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赞于平原君 告诉 B: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充数 C:其末立见 尖端 D:而王弗知恶焉 厌恶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痛恨 B:老弱罢于内 疲惫 C: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赌注 D:批亢捣虚,形格势禁 阻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其贤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D: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乃设九宾礼于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自赞于平原君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B: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谨奉社稷而以从 C:窃载与之齐 吾乃与而君言 D: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使田忌将而往 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B:虏魏太子申以归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C: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则与斗卮酒 D: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醵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1平事:评议事情。2子母:利息和本金。3责券:求取借据。4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忧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 将以求吾所大数也
C.若中心愿之乎 非曰能之,原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入,具告沛公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
(1)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2)吾侪保甲贷乙金
(3)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4)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5)尽取所偿负还之 (6)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1)(3)(4)B.(2)(5)(6)C.(1)(3)(5)D.(2)(4)(6)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2)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③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1.D 解析:此处“立”应为“立即”的意思。
2.D 解析:A.“为”:疑问句句末,表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译作“呢”。B.“所”:“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C.“之”:代词,这样。D.“乃”: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前一个译作“才”,后一个译作“就”。
3.C(2)不是卖酒者的行为。(4)是客人抱怨的话。
4.B.“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错了。应该是有前提“如果被起诉”。
5.(1)【答案和解析】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答案和解析】译文: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6.略
《卖酒者传》参考译文:
(江西)万安县有个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如果遇见被(主人)派来买酒的奴仆、婢女,一定问:“你能饮酒吗?”(并且根据奴仆、婢女说的酒量)尽量斟酒给他们(饮),并叮嘱:“千万不要偷瓶中的酒喝,不然要受主人鞭笞的。”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总是从自己家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每逢乡里有人凑钱喝酒,一定在他的酒馆聚会。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大多脸色难看。卖酒者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能够休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求取借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了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然而我已经赌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译者注:酬,主人进客也。——《说文》。凡主人酌宾曰献,宾还酌主人曰醋,主人又自饮以酌宾曰酬。这里意译为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要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有个方术之士(行占卜的人)谈论五行,判定卖酒者将死。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将到之时,他摆下酒宴,把他购置的田地屋舍的主人一起召来,说:“我以往买你们的田地屋舍,你们心中愿意吗?价格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的人按照当初契约的价格,价格不公道的,拿现金追补。又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了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即把借据给他们(不要他们偿还了),并且说:“不要让我的子孙为追索借贷让你们受苦了!”到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卖酒者的脸色和平时一样明亮,亲戚朋友面面相觑,等到半夜才散去。他后面的方术之士判定会死的从第八个人算起,都如期死了,而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
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给,赠
B.宜谨宝藏之 宝:像宝贝一样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 射:追逐
D.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忙碌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俘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二项是 ( )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
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
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
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
1.D(D项应为来来往往追求名利)
2.B(正确选项是B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两个。“其”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 D项两个“者”都是结构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凑足音节,无实意。)
