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华阳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嫡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取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注释:①秦庶孽孙:秦国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孙。②邯郸:赵国都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诸侯 质:(到别国)作抵押

B.因厚馈子楚 遗:遗留,使……留下

C.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行:做,这里是“使用”

D.亦招士 致:招引,使……到来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悬千金上 吾还也

B.安国君及夫人厚馈遗子楚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C.非有以奉献亲及结宾客也 内惑于郑袖,外欺张仪

D.击破沛公军 尊吕不韦相国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王)前者争为太子矣

B.非有(金)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

C.遂以得归(守者吏)

D.布(于)咸阳市门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

①车乘进用不饶 ②曰“此奇货可居”

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 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

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不韦认为,处境窘困的子楚若被立为嫡嗣,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

B.价值五百金的珍奇宝物与种种溢美之词,使子楚获得了华阳夫人的宠信。

C.秦昭王、安国君在位时间极短,客观上使得吕不韦迅速成为秦国的显贵

D.吕不韦效法四公子的做法招贤纳士,主持门客著书立说以壮秦国的声威。

1.B送给,给予(例: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2.B 副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A.其:代词,“它”。/副词,表商量语气。C.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可译为“给”。/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D.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动词,担任。)

3.C补出的文字应该是“秦国”。

4.D“车乘进用不饶”表现的是子楚的生活状态,不是表现吕不韦的行为。“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表现吕不韦对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高度自信,不是利用机会谋取私利的投机行为。

5.C秦昭王在位时间并不短,在位时间极短的是安国君和子楚(庄襄王)。

【参考译文】

子楚是秦国公室庶出别支的孙子,作为人质在诸侯国家,所以车辆马匹、费用开销都不富裕,居所处境相当窘困,很不得志。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而怜惜他,说“这真是稀罕的宝货,可以存积着卖大价钱”。于是前往会见子楚,说道:“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得机会立为太子。鄙人听说安国君宠幸喜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但能够决定选立谁为嫡子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如今您兄弟二十多人,您又排行居中,不太受宠爱,所以长时间当人质住在诸侯国家。一旦大王去世,安国君继立为王,您就没有机会能够跟长子及其余儿子早晚在父王面前争夺当太子了。”子楚说:“是这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办?”吕不韦说:”您资财贫乏,客居在此,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也资财贫乏,但请让我用千金作资本为您西游秦国,孝敬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促成他们立您为嫡子继承人。”子楚立即叩头而拜说:“您的计策果真如愿,就请让我与您共同分享秦国。”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给子楚。作为开销费用,去结交宾客;同时又拿出五百金购置珍奇宝物、玩赏佳品,自己带着西进游说秦国,把他带来的物品全部进献给华阳夫人。借机称说子楚贤能聪明,结交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还常常念叨“我子楚把华阳夫人当作自己的天,日夜悲泣思念着太子安国君和夫人。”华阳夫人极为高兴,刻玉石符节为信物,相约以子楚作嫡子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礼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子楚的名望声誉因此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商量,送黄金六百斤给看守的官吏,于是得到机会返回祖国。

秦昭王五十六年,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即位为王,子楚立为太子。秦王在位一年去世,太子子楚继代即位,这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去世,太子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在这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礼贤下士喜好招募宾客来互相夸耀倾轧。吕不韦因为秦国强大,却在这方面不如他们而感到羞耻,所以也招徕士人,给予优厚待遇,门下食客达到三千来人。这时诸侯各国有许多工辞善辩的文人学士,如荀卿一类人,著书立说传布天下。吕不韦便让他的门客各人著录所见所闻,辑集纂论编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有二十多万字。吕不韦认为其中详尽论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称之为《吕氏春秋》。公布在咸阳市朝的大门,并悬挂千金在上面,聘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如有能够增添减少一个字的就赏给千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荆轲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必得约

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之 怪:奇怪B.、至下 陛:殿前台阶

C.、荆轲笑舞阳 顾:回头D.、起不意 卒:通“猝”,仓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故荆轲逐秦王

B.、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 图穷匕首见

C.、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奉药囊提轲 荆轲有待,欲与之俱

D.、引其匕首提秦王 欲以生劫之

3、把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4、用“/”给画浪线的句子断句

未 至 身 秦 王 惊 自 引 而 起 绝 袖 拔 剑 剑 长 操 其 室

1、A

2、C  

3、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4、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侍立在殿上的臣子们,不能带一点兵器。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鲁穆,字希文,天台人。永乐四年进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弗受。除御史。仁宗监国,屡上封事。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迁福建佥事。理冤滥,摧豪强。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室其妻。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儿非叔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民呼“鲁铁面”。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还,以疾卒。命给舟归其丧。

