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莹过万户家,让万户”中,“让”之义为()

A:责备 B:忍让 C:辞让 D:谦让

李隆基与杨贵妃密誓的时间是在下面哪一项()。

A:除夕之夜 B:元宵之夜 C:中秋之夜 D:七夕之夜

甘、陕、川、云、吐蕃五省的探马赤军,都由哪个都万户府统一调配指挥()。

A: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府 B:陕西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 C: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 D:东路蒙古军万户府

除夕之夜,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岁”。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A:搜集资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功夫用在这一方面 B:俄总监察长在新闻发布会上__,造成“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演习时突然爆炸起火的直接原因是该核潜艇携带的
一枚有故障的鱼雷在发射时突然爆炸
C:天上皓月当空,地上灯火辉煌,千家万户都沉浸在除夕之夜的欢乐中,我们来到了解放军某部,对指战员致以亲
切的慰问
D:人才市场一方面能急用人单位之所急,热情提供技术人员档案,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及早
把征聘计划送报人才市场,便于人才市场统筹安排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 B: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聪明,而是努力不足,毅力不强。 C:听了李学生英雄事迹报告后,我的心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 D:在音乐会上,张张笑脸沉浸在欢乐之中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 B:经过努力,使我市评为“2006年浙江文明示范城市”。 C:听了李学生英雄事迹报告后,我的心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 D:在音乐会上,张张笑脸沉浸在欢乐之中。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2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凄清(孤寂、凄凉、清冷)

2.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答到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除夕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屠苏:药酒名。

19.同在除夕之夜,两首诗的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20.“又将憔悴见春风”和“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19.来诗表达的是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王诗通过对元日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__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喜悦的心情。

20.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又将憔悴见春风”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9.题干问的是“同在除夕之夜,两首诗的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两首诗歌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要注意答题的方向,“不同”。来诗可以抓住“已成空”“万里相思”“愁”“憔悴”等几个词语分析心境。王诗可以抓住“爆竹”“春风送暖”“瞳瞳日”“新桃换旧符”等内容分析心境。同时王诗还可以抓住注释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两首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词以及注释分析。

20.题干问的是“‘又将憔悴见春风’和‘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已经指出了方向,“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考生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然后再分析情,最后分析景和情的关系。“又将憔悴见春风”,“憔悴”可见应为哀情,而“春风”则为乐景,这是乐景抒哀情;“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为乐景,情也为乐情,这是乐景写乐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题干已经指明了答题的方向,即景和情的关系,景情的关系一般有如下几种:乐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