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大明不顾领导同事的多次提醒,无视车床的安全操作程序,终于导致了今天的无妄之灾。 B: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仅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而且能将之很好地概括。 C:传记作者对史料的解释和剪裁,虽无意于断章取义,但读者终不免有狗尾续貂之恨。 D:拿破仑凭借他杰出的指挥才能、强悍的性格和卓越的口才,在当年的欧洲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功勋。

选出下列各项中成语(或熟语)使用不规范的一项:( )

A: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仅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而且能将之很好地概括。 B:教练总是指责球员不敬业,是否也应该反躬自问,自己对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了呢? C:你们对此人不了解,但我们对他的底细一目了然。 D: 现在很多名作都有续集,但往往给人以狗尾续貂之感。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伴随着古典优雅的音乐,大幕缓缓拉开,十二名长袖善舞、身姿曼妙的舞蹈演员身著古装,为大家表演了经典的舞蹈《敦煌》。   B: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仅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而且能将之很好地概括。   C:2009年9月,欧美市场再度受挫,中国车市却再显“英雄本色”,主流厂家纷纷再创纪录,车市火爆一发不可收拾。   D:你读了那么多儒家经典,应该懂得做人要正派的道理,现在这样到处刺探他人隐私,是很不道德的,古人不是说过要目不窥园吗?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国外一些大银行濒临破产,许多富人的财富大大缩水。 B: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面对教材的多样化,有的专家提出了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的理念,可谓切中肯綮。 C: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雪泥鸿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D: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的例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赵执信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具有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全”就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不全不粹难以形成艺术的美。

B. “粹”就是“洗尽尘滓”,去粗取精,对应“虚”,“全”则与“实”相对应。虚实相生,两者辩证统一。

C. 艺术的最高成就就是做到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统一,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了出来。

D. “全”而不“粹”,容易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粹”而不“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10.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指出下列诗句艺术手法的运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读杜牧《长安秋望》,运用本文的知识写出《长安秋望》艺术特点。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9.C

10.B

11.以实托虚是本诗的一大特点。秋色是难以描写的,秋高之势更难形容尽致,但作者却用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通过“气势两相高”一句,使人不但能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也展露无遗。特点之二是此诗如一首写意画,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同时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这体现了艺术上的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解析】

9.试题分析:C荀子指出的只是全和粹,没有言及虚和实。

10.试题分析:A化虚为实,缘情写景,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C化实为虚,两句诗中的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D化实为虚,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了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B为实写,无虚写。

11.试题分析:本文主要讲的是文学作品中“虚实”的艺术手法,故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此诗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一样。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赵执信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刭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与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具有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全”就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不全不粹难以形成艺术的美。

B.“粹”就是“洗尽尘滓”,去粗取精,对应“虚”,“全”则与“实”相对应。虚实相生,两者辩证统一。

C.要“粹”,就有取舍,就不全;要“全”,就难做到拔萃。“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难以兼得。

D.“全”而不“粹”,容易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粹”而不“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E.艺术的最高成就就是做到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统一,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了出来。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赵执信误认为雕塑绘画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其实古人画龙,也是以一鳞一爪使全体宛然可见。

B.精选局部反映整体,即一粒沙里见一世界,这不是自然主义,亦非形式主义,这是传统的现实主义。

C.中国绘画艺术处理空问的方法,与中国舞台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的处理是相通的,具有诗的意境。

D.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高度统一了真和美、内容与形式,为后世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

7.“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这话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8.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是一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这体现了文中中国艺术的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答案】

5.C、E

6.C

7.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使人忘掉了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8.全与粹、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形成艺术美;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解析】

5.

试题分析:C“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好的作品都是两者兼备;E荀子指出的只是全和粹,没有言及虚和实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文中“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刭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与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主语是中国舞台表演方式,C选项更换了主语;又将“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曲解为具有诗的意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对语句的分析要联系上下文。文中倒数第三段中“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第二段中“‘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第四段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八大山人、齐白石之画都做到了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全与粹的辩证统一,无画处皆成妙境。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方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6.根据文意, 下列对“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7.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大大的误解”?根据文意, 下列句子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是( )

A.古代那些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是自然主义的刻画现实。

B.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C.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D.古代优秀画中的龙,虽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8.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6.C

7 .D

8 .A


解析:

6 应是“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C项“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不符合文章愿意,“面面俱到”是贬义词。

7  A项是“误解”的表现,不是“误解”的解释;B项是王渔洋的神韵说,是赵执信所批评的,不是对“误解”的原因的回答;C项是洪方思的“全”说,是王渔洋与赵执信共同批评的,也不是对“误解”原因的回答。

8 B项“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成为“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C项应是肯定赵执信的基本观点;D 不是荀子的话。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 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昉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 “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 “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 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 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 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昉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 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赵执信主张“全”与“粹”的统一,而洪昉思主张“全”,不讲求“粹”。所以两人观点不同。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应是“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不符合文章原意,“面面俱到” 是贬义词。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B 项“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应为“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C 项应是肯定赵执信的基本观点;D 项不是荀子的话。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日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日方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日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 3 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洪日方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 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 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日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 “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 “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 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 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 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 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下列哪项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A. “深山藏古寺”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中一个小和尚在深涧边挑水,画面中白云缭绕,只在画面的一角露出一座寺庙的檐角。

B. 京剧表演中,演员手拿马鞭在舞台上小步快跑几圈,表示的是,舞台人物翻越千山万水,策马南征北战。

C. “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面上一匹骏马在前行,有一只蝴蝶在围着马蹄翻飞,画中只有少量的野花。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D


解析:

【小题1】C项赵执信主张“全”与“粹”的统一,而洪日方思主张“全”,不讲求“粹”。所以两人观点不同。

【小题2】应是“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不符合文章原意,“面面俱到” 是贬义词。

【小题3】B 项“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应为“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C 项应是肯定赵执信的基本观点;D 项不是荀子的话。

【小题4】D项中“鹅”是实写,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防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王渔洋)宅论诗,防思嫉时俗之元章也,日:“诗如龙然,首、尾、爪、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日:“诗如神龙,屈伸变化,固元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 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钫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 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 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二) 中国画 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 中国舞

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有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消而空景观”,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遇”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的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从语段(一)来看,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洪防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赵执信的看法与洪防思差不多,既要画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从语段(二)看,对“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舞台上的环境布景,为演员“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营造了一个典型环境。

B.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C.中国戏曲舞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因为逼真的环境布置会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

D.中国戏曲演员是经过化妆的,所以不需要环境布景,便于剧中人物与观众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请指出下面哪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不符合上述观点( )

A.“深山藏古寺”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中一个小和尚在深涧边挑水,画面中自云缭绕,只在画面的一角露出一座寺庙的檐角。

B.京剧表演中,演员手拿马鞭在舞台上小步快跑几圈,表示的是舞台人物翻越千山万水,策马南征北战。

C.“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面上一匹骏马在前行,有一只蝴蝶在围着马蹄翻飞,画中只有少量的野花。

D.骆宾王的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项赵执信主张“全"与“粹”的统一,而洪防思主张“全”,不讲求“粹”。所以两人观点不同。          

【小题2】B原文中说“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则A项错误,谈不上是为演员表演营造一个典型环境。c项错误,原文中说“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D项属无稽之谈。

【小题3】D项中的“鹅”是实写,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