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几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中庸”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

(1)中庸是儒家的处世思想,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2)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求和,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

【注释】①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②繄(yì):句中语气词。③荐:献,这里指向神献。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虢,虞之也 ( ) (2)虞、虢之谓也( )

2.下列加方框词用法与“师还,馆于虞”中“馆”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此独以钟,何哉 大石立千尺

B.假舟楫者,非能也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吾从而

D.则聚而笑之 桴止

3.选出“以”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B.宫之奇以其族行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选出与“惟德是依”、“惟德是辅”不相同的句式结构( )

A.其虞、虢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何陋之有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6.宫之奇的回答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虞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1.(1)屏障(2)大概

2.B (A名作动,命名;名作状 在旁边。B名作动,游泳,筑舍定居。C名作状,每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名作状,成群地;动作名,响声)

3.B(动词。)

4.C(定语后置句,余为宾语前置句)

5.(1)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2)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6.仁政思想,推崇德行。启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于被大国侵略和吞并;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不能疏忽大意等等。

参考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一定会跟着灭亡。晋国是不可以开贪婪的先河的,敌人是不能轻视的。一次借路已经太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句话,大概说的就是虞、虢两国之间的状况吧。” 虞公说:“我祭祀时既丰盛又洁净,神灵一定保佑我。” 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人讲感情,只依从有道德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特别的亲近,只辅助有道德的人。’又说:‘黍稷并不温馨,只有圣明和美德是温馨的。’又说:‘老百姓不能轻视的东西就是道德。’如此看来,那么没有道德老百姓就不会和顺,神灵也不会保佑。神灵所依靠的,就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且向神灵献上圣明和美德,神灵大概会帮助它们吧?” 虞公不听从,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有举行腊祭的机会了。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乙)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注:执笔),气倍辞前,暨(注:及)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刘勰《文心雕龙》)

(丙)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文赋》)

1.甲文作者运用了 的手法,论述了文章的价值。对个人,就是“ ;对社会,则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根据乙文文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含义是

意翻空而易奇: 言征实而难巧:

3.对乙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

B.作家登上了大山,在山上撒满了自己的情思,看到了大海,对大海充满了幻想。

C.作家一想到登山,情思里便拥有了山的风光,一来到大海,意念中又拥有了海的波涛。

D.作家登上了大山,情思里充满着山的风光,看到了大海,意念中翻腾着海的波涛。

4.丙文作者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 ”和“ ”的问题。

5.三则短文,分别论述了文章的价值、想象的作用和写作中的困难。根据你的实践,谈谈你对克服困难、写好作文的方法的认识。

1.对比     (而)声名自传于后

2.凭空运意,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就难以工巧了。

(或:因为文意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

3.A

4.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

5.至少两点。只要有关内容或形式方面即可。

参考译文:

(甲)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乙)古人说:“身体居留在江海边上,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想象。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像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作家开始构思的时候,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要给抽象的意念以合乎规矩的内容,要在尚未定形的文思中刻镂形像。作家一想到登山,胸中便充满了山色;一想到观海,心里就腾涌起海景。本人的全部才力,都随着风云变幻而任意驰骋。在刚执笔时,旺盛的气势超过了文辞,等到文章写成,比起开始时却要打个对折。为什么会这样?文思凭空想象,往往设想奇特;语言实实在在,难以运用得巧妙。

(丙)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多端的了。(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辞表述的;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甘苦)的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下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其辞(含蓄) ②物之汶汶(浑浊的样子) ③奉璧(奏请)秦王 B:①赵使者(延请) ②左右皆(退却,倒下) ③圣君国(治理) C:①素不相(亲善) ②仰之高(更加) ③倜傥非常(卓越) D:①皆屈原(效法) ②下流谤议(卑鄙龌龊) ③留军邺(驻扎)

下列句子翻译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翻译:我离开亲戚朋友而侍奉您的原因,只是羡慕您高尚的节义。 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翻译:(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理乱政的规律,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C: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翻译:街市上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有德行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 D: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翻译:这是百世不解的怨恨,又是赵国的羞耻,可是大王却不懂得羞耻。

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宾客 ②门下有毛遂者,前,自于平原君 B:①每一令出,平其功 ②不矜其能,羞其徒 C: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魏公子日②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然后为徒 D: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 ②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之。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沾污。

1.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讯:审问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历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吕师孟叔侄为逆

