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忍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日:每天B.心一也。用心:专心

C.舆马者 假:借 D.而不舍 锲:雕刻

2.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B.虽有槁暴 C.君子生非异也D.知明而行无达矣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B.苟子劝学首先是劝人们学习文化知识。

C.苟子看来学习可以通过人的品得修养提高。

D.本文是从意义、方法、作用、态度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B       2.A       3.B

4.(1)君子广泛的学习每天反省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 )老师是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诏书,作为皇帝专用的公文文体,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封建社会,诏书的发布关系到军国大事、国计民生,也体现了封建皇权。汉代刘熙《释名·释典艺》说:“诏书。诏,照也。人暗不见事宜,则有所犯。以此示之,使昭然,知所有由也。”以同声相训,释“诏”为为“照”。唐代吕向《文选》注回:“诏,照也。天子出言,如日之照于天。”吕向引申刘熙说法,把“照”的主体明确为太阳,以“日”拟君主,更形象地说明了诏书既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又兼有教人事理、温暖人心的功能。

诏书从其定型到消亡,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兴亡,所以诏书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史的重要文献,在中国古代众多文体之中,具有相当独特的地住与价值。

作为皇帝专用的正式文书,诏书始于秦汉。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命为制,令为诏”。任昉《文章缘起》也明确地说“诏,起秦时”。而明代黄佐认为,“诏”字的原始意义就是用语言昭示他人。在汉以前,“诏”是人们日常通用之辞,到了汉代才成为天子的专用文体。黄佐的《六艺流别》以汉代为诏书文体的代表性时代,该书收录的诏书。全采自汉代而不及其他时代。

诏书既是从前代其他“王言”文体改名而成,它的渊源必然可以追溯到更远古的时代。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诏策奏章,则《书》发其源。”这是从宗经的角度,比较笼统地把《尚书》看成诏策奏章的渊源。《文心雕龙·诏策》认为诏书源出于轩辕唐虞之时,诏之名出自《周礼》“明君之诏”。吴曾祺《文体刍言》则认为周文王的《诏牧》、《诏太子发》是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他说:“周文王有《诏牧》、《诏太子发》二篇,诏之称权舆(即“起源”)于此。后世相传秦始皇始为诏,然其文不可得见。汉诏则存者多矣,其文词典雅,为历朝之所不及。亦其近古然也。”清末王兆芳的《文体通释》和近人薛风昌的《文体论》皆持类似观点。从《诏牧》产生的背景与内容来看,周文王《诏牧》是在遭受天荒时,要求官员鼓励农耕而发布的命令,类似于后代的劝农诏。《诏太子发》则是周文王对太子发的教育和训导。吴氏等人以之为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过,吴曾祺说:“后世相传秦始皇始为诏,然其文不可得见。”今检严可均《全秦文》卷一收录了秦始皇《诏丞相隗状王绾》和秦二世胡亥的《诏李斯冯去疾》,可以看作是秦代的诏书。《诏丞相隗状王绾》一文说:“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壹之。”虽然文字简短,但其内容是关于统一度量衡制度的诏书,十分重要。

《汉书》收录西汉诏书甚多。文体学家都认为,汉诏是诏书文体体制的典范。由于统一政权需要正规的公文运作,汉诏的写作与运用也趋于规范化。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诏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书的发布与军国大事、国计民生相关,也体现着封建皇权。

B.诏书作为公文文体为皇帝所专用,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C.诏书除具有无比的权威性外,还有教人事理、温暖人心的一面。

D.诏书有助于研究封建社会政治史,是古代众多文体中价值与地位最高的一种。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对“诏书”渊源解说的一项是

A.诏策奏章,则《书》发其源。

B.诏之名出自《周礼》“明君之诏”。

C.《诏牧》、《诏太子发》二篇,诏之称盖权舆于此。

D.汉诏则存者多矣,其文词典雅,为历朝之所不及。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的吕向发展了汉代刘熙的说法,对诏书的特性及功能做了更形象的说明。

B.明代黄佐认为,到了汉代诏书才成为天子的专用文体,典范的诏书全出自汉代。

C.清末王兆芳和近人薛凤昌认为周文王的《诏牧》、《诏太子发》是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

D.秦始皇的《诏丞相隗状王绾》、胡亥的《诏李斯冯去疾》表明诏书在秦代就已经出现了。

1.D(据原文,诏书在众多文体中“具有相当独特的地位与价值”,而非“价值与地位最高的一种”)

2.D(据原文,诏书起于秦汉,而“汉诏”不属于其渊源。另外,该句解说的是汉诏的特点)

