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家和道家对于入世和出世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儒家强调入世,道家强调出世 B:儒家强调出世,道家强调入世 C:二者都讲究入世 D:二者都强调出世
什么是出世和入世?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我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和( )
A.个人的个性不同,职业不同,事业的大小不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有高低之别。
B.同在一起学习.工作的人,其人生境界可能不一样,有的人生境界高,有的人生境界低。
C.“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表述的正属于冯友兰所说的功利境界。
D.禅宗所说的“觉”,是觉悟,和作者所说的“觉解”不同。
E.文章最后一段中“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
2.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用简要概括“自然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内涵。
3.《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途之人可以为禹”,从文中找出这一哲学思想的相关语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1.AD。A项说决定人生境界高低的是职业.事业不同,与第①段意特别是与“正是这种觉解……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矛盾,这里所说的意思是觉解程度不同从而决定了人生的意义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D 相同,都是觉解到宇宙.天地,出世入世。
2.参考答案:作者所说的四种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3.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崇高高于平凡,平凡蕴涵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位居高位的人却也可以是渺小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自己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1.下列对“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这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对社会的了解,做符合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达到道德境界。
B.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道德境界的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所做的事都有道德意义。
C.有道德的人,他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事都有道德意义。这是哲学给予他这种觉解。
D.有道德的人,他的行动和生活不仅要遵循道德律,还要认识其中的道德原理。只有哲学才能帮助他完成这一任务。
2.根据文意,下列对“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中的“理智世界”内涵的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受情感控制,能辨别是非,分析判断。
B.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思考宇宙。
C.超越功利约束,觉解到为宇宙利益做各种事。
D.觉解宇宙一切,探索宇宙奥秘。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有不断督促自己,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B.柏拉图用“洞穴”来比喻形容感觉世界的__、蒙昧。
C.中国哲学强调要成为圣人不要做伟大的事,而要做常人所做的事。
D.天地境界的人,人的最高成就是超越主观,超越理智,达到天人合一。
1.B (只针对“道德境界”而忽略“哲学”)
2.C (从“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这句许可推出“理智世界”相当于“天地境界”的内涵)
3.D (A.从文中“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这句话中可推出;B.这里的“洞穴”是把感觉世界形容成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形而下的东西;C.文中只说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并没有排斥做不平凡的事)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甘井子区旅游局还表示,要做大做强岔鞍村樱花节、营城子民俗文化节等传统活动项目,办好办精农家乐厨艺比赛等特色活动。 B:因为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出世而又入世的。 C:曾国藩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功过是非,在我国史学界也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 D:庄子辞章之美,来源于思想的自由。庄子所追求的是自由无碍、自然无待。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 , ,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①我相信,zōng jiāo 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 ②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③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 ④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⑤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⑥可是人的对于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满足
A:④②⑥⑤③① B:③⑥①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⑥⑤ D:③⑤⑥④②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文中加线的两个“哲学”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
不同。第一个“哲学”指哲学所阐释的是关于处事的方法。第二个“哲学”是指做人的方法和思想而言的。
①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②如何统一起来?
③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
④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被取消了。
⑤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
⑥求解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⑦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的问题。
顺序是:
③①④⑤②⑦⑥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节选)
冯友兰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有各种的人。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人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zōng jiāo 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fó jiāo 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选自《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1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相符合的两项是(5分)
A.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必须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解决了的问题。
B.中国的佛家、道家和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人如欲与宇宙同一必须否定生。
C.作者认为,出世的哲学太理想主义,无实用;而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
D.有许多人说,中国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这是从表面上看所得出的结论。
E.在古代,孔子被道家的人嘲笑,原因在于孔子是儒家所谓的圣人。
F.专就主要传统说,中国哲学既不只是入世的,也不只是出世的。
1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符合“出世的哲学”的一项是(3分)
A.看破红尘 B.生亦何欢
C.弃圣绝智 D.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14.在文中,“入世的哲学”关注哪些内容?(3分)
15.根据原文,中国哲学的主流认为人欲成为“圣人”,是否“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为什么?(5分)
12.【信息整合】(5分)12.D F(A项将未然“试图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已然“解决了的问题”。B项“道家”、“西方的哲学家”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了“有些道家的人”、“柏拉图”。C项应该是“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E项原因为孔子(儒家)是入世的。)
[e39b9589977c90ac.jpg]13.【思路分析】(3分)13.C(弃圣绝智指弃绝知识,返归天真纯朴和神圣开悟。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e39b9589977c90ac.jpg]14.【要点归纳】(3分)①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1分)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1分)③注重的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1分)
[e39b9589977c90ac.jpg]15.【内容分析】(5分)15.不必须。(1分)因为这只是出世的哲学的观点,(1分)而根据中国哲学的精神,我们知道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1分),要得到这个同一,圣人就要既入世又出世(1分),能实现入世与出世的统一(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