3.C(C项“好古”在兴起之初应当是“以道臼重,以淡泊自守,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的产物。)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凡自称爱好古物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
(2)思慕古人却不能见到,就徘徊流连,期望得到他的遗物中存留下来的东西来玩赏,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因此喜欢它而没有满足的时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 )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4.用“/”给下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疾 革 隐 几 而 坐 顾 稚 子 在 前 无 甚 怜 之 色 与 宾 客 言 终 不 及 其 私。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借出、借给)
2.C(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 B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 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3.C(“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这一说法错。)
4.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5.(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 “嫉”(动词,嫉恨),“卒”(副词,最终)。
【文言文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__,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处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
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大)仁者。
(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孔)严字彭祖,少仕州郡,历司徒掾、尚书殿中郎。殷浩临扬州,请为别驾。迁尚书左丞。时朝廷崇树浩,以抗拟桓温,温深以不平。浩又引接荒人,谋立功于阃外。严言于浩曰:“当今时事艰难,可谓百六之运,使君屈己应务,属当其会。圣怀所以日昃匪懈,临朝斤斤,每欲深根固本,静边宁国耳,亦岂至私哉!而处任者所志不同,所见各异,人口云云,无所不至。顷来天时人情,良可寒心。古人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间日侍座,亦已粗申所怀,不审竟当何以镇之?《老子》云‘夫唯不争,则万物不难与之争’,此言不可不察也。愚意故谓朝廷宜更明授任之方,韩彭可专征伐,萧曹守管籥,内外之任,各有攸司。深思廉蔺屈申之道,平勃相和之义,令婉然通顺,人无间言,然后乃可保大定功,平济天下也。又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难以义感。而聚著都邑,杂处人间,使君常疲圣体以接之,虚府库以拯之,足以疑惑视听耳。”浩深纳之。
及哀帝践阼,议所承统,时多异议。严与丹阳尹庾和议曰:“顺本居正,亲亲不可夺,宜继成皇帝。”诸儒咸以严议为长,竟从之。
时东海王奕求海盐、钱塘以水牛牵埭税取钱直,帝初从之,严谏乃止。初,帝或施私恩,以钱帛赐左右。严又启诸所别赐及给厨食,皆应减省。帝曰:“左右多困乏,故有所赐,今通断之。又厨膳宜有减撤,思详具闻。”严多所匡益。
太和中,拜吴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善于宰牧,甚得人和。余杭妇人经年荒,卖其子以活夫之兄子。武康有兄弟二人,妻各有孕,弟远行未反,遇荒岁,不能两全,弃其子而活弟子。严并褒荐之。又甄赏才能之士,论者美焉。五年,以疾去职,卒于家。
(选自《晋书•卷七十八》,有删节)
[注]守管籥:管籥,钥匙。喻掌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言不可不察也 察:详审。
B.诸儒咸以严议为长 长: 至理。
C.竟从之 竟:竟然。
D.思详具闻 具:全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然后乃可保大定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浩深纳之 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
D.以疾去职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严在殷浩手下任职时,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建议殷浩抓住机会处理政务。他认为, 朝廷应当再申明授任的原则,让韩信和彭越,萧何和曹参,内外之任,各有所司;深思廉颇和蔺相如屈伸的道理,陈平和周勃和睦相处的原因,让官员们都保持友好的关系……
B.到哀帝即位时,议论所继承的统绪,当时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孔严和丹阳尹庾和主张说:“顺着根本保持正统,最亲的血统不能改变,应该是继承成皇帝。”
C.东海王司马奕请求钱塘、海盐用水牛牵引船过坝的的税收获取钱财,皇帝开始同意了,孔严劝谏后停止了。对各种非正式的赏赐以及宫内的供给膳食诸事,孔严都提出应该减省的建议,皇帝也同意了。孔严所做的匡正补益很多。
D.孔严任吴兴太守,善于治理,很得人心。余杭和武康都出了个在荒年舍子救亲属儿子的人。孔严都褒奖举荐他们。还选取有才能之士,议论者赞美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每欲深根固本,静边宁国耳,亦岂至私哉
译文:
⑵间日侍座,亦已粗申所怀,不审竟当何以镇之
译文:
1.C(应是“最终”)
2.D(同为连词,皆可译为“因为”。A项前“于”为介词,介所比;后“于”为介 词,在被动句中,引出行为的主动者。B项前“乃”为副词,才;后乃为副词,却,竟然。 C项前“之”为助词,作语助,无义;后“之”为动词,往,到。)
3.A(“让官员们都保持友好的关系”有误,应是“把官员之间的关系很好地理顺”。)
4.(1)(是因为)常常想要巩固根本,使边境平静国家安宁,又哪里是为了私利呢!
(2)闲时陪坐,也已经大略地陈述了心里所考虑的,不知道究竟将用什么方法来处理。
[译文]
孔严字彭祖,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历任司徒掾、尚书殿中郎。殷浩任扬州刺史,聘他为别驾。迁任尚书左丞。当时朝廷尊崇殷浩,以与桓温相抗衡,恒温大为不平。殷浩又引荐任用边远之地的人,想要在京都之外立功。孔严对殷浩说:“当今时势艰难,可以说是一百零六的厄运,使君您委屈自己处理政务,正是机会。圣上之所以到日头西下还不懈怠,临朝时仔细谨慎,是因为常常想要巩固根本,使边境平静国家安宁,又哪里是为了私利呢!而官员们志向不同,见解各异,议论纷纷,无所不有。近来天时人事,很令人寒心。古人为政,防备人的议论比防备河流决口还重视。闲时陪坐,也已经大略地陈述了心里所考虑的,不知道究竟将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老子》说‘正因为不争,万物就不与他争’,这话不能不仔细地想一想。所以愚意认为,朝廷应当再申明授任的原则,韩信、彭越可以让他们专门征战,萧何、曹参让他们留守后方,内外之任,各有所司。深思廉颇、蔺相如屈伸的道理,陈平、周勃和睦相处的原因,把官员之间的关系很好地理顺,别人没有闲言,然后才能稳居高位建立功勋,平定惠济天下。又看到近日归降的那些人,都是人面兽心,贪婪而不可亲近,难以用道义去感化。这些人聚集城邑之中,混杂在人群里面,使君常常用圣体疲乏来接待他们,不惜使仓库空虚来拯济他们,这足以疑惑视听。”殷浩非常同意他的看法。
到哀帝即位时,议论所继承的统绪,当时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孔严和丹阳尹庾和主张说:“顺着根本保持正统,最亲的血统不能改变,应该是继承成皇帝。”诸儒者都认为孔严的主张有道理,最后采纳了。
这时东海王司马奕请求钱塘、海盐用水牛牵引船过坝的的税收获取钱财,皇帝开始同意了,孔严劝谏后停止了。当初,皇帝有时施予私恩,用钱帛赐给左右之人,孔严又陈述各种非正式的赏赐以及宫内的供给膳食,都应该减省。皇帝说:“左右之人都很困乏,所以有一些赏赐,现在全都取消。又膳食应该节省一些,可以详细地说来以使全部知悉。”孔严所做的匡正补益很多。
太和年间,拜授吴兴太守,加俸禄中二千石。他善于治理,很得人心。余杭有个妇人度荒年,卖掉自己的儿子来养活哥哥的儿子。武康有弟兄两人,妻子都怀孕了,弟远出未回,遇上荒年,无法两全,抛弃自己的儿子而救活弟弟的儿子。孔严都褒奖举荐他们。还选取有才能之士,议论者赞美他。五年,因病去职,在家中去世。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