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借竹楼记

徐渭

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集交游燕笑于其中,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

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默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

“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见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以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且诚如吾子之所云,假而进吾子之居于是邻之东,以次而极于云天焉,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东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又假而退吾子之居于云天之西,以次而极于是邻,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西之,而所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云天乎?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

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凡逐逐然于其可致,而飘飘然于其不可致,以自谓能忘者,举天下之物皆若是矣。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并其邻之竹 稍:略微

B.是邻之竹乎 特:只是

C.龙山子启之 固:本来

D.胡以为 易: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集交游燕笑其中 始吾先大夫之卜居此也

B.自题曰“借竹楼” 方蝉子起四顾

C.他邻之竹 而子固不知

D.如吾子所为借者 龙山子固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有完整情节的寓言故事,作者虚构了龙山子与方蝉子两个人物,并通过对比,借助人物的对话,来表达关于如何看待外物的主题。

B.龙山子的“借”,指的是将身边自己喜欢而无法得到的东西巧妙地加以利用,把它当成自己的。这种“借”,未免偏于狭隘,流于庸常。

C.方蝉子指出,龙山子在对外物的态度上缺少统一的标准,受到自身位置、眼界的束缚;而龙山子却固执己见,不知检讨、反省自己的错误。

D.本文通过方蝉子之言表达的观点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必得到、占有,而应体其意,用其神,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

(2)以次而极于是邻。

1.C(“坚持,坚决”的意思。)

2.A(A.于,在;B.表承接,而后/表修饰;C.表判断/表感叹;D.主谓之间,结构助词/代词。)

3.C(“龙山子却固执己见,不知检讨、反省自己的错误”属无中生有,原文的最末一段中,详细描述了龙山子反省、检讨自己的言行。)

4.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

5.(1)如今我没有能力买地,就只好借邻居的竹林景致而在它旁边盖楼。

(2)按照次序达到这邻居家。

(得分点:以、极、是三字)

【译文】

       龙山子在自己的宅第东北方盖好了一座书楼,位置略微靠近邻居的竹林,不管是写书、读书或者朋友聚集谈笑,都在这座书楼上。并且自己题写了“借竹楼”楼名。龙山子的朋友方蝉子问他筑楼的原因,龙山子说:“如果一开始先父就选择在这里定居的话,一定会买现在邻居家的这块土地来建造房屋;如今我没有能力买地,只好借邻居家的竹林为景致而在它旁边盖楼。只是这样罢了!”

       方蝉子站起来,朝四周看了看,用手指着说:“如此说来,你想要借的,只不过是邻居的竹林吧?不是这样吗?”龙山子回答说:“不错。”方蝉子又问:“那么邻居的竹林之外,又是什么呢?”“是其他邻居家的竹林。”“其他邻居家的竹林以后,又是什么呢?”“是会稽山绵延在南方,并逶迤向东边伸展的地方。”“会稽山之外,又是什么呢?”“是云天覆盖的地方。”方蝉子沉默了许久。龙山子坚持着请求他开口说话,方蝉子说:“你是看到邻居的这片竹林,希望拥有它却无法做到,所以才说‘借邻居的竹林’吧?不是这样吗?”“是的。”

       “既然这样,那么看到其他邻居家的竹林而快乐,也应该把它说成是‘借’的;看到不是邻居家的竹林而快乐,也应该把它说成是‘借’的;又远远看到会稽山和云天覆盖的地方而快乐,也莫不应该说成是‘借’的,但你却唯独想‘借’这邻家的竹林。如果你快乐地看到云天,你也不认为它是借来的;快乐地看到会稽山,你也不认为它是借来的;那么快乐地看到近处属于自己的竹林,也应该不必看成是借来的,又何必唯独要‘借’邻居家的竹林呢?而且就像你说的那样,假如让你的房子处在邻居家的东边,依次一直到达云天所覆的地方,那么你满心希望要‘借’的东西,是不是也依次要向东延伸;而你所不想借的东西,反而就是你邻居现在的竹林了?又假如你现在的房子是位于云天所覆之处的西边,依次达到现在这邻居家;那么你乐于要借的东西,是不是也要依次向西延伸,而不想借的,反而是云天所覆之处呢?这样说来,你想要借的东西,究竟是处在哪个位置上呢?”

