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弈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迁尚书,典选举。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贼遂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孙坚举阶孝廉 举:推荐
B.而刘牧应之 应:应付
C.奉王命而讨有罪 讨:讨伐
D.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 齿:年龄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夫举事而不本于义 ②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B.①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 ②客当居此以伺焉
C.①闻其为张羡谋也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D.①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 ②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孙坚推荐桓阶做了孝廉,朝廷又授予他尚书郎一职。桓阶因父亲的丧事回乡,恰逢孙坚攻打刘表,刘表战死。桓阶很讲道义,到孙坚处要回尸首,请求为他办丧事。
B.太祖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抗,刘表投靠袁绍。桓阶说服太守张羡站在曹操一方抵抗刘表。
C.曹仁被关羽军包围时,曹操派大将徐晃去解围,但形势不容乐观,于是曹操欲亲征,被桓阶力劝未去,最后敌兵自退。
D.毛玠、徐弈为人刚直少有同党,西曹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善,多次诽谤他们,全靠桓阶而使他们相安无事。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
译文:
(2)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译文:
(3)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
译文:
1 | 2 | 3 |
B | D | A |
4.(1)译文:恒阶冒着危险到刘表那里乞求将孙坚尸体要回,刘表讲义气发还尸体。
(2)译文:明府要想立功明大义,得福避祸,就不应当与他共同行动。
“明,明晓”“全、远活用为保全、远离”“同,共同行动”
(3)译文:西曹椽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好,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们的短处,全靠恒阶左右周旋保护了他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翔同里人王发为汴州观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谓发曰:“闻君有故人,可与俱来。”翔见太祖,太祖问曰:“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补以军职,非其所好,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几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归而忿躁,杀唐大臣几尽,然益以翔为可信任。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
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太祖崩,末帝即位。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怨,卿其教我当安归!”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素不知书 素:向来
B.翔切谏,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 切:极力
C.末帝遽呼翔曰 遽:急忙
D.乃自经而卒 经:同“刭”,以刀割颈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敬翔深受太祖信任的一组是 ( )
①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 ②太祖大喜,补以军职 ③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④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 ⑤细大之务必关之 ⑥君臣相向恸哭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敬翔从小好学,乾符年间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去投奔做了汴州观察支使的同乡王发,但是过了好长时间王发也没有推荐他,他处境更加困窘。
B.敬翔初见太祖,太祖问他《春秋》中体现的用兵之法能否为我所用,敬翔表示学习古代兵法固然重要,但更应结合现实情况随机应变,太祖听了非常高兴。
C.太祖打败赵匡凝,占领荆、襄后,不听敬翔劝阻,乘胜进攻淮南,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寿州之战失利。太祖非常后悔,更加认为敬翔可以信任。
D.敬翔与李振都深得梁太祖信任,梁灭亡后,唐庄宗下诏书赦免梁群臣,李振邀敬翔一起去朝见庄宗,敬翔没有去,而用自杀来坚守气节。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今急矣,勿以为怨,卿其教我当安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经:自缢或上吊)
2.C (①写太祖喜爱敬翔的公文,②写太祖欣赏敬翔,⑥写末帝信任敬翔)
3.B(敬翔认为《春秋》中的用兵方法不能用于现在,而非“结合现实情况随机应变”。“敬翔表示学习古代兵法固然重要”,属无中生有)
4.(1)认为刚刚打了胜仗的军队,应该谨慎从事来培育军威。(采分点:兵,军队;以,来)
(2)敬翔也不曾直接劝谏,(只是)含蓄地启发(只是不露痕迹地提一下那件事),太祖心里明白,大多因此改变了。(采分点:显言,直接地说、明白地说、直接劝谏;意悟,心里明白、醒悟;句意(大体意思对即可)。)
(3)现在情况危急了,不要因此怨恨,你可要告诉我应该到哪里去!(采分点:急,危急、紧急;宾语前置句式:安归,)
读下文,完成1---4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屡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耳得之而为声