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

——节选自《明史·鲁穆传》

2,4,6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产与侄 析:分析

B.穆得其实 廉:查访

C.坐诉者,系狱久 系狱:关押在狱中

D.穆治之不少贷 不少贷:一点也不宽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是中为治棺衾,克殡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因析产与侄,于妾子

屈原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C.还,疾卒

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时杨荣

料大王士卒以项王乎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能表现鲁穆为人刚直、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 )

①比谒选,有司馈之赆 ②仁宗监,屡上封事

③理冤滥,摧豪强 ④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

⑤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⑥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

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他们,虽没有答复,却因此名声大振。

B.富民林某遣人毒死亲戚李某,并霸占其妻,李某族人告官,反被关进监狱,直至鲁穆任福建佥事,经过明察暗访,才弄清真相,惩治了凶犯。

C.鲁穆在福建任福建佥事时,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毫不宽恕,因而博得杨荣的赞赏。

D.鲁穆的儿子崇志,历任应天府尹,为官廉洁刚直,有他父亲的风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

译文:

(2)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译文:

(3)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

译文:

1.A(分割)

2.C(C项均为“因”争  A才/竟然  B嘱咐/连缀  D执掌/抵挡)

3.C(①②⑥与执法无关)

4.C(是杨荣家人犯法)

5.(1)平时在家中,布衣素食,不入州府之门。

(2)我将要入仕,还没有为众人谋利,竟先危害州里吗?

(3)鲁穆上奏章弹劾,没有答复,而由此刚直名声震动朝廷。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穆,字希文,是天台县人。永乐四年经殿试赐进士出身。平时在家中,布衣素食,不入州府之门。将要进京选授官职,州府官吏送给他路费和物品,鲁穆说:"我将要入仕,还没有为众人谋利,竟先危害州里吗?"没有接受。除授御史。仁宗监国,鲁穆多次上密奏言事。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没有答复,而由此刚直名声震动朝廷。迁任福建佥事。清理冤案错案,打击豪强。有一个泉州人李某,调动官职赴广西上任,他的姻亲富人林某,派遣仆人在途中用毒酒把李毒死了,并霸占了李妻。李家族人到官府告状,衙门收受了林某的贿赂,竟判告状的李家族人有罪,把他关进监狱,时间已经很久。鲁穆明察暗访,弄清了真相,立即把杀人夺妻的罪犯林某逮捕归案,判罪正法。漳县人周允文没有子嗣,便过继一个侄子为后,晚年妾生了一个儿子,周允文把家产分了一份给侄子,并嘱托他照料妾生的小儿子。后来周允文去世了,侄子便说小儿并不是叔叔骨血,把他赶出门,夺取全部家财。妾于是到官府告状。鲁穆召集县中父老及周氏宗族,预先把妾生小儿和一群儿童混在一起,然后叫大家辨认,大家都指认出这个小儿同周允文相像,于是判侄子把夺取的家产归还给他。民众都称为"鲁铁面"。当时杨荣主持国政,杨府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一点不宽贷。杨荣称赞鲁穆正直贤能,把他推荐给朝廷。英宗即位,升任右佥都御史。第二年,奉命前往大名县捕治蝗虫。回朝,因病去世。诏命派官船送回家乡安葬。当初鲁穆入朝任右佥都御史,随车行装只有一包衣服,尚书吴中送给他一些器物用品,他不接受。到现在还是吴中替他购置棺木寿衣,方能出殡下葬,儿子鲁崇志,历任应天尹,廉洁刚直有乃父风范。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后,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寞、扦宋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厂大。

骞还,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

(《史记·大宛列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欲通使,道必匈奴中 更:经过

B.又自以远汉,殊无胡之心 报:报答

C.汉骞为太中大夫 拜:授予官职 .