       龙山子很吃惊地说:“我知道了。我能对远的东西忘情,却不能对近的东西忘情,这不是真忘情,只是物有远近罢了。凡是急切地追求那些有可能得到的东西,而貌似潇洒地放下那些所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就说自己能置身物外,人们对待天下的东西大致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您的指点,我也不能免去这种毛病。请您改一改我题写的楼名,来开阔我的心胸,怎么样?”方蝉子说:“为什么要改动它呢?那些所说的要‘借’的东西,在竹子里本来就有。那心胸的谦虚与正直,那行为的清廉与飘逸,那文章的铿然有声而坚持气节,就是你从竹子那里借来的,而你竟不知道!那根系的盘错和牢固,那拔地而起的昂然气势与高耸,那风格的洒脱而不累赘,就是你从竹子那里借来的,而你竟不知道!题为‘借竹楼’,有什么不可以的呢?”龙山子俯仰思索了一番,终于感到释怀,就让方蝉子写下了题目,记下了这些话。

阅读下面一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选自《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之厄①》)

注释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人围困在荒野,粮食断绝,门人弟子有人对其学说产生了怀疑。

颜渊死时,孔子为何如此悲恸,试从上述文字中归纳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颜渊在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中与孔子相同。

(2)颜渊最能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棋 鬼

蒲松龄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目面寒俭,悬鹑结焉,然意态温雅,有文士风。公礼之,乃坐。亦殊撝谦。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又着又负,益愤惭。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少间,屈膝向公座,败颡乞救。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马成。”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父忧之,闭置斋中。辄逾垣出,窃引空处,与弈者狎。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系之。”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仍付狱吏,永无生期矣。”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

(《聊斋志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九日登高,与客弈 会:相约

B.神情懊热,若不自 已:停止

C.父愤悒恨而死 赍:怀着

D.故未敢以缧绁之 系:捆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公礼,乃坐B.及死也,见弈又忘其生

误人也,如是夫 非所欲有甚于生者哉

C.酌之酒,亦不饮D.自晨至日昃

故未敢缧绁系之 今七年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癖之误人”的一组是 ( )

①日携棋酒,游林丘间 ②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③父愤悒赍恨而死 ④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⑤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⑥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A.①③⑤B.②⑤⑥C.①②④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减了寿数,罚进饿鬼狱。

B.书生虽然酷爱下棋,但棋艺不精,与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的客人下棋时,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求饶。

C.梁公对书生以礼相待,起初以为他只是个爱好下棋的穷书生,直到他“即地而灭”后,梁公才渐渐明白他原来是鬼。

D.书生在阴间时本来有个赎罪转生的机会,可他沉迷弈棋,误了给东岳泰山凤楼写碑记的期限,最后落得个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会,适逢)

2.A(A前者代词,他;后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人称代词,他。C均为介词,用,拿。D均为介词,到)

3.D(③害死父亲,④缩减寿数,⑥永不超生)

4.B(书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马夫不要用绳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为输棋“跪地求饶”)

5.⑴①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②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

       ③看见下棋就忘记自己已经死了;等他死了以后,看见下棋又忘记了自己还有机会转生阳世。这不是说他所嗜好的比生命还重要吗?

参考译文: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罢任后在乡间闲居,每日带着围棋和美酒,在郊野游玩。适逢九月九日登高,与朋友对奕。忽然有个人走了过来,在棋局边徘徊,观看两人下棋,不忍离去。只见他样子贫寒俭朴,穿着一身缝满补丁的旧衣裳。然而气度温文尔雅,有文士之风。梁公对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也很谦逊。梁公指着棋盘对他说:“先生一定精于此道,何不跟客人对一局呢?”他推辞了半天,才开始对局。一局下完他输了,神情懊丧,象是仍然不愿停手。又下了一局,又输了,越发羞惭懊恼。请他喝酒,他也不喝,只是拉住客人下棋。从清晨直到太阳偏西,连小便也没有时间。

       正在因为一着棋谁该先下谁该后下争竞不休的时候,忽然这位书生离开座位,惊恐地站了起来,神色十分凄惨沮丧。不一会儿,在梁公座前跪了下来,头叩出血乞求救他。梁公非常惊讶,将他扶起来说:“不过是游戏嘛,何至于如此?”书生说:“请你嘱咐马夫,不要捆我的脖子。”梁公又很诧异,问:“是哪个马夫?”书生答:“马成。”原来,梁公有个马夫叫马成,常去阴司充任鬼吏,经常是每隔十来天去一次,携带冥府文书作勾魂使。梁公因为书生说得很奇怪,就叫人去探看马成,而马成已僵卧在床两天了。梁公于是申斥马成不得无礼,一眨眼之间,书生立即不见了。梁公叹息了很久,才明白他是鬼。