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D.是故墨子言曰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由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三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1.B 2.A 3.B 4.C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小题。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脆、石犬各二。”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
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 10年03月02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曹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 )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具体方位。
C.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1.D(“更无存在的基础”错,文末说“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
2.D(D说的是“七十二疑冢”传说形成原因)
3.B(A诗句是范成大的,非“罗大经”;C“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错;D原因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日:“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谢)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查,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快快,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日:“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中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义康谓宾客曰:“王公久疾不起,神州讵合卧治。”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
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詹事如故。九年,以预诛羡之等谋,追封豫宁县侯,邑千户,谥日文侯。世祖即位,配飨太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二十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琅邪王大司马属 辟:征召
B.豫坐者皆赋诗 豫:参与
C.岂可因国之灾 因:因为
D.贤兄比屡称疾 比:接连
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王县首“有识局智度”的一组是
①兄弟分财,县首唯取图书而已。
②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③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④昙首固乞吴郡
⑤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
⑥以预诛羡之等谋,追封豫宁县侯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从小就很有志向,在兄弟分家时,他只拿了图书。
B.平定谢晦叛乱后,王昙首不居功自傲,面对皇帝的封诏,丝毫不动心;皇帝也拿他没有办法。
C.彭城王义康对王弘、王昙首执掌国家要政心怀不满,欲借机挑衅,王昙首自己一方面坚决要求去吴郡任职,一方面劝王弘让出一半兵力给彭城王义康,很好地解决了矛盾。
D.王昙首为人深沉稳重,严于律己,识大局,有器量,很得太祖的信任,被视为国家的栋梁。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因:乘机)
2.D③(①说有业尚 ②说对自己和家人的约束 ⑥说皇帝所为)
3.C(文中没有彭城王义康欲借机挑衅的意思)
4.(1)正赶上宴会聚集在一起,皇上举起酒杯劝酒,乘机抚着座椅说:“如果没有您兄弟二人,这个座椅就没有今天。
(2)“陛下虽然想要偏袒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怎么办?”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封官的事就搁置了。
【参考译文】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王弘的小弟弟.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因陵.与堂弟王球一同拜见高祖;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昙首回答说:“已经跟从了神明荚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了勇气.”高祖听了高兴.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高祖大笑.昙首有见识、智慧和气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闺阁之内和和睦睦的样子.自己手里不拿盒子和玉器,家里妇女也不得以此作为装饰和玩物,如果不是俸禄和赏赐所得到的,不从剐人那里接受一丝一毫的东西.
谢晦被平定后,皇上想要封赏昙首等人,正赶上宴会聚集在一起,皇上举起酒杯劝酒,乘机抚着座椅说:“如果没有您兄弟二人,这个座椅就没有今天.”当时封赏的诏书已经写成,拿出来给昙首看,昙首说:“近日的事情,叛乱将要形成,凭借陛下英明快速决断,所以罪人才被诛杀.我等虽然得以仰借天光,报效微薄之力,怎么可以乘国家发生灾难之时,以此作为自身的幸运.陛下虽然想要编袒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怎么办?”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封官的事就搁置了.
当时王昙首的哥哥王弘担任录尚书事,又担任扬州刺史,昙首被皇上宠爱信任,在两宫任职.彭城王义康与王弘在一起任职,心里常常快快不乐,又想得到扬州刺史的职位,在言语上也表现了出来.因为昙首在朝廷任职,义康植心他分了自己的权力和职位,勋口不高兴.昙首一再乞求皇上到昊郡任职,太祖说:“哪有想要建造大厦而遗失栋梁之材呢?贤兄接连多次称自己有病,坚决辞去州官职位,将来如果同意了你的请求,这个职位不是您又是属于谁呢?哪有到关郡任职的道理.”当时王弘长期生病,多次请求辞职,皇上不答应.义康对宾客说:“王公长期生病不能起来,神州怎么可以卧床而治?”昙首劝王弘分出府中一半的兵力给义康,义康才高兴起来.