I.).知永草处,军得以不 乏:困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与“不如因而厚遇之”中“因”相同的一项是

A.闻此言,欲通使B.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骞分遣副使使大宛D.骞与其属亡乡月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朝正想攻打匈奴的时候,张骞应朝廷的招募,带着一百多人和堂邑父的胡奴名甘父的一起从陇西出境,出使月氏。

B.张骞被匈奴扣留十三年,受尽了煎熬,每当穷困危急的时候,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当饭吃而渡过了难关,终于回到了汉朝。

C.回到汉朝后,张骞又曾跟随两位将军去攻打匈奴,但个人的遭遇却迥然不同,跟随大将军时因立功被封侯,跟随李将军时因误了约定时间险些被杀。

D.后来,张骞又被朝廷派往旁的国家,最后和乌孙国派来几十个使者带着几十匹马回报和答谢汉天子,最终位列九卿。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答:

(2)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答:

(3)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答:

1.B(报复,报仇)

2.D(A、C的“因”是副词,于是,就;C的“因”是介词,通过、经由;D,副词,趁机);

3.B(张骞在匈奴不足13年,因为其中在月氏停留过一年多,是从出使到回汉朝共13年)

4.(1)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

  (2)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对联汉击匈奴的明确态度.

  (3)匈奴围住了李将军,军队损失逃亡的很多,张骞由于晚于约定的日期到达,判处斩首,赎为平民。

【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问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天子问匈奴投降过来的人,他们都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逃跑而且一直怨恨匈奴,之是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攻打匈奴。汉王朝正想消灭匈奴,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出使的路线一定要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塞以郎官的身分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子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分。

    住在匈奴国中,逐渐被放松监视,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可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而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尽言。”大宛认为可以,就送他们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传车将他们进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居住在那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没有侵扰,志在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张骞从月氏到大夏,始终得不得月氏王明确的表示。

    逗留一年多后,只得返程。沿着南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汉朝,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单于死了,左谷蠡王攻打单于的太子,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匈奴籍的妻子以及童邑甘父一起逃跑回到了汉朝。朝廷授予他太中太夫官职.堂邑甘父也被封为奉使君。

    张塞为人性格坚强而有毅力.度量宽大,对人讲信用,蛮人很喜爱他。堂邑甘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处境窘迫的时候就射捕禽兽来供给食用。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

    后来,张骞以校尉的身分随从大将军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因此减少困乏,于是朝廷封张蓦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第二年,张骞担任卫尉,与李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围住了李将军.军队损失逃亡的很多,张骞由于晚于约定的日期到达,判处斩首,赎为平民。这一年,骠骑将军攻破匈奴西部,杀敌几万人,一直打到了祁连山。第二年,浑邪王率领部下投降了汉朝,因而金城、黄河以西沿着南山直到盐泽一带无人居住,没有匈奴侵扰。匈奴常有侦察人员到这一带来,然而人数很少了。又过了两年,汉朝把单于打跑到漠北去了.

    皇帝授予张骞中郎将的官职.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带的金银、礼品价值几千亿,还带了许多持节副使,如果道路可以通行,就灵活派遣这些副使到附近的国家去。张骞就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寞、扞罙及诸旁国。乌孙王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汉朝,同时还派了乌孙使者几十人,马几十匹,来答谢汉帝。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到汉朝地域广大。

    张骞回来后,朝廷授予他大行令官职。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4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迁尉正。后擢为扬州刺史。

三岁,宣帝下诏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异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师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后数月,征霸为太子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选自《汉书·循吏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丞,处议于法 当:适合,得当

B.大将军霍光政 秉:主持,掌管

C.以刑罚痛群下 绳:用绳子捆住

D.及耕桑 务:从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食于道旁乃乌所盗肉 ②重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①霸具知其起居 ②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①霸独用宽和为名 ②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D.①以赡鳏寡贫穷 ②七十可以食肉矣

3.下列四组,全都表现黄霸敏于吏治的是 ( )

①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 ②严酷以为能为能

③置父老师师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 ④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⑤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 ⑥习文法,然温良有让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霸自幼学习法律,且喜欢为官。曾先后在河东河南担任官职,廉洁自守,受到百姓的爱戴。

B.黄霸料事如神,神通英明,下属官员以为黄霸知道他们的起居情况,对他非常忠实。

C.黄霸做颖州太守时,制定条令,让长辈们率领着伍长,在民间颁布施行,用来告诫人们多做善事防止奸邪。

D.黄霸执法宽缓平和,不同于当时俗吏严酷苛刻,后来得到宣帝的赏识,被授予廷尉正的官职。

1.C“绳”解释为“约束”或“制裁”

2.B

      A.为……所搭配表示被动

      B.①以:动词,“认为”;  ② 以:介词,“凭借”