       过了一天,马成苏醒之后,梁公把他喊来盘问。马成说;“这个书生是洞庭湖和襄江一带人士,爱棋成癖,家产荡尽。他父亲很担心,把他关在书房里。他却跳墙出来,偷偷地跑到空地方,找人下棋。父亲知道后臭骂了他一顿,他仍旧不知悔改。父亲抑郁苦闷含恨而死。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到今天已经七年了。适逢东岳泰山凤楼建成,东岳大帝发下文书到各地府,征集文人写一篇碑记。阎王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让他应召作文,以便赎罪。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东岳大帝派当值的功曹向阎王问罪,阎王大怒,派我去搜捕他。前次听从您的命令,所以没敢用绳子捆绑。”梁公问:“他现在怎么样?”马成说:“还是交给了狱吏,永远没有转生的机会了。”梁公感叹说:“不良嗜好误人,竟到了这种地步!”

       异史氏说:“看见下棋就忘记自己已经死了;等他死了以后,看见下棋又忘记了自己还有机会转生阳世。这不是说他所嗜好的比生命还重要吗?然而嗜好到这种程度,还没有学得一手高棋,只能让九泉之下多个不愿再转生阳世的棋鬼罢了。实在是可悲得很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 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

②籓溷(fān hùn):篱笆边,厕所旁。

③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门庭籓溷皆笔纸 著:放置,安放

B.思而示之 造:拜访,探访

C.世咸远而贱近 贵:显贵,地位高

D.专典籍 意:放在心上

2.下列四组句子中,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 )

①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 ②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③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④谧称善,为其赋序

⑤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⑥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经他后天不断勤奋学习,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B.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C.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D.文章叙写了陆机初入洛阳,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

(2)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1.答案C  解析  贵:崇尚,重视,以为宝贵

2.B  解析  ①父亲对左思少时的评价;②属于创作《齐都赋》之事,与创作《三都赋》无关;⑥左思对其他典籍的研究。

3.D  解析  A项“出身寒微”牵强,文中无根据,“书信重修饰”表述错误;B项赋写成,当时人并未重视。C项“都是不可缺少的”说法过于绝对。

4.(1)略

(2)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

【参考译文】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他家世代传承儒学。父亲左雍起于小吏,凭借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左雍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感发和激励,勤奋向学,并且擅长阴阳之术。他相貌丑陋,口齿笨拙,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以闲居为事。

作《齐都赋》,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赋》,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把家搬到京师,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于是用十年时间构思,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遇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自己认为见闻不够广博,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郎之职。等到赋写成之后,当时人并未给予重视。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记载。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起初,陆机从南方来到洛阳,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拍手而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纸盖酒坛子罢了。”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秘书省长官贾谧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因病而死。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第一则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可用原文概括。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结合选文内容对孔子的“恕”道加以简要分析。

(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孔子“推己及人”的 “恕”,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即是行仁之道。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纲,字文纪。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挠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yì,埋葬)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翌日,帝悟,引纲升御榻,劳曰:“卿不言,我几滥罚。”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怒曰:“卿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纲上书太子曰:“纲老矣,幸未就木,备位保傅,冀得效愚鄙。凡为人子,务孝谨,以慰上心,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太子览书不怿,所为益纵。纲悒悒不自赖,固请老,优诏解尚书。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以足疾赐步舆,听乘至阁,问以政事。诣东宫,太子承乾为拜。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勇废,文帝切 让:责备

B.卿朕尚书邪 羞:羞辱

C.知公直士,卒辅吾儿 幸:希望

D.发言陈事,毅然不可 夺:改变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纲为官刚正的一组是 ( )

①纲矢死无挠辞 ②臣请正其罪 ③陛下不素教

④优诏解尚书 ⑤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

⑥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纲在隋朝时曾任太子洗马,后来太子杨勇被废,面对文帝切责,李纲据理力争,被提拔为尚书右丞。