3.B(“典范的诏书全出自汉代”非“黄佐认为”,也与“汉诏是诏书文体体制的典范”的说法不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陈奉,御马监奉御也。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命荆州店税,兼采兴国州矿洞丹砂及钱厂鼓铸事。率兼领数使,恣行威虐。每托巡历,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伺奉自武昌抵荆州,聚数千人噪涂,竟掷瓦石击之。奉走免,遂诬襄阳知府李商耕黄州知府赵文伟、荆州推官华钰、荆门知州高则异、黄州经历车任重等煽乱。帝逮钰、任重,而谪商耕等官。兴国州奸人漆有光,居民徐鼎等掘唐相李林甫妻杨氏墓,得黄金巨万。腾骧卫百户仇世亨奏之,帝命奉括进内库。奉因毒拷责偿,且悉发境内诸墓。巡按御史王立贤言所掘墓乃元吕文德妻,非林甫妻。奸人讦奏,语多不仇①,请罢不治,而停他处开掘。

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民变。南京吏部主事昊中明奏言:“奉吓诈官民,称千岁。党至直入民家,奸淫妇女,或掠入税监署中。王生之女、沈生之妻,皆被逼辱。以致士民公愤,万余人甘与奉同死,抚按三司护之数日,仅而得全。而巡抚支可大,曲为蒙蔽。天下祸乱,将何所底!”大学士沈一贯亦言:“陈奉入楚,始而武昌一变,继之汉口、黄州、襄阳、武昌、宝庆、德安、湘潭等处,变经十起,几成大乱。立乞撤回,收楚民之心。”帝皆置不问。

奉复使人开谷城矿,不获,胁其库金,为县所逐。武昌兵备佥事冯应京劾奉十大罪,奉随诬奏,降应京杂职。奉又开枣阳矿,知县王之翰以显陵近,执不可。奉劾之翰及襄阳通判邸宅、推官何栋如,缇骑逮讯,并追逮应京。应京素有惠政,民号哭送之。奉又榜列应京罪状于衢。民切齿恨,复相聚围奉署,誓必杀奉。奉逃匿楚王府,众乃投奉党耿文登等十六人于江,以巡抚可大护奉,焚其辕门。事闻,一贯及给事中姚文蔚等请撤奉,不报。而御马监监丞李道方督理湖口船税,亦奏奉水阻商舟,陆截贩贾,征三解一,病国剥民。帝始召奉归,而用一贯请,革可大职。奉在湖广二年,惨毒备至。及去,金宝财物巨万计。可大惧为民所掠,多与徒卫,导之出疆,楚民无不毒恨者。奉至京师,给事中陈维春、郭如星复极言罪。帝不怿,降二人杂职。三十二年始释应京归,之翰卒痰死。

注释:①语多不仇:仇,同“逑”。匹配,符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荆州店税 征:征收,征集

B.居民徐鼎等掘唐相李林甫妻杨氏墓 讦:反问

C.奉吓诈官民,称千岁 僭:超越本分

D.奉在湖广二年,惨毒至 备:细致,周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聚数千入噪其身也,则耻师焉

B.帝逮钰、任重,而谪商耕等官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

C.党至直人民家,奸淫妇女 给事中陈维春、郭如星复极言

D.立乞撤回.收楚民之心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陈奉“恣行威虐”的一组是

①每托巡历,鞭笞官吏,剽劫行旅

②商民恨刺骨……竞掷瓦石击之

③奉因毒拷责偿,且悉发境内诸墓

④其党至直人民家,奸淫妇女,或掠入税监署中

⑤奉劾……并追逮应京

⑥以巡抚可大护奉,焚其辕门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奉为御马监的奉御,曾受神宗之命征收荆州的店税,并兼管兴国州矿洞丹砂采集及钱厂铸钱之事,胡作非为,老百姓非常痛恨他。

B.兴国州奸人漆有光,告发居民徐鼎等人挖掘李林甫之妻杨氏的坟墓,陈奉奉皇帝之命拷掠百姓,责令他们补偿黄金,并将境内坟墓全都挖掘。

C.武昌发生民变,其原因为陈奉威吓诈骗官民,其党羽甚至直接闯进百姓家中,奸淫妇女,或者将妇女抢掠到税监官署之中。

D.陈奉弹劾王之翰、何栋如等,并派缇骑将其逮捕审讯;还追纠逮捕冯应京,并将其罪状张榜公布于大街上。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兼领数使,恣行威虐。每托巡历,鞭笞官吏,剽劫行旅

(2)可大惧为民所掠,多与徒卫,导之出疆,楚民无不毒恨者

1.B(讦,攻击别人短处,告发)