      C.连词,表转折

      D.都解释为“…的人”

3.A

      ②“严酷以为能”是当时的俗吏的行为。

④“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根据原文“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与他敏于吏治无关。

      ⑥习文法,然温良有让  同上,属于答非所问。

4.B

   根据原文,黄霸并非料事如神,而是有人暗中告诉他实情,“吏民不知所出”,才都称他神明。

【参考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阳夏人。黄霸自幼学习法律之学,有大志,喜欢做官。他因廉洁著称,被考察赠补为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作了河南的太守。黄霸为人明察秋毫,心思敏捷,通晓文法,而又性情温良懂得谦让,有智慧,善于组织调度下属。他做县丞,处理事情颁布决议都合乎法律,迎合人心,太守非常信任他,官吏百姓(都很)爱戴他。

   昭帝即位,年龄很小,大将军霍光掌权,大臣们争夺执政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划作乱,霍光杀掉他们之后,就尊崇武帝时的法度,用刑罚严厉地惩治下属,因此一般的官吏都崇尚严酷的刑罚,但是唯独黄霸以宽和成就名声。刚好赶上宣帝即位,未就帝业之时,就了解到百姓苦于官吏的严酷,听说黄霸执法公平,召升黄霸为廷尉,后来升为扬州刺史。

   宣帝三年,因为贤明善良扬州刺史黄霸任职颍川太守,俸禄接近二千石。之前皇上立志于国家的安治,几次颁布皇恩浩荡的诏书,官吏没有(大力)宣传(使百姓皆知)。太守黄霸为此事选择了好的官吏分派去宣传皇上的诏令,让百姓全都知道皇上的意图。让地方官吏都蓄养鸡和猪,用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然后制定条令,让长辈们率领着伍长,在民间颁布施行,用来告诫人们多做善事防止奸邪,及时从事耕种养殖,节约物品用度增加(积累)钱财,种植树木饲养家畜,减少粮食来喂养马匹。

   (他)曾想(对民情)有所了解,(就)选择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廉洁官吏派他去,嘱咐他不要泄露机密。官吏外出后,不敢在邮亭住宿,在路旁吃饭,鸟抓去他的肉。有想到府上讲述事情的百姓正好看到了这情形,黄霸和他谈话的时候(他)提到了这件事。过了几天官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迎接他(并且)慰劳他,说:“很辛苦啊,在路边吃饭却被鸟抢去了肉。”官吏非常吃惊,以为黄霸全都知道他的起居,对所问的事情丝毫不敢有所隐瞒。鳏寡孤独者有死了没被安葬的,乡里的官员写信一说,黄霸都给分别处置,某个地方的大木头可以做棺木,某个邮亭有小猪可以用来祭祀,官吏前往都像他说的那样。他了解事情聪明到了这种程度,官吏百姓都不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全称赞他神通英明。奸邪的人都离开这里到了别的郡县,窃贼和强盗日益减少。

   黄霸大力推行教化,然后才使用刑罚。黄霸因为外表宽厚而内心清明,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爱戴,户籍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治理状况是天下最好的。过了几个月,征昭黄霸作太子太傅,升至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替丙吉作了丞相,被封为建成侯,六百户的俸禄。做丞相五年,甘露三年死去,谥号为定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道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1.将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句用“/”断句。

其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道 其 美 也 其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2.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波浪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恶者贵而美者贱。

(2)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1—2.

【原文】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落。阳朱问其缘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阳子对弟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爱戴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佐,海州刺史。宝少事朱瑾为牙将,瑾之失守于兖也,宝与瑾将胡规、康怀英归汴梁,皆擢任之。自梁太祖陈师河朔,争霸关西,宝与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各为大将,统兵四出,所至立功,历洺、随、宿、郑四州刺史。天祐六年,梁太祖以宝为邢洺节度使、检校太傅。庄宗定魏博,十三年,攻相、卫、洺、磁,下之,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八月,宝以邢州降,庄宗嘉之,进位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遥领天平国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待以宾礼,位在诸将上,每有谋画,与之参决。

契丹之寇幽州也,周德威危急,宝与李存审从明宗击契丹于幽州西北,解围而还。胡柳之役,诸军逗挠,汴军登无石山,其势甚盛。庄宗望之,畏其不敌,且欲保营。宝进曰:“王深入敌境,偏师不利,王彦章骑军已入濮州,山下唯列步兵,向晚皆有归志,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情势已得,断在不疑。今王之成败,在此一战,若不决胜,设使余众渡河,河朔非王有也,王其勉之!”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即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