B.刘武周攻入太原,齐王元吉不战而逃,致使并州陷落,唐高祖追究责任,李纲进言使齐王的属下宇文歆没有被错杀。

C.因不满太子所为,李纲多次进言劝说,太子不但不接受,反而很不高兴。无奈之下,李纲只好辞官归乡了。

D.唐太宗对李纲非常尊重,赐给他轿子,每次讨论政事一定下诏让李纲与房玄龄、王珪一起参加。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

译文:

(2)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译文:

1.B(羞:以……为羞耻)

2.D(④是受优待,⑤是恳切规劝太子,不如⑥典型。)

3.C(的确曾经辞官,但并未获准,更无归乡之说。)

4.(1)太子的天资很普通,得到贤者辅佐就会有善德,受到坏人影响就会有恶行,为什么让只会歌舞的飞鹰走狗卑鄙小人整日陪在太子身旁?(2)陛下您的功业已成,很是自傲,我进言就像端着水要灌入石头,哪敢长时间作尚书呢?

参考译文

       李纲,字文纪,在后周做官,担任济王宪的参军事。宣帝准备杀济王,召集济王的属官以诬陷来佐证济王的罪行,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济王被杀后,用无帷盖的车子载着尸体,过去的属官都逃走藏匿,李纲扶着济王的棺木放声痛哭,安葬了济王,才离去。

       在隋朝为官,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大臣,左庶子唐令则弹琵琶,又唱《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担任调教辅佐之职,却把自己当作优伶,给太子唱淫靡之曲,迷惑太子的视听,如果让皇上知道,难道不会连累太子殿下吗?我请求治他的罪。”杨勇说:“赦他无罪,我想要听音乐找乐子。”后来杨勇被废,隋文帝严厉责备众人,东宫属官没有人敢说话,只有李纲说:“陛下平时没有管教好,所以太子才会到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很普通,得到贤者辅佐就会有善德,受到坏人影响就会有恶行,为什么让只会歌舞的飞鹰走狗卑鄙小人整日陪在太子身旁?哪里只是太子的错误呢?”文帝说:“我错了。”于是提拔李纲为尚书左丞。

       唐高祖称帝,任命他做礼部尚书,兼任太子詹事。齐王李元吉担任并州总管,纵容手下人掠夺百姓,百姓忧愁苦痛,宇文歆劝谏,不听从。刘武周攻入太原,齐王李元吉恐惧,放弃指挥逃回京城,并州陷落。高祖李渊大怒,对李纲说:“齐王年轻,没经过事,所以我让宇文歆和窦诞辅佐他。太原,是帝业兴起的地方,有十万大军,粮食可以支持十年,怎么能很快轻易放弃?宇文歆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一定要在军中杀了他。”李纲说:“齐王的过错是窦诞造成的。宇文歆作属官的时间短,齐王有过错就直言劝阻,这次全靠宇文歆的计谋,使您没有失去爱子,应该是有功的,又怎么可以降罪呢?”第二天,高祖想明白了,请李纲到御榻旁,感谢说:“你不说,我差点滥施刑罚。”于是放了宇文歆。

       太子渐渐亲近奸邪之人,和朝廷有了猜忌隔阂,李纲多次进谏不被接受,于是请求辞官回乡。高祖责骂他说:“你为做我的尚书感到羞耻吗?”李纲叩头说:“陛下您的功业已成,很是自傲,我进言就像端着水要灌入石头,哪敢长时间作尚书呢?况且我侍奉东宫太子,太子又和我有矛盾,所以我辞官。”高祖道歉说:“我知道您是正直的人,希望您一直辅佐我的孩子。”于是拜为太子少保,尚书、詹事职位继续保留。李纲给太子上书说:“我已经老了,幸好没有进棺材,充任太子少保,希望能为您尽一点愚昧鄙陋的力量。做儿子的,一定要孝敬谨慎,以此宽慰圣上,不应该听那些奸邪的说教,与朝廷产生猜忌隔阂。”太子看了进言后不高兴,行为更加放纵。李纲很郁闷,认为对自己没有好处,坚决请求辞职,朝廷颁发了褒美嘉奖的诏书,只是免去尚书之职。

