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月光在竹林中洒下斑斑光点,四周一片寂静。一阵风吹来,传来洗衣归来的少女的喧哗。话音如玉盘落珠般清脆,笑声如银铃摇动般响亮,是这般的无忧无虑。
解析:
首先要根据上下文确定时间“月”,地点“竹”,人物“浣纱女”,事件“归来”,再确定人物的情态“喧”,最后再对各个意象和具体的活动细节作大胆、传神而又合理的想象,再准确、凝练地表达出来。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指出“鲶鱼效应”所蕴含的道理(不超过50个字)。
活的沙丁鱼价钱比死的高出很多倍。但绝大部分沙丁鱼会在返港途中因静静呆在死水中而窒息死亡。有一位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鲶鱼好动,进入鱼槽后,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也加速游动,缺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船长因此大发其财。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所谓“鲶鱼效应”是指:
示例: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引入一个积极的新个体,带动其他个体,从而达到激活整体的效果。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条消息,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010年5月20日,上海世博会开园第20天,客流平稳,运行秩序良好。截至当天21时,经票检入园参观者29.64万人,累计参观者达到405万人次。
当天依然延续近期团队客流占三至四成的特点,截至19时30分,来自各地旅游团队的参观者为110418人,约占同期入园总人数的38%。上海世博局票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从昨天开始,团队游客把团体“大票”换成“小票”,从一个团队由一条通道入园,改为可从其他散客通道入园,进一步减少了游客等待入园时间。团队客流持续增长,本周六预约参观的团队游客已超过15万人。
截至昨天19时,团队客流相对集中的后滩出入口入园游客高达6.5万人,而其他客流相对拥挤的上南路、高科西路、长清路等出入口,也均在4万人左右。
——摘引自《文汇报》2010年5月20日
世博游客累计达405万,团队客占同期入园人数38℅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文中观点,筛选出导致西南干旱的人为因素。要求句式整齐,不超过30个字。
西南地区干旱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降水持续偏少,二是气温偏高。气象部门统计显示,目前云南整个冬季以来的平均气温,达到了自1950年以来的最高气温。但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往往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有紧密的联系。西南一些省份为了经济效益,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同时,江河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在大旱的重灾区珠江上游,那里的江水简直就是黑色的,当地居民从河水中捞起淤泥晒干后可当煤炭用,称为“河煤”。大旱之中,一滴水都弥足珍贵,可与此同时,大片大片水源因为污染无法饮用,这难道不值得警醒吗?
导致西南干旱的人为因素有:
1、速生丰产林的滥种;2、水电站的密集上马;3、江河的严重污染 (每点1分,句式整齐1分,句式不整齐,字数超标扣1分)
解析:
无
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试题。
从时间上看。传统并非是已成过去的事实,传统反映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承传,那种跨越过去、现在也伸向未来的内在精神性因素;今天我们咀嚼传统,也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去追忆既往的斑斑陈迹,而是为了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从而获得继续前行所需的智慧力量。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个人都是历史驿站的过客,当我们在这个驿站打量着眼前景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脉时间的流,那种连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的流。传统的精神内核在一个“传”上,就像禅宗中所说的灯录一样,灯灯相连, 光光无限,构成了一个明亮的世界。只要你是一个“客”,你就无法游离于这时间的流之外。与其只是茫然地随着这流沉浮,还不如俯下身来,在那时间的汀渚上,拈几片贝壳,去做装点意识宫殿的陈设,采几株芦苇,去做打通天地的智慧灵根。
虽然我们目光盯住中国文化的精华。但要点并不在知识的累积,我们兴趣点在于其中的处世智慧、做人品格,在于其中含有的人生意趣,还有那些和今天的我们仍然息息相通的精神气质,我们将这些活的精神称为精华。应该说这是一种活的精华。我们的选择和解读意在帮助读者领略:孔子如何将我们从卑俗的小我引向理想国,庄子怎样将我们从狭隘的江河带向茫茫的大海,李白的狂放中孕育着怎样的潇洒不凡,杜甫的低昂中包含着几多的沉着痛快,孙子的兵法中显示出多么机敏的做人功夫,孔明韬略中透露出多么博大的胸襟……我们读它们,就是读其中和我们相通的性灵。
5.根据上文,谈谈如何才能利用中国文化的精华来“装点意识宫殿”,获得“打通天地的智慧”?(不超过70字)
答:
6.你认为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该做哪些具体的工作?
答:
5. (1) 学习中国文化中的处世智慧和做人品格,(2)学习其中含有的人生意趣,(3)学习其中含有的和今天的我们息息相通的精神气质。(每点2分)
6. (1)国家要充分重视发展传统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加快发展传统文化的制度建设。
(2)行政部门要教育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自觉地去学习发展传统文化。(3)传播媒介要负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成果。(4)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小学必修课引进课堂。(建议合理即可得分,每点2分,答出4点得满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语言是语言科学的实验材料。濒危语言蕴藏着罕见的语言特征,可供语言研究的内容深奥而丰富。由于我们对语言研究的历史还十分短暂,对语言的了解还十分肤浅,所以每一种语言的消失都会带走语言学信息,使我们失去一个理解语言本质的机会,失去一个研究的样本,这意味着我们将更难了解语言的真谛。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语言是语言科学的研究材料 B:濒危语言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特征 C:濒危语言的消失将是语言科学研究不可挽回的损失 D:要全力拯救濒危语言
请提取画线句子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语。
随着四十多年来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建筑业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首先,它体现在建筑服务管理和控制的提高上。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早期,智能建筑的理念在美国发生了第二次乃至更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和亚洲设计、建造了第一批把自动化和信息化两种理念结合在一起的智能建筑。20世纪80年代末,自动化和信息智能建筑的许多创造性工作已经完成。20世纪80年代,智能建筑理念下的一个共同因素是最好地利用信息,提高建筑性能、增加建筑价值。
答:
(4分)理念发展 设计建造 创造性 (共4分,答对一个1分;答对两个2分答对 三个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现实的经验告诉人们,制定法律不难,难的是落实法律。徒法不足于自行。”引咎辞职”入法,只是引咎辞职制度化的一步,还须有其它细化规则和措施的配套,否则法律条款也只是纸上的权利。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这段话说明落实法律应优先于制定法律 B:这段话主要表明法律条款只是纸上的权利 C:这段话主要讨论如何落实引咎辞职制度 D:这段话主要分析了制定法律同落实法律之间的关系
点评下面一段新闻。要求:运用整句形式,不超过20个字。
国际在线消息:为期3天的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11日在北京开幕。面对世界不断升温的“汉语热”,孔子学院总部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将努力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满足国际社会学习汉语的巨大需求。
孔子学院是中国面向海外开展汉语教育、培训汉语师资、介绍中华文化的非官方机构。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全世界非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已超过了4000万人。自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全球已有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280多所孔子学院,成为众多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但与高涨的学习热情不适应的是,各国仍然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汉语师资队伍和适合本土使用的教材,国外一些愿意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甚至“无师可寻”。
。
答案:孔子学院海外逐步落户,中华文化影响日益扩大。(或从“汉语热”不断升温角度亦可)(立足事实,客观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只有喜欢才能干好 B:干得好不一定就喜欢 C: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D:成果越多越能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