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祔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祔,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 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祔: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 :迁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 )

A.年十七,于乡 举:举荐

B.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

C.偕同官具谏 疏:给皇帝奏章

D.亦不行 寝:废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一组是( )

A.居正闻怒 与赢不助五国也

B.正公见厚故耳 臣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据 谁为大王此计者

D.章累上,令张仪佯去秦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一组是( )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再辞不允,乃就道

4.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2)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3)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1.A(应解释为“中举”)

2.B(均为介词“因为”。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C项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动词“设计”“制定”。D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于是”。)

3.C(A项后句是记叙于慎行被推荐做内阁大臣之事。B项前句写于慎行淡泊内敛个性,后句只写于慎行提出建议。D项写当时人们对他的赞誉,辞职没被允许情况)

4.D(“停了他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

5.①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故事”“率”“直”“及”译对各得。) 

②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恳挚”“韪”译对各得) 

③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他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 “责”“要”“夺”,语句通顺得)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叉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诫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予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思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旨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霸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予;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农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 罔:陷害

B.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

C.谨庠序之教 库序:古代的学校

D.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王:王位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人之国也B.①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②季氏将有事颛臾 ②天下可运

C.①龟玉毁椟中,是谁之过与D.①刑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②家有老妪,尝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

B.孟子认为仁爱的国君规定人民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就足够了,不必对人民进行礼义上的教育:等到人民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才能树立君主的威严。

C.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D.齐宦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于禽兽,而没“有推恩”于百姓,他缺欠的是“仁术”,即没有爱护自己的百姓.其实他有能力去做,只不过他不去做罢了。因此对他来说,是“不为”,而非“不能”。

4.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②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D(王:统一天下。)

2.A(A于:对。B于:①到;②在C①在:②比。D①对;②在。)

3.B(B中君主“不必对人民进行礼义上的教育;等到人民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才能树立君主的威严’’错误。结合上文“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理解。)

4.(评分标准)

(1)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2)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忍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日:每天B.心一也。用心:专心

C.舆马者 假:借 D.而不舍 锲:雕刻

2.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B.虽有槁暴 C.君子生非异也D.知明而行无达矣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B.苟子劝学首先是劝人们学习文化知识。

C.苟子看来学习可以通过人的品得修养提高。

D.本文是从意义、方法、作用、态度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B       2.A       3.B

4.(1)君子广泛的学习每天反省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 )老师是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诏书,作为皇帝专用的公文文体,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封建社会,诏书的发布关系到军国大事、国计民生,也体现了封建皇权。汉代刘熙《释名·释典艺》说:“诏书。诏,照也。人暗不见事宜,则有所犯。以此示之,使昭然,知所有由也。”以同声相训,释“诏”为为“照”。唐代吕向《文选》注回:“诏,照也。天子出言,如日之照于天。”吕向引申刘熙说法,把“照”的主体明确为太阳,以“日”拟君主,更形象地说明了诏书既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又兼有教人事理、温暖人心的功能。

诏书从其定型到消亡,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兴亡,所以诏书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史的重要文献,在中国古代众多文体之中,具有相当独特的地住与价值。

作为皇帝专用的正式文书,诏书始于秦汉。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命为制,令为诏”。任昉《文章缘起》也明确地说“诏,起秦时”。而明代黄佐认为,“诏”字的原始意义就是用语言昭示他人。在汉以前,“诏”是人们日常通用之辞,到了汉代才成为天子的专用文体。黄佐的《六艺流别》以汉代为诏书文体的代表性时代,该书收录的诏书。全采自汉代而不及其他时代。