十八年,张文礼杀王镕叛,宝帅师进讨。八月,收赵州,进渡滹水,擒贼党张友顺以献。九月,进逼真定,结营西南隅。掘堑栅以环之,决大悲寺漕渠以浸其郛。十九年正月,契丹三十万来援镇州,前锋至新乐,众心忧之。宝见庄宗,指陈方略,军情乃安。敌退,加检校侍中。三月,城中饥,王处瑾之众出城求食,宝纵其出,伏兵截击之。饥贼大至,诸军未集,为贼年乘;宝乃收军退保赵州,因惭愤成疾,疽发背而卒,时年六十。同光初,追赠太师;晋天福中,追封太原郡王。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

[注]①逗挠:军事用语,曲行避敌以观望。②郛:外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自梁太祖师河朔 陈:部署

B.契丹之幽州也 寇:盗贼

C.晚皆有归志 向:迫近

D.王其之 勉:努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正面表明阎宝“善谋略”的一组是(3分) ( )

①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 ②每有谋画,与之参决

③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 ④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

⑤指陈方略,军情乃安 ⑥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

A.①②④B.③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阎宝为梁邢洺节度使,后来庄宗进攻邢洺,连下诸城,只有阎宝守住了邢州,但孤城独守,又无后援,最后阎宝率邢州部众归顺了庄宗。

B.庄宗很欣赏阎宝,对他礼遇有加。阎宝身兼数职,地位在诸将领之上,常常参与国事的谋划与决断。

C.契丹入侵幽州,占据无石山,攻势强盛,庄宗担心不能抵御,想要退守。阎宝分析军情,陈说利害,庄宗很受震动,后来率军奋力攻山,大败契丹军。

D.阎宝有谋略,胡柳之战,庄宗听其言,大败汴军。契丹兵援镇州时,阎宝又在众心忧虑的情况下陈说方略,稳定了军心。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

(2)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

1.  B.(寇:侵犯。)

2.  B.(①是说阎宝在其他城池失守的情况下能独守邢州,这个事实的陈说不能体现出他的谋略;②是表现庄宗对阎宝的器重,是侧面表现其“善谋略”;④是庄宗的行为)

3.  C.(“登无石山,其誓甚盛”的是“汴人”,即后文的“汴军”,也就是后梁的军队)

4.(1)现在如果带兵后退,一定会被敌军追击,我方军队还没有集结,加上听说敌军胜势,就会不战而自己溃败。

  (2)庄宗听了很是震动,说:“如果没有您,几乎计谋错误。”

参考译文:

       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亲阎佐,曾任海州刺史。阎宝年轻时做朱瑾的牙将,朱瑾驻守兖州失守,阎宝与朱瑾手下的胡规、康怀英归汴梁,都被提拔任用。自从梁太祖进军河朔,在关西争霸,阎宝与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各自为大将,率领军队四面出击,所到之处都建立战功,历任洺、随、宿、郑四州刺史。天祐六年,梁太祖让阎宝做邢洺节度使、检校太傅。庄宗平定魏博,十三年,攻打相、卫、洺、磁四州,都攻克了,只有阎宝守住了邢州,但是孤立无援。八月,阎宝率邢州投降,庄宗嘉奖他,阎宝晋升官职做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担任天平国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等职,庄宗以宾客之礼对待他,每有事情谋划,就与阎宝商议决断。

       契丹进犯幽州,周德威形势危急,阎宝与李存审跟随明宗在幽州西北攻打契丹军队,解周德威之围后回师。胡柳之战,各军曲行避敌,持观望态度,梁军登上无石山,军势强盛。庄宗望见,害怕自己军队不能与之对抗,想要退守。阎宝进言说:“大王深入敌境,主力军队之外的部分军队战事不利,王彦章的骑兵已经进入濮州,山下只有步兵陈列,天色将晚,士兵都有了归意,我们发动全部精锐__攻打他们,他们一定会败退逃跑。现在如果引兵后退,一定会被敌军追击,我方军队尚未集结,加上听闻敌军胜势,就会不战而自己溃败。大凡作战,决定胜负,在于正确地估计形势;决定战斗,在于正确地了解敌情.形势和敌情都已经掌握了,决定就要下得果断。现在大王的成败,就在此一战,如果不能取胜,假如余下人马度过黄河,黄河以北的地区就不归大王所有了,大王一定要努力迎战啊!”庄宗听了很是震动,说:“如果没有您,几乎计谋错误。”于是率领骑兵大声呼喝,挥动长矛登上无石山,大败梁军。

