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词语,使下面的一段文字分别表现出清新明丽和凄清苍凉两种意境来。
原文: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早晨,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子般的光芒,随风轻摆的树上,鸟儿婉转
地唱着,树下的流水哗啦啦地笑着流向远方。
( 2)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铁一般直立着的树上的鸟儿在讲
着一个无奈的故事,树下的流水在冬日里显得分外寒瘦,屈曲着流向
不知是何处的远方。
解析:
无
导语的特点是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提纲挈领,统帅主题。请为下面一篇新闻补写导语。
本报讯
(不超过45字)
北京市委、市政府纠风办经组织协调,组成治理“三乱”领导小组,对“三乱”采取明查、暗访、协调、解决的做法,先后撤消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检查站36处,合并了业务相似、重复收费的收费站21个,拆除或责令停止整顿的汽车清洗站5个,使北京地区公路上基本无“三乱”现象。这些做法,受到群众赞扬。
北京市针对公路“三乱”问题,深入调查,采取有力措施,狠治“三乱”,深得群众好评。
解析:
无
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写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1)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2)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扩展:(1)
(2)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同学们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声,在歌声中表达友谊,传送祝福。
情景二:考试前夕,紧张的我唱起了歌,听着轻快的旋律,我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
解析:
无
某校拟制作“走进文化名人”的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王羲之简介(不超过7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40字)。
①王羲之,因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在琅琊,后长期居住在会稽山阴。
②王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13岁时,去拜见一位大名士,这位大名士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极力赞扬。
③长大后,王羲之极善言谈,为人耿直、率真。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家子弟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但王羲之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郗鉴非常赏识王羲之,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④王羲之对书法造诣极深。《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从文学角度看,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看,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中的名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东晋时人们漠视生命、崇尚虚无的思想的有力纠偏。
答案示例:
人物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书法家,琅琊人。曾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为人耿直、率真。对诸体书法造诣极深,《兰亭集序》是其代表作。
人物评价:王羲之年幼不善言辞,长大后极善言谈,这告诉人们不能以老眼光看人。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体现了王羲之对生命的珍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农业生产使人们开使了定居生活,建立了以氏族为中心的聚落,以及几个氏族组成的部落村庄。半坡遗址的居住区,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到六米的壕沟,是聚落的防扩设施。居住区中心是一座大型的房屋,几十座中、小型房屋分散在它的周围。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可见当时母系氏族制度的严密。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 农业生产是人们开始定居生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B: 半坡人已经有了定居生活 C: 半坡遗址反映了母系氏族制度的严密 D: 半坡人的居住已经很先进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写作要有题目,就是要有中心思想,要有内容。目的性要明确,例如这篇文章是记载一件事情,或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或发表自己的主张、见解等等。总之,要有所为而作。无所"为"的文章,尽管辩证通顺,语气连贯,但是内容空洞,只能归入废话一栏,以不写为好。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 写作要有题目 B: 写作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言之有物 C: 文章有很多种类,要根据不同的种类确定不同的写作内容 D: 不要写废话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态度与教育行为必须在少年心中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 。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几乎包括所有的教育手段,也包含着严格的纪律甚至惩罚。它也不完 全等同于爱的教育,而是具有明显的操作性。 这段话主要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情感教育( )。
A: 是一种以教育者的情绪感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 B: 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C: 是对少年所施行的一种教育 D: 是“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使之成为段末结论式的句子。(不超过30字)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世界人均耕地为4.20亩。其中美国人均耕地为117亩,俄罗斯人均耕地为14亩,印度人均耕地为33亩,中国人均耕地1949年为3亩,2006年为1.35亩。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钢铁被用来建造桥梁、大楼、地铁、轮船、铁路和汽车等,被用来制造几乎所有的机械,还被用来制造包括农民的长柄大镰刀和妇女的缝衣针在内的成千上万的小物品。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钢铁( )。
A: 是一种丰富的金属 B: 具有许多不同的用途 C: 是所有金属中最坚固的 D: 是唯一用于建造大楼和桥梁的物质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个客观的转化过程。从基础理论到技术科学研究,进而设计、开发、研制、出样品、样机,从中间试验或小批生产进一步到建立经济规模的生产及相应的经营管理和销售服务,使其成为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社会生产力,要经过许多环节,要做大量具体的转化工作。其中,应特别注意的是必须切实解决经济规模生产的工艺问题。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复述是( )。
A: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经过许多环节和做大量具体的转化工作 B: 解决经济规模生产的工艺问题是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首要任务 C: 解决经济规模生产的工艺问题与设计、开发等问题同等重要 D: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做许多具体工作,包括解决经济规模生产的工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