B.励经万机而简宴 如皇帝梁山宫

C.奎独疑之,白州缓其 史朝夕门外

D.凡民所失,悉奏臣洗马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伕,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伕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2)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1.D(贷:饶恕)

2.B(A一一列举;列举罪状.B临幸。C案件  监狱。D免除;授予官职)

3.A(排除③④句。③为卢之翰所为,④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

4.D(对戍卒,他果断下令处死,并未惊扰宾客,可见并非杀一做百)

5.(1)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句,“安用……哉”应译为“为什么……呢”,感叹句或反问句均可;“用”,应译为“因为”;“陈腐”,形容词用为名词,应译为“陈腐的粮食”;“困”,应译为“使……困苦”。)

(2)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的。  (“事”:侍奉;鲜:很少;克:能够。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3)大臣们屡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大臣数被酒无威仪”句,“被酒”,可译为“醉酒”;“威仪”,意为庄严的容止,译为“威严”“威严风度”“威望和仪表”亦可。“非所以重朝廷也”句,应译为判断句:“所以”,应译为“用来……的做法”:“重朝庭”,可意译为“加重朝庭的权威”、“提高朝廷的威望”。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经刑讯后屈招。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伕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伕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__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伕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要州民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年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的州民和少数民族部落共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扶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要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征召回朝任龙图阁学士,就任参知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啊。”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的。”薛奎说:“保全自身直到为官终了的做法,不仅是我一个人不以为然。”于是就一一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回复,皇上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饮酒大醉,沾湿胸襟。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处理全国的政务,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①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遂索偿乎?”丁赞叹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见顾。”

数年无。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敝踵决,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伻②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③,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君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米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 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选自《聊斋志异》第二卷)

【注释】①郭解:西汉人,以“任侠”闻名,常藏匿亡命,喜于救人之危。武帝时,被族诛。

②伻 (bēng):使,使者。这里是派人。

③乞头:开赌场的人向赢钱的赌徒抽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好交游,他出 适:恰好

B.暇见顾 幸:幸亏

C.数年无 耗: 消息

D.妻漫劝丁 诣: 造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慕郭解为人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丁赞叹别 贫好客

C.遂索偿乎 是异于刺人而杀之

D.制冠服,表里温暖 谁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惟设博场以谋升斗B.之温室, 设筵相款

C.见其敝踵决D.杨之,而内顾增忧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丘杨家虽然家境贫寒,对逃亡中的丁前溪却能尽其所能地去招待,甚至扯下屋顶的草来喂丁的牲口,还分文不取。

B.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杨妻的形象,表现了她乐善好施的美德。

C.丁前溪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回报,不但对恩人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还主动、及时地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令杨十分感动。

D.异史氏认为,贫穷却很好客,一般人都很难做到,更别说是饮酒赌博轻浮浪荡的人了,而杨妻却是个例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

(2)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B(幸:希望)

2.D(D项都为“替”。A项分别为助词“的”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分别为连词表承接或修饰和连词表转折;C分别为“怎么”和“什么”。)

3.C(A项为名词作状语;B项为使动用法;D项为意动用法。)

4.D(D项中“更别说是饮酒赌博轻浮浪荡的人了”错。原文“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意思是“饮酒赌博轻浮浪荡的人多能做到”。)

5.(1)不久就出来了,仍然把钱还给客人,说:“女主人说:我们不是以此为业来谋取钱财度日的。”

(2)接受过人家的恩惠而不报答,难道是人吗?但不忘报答一顿饭的恩惠,丁前溪应该是有这种品质的人吧。

【参考译文】

丁前溪,诸城县人,家里钱粮丰足,好做侠义的事,羡慕郭解的为人。御史行台访察他,他逃走了。来到安丘县,遇雨,进入旅店躲避。雨到中午仍不停止。有个年轻人到来,提供食宿充足很是盛情。后来天晚,丁前溪就在这家住下来,年轻人用草料喂牲口,供给食用周到。问年轻人姓名,年轻人说:“主人杨姓,我是他的内侄。主人好交朋友,恰好到别处去,家里只有主妇在。贫穷不能使供客的物资丰厚,希望原谅。”问起主人以何为业,原来家里没有资产,只有每天设赌局,来谋得一升半斗。第二天,雨仍然不停,而年轻人供给并不懈怠。到了晚上,铡草。草捆是湿的,和以前的差别极大。丁前溪感到奇怪。年轻人说:“实话告诉你,家里贫穷没有喂牲口的东西,那只是女主人刚从屋上撤下来的茅草。”丁前溪越发感到奇异,认为他们想得到些报偿。天亮了,丁前溪把钱付给年轻人,年轻人不接受;坚决付给他,年轻人(才)拿进屋去。不久就出来了,仍然把钱还给客人,说:“女主人说:我们不是以此为业来谋取钱财度日的。主人在外面,曾经几天不带一个钱;客人到我家,怎么就索取报偿呢?”丁前溪叹息称赞着离去。嘱咐说:“我是诸城县的丁某,主人回来,应该告诉他:有空时希望他能来看我。”