元嘉七年,昙首去世.太祖为他的死而悲恸,中书舍人周赳在一旁侍候,说:“王家将要衰败,所以贤能的人先死了.”皇上说:“只不过是我家衰败罢了.”追赠左光禄大夫,加封散骑常侍,太子詹事职位还同从前一样.元嘉九年,因为昙首生前参与诛杀徐羡之等人的谋划,被追封为豫宁县侯,食邑千户,谥号为文侯.世祖即位,让他的灵位在太祖庙庭里配享祭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高一《语文》②,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B.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碑上的文章。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D.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2.以下的句子全都表明作者主张的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事物,应该“深思慎取”的原因的一项是 ( )
①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A.②③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理学盛行,因此宋人的山水游记也不仅仅只是描景状物,往往是把写景与说理巧妙结合起来,本文便是如此。
B.本文以游洞探险为例,借助赏奇景要不怕辛苦,形象地揭示出明真理要勇于探索的遭理。
C.本文借助一次游历,提出了获取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见解,即对于渴望成功者而言,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
D.本文是一篇缘事说理的议论文,行文层次清晰,逻辑分析严密,说理深入透辟。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B(碑上残留的文字)
2.C
3.D(是山水游记)
4.(1)在这个时候,
我的力气还足够用来继续进入,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等到出来之后,(大家都)责怪那个主张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那个人(出了洞),而不能尽情地享受那游览的快乐。
(2)可是力气足够用来到达那里(而没有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事情,在自己也是值得后悔的事情;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可是没有到达(那里),可谓问心无愧,又有谁能讥笑你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数月,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帝尝示二府《喜雨诗》,旦袖归曰:“上诗有一字误写,莫进入改却否?”王钦若曰:“此亦无害。”而密奏之。帝愠,谓旦曰:“昨日诗有误字,何不来奏?”旦曰:“臣得诗未闲再阅,有失上陈。”惶惧再拜谢,诸臣皆拜,独枢密马知节(1)不拜,具以实奏。且曰:“王旦略(2)不辩,真宰相器也。”帝顾旦而笑焉。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宜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拜枢密史,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使任,岂可求哉?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寇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 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准在藩镇,生辰,造山棚大宴,为人所奏。帝怒,谓旦曰:“准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对曰:“准真贤能,无如騃(3)何?”真宗意遂解,曰:“然,此正是騃尔。”遂不问。
[注](1)知节:官职名称。(2)略:隐瞒。(3)騃(ái):痴愚。
——《宋史·王旦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除寇准武胜军节度使 除:解除
B.甚得许大度量 许:这样、如此
C.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 诏格:公文格式
D.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 谢:感谢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旦“真宰相器也”的一组是
①而密奏之
②惶惧再拜谢
③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
④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
⑤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
⑥将相使任,岂可求哉?吾不受私请
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④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上的《喜雨诗》误写了一个字,王旦事后对王钦若谈起此事,其意希望有人进宫请皇上改过来,王钦若阳一套阴一套,把这事歪曲密报皇上,使皇上对王旦很恼火。
B.寇准多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坏话,王旦很宽厚,他一方面反躬自责,一方面又极推祟寇准,认为寇准这么做是为人忠直。
C.寇准私下里托人请王旦为他在皇上面前说话,让他当宰相。王旦断然拒绝了他,寇准内心怨恨,后来了解真相后,更愧叹不已。
D.准大办生辰宴席,皇上得知后,大怒,询问王旦的看法时,他念及旧情,在皇上面前替寇准巧妙化解,使其免受处惩。
4.将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
(2)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
1.A
2.C
3.D
4.(1)寇准在枢密院把事情向皇上禀报了,王旦被责罚,只是叩拜谢罪,公堂的官吏都被处罚了。
(2)皇帝全部说出王旦推荐寇准的原因。寇准发出惭愧的感叹,认为自己赶不上王旦。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箕踞以骂曰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①伏尸而哭 ②暮寝而思之曰 ③荆轲和而歌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顷之,未发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鼎足之形成矣 D: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全石以为底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
指出下列各组文言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日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B:①客何为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忌不自信 D: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竖子不足与谋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下列各句加点字的用j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此其志不在小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 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⑨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⑩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②③⑥⑦ B:①③⑤⑨ C:①④⑤⑦ D:⑥⑧⑨⑩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