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1)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2)腾:传播。 (3)蒸:兴起、渐成。 (4)雠:应答、响应、应验。 (5)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6)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
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1.D(贼:摧残)
2.A(②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⑤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⑥是希望自己的主张能收到成效。)
3.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非全体动员不可。)
4.(1)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2)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3)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
【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高考资源网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dào jiāo 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解题分析】 原,论说文体之一,盖推究事物本原之义以示人。此体起于韩愈作五原,后人因之;其曲折抑扬,与论说相表里。韩愈原道、黄宗羲原君,为“原”体之名篇。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这是文正公一贯的主张,既见于奏疏,也见于日记,本篇论点,最见具体而微。晚清政局,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为挽回颓势,曾氏主张从陶铸人才,转移风气入手;另一位激烈改革者龚自珍也关心人才,他讥切时政,以解放人才为诉求,龚自珍所作病梅记,可与原才比观并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预章都尉。晨初娶光武姊元①。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晨因谓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超令上马。元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汉兵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變侯。入奉朝请,复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置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华侯。二十五年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谥曰惠侯。
注:①元: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相亲爱 亲爱:关系亲密
B.而新野宰乃污晨宅 污:污秽
C.会王郎反 会:适逢
D.流衍它郡 衍:扩展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邓晨对光武帝刘秀“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舍晨庐,甚相亲爱 ②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③最终无恨色 ④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⑤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 ⑥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A.①②③B. 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少公从面相学的角度,认为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在座的人都认为这只是说笑,只有邓晨相信并感到高兴。
B.在汉军起事时,邓晨就带领宾客响应。汉军兵败后,妻女遇害,家庭及祖先冢墓都受到牵连,宗族的人都为他感到不值,但邓晨却没有怨言。
C.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后,邓晨主动到巨鹿要求跟从。但光武帝认为他与其一人跟随,不如回到郡中,成为光武帝北方道路上的主人,能为光武帝提供更大的帮助。
D.邓晨喜欢担任郡守的官职,在光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常山太守、中山太守、汝南太守等职务。特别是任中山太守和汝南太守时治理有方,获得赞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
(2)“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3)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1.B(B项中的“污”在此处应作动词当“弄脏”讲。)
2.B(②是邓晨的妻子、光武帝的姐姐刘元所说,并非邓晨所为,应排除。⑥主要表现邓晨在汝南开垦良田,使汝南地方殷实富足,突出他的治理有方,应排除。)
3.D(D项中担任常山太守是在光武帝刘秀即位以前。)
4.(1)光武帝曾经和兄长伯升及邓晨一起到(前往)宛,和穰人蔡少公等人在宴席上谈论。(之:到,前往;宴语:在宴席上谈论;句意正确。)
(2)家里本来很富足,为什么要跟着妻子家族的人遭受汤镬(用开水煮)的极刑?邓晨最后始终没有遗憾的神色。(入汤镬中:遭受汤镬(用开水煮)的极刑;恨:遗憾;句意正确。)
(3)光武帝从蓟州逃跑到信都,邓晨也从小路行走,在巨鹿城下(和光武帝)相会,自己请求跟从攻打邯郸。(走:逃跑。间:从小路。从击:跟从攻打。句意正确。)
参考译文: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依世沿袭二千石的俸禄。父亲邓宏是预章都尉。邓晨最初娶光武帝的姐姐刘元。王莽末年,光武曾经与他的兄长刘伯升以及邓晨一同到宛地,和穰人蔡少公等名士在宴会上交谈。蔡少公喜欢研究图谶预言之学,宴会时说刘秀肯定将是天子。有人就说:“是当今国师公刘秀吗?”光武听了戏言:“怎么见得就不是我呢?”在座的人都大笑,只有邓晨内心喜悦。等到光武帝与他的家属躲避做官一同到新野,住在邓晨家中,彼此关系亲密。邓晨趁机对光武说:“王莽生性暴戾,盛夏时节还杀人,这是上天灭亡他的时机。从前在宛地相聚时的预言,难道不应当应验吗?”光武笑着不做回答。
等到汉兵起义,邓晨率领宾客在棘阳会合。汉兵在小长安战败,多数将领都失去了家属。光武单骑突围逃跑。路中遇见了他的妹妹刘伯姬,便与她共乘一骑,没跑多久,又碰到了他的姐姐刘元,刘秀急忙停下让她上马。刘元说:“你们走吧,一匹马不可能救那么多的人,不要因我们而一齐遇难。”等到追兵到来,刘元和她的三个女儿都被杀害。汉兵后退守住了棘阳,而新野宰就涂抹弄脏邓晨的房屋,焚烧他的祖宗坟墓。邓晨的宗族都感到愤怒,说:“你家本来就富足,为何要跟着妻子家族的人遭受汤镬(用开水煮)的极刑呢?”邓晨最后始终没有遗憾的神色。
更始帝刘玄即位,让邓晨担任偏将军。他与光武一同攻占入侵颖川,连夜从昆阳城出发,击败了王寻王邑。接着又巡行阳翟东面,至达京、密,都一路攻下了城池。更始帝在北定都洛阳,以邓晨为常山太守。适逢王郎__,光武从蓟地逃到信都,邓晨也抄小道行走到巨鹿会合,自己主动请求跟从攻打邯郸。光武说:“伟卿你一个人跟从我,不如你用一郡来作为我北方道路上的主人。”于是派遣邓晨回到郡里。光武在冀州追杀铜马、高胡群贼,邓晨从郡里派出积射士千人,又不断提供运输粮草供给军队。光武即位后,封邓晨为房子侯。
邓晨喜欢乐于做郡守职事,因此又被授予中山太守。官吏百姓都称赞他,他也一直在冀州官职考核中获得优秀。光武十三年,邓晨又被改封为南變侯。他进朝请奏,又被任命为汝南太守。光武十八年,光武帝出行到章陵,征召邓晨担当廷尉事务。邓晨一路随从到新野,办下酒宴,酣畅之际,光武帝赏赐他数百千万,又派遣他回到郡里。邓晨在鸿隙陂兴建起数千顷良田,汝南土地从而殷实富饶,稻米丰饶,恩泽蔓延扩展到其它郡。第二年,又被封为西华侯。光武二十五年,邓晨去世。光武帝亲临送葬。谥号为惠侯。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太 史 公 疑 子 房 以 为 魁 梧 奇 伟 而 其 状 貌 乃 如 妇 人 女 子 不 称 其 志 气 呜 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语段中的“高祖”“淮阴”分别是指谁?
3.作者认为,子房在楚汉战争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1)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
