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滢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除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选自《明史·况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谓太守暗,易欺 暗:愚昧B.锄豪强,植良善 植:培植,帮助
C.或为匿名书毁亮 毁:诋毁D.钟尝丁母忧 忧:忧愁
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况钟“刚正”品格的一组是( )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③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④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⑤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⑥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③⑥ B.②③⑤C.②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予官职,后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经人举荐做了苏州知府。
B.来到苏州后,况钟因不了解具体情况,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慢慢地官吏也都能依法行事。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任满时,当地百姓都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泣,请求为他立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2)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3)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1.D(忧:丧事)
2.C(①表现况钟的聪慧;⑤非况钟所为)
3.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中,况钟是假装不知,后来是严惩了那些贪虐慵懦的官员,才使吏治得到了很好的整顿。)
4.(1)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译: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翻译时要注意的词有: “擢”,升任,提拔;“遣”,派遣。派送。)
(2)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译: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翻译时要注意的词有:“重”,重视;“礼”,以礼相待,礼敬;“见”,表被动。)
(3)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译:不曾因为旧交情而有所请托,人们都认为他们两人是贤德之人。(翻译时要注意的词有:“缘”,因为:“干”,求:“贤”,意动用法。)
附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滢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求利,是号称最难治之地。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牍。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愚昧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罢斥,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除免烦荷之征,定立教民条文,事情有不便于民的,即上书朝廷讲明。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和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帮助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以前,太监奉使织造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况钟到任后,都敛迹不敢再放肆。虽然是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作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这是想借此报答您。”平思忠家向来贫寒,从来不靠旧交情而有所请托,人们都认为他们两人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
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旬(限6处)。
故 智 者 献 其 谋 勇 者 竭 其 力 炀 帝 恃 其 俊 才 骄 矜 自 用 故 口 诵尧 舜 之 言 而 身 为 桀 纣 之 行 曾 不 自 知 以 至 覆 亡 也。
2.魏征认为隋炀帝覆亡的原因是什么?
3.唐太宗从魏征的回答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用一个由两个四字短语组成的成语回答)
1.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2.恃其俊才,骄矜自用。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穷鬼传 戴名世①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②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
阅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被褐先生,其人,韩愈流也,乃不介而谒先生于家。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先生避席却行,大惊曰:“女来将奈何?”麾之去,曰:“子往矣!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覆视也。子往矣,无累我!无已,请从他人。”
穷鬼曰:“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凡吾所以从先生者,以不肯从他人故也。先生何弃我甚耶!敢请其罪。”
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穷余也。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穷于行;蒙尘垢,被讥刺,忧众口,则穷于辩;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剌谬③,则穷于才;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薄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穷鬼曰:“先生以是为余罪乎?是则然矣。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而其功亦有不可没也。吾之所在,而万态皆避之,此先生之所以弃余也。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凡先生之所云云,固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也,其何伤乎?且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以故愈亦始疑而终安之。自吾游行天下久矣,无可属者,数千年而得韩愈,又千余年而得先生。以先生之道而向往,曾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则余之与先生,岂不厚哉!”
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一日,谓先生曰:“自余之先生也,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余亦悯焉。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皆以为功于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则起,趋而去,不知所终。
【注】①戴名世:清初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文中被褐先生即指自己。②为文:指韩愈《送穷文》寓庄于谐,文中韩愈认为被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缠身。③剌谬:违背常情、事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九百余年 阅:经历
B.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 矜:自夸
C.无可属者 属:嘱托
