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廉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兼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20090421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日知录集释》,有删节)

注:①《小宛》:见《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诗中有“我心忧伤”、“毋忝尔所生”、“教诲尔子”等句。 ②《吴子》:战国时期吴起所著的兵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四不张,国乃灭亡 维:隅,角落

B.弃礼义,廉耻 捐:舍弃

C.若由此业自卿相 致:获得

D.由佖之货也 黩:滥用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行己有耻”思想的一组是 ( )

①善乎,管生之能言也!

②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③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

④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⑤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⑥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A.①④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传统道德伦理的文化中,“礼义廉耻”是一个集中成果和体现。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一旦掌握政权而面对治国安民之要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根。

B.顾炎武以松柏精神自况,大节不亏,正气凛然,永远拒绝不良风气。他认为,在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而最无耻的就是背叛民族立场、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他把士大夫之变节行为,称为“国耻”。

C.在顾炎武看来,人有羞恶心,就可以不做有悖于人性的事情,偶尔做了也会感到痛心疾首迅速加以纠正;如果一个人没有羞恶之心,寡廉鲜耻,那他就不能称之为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羞恶之心,那他也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知耻的实质及其道德价值。

D.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把这些东西最后都退了回去。而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被羌人怨恨,羌人看到张奂正直廉洁,都被他的威严、正直的品格感化。

1.D  2.B  3.D

为下面一段话中划线处断句

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

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

将原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2)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

(1)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些昏暗的日子中,确实不曾没有特别清醒啊!

(2)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①满篝,污邪②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成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③韛鞠卺,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瓯窭:同“杯窭”,形容高地狭小之处。②污(wā)邪:低洼田地。③帣:同“卷”。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为乐长夜之饮 淫:过分、无节制

B.楚闻之,夜兵而去。 引:带领

C.先生之乎 少:与“多”相对,缺少

D.先生饮一斗而醉,能饮一石哉? 恶:怎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先生饮一斗卒莫消长也

B.好为淫乐长夜饮 内无应门五尺

C.不鸣已,一鸣惊人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淳于髡说之隐曰 臣供养无主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数使诸侯,未尝屈辱(之)

B.赵王与(淳于髡)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C.威王大说,置酒(于)后宫

D.时赐(臣)馀沥,(臣)奉觞上寿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淳于髡虽出身低下,但他善于巧谏齐威王,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其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B.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了兵。

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机委婉劝谏,齐威王称善,并停止通宵饮酒。

D.文中称赞了淳于髡巧妙的讽谏艺术,也对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为的品质进行了称赞。

1.C  

2.E  

3.A

4.D ( 称赞之意无中生有 )

译文: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 前371 ),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马四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干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供奉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皇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情事,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

“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引以为流觞曲水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但以刘日薄西山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曹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B:呱呱泣 余扃牖 C:不知东方既白 凌万顷茫然 D:相与枕藉舟中 浩浩如冯虚御风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 凶恶 B:后五年,吾妻来 女子出嫁 C:不名节 自夸 D:可乐也 实在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猥以微贱,侍东宫 充任 B:慈父背 表示他人行为对“我”怎样 C:舅母志 强行改变 D:固知死生为虚诞 一样

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顺流而 C:余稍为修葺使不 D:之不以其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