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陈至立同志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
技术教育》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 _______、信息技术教育
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A:”全国学习网工程” B:”2016战略” C:”校校通工程” D:”人-机-路-网”工程
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陈
至立同志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
术教育》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 )、信息技术教育以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A:“全国学习网工程” B:“2016战略” C:“校校通工程” D:“人—机—路—网”工程
修改下面的一个病句
在学习中树立革命风尚,是当前全国中小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删除“当前”
解析:
“当务之急”包括“当前”的意思。
为下列材料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4分)
本报讯(记者陈昌君)11月27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会在青白江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记者还从会上了解到,教育部将在年底前出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的意见。
成都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我们将搜集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的各种量标,制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减少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2011年11月28日《成都晚报》)
【答案】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体系。
【解析】
试题分析: 消息的标题要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主要信息。消息的标题可以从导语中获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为下列材料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6分)
本报讯(记者 陈昌君)11月27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
青白江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
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记者还从会上了解到,
教育部将在年底前出台减轻义务教育段学生的负担的意见。
据成都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我们
将搜集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的各种量标,制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减少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2011年11月 28日《成都晚报》)
答: 。
成都(2分)将拟定(2分)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2分)。
2009年5月11日,教育部、国家民委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会议强调,要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深人、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新时期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利于: ①促进各民族的融合,消除民族差异 ②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民族关系问题 ③各民族学生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义务 ④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2009年7月7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的通知》指出,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__的责任感,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我国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民族团结是正确的社会意识,指导自己在民族问题上形成正确的观念,采取正确的行为,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应有贡献。(4分)②正确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加强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有利于他们树立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为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也可用集体主义原则)(4分)
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2009年7月16日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小学、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考试范围。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丰富中小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的要求。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③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38.
2009年5月11日,教育部、国家民委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会议强调,要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新时期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利于
①促进各民族的融合,消除民族差异
②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民族关系问题
③各民族学生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义务
④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C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