D.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 溷:打扰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吾所以从先生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数千年而得韩愈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C.以先生之道而向往,曾无一人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势固足以穷余也B.不足以动众
C.入所厌薄之世D.何足以轻重先生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文章借助穷鬼与被褐先生的对话,抒写了作者的不平之意和愤世之情。
B.穷鬼虽穷,却不肯苟且附人,附于被褐先生,是因为九百余年才找到一个像韩愈这样的一个人。
C.被褐先生之所以要赶走穷鬼,是因为人一旦沾上穷鬼,就会穷于言、穷于行、穷于辩、穷于才、穷于交,时时困窘,事事困窘,于世不容。
D.穷鬼与被褐先生相处几十年,使得先生“召笑取侮,穷而无归”,不能容于天下,终无所用,因而穷鬼不敢久留,匆匆离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2)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
1.C(属:归属、跟随)
2.D(D.都解释为“只是,不过”。A.一表原因,一表凭借的手段;B.一为连词,“才”,一为转折,“但”“却”;C.曾:一为“竟然”,一为“曾经”。)
3.C(C项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其他项都为使动用法)
4.D(“终无所用”错,“颇得其功”、“毕致之矣”。)
5.(1)凡是你足以使我陷入穷困的,我不能全部例举到,只是举个大概罢了。”
(2)从此,被褐先生和他相处,总共几十年,穷困得不能忍受,然而颇得它的好处。
【参考译文】
穷鬼,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唐朝元和年中期,开始依附昌黎韩愈。韩愈和他住了很久,不堪忍受啊。写文章(《送穷文》)驱逐他,(他)不走,反而骂韩愈。韩愈死(后),(他)无所归依。流落人间,寻找像韩愈一样的人跟随,找不到。
经过九百多年,听说江淮之间有个被褐先生,这人是韩愈一类(的人物)。于是未经(任何)人介绍就到先生家拜见。说:“我是原来韩愈的家客,私下听说先生有很高的道义,愿意托身在(您的)门下,不敢说有什么可以报答先生(您的)。”先生离开座位倒退着走,大惊说:“你来这想要怎么样?”挥手让他离去,说:“您走吧!从前韩愈因为你的缘故,不被天下(人)所接受,召人笑话侮辱,贫穷而没有(一个好的)归宿,他的《送穷文》可以查看到。您走吧,不要连累我!不得已,请托身其他的吧。”
穷鬼说:“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假如有其他人可以跟随,早就跟随别人了。大凡我之所以要跟随先生的原因,是因为不愿意跟随其他的人。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敢问我有些什么罪过。”
先生说:“您用穷(字)做名字,它的情形必然足以使我穷啊。议论作文章,开口犯忌,在言语上就会穷;上下坎坷,前仰后翻,俯仰之间局促小心,左右为难,在(人世间的路途)行走上就困难;蒙受尘封和诟骂,被人讥讽,担心众人的议论,便在言论上穷于辩护;所做出的行为违常错乱,所追求的(理想)乖张错误,那么在才智方面就穷。名声势利和钱财,不足以让众人羡慕,直率孤傲愤懑,不能和世俗和谐,便在朋友交往游玩方面缺乏。抱着那些没有用的书,背负着放荡不羁的志气,带着空无一物的身体,进入所厌恶鄙薄的世间,那么在家是穷,在国(也)是穷。凡是你足以使我穷的,我不能全部数到,只是举个大概罢了。”
穷鬼说:“先生把这当作我的罪吗?这的确是这样的。但我的罪,却有可以值得骄傲的,而且它的功劳也是不可埋没的啊。我所到之处,人间百态都躲避了,这就是先生之所以抛弃我的原因啊。然而区区小事,怎么足以左右先生你呢?而我可以使先生你放歌,让你哭泣;使你激动,让你愤懑;让先生您在无穷(的知识、真理海洋)之中(遨游)独来独往。凡是先生所说的,本来就是我可以效力于先生的啊,那怎么会是伤害呢?况且韩愈至今(声明)不朽的原因,就是我造就的啊。因为这个原因韩愈也是先是怀疑最后信服(我的啊)。自从我漫游天下这么久了,没有可以倚靠的人。几千年找到韩愈,又(过)一千多年找到先生。沿着先生的理想追求的,(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一个,只有我崇拜您而跟随您啊。那么我对先生您,难道不是很厚待吗!”
从此,被褐先生和他相处,总共几十年,穷困得不能忍受,然而颇得它的好处。一天,穷鬼对先生说:“自从我到先生这里,先生却不能被天下人所容纳,招来讥笑侮辱,穷困没有归所,只因为我的缘故,我也怜悯你啊。只是我所用来效力于先生的,我都认为对先生有益,如今已经全部完成了。先生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了,我也不敢长久打扰先生了。”就起身,匆匆离开,不知到哪里去了。
阅读《论语》中的几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中庸”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
(1)中庸是儒家的处世思想,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2)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求和,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①。”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②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③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
【注释】①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②繄(yì):句中语气词。③荐:献,这里指向神献。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虢,虞之表也 ( ) (2)其虞、虢之谓也( )
2.下列加方框词用法与“师还,馆于虞”中“馆”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大石侧立千尺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从而师之
D.则群聚而笑之 桴止响腾
3.选出“以”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B.宫之奇以其族行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选出与“惟德是依”、“惟德是辅”不相同的句式结构( )
A.其虞、虢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何陋之有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6.宫之奇的回答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虞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1.(1)屏障(2)大概
2.B (A名作动,命名;名作状 在旁边。B名作动,游泳,筑舍定居。C名作状,每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名作状,成群地;动作名,响声)
3.B(动词。)
4.C(定语后置句,余为宾语前置句)
5.(1)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2)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6.仁政思想,推崇德行。启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于被大国侵略和吞并;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不能疏忽大意等等。
参考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一定会跟着灭亡。晋国是不可以开贪婪的先河的,敌人是不能轻视的。一次借路已经太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句话,大概说的就是虞、虢两国之间的状况吧。” 虞公说:“我祭祀时既丰盛又洁净,神灵一定保佑我。” 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人讲感情,只依从有道德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特别的亲近,只辅助有道德的人。’又说:‘黍稷并不温馨,只有圣明和美德是温馨的。’又说:‘老百姓不能轻视的东西就是道德。’如此看来,那么没有道德老百姓就不会和顺,神灵也不会保佑。神灵所依靠的,就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且向神灵献上圣明和美德,神灵大概会帮助它们吧?” 虞公不听从,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有举行腊祭的机会了。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乙)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注:执笔),气倍辞前,暨(注:及)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刘勰《文心雕龙》)