(2)刘邦、韩信。
(3)让刘邦学会了忍耐并在忍耐中把握时机。
参考译文: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1.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B.①犀首见之 ②齐闻犀首之北
C.①愿谒行于王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①吾为事来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2.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 )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1.A(B:“他”;“到”C:“到”;“在”D:“因为”“替”)
2.B
3.C(犀首并非说客,他与陈轸之间也无纷争。)
4.①(我)有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到楚国又投奔(到)哪里呢?(抓住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两个句式特点,动词“之”的翻译,)②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到)秦国。(抓住宾语前置句,转折连词“而”的用法,两个“使”的不同意义)
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屡次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为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可信了!”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便都希望要他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摈弃,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宰相,而陈轸就投到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经过魏国,想要会见犀首,犀首谢绝不见。陈轸说:“我有事而来,您不愿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另一日。”犀首只好见了他。陈轸说:“您为什么喜欢喝酒呢?”犀首说:“没有事情。”陈轸说:“我请您多做事可以吗?”犀首说:“怎么办?”陈轸说:“田需(魏相)约定诸侯合纵相亲,楚王疑心他,不相信。您对魏王说:‘我跟燕、赵两国的国王有交情,他们多次派人来说:“您没有事为什么咱们不彼此见见面?”希望拜见大王以后能让我成行。’魏王即使允许您前去,也请您不要多用车辆,只用三十辆车,可以摆在庭院里,公开说要到燕国和赵国。”燕国和赵国的宾客听到了消息,驱车回国告诉他们的国君,派人迎接犀首。楚王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愤怒,说:“田需跟我约定,而犀首前往燕国和赵国,这是骗我。”楚王发怒,不听信田需合纵的事。齐国听说犀首到北方去,便派人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犀首终于成行,齐、燕、赵三国宰相职任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陈轸这才到秦国去。
课内翻译: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或: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先,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啊! “所以”“先”“后”
(2)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壮”“朝夕”“收系”
(3)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若夫”、“乘”、“辩”、句式。
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秋毫不敢有所近。 ④籍吏民,封府库。⑤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⑥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A:①∕②⑤⑥∕③∕④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③⑤∕④∕⑥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昼夜勤作息。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候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贪:贪财
B.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辞谢
C.(吴起)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明:表明
D.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谤:指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②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B.①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 ②游仕不遂,遂破其家。
C.①(吴起)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②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D.①(吴起)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②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吴起为将风格的一项是( )
①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②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③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④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4.下列叙述与评价,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鲁君疑之,谢吴起”,是因为有的鲁国人憎恶吴起为人猜忌残忍。
B.“卒母闻而哭之”,是因为“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C.吴起喜欢领兵打仗,鲁国国君任命他为将领,于是他率领鲁国军队打败了齐国。
D.在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下,吴起“猜忍”最突出的表现是“其母死,起终不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2)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3)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
1.B 2.D 3.C 4.B
5.译文:像鲁国这样的小国,却有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就要打鲁国的主意了。
译文:睡觉不铺卧席,走路不乘马车,亲自捆扎和担负粮食,替士兵分担劳苦。
译文:前些年吴公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他的父亲打起仗来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结果被敌人杀死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2.而刘夙婴疾病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4.再迁为太史令 5.比去,以手阖门 6.之二虫又何知
1.希望 2.早 3.命数 命运 4.升迁,升任 5.等到,到了……时候 6.这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有负于赵国,所以让人从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2.哪里用的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去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