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选项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我孰与徐公美⑤令壮者无取老妇 ⑥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⑦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⑧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⑨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⑩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A:①②③④⑤⑦⑧⑨ B:②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⑤⑦⑧⑨⑩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国之孺子之游者   B:忌不自信 C:四方之士来者      D:赵王之子孙侯者

下列没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     B:今齐地方千里 C:乃号令于三军曰    D: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函陵 ② 既封郑③今越国亦节矣,请之 ④ 昔者夫差吾君于诸侯之国⑤吾妻之我者 ⑥ 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⑦其达士,其居,其服 ⑧ 孰是君也,而可无乎?⑨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 ⑩ 闻寡人之耳者,受

A:①②/③④/⑤/③⑧/⑨⑩ B:①⑨/③⑧/④⑦/②⑥/⑤/⑩ C:①②⑨/③⑧/②④⑥⑦/⑤⑩ D:①②/⑤/③⑧⑨/④⑦/②⑥⑩

下列句中“其”字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执其手而与之谋  B: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C: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D:吾其还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君知其难也。 远:形容词作名词,在此指郑国。 B:当室者死,三年释其   政:通“征”。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   劳:辛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 4题

袁枚断案

有弟兄争讼者,江南如皋县①人。父素富,生二子。临死,以银数万,当次子面交长子曰:“待弟成立,分半与之。”及弟娶妻,所有田宅,俱均分讫,惟银绝不道及。弟向兄索银,兄不认,涉讼连年。历任县令,俱以无笔据不弟。

弟闻上元县②令袁简斋③先生善折狱,越境控告。公当④逐出,却暗令人唤至,匿之署中。有新破积匪案,密谕盗扳其兄,移文拘至,并起出藏金若干,到案讯究。兄供:“父本富饶,所有藏金,非一己之物,有弟尚未分授。”公曰:“如是,须唤尔弟对质。”立出其弟曰:“尔兄已供认尚未分授,我今为尔等平分。”兄口无言。 (清·青城子《志异续编·卷三》)

【注释】①如皋县:即今江苏如皋县。②上元县:清代属江苏省江宁府,旧址在南京市。③袁简斋:即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清钱塘人,乾隆进士。做过江宁等县的县令。后归田,以吟诗著述为乐。因住随园,世称随园先生。是清代有影响的诗人.散文家,传世作品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④当:当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俱以无笔据不弟 直:理睬

B.先生善折狱 折狱:断案

C.有新破积匪案 适:恰好

D.兄口无言 缄:闭嘴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袁枚“善折狱”的一组是:( )

①历任县令,俱以无笔据不直弟 ②越境控告

③公当逐出 ④却暗令人唤至,匿之署中

⑤密谕盗扳其兄 ⑥尔兄已供认尚未分授,我今为尔等平分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江苏某兄弟为了金钱不顾手足之情,以致连年打官司的事情,揭露了他们的虚伪、贪婪和欺诈的本性。

B.故事的后一部分肯定了袁枚的廉能善断,侧面讽刺了如皋历任县令的无能寡断。

C.作者抓住袁枚折狱的三个环节——匿弟,扳兄和均分藏金,分别刻画了他遇事谨慎、断案有方和惩治奸猾的高超能力。

D.本文是典型的笔记小品,人物刻画简练生动,三言两语便个性分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1)及弟娶妻,所有田宅,俱均分讫,惟银绝不道及

译文:

(2)密谕盗扳其兄,移文拘至,并起出藏金若干,到案讯究

译文:

1----3 A D A

4.(1)等到弟弟娶了妻子,家里所有的田地.住宅都平分完毕,只有银子的事情哥哥绝口不提。(关键词:“及”“讫”“道及”)

  (2)(袁公)偷偷告诉那盗贼,要他诬告(如皋县那个贪财的)哥哥,发出拘捕令把哥哥逮捕来了,并起出所藏金银若干,立案审查。(关键词:“谕”“扳”“移文”)

附:参考译文

    有这么一对打官司的兄弟,他们是江苏如皋县人。父亲向来富裕,生了两个儿子。临死的时候,(父亲)把几万两银子当着小儿子的面交给大儿子,说:“等到你弟弟长大成人了,再分给他一半。”等到弟弟娶了妻子,家里所有的田地.住宅都平分完毕,只有银子的事情哥哥绝口不提。弟弟向哥哥索要银子,哥哥不认账,为此他们连年打官司。历任县令都因为没有(财产分割的)字据,不认为弟弟有道理。