2.C(A中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对,对于”。B中第一个“为”是介词“为了,因为”;第二个“为”是动词“算作”“算是”。C第一个“其”均指代“陈奉”;D中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

3.A(②述说商民对陈奉恨之入骨的表现,也是侧面表现其“恣行威虐”;③是说陈奉党徒胡作非为,奸淫妇女;⑥是说老百姓因巡抚支可大袒护陈奉,放火焚烧其官衙)

4.B(“陈奉奉皇帝之命拷掠百姓”错,据原文“拷掠百姓”非皇帝之命)

5.(1)陈奉身兼几种官职,胡作非为,仗势虐害百姓。往往借口巡历,(任意)处罚官吏,抢劫行旅。

(评分中注意“兼领”“使”“恣行”“托”“剽劫”等词的翻译,其中“领”与“兼”为同义复用,“剽劫”也为同义复用,意为“抢劫,劫持”)

(2)支可大害怕(陈奉)被百姓截走,(于是)就增加给他护卫的人员,并引导他逃出湖广地界,湖广百姓对他们无不恨之入骨。

(评分中注意“多”“与”“导”‘毒恨”等词的翻译及“为……所……”这一特殊句式)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奉是御马监的奉御。万历二十七年二月,神宗命他征收荆州店铺之税,兼管采办兴国州矿洞的丹砂以及钱厂铸钱之事。陈奉身兼几种官职,胡作非为,仗势残害百姓。往往借口巡视各地,(任意)处罚官吏,抢劫旅客。商民对他恨之入骨,等到陈奉从武昌抵达荆州,聚众数千人在途中鼓噪,争着抛掷瓦石击打陈奉等人。陈奉逃跑才得以幸免。他于是诬告襄阳知府李商耕、黄州知府赵文伟、荆州推官华钰、荆门知州高则异、黄州经历丰任重等煽动动乱。神宗为此命令逮捕华钰、车任重入狱,并且将李商耕等贬谪。兴国州奸邪之人漆有光,告发居民徐鼎等人发掘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妻杨氏的坟墓,从墓中得到黄金以巨万计。腾骧卫百户仇世亨上奏了此事,神宗命令陈奉将这些黄金收入内府。陈奉借此滥施毒刑,拷掠百姓,责令百姓补偿黄金,并且将州境内的坟墓全都挖掘。巡按御史王立贤上书说,把挖掘的坟墓是是元朝人昌文德妻子的坟墓。并非李林甫之妻的坟墓,奸邪之人告发的奏言,所说大都不能符合,请求停止不再追究,并且停止在各处的挖掘。

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发生民变。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奏道:“陈奉威吓诈骗官民,犯上自称千岁。他的党羽甚至直接闯进百姓家中,奸淫妇女,或者将妇女抢掠到税监署之中。王生的女儿,沈生的妻子,都被他们逼辱。因此导致读书人及老百姓的愤怒,有万余人甘愿与陈奉同归于尽,巡抚、巡按和地方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掩护了他好几天,才仅使他得以保全性命。但是巡抚支可大曲意为他辩解,蒙蔽朝廷。如此。则天下的祸乱,将何时是尽头!”大学士沈一贯也上疏说:“陈奉入楚地,开始便有武昌一次民变,随后汉口、黄州、襄阳、武昌、宝庆、德安、湘潭等处,民变发生十起,几乎酿成大乱。请立即将陈奉撤回,以此收拢湖广百姓之心。”神宗对此全都置之不理。

陈奉又派人开掘谷城的矿山,未有所获,勒索官府库金,被县内百姓驱逐。武昌兵备佥事冯应京弹劾陈奉,列举其十大罪状,陈奉随后诬陷上奏,结果将冯应京降为杂职。陈奉又开掘枣阳矿山,知县王之翰因其地靠近显陵,坚持不同意开矿。陈奉弹劾王之翰和襄阳通判邸宅、推官何栋如,(朝廷)派缇骑将他们逮捕审讯,并且追纠前事逮捕了冯应京。冯应京一向对百姓多有惠政。老百姓都哭着相送。陈奉又在大街上公开张榜列举冯应京的罪状。百姓对此切齿痛恨,又相互聚集包围了陈奉的官署,发誓一定要杀死陈奉。陈奉逃避躲藏到楚王府,众人于是将陈奉的党羽耿文登等十六人投入江中。因巡抚支可大竭力维护陈奉,百姓们就焚烧了巡抚的辕门。事情报知朝廷,沈一贯和给事中姚文蔚等请示撤陈奉的职,神宗不予回答。当时御马监监丞李道方督办湖口的船税,也上奏说陈奉在水路上拦阻行商的船,在陆路上拦藏商贩,征收三成只有一成解送上缴,祸国殃民。神宗这时才召回陈奉,又听从沈一贯的奏请,革去支可大的职务。陈奉在湖广两年,残害茶毒祸害商民无所不用其极。等到他离去时,搜刮的金银财宝多达万计。支可大害怕陈奉及财宝被百姓劫走,就增派了警卫人员,并引导陈奉等逃出湖广地界,湖广百姓对他们没有不深切痛恨的。陈奉回到京师后,给事中陈维春、郭如星再次上奏,竭力陈述其罪行。神宗很不高兴,将二人降为闲杂职务。直到万历三十二年才释放了冯应京,王之翰则最终病死在狱中。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师不必贤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 B:巫医乐师百工人 蚓无爪牙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D:盘盘,困困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皆通习之 流传 B:金就砺则 锋利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夫樵夫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物

