说:‘我已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请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门去。罪不该死,不能乱用酷刑。’陛下很生气地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反复达四五次,然后赦免了御雄,于是对司法部门的人说:‘只要能为我这样坚守法制,难道还怕滥用刑罚杀人夷族的事。’这就是以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劝谏。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犯圣上旨意,陛下认为是诽谤,我上奏说,上书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励国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当时虽然听从我的话,赏赐了物品二十种,思想上却很不舒服,这是难于接受劝谏。”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己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夺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于平王 媚:讨好

C.名于后世。 垂:铭刻

D.粟五百石,爵执 赐: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楚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B.二子到,父子俱死 每闻琴瑟之声,应节而舞

C.此剑直百金,与父 今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既不得,掘楚平王墓 尔其无忘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要做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要杀害忠臣和骨肉,最终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C.文中借用楚亡吴兴的史实,说明君王“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D.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伍子胥的大丈夫之“忍性”与“大谋”,正因伍子胥能“弃小义”,故而能“雪大耻”。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诛且为楚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垂”,应解释为“流传” )

2.D(A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C均为介词,可译为“拿、用”。D前一句中的“乃”为连词,可译为“于是”;后一句中的“乃”为代词,可译为“你”)

3.C(司马迁评论的重心在于“怨”和“忍”,而不在“亲”和“远”)

4.翻译见译文画线部分

   (1)(注意词语“以”“疏”和固定结构“独奈何”的翻译)

   (2)(注意词语“且”的翻译和省略句式)

(3)(注意“隐”、“烈”“孰”的翻译和反问句式)

[参考译文]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伍员的父亲叫伍奢。他的兄长叫伍尚。他的先祖叫伍举,因直言谏诤事奉楚庄王,很有名声,所以他的后代在楚国很有名。楚平王有位太子名叫建,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他的少傅。楚平王派费无忌为太子建到秦国娶亲,这位秦国女子长得很美丽,无忌就骑马归,来报告平王说:“这位秦国女子相貌极美,大王可以自己娶她,另外再为太子娶亲。”平王于是自己娶了这位秦国女子,并对她极为宠爱,生个儿子叫轸。另外替太子娶了亲。无忌已经利用秦国女子向平王讨好,于是就在平王面前诽谤太子建。平王对太子建逐渐地越来越疏远,派他守卫城父,防备边疆。无忌又日夜不断地向平王说太子的坏话:“太子因为秦国女子的缘故,不会没有怨恨,很快就会在国内发动叛乱。”平王于是召来太子建的太傅伍奢讯审问。伍奢说:“大王为什么要因为谗佞狠毒的小人而疏远自己的骨肉至亲呢?”平王大怒,囚禁了伍奢,而派城父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太子建就逃跑到宋国。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能,如果不杀他们,他们将会成为楚国的祸害。”平王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如果你们来,我能让你们的父亲活下去,如果不来,现在就杀了伍奢。”伍尚想去,伍员说:“平王召我兄弟两人,并不是想让父亲活下去,而是怕有人逃脱,带来后患,我们两人一到,父子三人就都要处死,这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投奔他国,借他国之兵为父亲报仇雪耻。大家一起死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伍尚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了,你能够报杀父之仇,我将回去与父亲一起死。”伍尚被擒后,伍子胥就逃走了。到了昭关,昭关的守吏想抓他。追兵紧跟他们身后,他们来到一条江边,江上有一位渔翁划着一条船,他看到伍子胥十分焦急,就把伍子胥渡过了江。伍子胥过了江,就解下身上的佩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就拿它送给你吧。”渔翁说:“根据楚国的法令,能抓获伍子胥的人赐粟五万石,赏赐执的爵位,岂只价值百金的一把剑呀!”不接受。到了吴国,正值吴王僚执政,公子光为将军。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对内有野心,他想杀掉吴王僚而自立为王,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五年后楚平王死,轸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昭王。公子光于是派专诸袭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成了一国之主,便召来伍子胥,官拜行人,并让他参与谋划国家大事。阖闾称王后第四年,吴国攻打楚国,伍子胥在豫章大破楚军,第九年,吴王阖闾出动全国的军队与唐、蔡两国一起攻打楚国,经过五次大的战役,就到了郢都。楚昭王外逃。伍子胥到处寻找楚昭王,始终找不到,于是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拉出平王的尸身,抽了三百鞭,才罢手。

       太史公说:“怨恨之心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做君王的人尚且不能让臣下产生怨恨,何况是同等地位的人呢!当初如果让伍子胥与伍奢一起死了,跟蝼蚁之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伍子胥能放弃小义,洗雪大耻,终于名垂后世。所以能暗中忍受来成就功名,不是伟烈的大丈夫谁能做得到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金圣叹先生传(有删减)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释]①排:批驳。②权子母:指借贷生息,“子”为利息,“母”为本金。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分别见于《子罕》《先进》,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孔子赞叹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⑤金针: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与。⑥顾:岂,难道。

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稿本自携自阅,秘不人 示:显示

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也 顾:考虑

C.生平与王斫山交最 善:友好,亲善

D.吾已为君之矣 遣:打发掉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 )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很多,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D.金圣叹死后,仿效他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长洲的毛序始、徐而庵,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其为点之流欤

(2)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3)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1.A(示:给……看)

2.C(②说非常珍视自己的评书稿本。⑤说听课的人对他的崇拜,不是直接表现的。)

3.B(《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是如今流传在社会上的著作,其他著述并非不是有价值的。)

4.(1)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

  (2)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他的罪过,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

  (3)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他,并写下像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