    弟弟听说上元县令袁简斋(袁枚)先生善于断案,就越过县界去告状。袁公(接了诉状后)立即把弟弟赶出(公堂),却暗中派人把弟弟叫去,隐藏在官署中。适逢刚刚破获一起积压的盗窃案,袁公就偷偷告诉那盗贼,要他诬告(如皋县那个贪财的)哥哥,发出拘捕令把哥哥逮捕来了,并起出所藏金银若干,立案审查。哥哥供认说:“我父亲很富裕,所藏金银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东西,还有一部分没有分给我弟弟。”袁公说:“如果真是你说的这样,要把你弟弟叫来当面对质。”说着,立即把他弟弟叫了出来,说:“你哥哥已经供认还有钱财没有分给你,我现在就替你们平分掉。”哥哥(这时)哑口无言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梁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通“嘱”,叮嘱,求告。

B.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之祸 介:小,细小。

C.于是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约:缠束,这里指把马套上车。

D.矫命以责赐诸民 矫命:传达命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能为文收责薛者乎 沉谄谀之臣

B.愿君顾先王宗庙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乐也

C.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今日见之 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D. 载券契行 先迎之者,富兵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穷的不能养活自己的冯谖做了孟尝君的门客后,孟尝君起初并没有太在意他的存在。

B.冯谖到薛地为孟尝君收债的种种做法,显示了冯谖的深谋远虑和为孟尝君计划的良苦用心。

C.冯谖虽然帮助孟尝君获得了数十年的平安,却欺骗了齐国国君,表现了他狡猾的一面。

D.冯谖在孟尝君来到薛地后,又为他苦心经营二窟,使得孟尝君的声望更加显赫,从而让孟尝君能够在齐国平安度过几十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翻译: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翻译:

(3)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翻译:

1.答案:D(应为“假传命令”。)

2.答案:B(均为助词“的”A项分别为“到”、“被”。C项分别为“才”、“是”。D项都为连词,分别表示修饰、并列。)

3.答案:C(“欺骗了齐国国君,表现了他狡猾的一面”说法牵强)

4.答案:

(1)哪一位熟悉会计业务,能为我到薛邑去收债 (“计会”、“责”为得分点)

(2)现在您有了小小的薛邑,不把乡民当子女般抚爱,相反还要用商人的手段取利于民(“区区”、“拊爱”、“贾利”为得分点。)

(3)千斤黄金,是隆重的礼品;百套车马,是显贵的使者。齐王该听说这消息了。(两个判断句和“其”为得分点)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请人求告孟尝君,愿意投奔门下做个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爱好?”回说:“他没什么爱好?”“他有什么才干?”“他没什么才干。” 孟尝君笑着收下他说:“行啊。”

后来孟尝君张贴文告征询家里养的众门客:“哪一位熟悉会计,能为我到薛邑去收债?”冯谖写下名字说:“我能。”于是套马备车,整理行装,带上债券契约启程了,告辞说:“债收完,买些什么回来呢?” 孟尝君说:“看我家缺少的买吧。”

冯谖赶着马车到薛邑,叫办事员把该还债的乡民们都召集拢来核对债券。凭证全部对过,冯谖站起来,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欠的债赏赐给众乡民,借此把他们的债券烧了,乡民都呼叫万岁。

冯谖一路马不停蹄回到齐都,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奇怪他这么快回来,穿衣戴冠接见他,问:“债收完了吗?回来得为什么这么快啊?”“收完了。”“买些什么回来了?”冯谖说:“现在您有了小小的薛邑,不把乡民当子女般抚爱,相反还要用商人的手段取利于民。我已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赏赐给乡民们,借此把债券都烧了,乡民都喊万岁。这就是我为您买的义啊。” 孟尝君不高兴,说:“行了,先生算了吧!”

一年后,齐湣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使用先王的臣子做臣子。” 孟尝君于是只好到领地薛邑。他离薛还有百里,乡民们扶着老的,牵着小的,在半路上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终于看到了。”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只能免它一死罢了。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睡大觉。请让我为您再凿两个洞。” 孟尝君给了他五十套车马,五百斤黄金,向西出访来到梁国,对梁王说:“齐国把大臣孟尝君赶到国外,诸侯谁先迎接他,谁就能国富兵强。”于是梁王空出了相国的位置,把原来的相国调任大将军,派了使者,带着黄金一千斤,车马一百套,去骋请孟尝君。冯谖抢先赶着马车回来,告诫 孟尝君说:“千斤黄金,是隆重的礼品;百套车马,是显贵的使者。齐王该听说这消息了。”梁国的使者往返请了三次,孟尝君坚持辞谢不去。