下列句式相同的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戍卒叫,函谷举。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D:其势弱于秦。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翻译: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C: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翻译:从骊山向北建造,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翻译:等到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加速了祸患的发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滢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除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选自《明史·况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谓太守,易欺 暗:愚昧B.锄豪强,良善 植:培植,帮助

C.或为匿名书亮 毁:诋毁D.钟尝丁母 忧:忧愁

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况钟“刚正”品格的一组是( )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③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④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⑤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⑥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③⑥ B.②③⑤C.②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予官职,后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经人举荐做了苏州知府。

B.来到苏州后,况钟因不了解具体情况,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慢慢地官吏也都能依法行事。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任满时,当地百姓都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泣,请求为他立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2)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3)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1.D(忧:丧事)

2.C(①表现况钟的聪慧;⑤非况钟所为)

3.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中,况钟是假装不知,后来是严惩了那些贪虐慵懦的官员,才使吏治得到了很好的整顿。)

4.(1)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译: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翻译时要注意的词有:  “擢”,升任,提拔;“遣”,派遣。派送。)

(2)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译: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翻译时要注意的词有:“重”,重视;“礼”,以礼相待,礼敬;“见”,表被动。)

(3)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译:不曾因为旧交情而有所请托,人们都认为他们两人是贤德之人。(翻译时要注意的词有:“缘”,因为:“干”,求:“贤”,意动用法。)

附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滢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求利,是号称最难治之地。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牍。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愚昧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罢斥,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除免烦荷之征,定立教民条文,事情有不便于民的,即上书朝廷讲明。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和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帮助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以前,太监奉使织造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况钟到任后,都敛迹不敢再放肆。虽然是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作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这是想借此报答您。”平思忠家向来贫寒,从来不靠旧交情而有所请托,人们都认为他们两人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

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旬(限6处)。

诵尧 也。

2.魏征认为隋炀帝覆亡的原因是什么?

3.唐太宗从魏征的回答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用一个由两个四字短语组成的成语回答)

1.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2.恃其俊才,骄矜自用。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穷鬼传 戴名世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

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被褐先生,其人,韩愈流也,乃不介而谒先生于家。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先生避席却行,大惊曰:“女来将奈何?”麾之去,曰:“子往矣!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覆视也。子往矣,无累我!无已,请从他人。”

穷鬼曰:“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凡吾所以从先生者,以不肯从他人故也。先生何弃我甚耶!敢请其罪。”

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余也。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于行;蒙尘垢,被讥刺,忧众口,则穷于辩;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剌谬,则穷于才;声势货利,不足以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穷鬼曰:“先生以是为余罪乎?是则然矣。然余之罪,顾有可者,而其功亦有不可没也。吾之所在,而万态皆避之,此先生之所以弃余也。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凡先生之所云云,固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也,其何伤乎?且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以故愈亦始疑而终安之。自吾游行天下久矣,无可者,数千年得韩愈,又千余年而得先生。以先生之道而向往,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则余之与先生,岂不厚哉!”

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一日,谓先生曰:“自余之先生也,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余亦悯焉。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皆以为功于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先生也。”则起,趋而去,不知所终。

【注】①戴名世:清初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文中被褐先生即指自己。②为文:指韩愈《送穷文》寓庄于谐,文中韩愈认为被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缠身。③剌谬:违背常情、事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百余年 阅:经历

B.然余之罪,顾有可者 矜:自夸

C.无可者 属:嘱托

D.余亦无敢久先生也。 溷:打扰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吾所以从先生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数千年得韩愈 信也,吾兄之盛德夭其嗣乎

C.以先生之道而向往,无一人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D.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势固足以余也B.不足以

