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度的形成,标志着封建特权法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她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美]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

——[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材料四: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__,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它们在什么问题上有相似(同)的记录?(2分)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可能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6分)

(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

学生,你还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4分)

(1)朝鲜战争;(1分)在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越过三八线南下。(1分)

 (2)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次进攻;材料二认为是北朝鲜要“解放”南朝鲜;材料三没有直接说明起因,但暗示这是内战;材料四认为是北朝鲜__南朝鲜的侵略。(4分)原因:事件本身复杂——因此难以厘清,导致众说纷纭;作者立场不同——因此视角不同,导致分析不同;受意识形态制约——因此先入为主,导致不尊重事实;掌握的史料不同。(列出两条即可)。(2分)

 (3)尽量客观而认真地研读上述各方材料,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二个材料就下结论;会将上述材料放入原著之中,力求理解作者的真正含意;会将上述材料及著作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作者写作时的具体条件、环境与思想情感(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分)方法或途径: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更多的资料,进行比较;与老师和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可能的话),寻访身边的老人,了解战争爆发时的具体情况;通过信件(邮件)向有关专家请教(列出二条即可)。(2分)

二战后,南北朝鲜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法西斯侵略朝鲜的后遗症 B:依据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 C:二战后,美苏冷战的结果 D:南北朝鲜不同的社会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她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

——[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材料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__,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针对该事件,四则材料有哪一方面相似(同)的记录?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四则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造成观点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作

为一名高中学生,你还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朝鲜战争(1分);在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越过三八线南下(1分)。

(2)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次进攻(1分);材料二认为是北朝鲜要“解放”南

朝鲜(1分);材料三没有直接说明起因,但暗示这是内战(1分);材料四认为是北朝鲜反

抗南朝鲜的侵略(1分)。

原因:事件本身复杂——因此难以厘清,导致众说纷纭(1分);作者立场不同——因此视角不同,导致分析不同(1分);受意识形态制约——因此先入为主,导致不尊重事实(1分)(列出两条即可,2分)。

(3)会尽量客观而认真地研读上述各方材料,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二个材料就下结论(1

分);会将上述材料放入原著之中,力求理解作者的真正含意(1分);会将上述材料及著作

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作者写作时的具体条件、环境与思想情感(1分)(列出2条

即可,2分)。

方法或途径: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更多的资料,进行比较(1分);与老师和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分);(可能的话),寻访身边的老人,了解战争爆发时的具体情况(1分);通过信件(邮件)向有关专家请教等(1分)(列出2条即可,2分)。


解析:

1953年夏,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是( )

A:北朝鲜和南朝鲜两方 B:朝鲜、中国与美国三方 C:朝鲜、中国、苏联与美国四方 D:北朝鲜、中国与南朝鲜、美国四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她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材料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__,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它们在什么问题上有相似(同)的记录?(2分)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你能列举可能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吗?(4分)

(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3分)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还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2分)

答案:(1)朝鲜战争(1分);在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越过三八线南下。(1分)

(2)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次进攻;材料二认为是北朝鲜要“解放”南朝鲜;材料三没有直接说明起因,但暗示这是内战;材料四认为是北朝鲜__南朝鲜的侵略。(4分)

原因:事件本身复杂――因此难以厘清,导致众说纷纭;作者立场不同――因此视角不同,导致分析不同;受意识形态制约――因此先入为主,导致不尊重事实(列出两条即可)。(4分)

(3)会尽量客观而认真地研读上述各方材料,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二个材料就下结论;会将上述材料放入原著之中,力求理解作者的真正含意;会将上述材料及著作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作者写作时的具体条件、环境与思想情感(按层次给分)。(3分)

方法或途径: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更多的资料,进行比较;与老师和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可能的话),寻访身边的老人,了解战争爆发时的具体情况;通过信件(邮件)向有关专家请教(列出二条即可)。(2分)

材料一 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她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

——[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材料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__,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关于这历史事件,上述材料在什么方面有相似(同)的记录?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能列举可能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吗?

(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还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朝鲜战争;(1分)在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越过三八线南下。(1分)

(2)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次进攻;材料二认为是北朝鲜要“解放”南朝鲜;材料三没有直接说明起因,但暗示这是内战;材料四认为是北朝鲜__南朝鲜的侵略。(4分)原因:事件本身复杂——因此难以厘清,导致众说纷纭;作者立场不同——因此视角不同,导致分析不同;受意识形态制约——因此先入为主,导致不尊重事实(列出两条即可)。(2分)

(3)会尽量客观而认真地研读上述各方材料,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二个材料就下结论;会将上述材料放入原著之中,力求理解作者的真正含意;会将上述材料及著作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作者写作时的具体条件、环境与思想情感(按层次给分)。(2分)方法或途径: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更多的资料,进行比较;与老师和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可能的话),寻访身边的老人,了解战争爆发时的具体情况;通过信件(邮件)向有关专家请教(列出三条即可)。(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