诏书既是从前代其他“王言”文体改名而成,它的渊源必然可以追溯到更远古的时代。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诏策奏章,则《书》发其源。”这是从宗经的角度,比较笼统地把《尚书》看成诏策奏章的渊源。《文心雕龙·诏策》认为诏书源出于轩辕唐虞之时,诏之名出自《周礼》“明君之诏”。吴曾祺《文体刍言》则认为周文王的《诏牧》、《诏太子发》是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他说:“周文王有《诏牧》、《诏太子发》二篇,诏之称权舆(即“起源”)于此。后世相传秦始皇始为诏,然其文不可得见。汉诏则存者多矣,其文词典雅,为历朝之所不及。亦其近古然也。”清末王兆芳的《文体通释》和近人薛风昌的《文体论》皆持类似观点。从《诏牧》产生的背景与内容来看,周文王《诏牧》是在遭受天荒时,要求官员鼓励农耕而发布的命令,类似于后代的劝农诏。《诏太子发》则是周文王对太子发的教育和训导。吴氏等人以之为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过,吴曾祺说:“后世相传秦始皇始为诏,然其文不可得见。”今检严可均《全秦文》卷一收录了秦始皇《诏丞相隗状王绾》和秦二世胡亥的《诏李斯冯去疾》,可以看作是秦代的诏书。《诏丞相隗状王绾》一文说:“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壹之。”虽然文字简短,但其内容是关于统一度量衡制度的诏书,十分重要。

《汉书》收录西汉诏书甚多。文体学家都认为,汉诏是诏书文体体制的典范。由于统一政权需要正规的公文运作,汉诏的写作与运用也趋于规范化。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诏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书的发布与军国大事、国计民生相关,也体现着封建皇权。

B.诏书作为公文文体为皇帝所专用,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C.诏书除具有无比的权威性外,还有教人事理、温暖人心的一面。

D.诏书有助于研究封建社会政治史,是古代众多文体中价值与地位最高的一种。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对“诏书”渊源解说的一项是

A.诏策奏章,则《书》发其源。

B.诏之名出自《周礼》“明君之诏”。

C.《诏牧》、《诏太子发》二篇,诏之称盖权舆于此。

D.汉诏则存者多矣,其文词典雅,为历朝之所不及。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的吕向发展了汉代刘熙的说法,对诏书的特性及功能做了更形象的说明。

B.明代黄佐认为,到了汉代诏书才成为天子的专用文体,典范的诏书全出自汉代。

C.清末王兆芳和近人薛凤昌认为周文王的《诏牧》、《诏太子发》是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

D.秦始皇的《诏丞相隗状王绾》、胡亥的《诏李斯冯去疾》表明诏书在秦代就已经出现了。

1.D(据原文,诏书在众多文体中“具有相当独特的地位与价值”,而非“价值与地位最高的一种”)

2.D(据原文,诏书起于秦汉,而“汉诏”不属于其渊源。另外,该句解说的是汉诏的特点)

3.B(“典范的诏书全出自汉代”非“黄佐认为”,也与“汉诏是诏书文体体制的典范”的说法不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陈奉,御马监奉御也。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命荆州店税,兼采兴国州矿洞丹砂及钱厂鼓铸事。率兼领数使,恣行威虐。每托巡历,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伺奉自武昌抵荆州,聚数千人噪涂,竟掷瓦石击之。奉走免,遂诬襄阳知府李商耕黄州知府赵文伟、荆州推官华钰、荆门知州高则异、黄州经历车任重等煽乱。帝逮钰、任重,而谪商耕等官。兴国州奸人漆有光,居民徐鼎等掘唐相李林甫妻杨氏墓,得黄金巨万。腾骧卫百户仇世亨奏之,帝命奉括进内库。奉因毒拷责偿,且悉发境内诸墓。巡按御史王立贤言所掘墓乃元吕文德妻,非林甫妻。奸人讦奏,语多不仇①,请罢不治,而停他处开掘。