       贞观四年,又做了少师。因为脚病被特别赐给步舆,允许他坐步舆到官署,向他询问政事。到东宫,太子李承乾恭敬行礼。每次讨论政事,一定下诏让李纲与房玄龄、王珪一起陪坐。李纲发表意见议论事情,刚强果决不容改变。等到得了病,皇帝派玄龄到家中问候,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说,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馀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后为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高欢父子,无以相报。”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留暹佐琛后事 知:主持

B.凡百后事,一以相 属:托付

C.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殷勤:热情周到

D.两人裾而入 掣:牵,拽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崔暹被高欢父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 ( )

①辟为开府谘议 ②留暹佐琛知后事

③觞再行,便辞退 ④高欢父子,无以相报

⑤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⑥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⑤⑥D.①③⑥

3.下面对文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崔暹以天下为己任,不但对大臣们严明执法,对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他对世宗的过错常严肃而无保留地指出,世宗也因此改正。

B.崔暹喜欢推荐人才,被推荐的邢邵在世宗面前诋毁他,他却不计较,认为邢邵说的是事实。因此,他更加受到世宗的器重。

C.崔暹敢于严明执法,处置了一大批高官贵戚,对此,高祖不但没有责备崔暹,反而在给邺下诸位权贵的信中告诫他们要自律谨慎。

D.崔暹受到北齐高欢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高祖在认识崔暹不久就因为弟弟高琛无暇处理事务而委之以重任,让他辅佐弟弟高琛在后方留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

(2)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

(3)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

1.C(殷勤:恳切热情)

2.C(①“辟为开府谘议”是赵郡公高琛的做法;③“觞再行,便辞退”是崔暹的举动)

3.D(“无暇处理事务”理解错误,原文“未闲事宜”是“不熟悉处理事务”,“闲”通“娴”,娴熟)

4.(1)您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门说您的缺点,您真是个痴人啊。

(2)崔暹不让座就坐了下来,敬了两遍酒,便告辞退出。

(3)以前朝廷难道没有法官,可是天下人贪婪,没有谁肯去纠正弹劾。

参考译文:

       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赵郡公高琛镇守定州,征召他做开府谘议。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很欣赏他,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我的弟弟年轻,处理事情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您了。”和崔暹情意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崔暹越来越被信任厚待,他喜欢推荐人才。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世宗就征召了邢邵,很被亲近器重。可言谈之际,邢邵却诋毁崔暹。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您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门说您的缺点,您真是个痴人啊。”崔暹说:“子才说我的缺点,我说子才的长处,都是事实,我不会为此对他产生仇怨。”世宗想提高崔暹的威势,有一次诸公在坐,世宗让崔暹眼睛向上看慢步走来,两个人替他拽着衣裾。世宗和崔暹分庭抗礼。崔暹不让座就坐了下来,敬了两遍酒,崔暹便告辞退出。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劾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写得极为详尽,他们都被免去官职。此外被处死贬黜的还有很多。高祖给邺下诸位权贵写信说:“崔暹当初在我弟弟做定州刺史任上办事,后来又做了我儿子的开府谘议,到升任左丞、吏部郎,我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如今刚居宪台,就能如此纠正弹劾。咸阳王、司马令都是我作平民时门对门的老朋友,如果讲尊贵亲近,谁也不会超过这二人,可他们却同时获罪,我也不能救,你们众人一定要小心谨慎。”高祖到京城去,众官到紫陌去迎接。高祖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以前朝廷难道没有法官,可是天下人贪婪,没有谁肯去纠正弹劾。中尉尽心为国,不怕豪强,就使远近肃清,大臣们奉公守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要严谨,如今才见到。我高欢父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高祖赏赐给崔暹好马,让他骑上跟着走,边走边说话。崔暹下马拜谢,马受惊要跑,高祖为他拦住马并亲自把缰绳递给他。

       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就任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重任。崔暹操心国事犹如家事,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杀无常,言谈举止,也时有过失,崔暹常常严肃而毫无保留地指出,世宗也因此改正。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献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壶觞以自酌—— (2)容膝之易安——(3)感吾生之休——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不谏 文入画士之祸烈至此哉

B.既自以心形役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C.门虽设常关 涵澹澎湃为此也

D.园日涉成趣 臣具表闻

3.加点词与“眄庭柯以怡颜”中的“怡”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B.大王必欲

C.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1.(1)拿(2)觉察(3)将要

2.A

3.C

4.(1)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违”、“言”是助词,不用译出、宾前)。

(2)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曷不”、“委”)

5.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廉耻(节选)

明顾炎武

(1)《五代史·冯道传论》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②③,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吾观三代国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五代史》:即《新五代史》,欧阳修编撰。

②维:喻指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

③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④《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廉耻( )(2)自卿相( )

2.下列对第(2)段“异哉,此人之教子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奇怪啊!