       十八年,张文礼杀死王镕反叛,阎宝率军进攻讨伐。八月,收复赵州,进军渡过滹水,擒获叛贼的同党张友顺献给庄宗。九月,军队进逼真定,在西南方扎营。挖掘壕沟,建栅栏来环绕着它,挖开大悲寺漕渠来淹没敌城的外城。十九年正月,契丹三十万大军来援救镇州,前锋抵达新乐,军中众人都很担忧。阎宝见庄宗,陈说策略,军情才安定下来。敌人退军,加封检校侍中。三月,城中发生饥荒,王处瑾的部下出城寻找食物,阎宝放他们出去,埋伏军队截击他们。饥饿的敌军士兵大量涌至,其他军队尚未集结,阎宝被敌人追击;于是阎宝收兵退守赵州,因此感到耻辱,愤恨而病,背上毒疮发作而死,时年六十岁。同光初年,朝廷追赠阎宝太师之职,晋天福年间,追封他为太原郡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元年,且辊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杀。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徒武北净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

   【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以竹为杆,柄长八尺,上饰以牦牛尾。③受辞,取口供。④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羝,公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泣下沾衿,与武去 决:坚决。

B.绝不饮食。天雪 雨:下雨。

C.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张胜 候:拜访。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岳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B.①单于使陵至海上,武置酒设乐 ②冰,水之,而寒于水

C.①使牧羝,羝乳得归 ②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出。”

D.①谓武曰 ②寿毕,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杀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C.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译文:

(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译文:

1.C(A决,通“诀”。B自天而降下,动词。D丈人,古时对老人或前辈的尊称。)

2.B(A语气助词,表判断;C副词,才;D介词,趁机。B,前者介词,替,给;后者动词,变成。)

3.B

4.(1)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有辱国家赋予的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于是拔出佩刀自杀。(虽,即使。面目,脸面。引,拔出。流畅通达。)

(2)你作为汉朝的臣子,不顾恩情和道义,背叛皇上,背弃亲友,在蛮夷之地,甘愿投降匈奴,为什么要见你呢?(女,畔,通假字。何以女见为,倒装。流畅通达。)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少时由于父亲职位的关系,兄弟都做了郎官(皇帝的近侍)逐渐升迁为杉中厩(掌管皇帝鞍马鹰犬等射猎工具的官员。汉宫有移园,园中有马厩,故名移中厩)。    (汉武帝即位的第四十一年),且韫侯刚即位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嘉奖他的正确行为,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节(古代使者所持的信物,用竹做竿,上面饰以羽或毛)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厚礼给单于,回报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    委任的官员常惠等人招募了士兵、侦察员一百多人一同出发。到了匈奴那里,摆列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赠送单于。单于渐渐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正遇上缑王(匈奴的一个亲王)与长水(水名)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这个人,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曾与昆邪王_起投降汉朝,后来跟浞野侯出征沦落在匈奴。他和卫律所率领的投降匈奴的官兵,暗地里互相串通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回归汉朝。正逢苏武等人到达匈奴,虞常在汉朝时一向与副使张胜关系好,私下拜访过张胜。单于大怒一想要杀掉汉朝使者。有人说:“最好是设法使他们都归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有辱国家赋予的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于是拔出佩刀自杀。卫律大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命人)骑快马去找医生。

苏武的伤势渐渐好了。单于以剑斩杀虞常完毕,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臣子(指卫律自己),应当处死。单于招求愿意投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过。”举剑要击杀他们,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蒙受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部众数万、马牛之类的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让自己的身躯供野草作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你依靠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作为汉朝的臣子,不顾恩情和道义,背叛皇上,背弃亲友,在蛮夷之地,甘愿投降匈奴,为什么要见你呢?”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能胁迫,报告单于。单于更加希望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地穴里,跟外界隔绝不供给饮食。天下著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旃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当时为匈奴北界)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问苏武。过了许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音乐歌舞。于是李陵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单于不报成见,要以礼待苏武……苏武说:“我们父子几个没有什么功劳和好的品德,全是由于皇帝的栽培提拔,得以位于将军之列,封爵为通侯,兄弟三人都充当皇帝的近臣,一向愿意粉身碎骨,为国牺牲。如今能得到牺牲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大斧砍杀、汤锅烹煮的极刑,也实在是我甘心乐意的。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死去是没有什么遗憾的。希望不要再说了。”李陵见苏武如此挚诚,慨然叹气道:“唉,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于是眼泪流下,把衣襟都打湿了,辞别苏武而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不能寐,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论语》二十篇也。太宗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意正如此,试卿尔 特: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如何? 道:道理