齐王听说,君臣都慌了,派太傅送来黄金一千斤,彩饰纹车二辆,马八匹,佩剑一柄,专函向孟尝君谢罪说:“我太不慎重了,遭到祖先降下的灾祸,被拍马奉承的臣子所蒙蔽,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来帮助的。希望您看在先王宗庙的份上,能暂且回国来治理万民吗?”冯谖告诫孟尝君说:“希望你向齐王求得先王的祭器,在薛邑建立宗庙。”宗庙筑成,冯谖回报孟尝君说:“三个洞已经凿好,您就此高枕而卧,享受安乐吧。”

孟尝君做相国几十年,没遭受一丝半点祸殃,都是冯谖的计谋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凡入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刿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夫九合①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信》)

①九合:指齐桓公多次盟会诸侯。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立则虚言可以矣 赏:鉴别。

B.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 贞:纯正。

C.信而又信,重于身 袭:侵袭。

D.其死也,戮于君前 钧:通“均”,同样。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制之不用,人之有也;许之不予,不可谓信

B.可与卑穷者,唯信乎;君宁死而又死乎?宁生而又生乎?

C.鲁请比关内侯听;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

D.听臣言,国必广大;乃遂封于汶南,与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总写君主讲求诚信的意义,只要有诚信的态度便可拥有、使用天地万物。

B.各种行业都要讲求诚信,以此来突出为人君者更须讲求诚信的道理。

C.以齐鲁的故事为例,说明只有讲求诚信才能赢得天下,获得最终的胜利。

D.本文采用正反论证等方法,讲道理,摆事实,反复强调君主须讲求诚信的道理。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用“/”断句。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

(2)管仲可谓能因物矣,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

1.C.(袭:重复,积累。)

2.A.(A项两个“而”,均为转折连词,“却”“但是”。B项两个“其”,前“其”为表推测的副词,“恐怕”“大概”;后“其”为表选择的连词,“还是”。C项两个“以”,前“以”为连词,“来”“以便”;后“以”是介词,“用”“拿”。D项两个“之”,前“之”为结构助词,“的”;后“之”为代词,“它”指鲁国。)   

3.A.(“只要有诚信的态度便可拥有、使用天地万物”的说法不合文意。原文只说“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即讲诚信可以控制“所及”之处。后文还有“制之而不用”“制之而用之”等论述。)   

4.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5.(1)人家只是要劫持您,不是要订立盟约,可是您不知道,这不能叫做聪明;面临危难却不能不听任人家胁迫,这不能叫做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叫做诚信。

(2)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虽说前面有所失,可以说是后来终有所得了。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凡是君主一定要诚信。诚信再诚信,什么人不来亲附?诚信树立了,那么虚假的话就可以鉴别了。虚假的话可以鉴别,那么天地四方就都成为自己的了。诚信所达到的地方,就都能够控制了。能够控制却不加以利用,仍然会为他人所有;能够控制而又加以利用,才会为自己所有。为自己所有。那么天地间的事物就全都为自己所用了。

    君臣不诚信,那么百姓就会批评指责,国家就不会安宁;做官不诚信,那么年少的就不敬畏年长的,地位尊贵的和地位低贱的就相互轻视;赏罚不诚信,那么百姓就容易犯法,不可以役使;结交朋友不诚信,那就会离散怨恨,不能相互亲近;各种工匠不诚信,那么制造器械就会粗劣作假,丹、漆等颜料就不纯正。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开始,可以跟它(诫信)一起终结,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尊贵显达,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卑微困厄的,大概(恐怕)只有诚信吧!诚信了再诚信,(诚信)重叠在身上,就会与天意相通。靠这来治理人,那么滋润大地的雨水和甘露就会降下来,寒暑四季就会得当了。

    齐桓公讨伐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离都城五十里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的附庸大臣那样来听从齐国,桓公答应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了又死呢,还是愿意生了又生?”庄公问:“什么意思?”曹刿说:“您听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自身必定安乐,这就是生了又生;不听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自身必然遭到危险耻辱,这就是死了又死。”庄公说:“我愿听从您的话。”于是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刿都揣着剑到了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着自己,说:“鲁国都城离边境几百里,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没有生路了,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面前。”管仲、鲍叔要上去,曹刿手按着剑挡在两阶之间说:“现在两国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去!”庄公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管仲(对桓公)说:“(这是)用土地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终于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跟鲁国订立了盟约。桓公回国以后想不还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可以。人家只是要劫持您,不是要订立盟约,可是您不知道,这不能叫做聪明;面临危难却不能不听任人家胁迫,这不能叫做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叫做诚信。还给它土地,虽说失去了土地.也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有所得的。”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就由此产生出来了。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虽说前面有所失,可以说是后来终有所得了。

用斜线(/)给下而画线句子断句。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蒋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选自《贞观政要》)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董壶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歹E/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参考泽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