C.入所厌之世D.何足以轻重先生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文章借助穷鬼与被褐先生的对话,抒写了作者的不平之意和愤世之情。

B.穷鬼虽穷,却不肯苟且附人,附于被褐先生,是因为九百余年才找到一个像韩愈这样的一个人。

C.被褐先生之所以要赶走穷鬼,是因为人一旦沾上穷鬼,就会穷于言、穷于行、穷于辩、穷于才、穷于交,时时困窘,事事困窘,于世不容。

D.穷鬼与被褐先生相处几十年,使得先生“召笑取侮,穷而无归”,不能容于天下,终无所用,因而穷鬼不敢久留,匆匆离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2)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

1.C(属:归属、跟随)

2.D(D.都解释为“只是,不过”。A.一表原因,一表凭借的手段;B.一为连词,“才”,一为转折,“但”“却”;C.曾:一为“竟然”,一为“曾经”。)

3.C(C项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其他项都为使动用法)

4.D(“终无所用”错,“颇得其功”、“毕致之矣”。)

5.(1)凡是你足以使我陷入穷困的,我不能全部例举到,只是举个大概罢了。”

(2)从此,被褐先生和他相处,总共几十年,穷困得不能忍受,然而颇得它的好处。

【参考译文】

穷鬼,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唐朝元和年中期,开始依附昌黎韩愈。韩愈和他住了很久,不堪忍受啊。写文章(《送穷文》)驱逐他,(他)不走,反而骂韩愈。韩愈死(后),(他)无所归依。流落人间,寻找像韩愈一样的人跟随,找不到。

经过九百多年,听说江淮之间有个被褐先生,这人是韩愈一类(的人物)。于是未经(任何)人介绍就到先生家拜见。说:“我是原来韩愈的家客,私下听说先生有很高的道义,愿意托身在(您的)门下,不敢说有什么可以报答先生(您的)。”先生离开座位倒退着走,大惊说:“你来这想要怎么样?”挥手让他离去,说:“您走吧!从前韩愈因为你的缘故,不被天下(人)所接受,召人笑话侮辱,贫穷而没有(一个好的)归宿,他的《送穷文》可以查看到。您走吧,不要连累我!不得已,请托身其他的吧。”

穷鬼说:“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假如有其他人可以跟随,早就跟随别人了。大凡我之所以要跟随先生的原因,是因为不愿意跟随其他的人。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敢问我有些什么罪过。”

先生说:“您用穷(字)做名字,它的情形必然足以使我穷啊。议论作文章,开口犯忌,在言语上就会穷;上下坎坷,前仰后翻,俯仰之间局促小心,左右为难,在(人世间的路途)行走上就困难;蒙受尘封和诟骂,被人讥讽,担心众人的议论,便在言论上穷于辩护;所做出的行为违常错乱,所追求的(理想)乖张错误,那么在才智方面就穷。名声势利和钱财,不足以让众人羡慕,直率孤傲愤懑,不能和世俗和谐,便在朋友交往游玩方面缺乏。抱着那些没有用的书,背负着放荡不羁的志气,带着空无一物的身体,进入所厌恶鄙薄的世间,那么在家是穷,在国(也)是穷。凡是你足以使我穷的,我不能全部数到,只是举个大概罢了。

穷鬼说:“先生把这当作我的罪吗?这的确是这样的。但我的罪,却有可以值得骄傲的,而且它的功劳也是不可埋没的啊。我所到之处,人间百态都躲避了,这就是先生之所以抛弃我的原因啊。然而区区小事,怎么足以左右先生你呢?而我可以使先生你放歌,让你哭泣;使你激动,让你愤懑;让先生您在无穷(的知识、真理海洋)之中(遨游)独来独往。凡是先生所说的,本来就是我可以效力于先生的啊,那怎么会是伤害呢?况且韩愈至今(声明)不朽的原因,就是我造就的啊。因为这个原因韩愈也是先是怀疑最后信服(我的啊)。自从我漫游天下这么久了,没有可以倚靠的人。几千年找到韩愈,又(过)一千多年找到先生。沿着先生的理想追求的,(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一个,只有我崇拜您而跟随您啊。那么我对先生您,难道不是很厚待吗!”

从此,被褐先生和他相处,总共几十年,穷困得不能忍受,然而颇得它的好处。一天,穷鬼对先生说:“自从我到先生这里,先生却不能被天下人所容纳,招来讥笑侮辱,穷困没有归所,只因为我的缘故,我也怜悯你啊。只是我所用来效力于先生的,我都认为对先生有益,如今已经全部完成了。先生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了,我也不敢长久打扰先生了。”就起身,匆匆离开,不知到哪里去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