C.此人的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D.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3.概述第(1)段中,作者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的原因。

4.第(2)段中作者说的“独醒之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独醒”?

5.细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1)舍弃,抛弃(2)达到,求得

2.B

3.人不廉洁,违背礼、触犯义,其根本原因都是不耻造成的。

4.颜之推,因为颜之推不得已而做官于乱世,但他仍然不媚俗,有骨气。

5.本文从欧阳修论冯道的引文开始,特别强调突出了“廉耻”。在明确了自己论述的观点以后,他连续引述孔子和孟子的话,并以此为例得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观点。在第二段中,通过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知廉耻,守节操的士大夫还是大有人在。颜之推这个事例,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充分体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日:“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父协,以见远蹈义忤时,遂不仕进。梁元帝为湘东王,引协为其府记室参军 协不得已,乃应命。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日:“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在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防、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防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防等日:“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玉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各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防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帝深之 恨:怨恨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优容:宽容

C.奈何一但欲以神器人 假:授,给予

D.命出,将戮之 引:拉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颜之仪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②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③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 ④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⑤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

A.①③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防、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1.A【遗憾】

2.B【①是说颜见远,④是之仪拒绝相从伪诏,非直言】

3.C【“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错】

4.(1)宣帝其后刑法政治偏邪,昏庸骄纵一天比一天厉害,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

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

       (2)危难时刻勇于献出白已的生命,面临笠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

【参考译文】

颜之仪字子升,是琅邪临沂人,晋侍中颜含第九代孙。祖父颜见远,任齐御吏治书。在朝中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居官称职,为人称扬。到梁武帝执政时,以疾病为由辞官。不久齐和帝突然而死,见远大哭而致气绝。梁武帝深感遗憾,对朝臣说:“我自从顺应天命和顺从人心临政以来,参与干涉天下人事,而颜见远竟至于如此。”当时称赞他忠烈,都为他感叹。父亲颜协,因为见远蹈义触犯时政权要,因而不任官职。梁元帝做湘东王,推荐颜协任其府记室参军。颜协不得已,只好赴任。

之仪幼年颖悟,三岁时能读《孝经》。长大后,博览群书,喜好写词赋。曾经进献《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手回书说:“枚乘父子都能与梁工游学,应贞两代,都被称赞为有文学才能。我寻求才子,心中的郁塞得到很大宽解。”

 江陵平定后,颜之仪按照规定迁到长安。世宗任其为麟趾学士,不久迁升为司书上士。高祖刚设立太子,认真替他选择师傅,选之仪为侍读。太子后来征讨吐谷浑,在军中有不轨行为,郑译等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因而授任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食邑二百户。宣帝即位、晋位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刑法政治乖僻,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宣帝十分忌恨他。但由于有旧恩,也一直加以优容。当宣帝杀王轨,颜之仪坚持进谏。宣帝大怒,想将他也处死。后来以他诚实正直而无私心,没有执行。

宣帝去世,刘防、郑译等伪造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助少主。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刘防等人草诏而署名之后,逼迫之仪接着署名。颜之仪厉声对刘防等人说:“主上去世,继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权应该由才能杰出的宗族掌握。现在皇亲之中,赵玉年龄最大,以亲以德来说,都应该寄以重任。你们备受朝恩,应一心尽忠报国,怎么能一下子就将朝庭大权交给别人!之仪只是一死罢了,不能欺骗先帝。”因此刘防等人知道他不可屈服,于是代替之仪署名而公布。隋文帝后来又索要符玺,颜之仪又正色说:“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为什么要?”隋文帝因此大怒,下令带出去,想杀掉他,但是因为他在民众中声望很高,才放掉他。出朝做西疆郡守。

隋文帝做了皇帝,下诏将他征回京师,进爵为新野郡公。开皇五年,任为集州刺史。在任期间州内清平安宁,各民族百姓都很喜欢。十年正月,之仪按例上朝廷去进见。隋文帝见到后就认出了他,命带他到御座前,对他说:“危难时刻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于是赐钱十万、米一百石 十一年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