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网的__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B:只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同企业的发展、国家的振兴结合起来,知识就不愁有用武之地。 C:摩托罗拉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D:联合国曾将90年代定为减少自然灾害10年,以期通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痛苦。
2008年是我国的多灾之年:年初的南方冰冻雪灾、5·12四川大地震、 9月14日 在茂名电白登陆的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自然灾害造成我国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巨大影响。
辨题:巨大的自然灾害是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必然,与人类无关,人类也无能为力。
C
2010年,我国极端灾害天气突发多发,西南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特大旱灾;西北.西南等地发生多起山洪泥石流灾害。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测自然灾害,更不能有效控制自然灾害。这说明 ( )
A: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不变的 B:规律有好坏之分,有些规律会给人们带来灾害 C: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规律 D: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现代社会存在多种风险,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火灾、踩踏等安全事故。事实上,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在对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两个观点:
观点一:人类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浩劫。
观点二:人类只有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才能避免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请运用规律和联系的知识,评价以上两个观点是否准确,并加以分析说明。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概述原理2分)
对观点一要作具体分析。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始终有待提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不能完全避免自然灾害。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规律的认识,预见自然灾害的发生,防范和限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自然灾害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观点一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观点一是片面的。
观点二强调了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人类把握灾害发生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防灾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知道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因此观点二准确。(分析说明4分)
(评价1分)
解析:
略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却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大国。经核定,2012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9亿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496.2万公顷。但经过中国人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这表明( ) ①自然灾害是人类活动所带来的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人的意识会影响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④人的意志决定自然灾害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08年是我国的多灾之年:年初的南方冰冻雪灾、5·12四川大地震……自然灾害造成我国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巨大影响。
辨题:巨大的自然灾害是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必然,与人类无关,人类也无能为力。
(1)自然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并突出表现为不可抗拒性。如地震等现象是自然规律运动的必然。(4分)
(2)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人类的活动一旦违背自然规律必须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像年初的南方冰冻震灾、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往往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有关,并不完全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3分)
(3)但是,人类在自然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能够利用规律提高活动的预见性和方向性,能够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或者改变其起作用的条件,让规律造福人类。(4分)
下列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可取的是( )
A:大自然的报复是可怕的,人类应屈服于它 B: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C: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就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D:这是天意,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下列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可取的是( )
A:大自然的报复是可怕的,人类应屈服于它 B: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C: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就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D:这是天意,我们对此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