C.惟夺其权 稍: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 与:赞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一举下 君子博学参省乎己

B.上晚朝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C.岂得喜怒专之 百姓皆王为爱也

D.《论语》二十篇也 若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3.《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2)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1.B     道,方法。

2.B    因,介词,趁机。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C.介词,凭;动词,认为。D.连词,表因果,原来是;连词,表假设,如果。

3.C    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  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4.A    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5.(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听听您以后的打算

(2)(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

文言文译文

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孙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暴方子传

俞 樾

暴方子,名式昭,河南滑县人。祖名犬儒,字超亭,官江西知县。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时谭叙初中丞以苏藩护理巡抚,禁博禁妓禁食鸦片烟。方子平日不以此为利,文到奉行,诸弊竟绝。谭公嘉之,举荐贤守令数人,方子与焉,诏军机处存记。以母忧去官。免丧复至江苏,补吴县甪头司巡检。清操愈厉,曰:“吾母在尚尔,今岂为妻孥计温饱哉!”

甪头司驻太湖西山。方子布衣芒履,徜徉山水间。遇先贤祠墓,每刻石表之。又访求山中遗老诗文集,刻以世。公事之暇,好读史,《史记》、两《汉》、《三国志》、《晋书》皆卒业。然性傲岸,喜凌上,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官罢后,饔飧不继,山中人争以米馈,未匝月,得来百馀石,柴薪膎菜称是。山中有秦散之者,为作《林屋山民馈米图》。

及归滑,贫益甚。

光绪二十年,倭事起,湘抚吴清卿中丞自请督师。方子喜曰:“伟哉此举,吾愿从之。”

谒中丞于津门。中丞吴人也,见之大喜,拜疏言:“臣前丁忧家居,即闻头巡检暴式昭坚

持节操,灰不善事上官被劾,深以为惜。请开复其官,交臣差遣。”得旨:准留营差遣,有微劳,印行开复。方子乃从中丞出山海关。奉檄至塞外买马,往返千里,不私一钱。中丞

叹曰:“此人若为牧令,政绩必有可观矣!”

其明年,感疾,卒于关外,年仅三十馀,闻者深惜之。

【注】①指省:清代捐纳制,没有补授实缺的官员,不等吏部抽签分发,而由自己出钱,指定到某省去听候委用。 ②甪[lù]头:地名,在江苏吴县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母忧去官 会:适逢

B.每刻石表之 识:认识

C.刻以世 行:通行

D.有微劳,即行开复 俟:等到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廉洁的一组是 ( )

①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

②方子平日不以此为利,文到奉行

③举荐贤守令数人

④然性傲岸,喜凌上

⑤未匝月,得米百馀石,柴薪蹊莱称是

⑥奉檄至塞外买马,往返干里,不私一钱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暴方子严于律己。他到江苏听候委用,补员为平望司巡检,但他生活俭,就连他的母亲也不能享受到美味。

B.暴方子在世三十多年,担任过一任知县,两任巡检,其间曾因冒犯上司被免官。 光绪二十年,追随吴清卿去抗倭。

C.暴方子风雅好学。在苏州,他常常穿着布衣踏着草鞋游览太湖西山;在公事之余,喜欢读史书,《史记》等史书他都已通读。

D.吴清卿对暴方子的廉洁非常赞赏,认为他如果担任牧令,政绩一定有可观的地方。可惜第二年方子就因病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母在尚尔,今岂为妻孥计温饱哉!

(2)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

1.B(标记)

2.A(③是谭公的事迹!④是说暴方子的性格傲岸;⑤是说乡民对暴方子的爱戴。)

3.B(暴方子没有担任过知县。)

4.(1)我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我)尚且如此,现在难道会为妻子儿女的温饱之事

而考虑吗?(意思对、语言通顺;)

 (2)因为这种性格(暴方子)失去上级的喜欢,最终被弹劾而罢官。(意思对、语言通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