(丙)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文赋》)
1.甲文作者运用了 的手法,论述了文章的价值。对个人,就是“ ”;对社会,则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根据乙文文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含义是
意翻空而易奇: 言征实而难巧:
3.对乙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
B.作家登上了大山,在山上撒满了自己的情思,看到了大海,对大海充满了幻想。
C.作家一想到登山,情思里便拥有了山的风光,一来到大海,意念中又拥有了海的波涛。
D.作家登上了大山,情思里充满着山的风光,看到了大海,意念中翻腾着海的波涛。
4.丙文作者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 ”和“ ”的问题。
5.三则短文,分别论述了文章的价值、想象的作用和写作中的困难。根据你的实践,谈谈你对克服困难、写好作文的方法的认识。
1.对比 (而)声名自传于后
2.凭空运意,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就难以工巧了。
(或:因为文意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
3.A
4.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
5.至少两点。只要有关内容或形式方面即可。
参考译文:
(甲)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乙)古人说:“身体居留在江海边上,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想象。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像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作家开始构思的时候,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要给抽象的意念以合乎规矩的内容,要在尚未定形的文思中刻镂形像。作家一想到登山,胸中便充满了山色;一想到观海,心里就腾涌起海景。本人的全部才力,都随着风云变幻而任意驰骋。在刚执笔时,旺盛的气势超过了文辞,等到文章写成,比起开始时却要打个对折。为什么会这样?文思凭空想象,往往设想奇特;语言实实在在,难以运用得巧妙。
(丙)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多端的了。(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辞表述的;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甘苦)的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下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其辞微(含蓄) ②物之汶汶(浑浊的样子) ③奉璧奏(奏请)秦王 B:①引赵使者(延请) ②左右皆靡(退却,倒下) ③圣君治国(治理) C:①素不相能(亲善) ②仰之弥高(更加) ③倜傥非常(卓越) D:①皆祖屈原(效法) ②下流谤议(卑鄙龌龊) ③留军壁邺(驻扎)
下列句子翻译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翻译:我离开亲戚朋友而侍奉您的原因,只是羡慕您高尚的节义。 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翻译:(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理乱政的规律,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C: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翻译:街市上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有德行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 D: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翻译:这是百世不解的怨恨,又是赵国的羞耻,可是大王却不懂得羞耻。
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②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 B: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不矜其能,羞伐其徒 C: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日②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徒 D: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②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沾污。
1.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讯:审问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B.励经万机而简宴幸 如皇帝幸梁山宫
C.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史朝夕狱门外
D.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除臣洗马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伕,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伕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2)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1.D(贷:饶恕)
2.B(A一一列举;列举罪状.B临幸。C案件 监狱。D免除;授予官职)
3.A(排除③④句。③为卢之翰所为,④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
4.D(对戍卒,他果断下令处死,并未惊扰宾客,可见并非杀一做百)
5.(1)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句,“安用……哉”应译为“为什么……呢”,感叹句或反问句均可;“用”,应译为“因为”;“陈腐”,形容词用为名词,应译为“陈腐的粮食”;“困”,应译为“使……困苦”。)
(2)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的。 (“事”:侍奉;鲜:很少;克:能够。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3)大臣们屡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大臣数被酒无威仪”句,“被酒”,可译为“醉酒”;“威仪”,意为庄严的容止,译为“威严”“威严风度”“威望和仪表”亦可。“非所以重朝廷也”句,应译为判断句:“所以”,应译为“用来……的做法”:“重朝庭”,可意译为“加重朝庭的权威”、“提高朝廷的威望”。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经刑讯后屈招。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伕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伕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__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伕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要州民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年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的州民和少数民族部落共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扶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要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征召回朝任龙图阁学士,就任参知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啊。”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的。”薛奎说:“保全自身直到为官终了的做法,不仅是我一个人不以为然。”于是就一一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回复,皇上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饮酒大醉,沾湿胸襟。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处理全国的政务,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