好几年没有通消息。有一年遇上大饥荒,杨某生活很困难,无法生活下去。杨妻随便劝杨某去见丁前溪,杨某听了她的话。来到诸城县,给守门人通报了姓名,丁前溪完全记不得了,经过述说他才想起来。趿拉着鞋跑出来,拱手行礼把客人让进门,看见客人衣服破烂鞋露脚跟,让他待在温暖的屋子里,设宴款待他,对他尊崇礼遇不同寻常。第二天,为杨某缝制衣帽,穿上后里外温暖。杨某认为丁前溪很讲情谊,但想起家里境况就增添许多忧愁,心胸狭窄不能没有一点儿埋怨。住了几天,主人丝毫不提馈赠送别的事。杨某心中焦急,对丁前溪说:“不敢隐瞒:我来的时候,家里的米不足一升。今日受到真诚相待,当然快乐;但不知妻子怎样了!”丁前溪说:“这个你就不必烦恼忧虑,我已经替你料理好了。望你宽心稍事停留,(我)将要资助你些路费。”就派人奔走招集赌徒,使杨某坐等抽头儿,过了一夜得百两银子,丁前溪才送他回家。回到家看见妻子衣服鞋子鲜亮整洁,有小丫头伺候着。惊讶地询问这是怎么回事。杨妻说:“从你离开之后,第二天就有车夫送来布匹粮食,把屋子都堆满了,说是姓丁的客人赠给的。又赠婢女一人,听我使唤。”杨某感动得难以自持。从此过上了小康生活,不屑于操旧业了。

异史氏说:“贫穷而好客,饮酒赌博轻浮浪荡的人多能做到;最奇异的,惟独杨某之妻。接受过人家的恩惠而不报答,难道是人吗?但不忘报答一顿饭的恩惠,丁前溪应该是有这种品质的人吧。”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这两段话体现了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的内涵是什么?请用第一段选文的原文回答。

(2)孔子认为“仁者”应有哪些表现?请结合上面两段话作具体回答。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有爱心,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推己及人,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为大众谋福利,像管仲那样舍小信而取大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安悦。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时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于是征还,拜建武将军,监江北诸军事。

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诏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距之,众凡八万。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谢玄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有国才略 经:治理

B.自率兵于项城 次:次序

C.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之 距:同“拒”,抵抗

D.遂麾使阵 却:退却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谢玄“不负举”的一组是

①虽履屐间亦得其任 ②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

③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 ④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

⑤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 ⑥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

A.②④⑤B.④⑤⑥ C.①③⑥D.①②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玄从小聪慧过人,被谢安器重,长大后有经国才略,朝廷几次任用它都被拒绝,后来与王珣同被桓温重用。

B.中书郎郗超来素与谢玄不和,但得知谢玄被推举后,由玄平时处理细小事务的做法推知谢玄一定不会辜负举荐。

C.彭城被围,谢玄欲派人向彭城守军报信,让其坚守,田泓自告奋勇,不幸被俘,田泓巧妙施计,最后不辱使命。

D.谢玄利用苻坚轻敌思想,先带领八千精兵南流肥水,趁敌军还未扎稳阵脚,即与之决战,前秦军队溃败逃散。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2)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1.B(次:驻扎)

2.A(①是谢玄受到举荐前的事。③是东晋朝廷的部署,与谢玄无关。⑥表现谢玄谦虚谨慎的性格,不足体现报对敌的军事才能。其他三项都可以表现谢玄的文武才略。)

3.D(谢玄并非先率军渡过淝水到达南岸,而是利用谋略使苻坚放自己的军队渡过淝水。)

4.(1)谢安违背多数人的做法而举荐自己的亲侄子,是英明的;谢玄一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2)只管让军队退后,让他们能够过河,而我们用数十万铁骑冲向水边,把他们赶进河里消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