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民变。南京吏部主事昊中明奏言:“奉吓诈官民,称千岁。党至直入民家,奸淫妇女,或掠入税监署中。王生之女、沈生之妻,皆被逼辱。以致士民公愤,万余人甘与奉同死,抚按三司护之数日,仅而得全。而巡抚支可大,曲为蒙蔽。天下祸乱,将何所底!”大学士沈一贯亦言:“陈奉入楚,始而武昌一变,继之汉口、黄州、襄阳、武昌、宝庆、德安、湘潭等处,变经十起,几成大乱。立乞撤回,收楚民之心。”帝皆置不问。

奉复使人开谷城矿,不获,胁其库金,为县所逐。武昌兵备佥事冯应京劾奉十大罪,奉随诬奏,降应京杂职。奉又开枣阳矿,知县王之翰以显陵近,执不可。奉劾之翰及襄阳通判邸宅、推官何栋如,缇骑逮讯,并追逮应京。应京素有惠政,民号哭送之。奉又榜列应京罪状于衢。民切齿恨,复相聚围奉署,誓必杀奉。奉逃匿楚王府,众乃投奉党耿文登等十六人于江,以巡抚可大护奉,焚其辕门。事闻,一贯及给事中姚文蔚等请撤奉,不报。而御马监监丞李道方督理湖口船税,亦奏奉水阻商舟,陆截贩贾,征三解一,病国剥民。帝始召奉归,而用一贯请,革可大职。奉在湖广二年,惨毒备至。及去,金宝财物巨万计。可大惧为民所掠,多与徒卫,导之出疆,楚民无不毒恨者。奉至京师,给事中陈维春、郭如星复极言罪。帝不怿,降二人杂职。三十二年始释应京归,之翰卒痰死。

注释:①语多不仇:仇,同“逑”。匹配,符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荆州店税 征:征收,征集

B.居民徐鼎等掘唐相李林甫妻杨氏墓 讦:反问

C.奉吓诈官民,称千岁 僭:超越本分

D.奉在湖广二年,惨毒至 备:细致,周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聚数千入噪其身也,则耻师焉

B.帝逮钰、任重,而谪商耕等官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

C.党至直人民家,奸淫妇女 给事中陈维春、郭如星复极言

D.立乞撤回.收楚民之心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陈奉“恣行威虐”的一组是

①每托巡历,鞭笞官吏,剽劫行旅

②商民恨刺骨……竞掷瓦石击之

③奉因毒拷责偿,且悉发境内诸墓

④其党至直人民家,奸淫妇女,或掠入税监署中

⑤奉劾……并追逮应京

⑥以巡抚可大护奉,焚其辕门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奉为御马监的奉御,曾受神宗之命征收荆州的店税,并兼管兴国州矿洞丹砂采集及钱厂铸钱之事,胡作非为,老百姓非常痛恨他。

B.兴国州奸人漆有光,告发居民徐鼎等人挖掘李林甫之妻杨氏的坟墓,陈奉奉皇帝之命拷掠百姓,责令他们补偿黄金,并将境内坟墓全都挖掘。

C.武昌发生民变,其原因为陈奉威吓诈骗官民,其党羽甚至直接闯进百姓家中,奸淫妇女,或者将妇女抢掠到税监官署之中。

D.陈奉弹劾王之翰、何栋如等,并派缇骑将其逮捕审讯;还追纠逮捕冯应京,并将其罪状张榜公布于大街上。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兼领数使,恣行威虐。每托巡历,鞭笞官吏,剽劫行旅

(2)可大惧为民所掠,多与徒卫,导之出疆,楚民无不毒恨者

1.B(讦,攻击别人短处,告发)

2.C(A中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对,对于”。B中第一个“为”是介词“为了,因为”;第二个“为”是动词“算作”“算是”。C第一个“其”均指代“陈奉”;D中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

3.A(②述说商民对陈奉恨之入骨的表现,也是侧面表现其“恣行威虐”;③是说陈奉党徒胡作非为,奸淫妇女;⑥是说老百姓因巡抚支可大袒护陈奉,放火焚烧其官衙)

4.B(“陈奉奉皇帝之命拷掠百姓”错,据原文“拷掠百姓”非皇帝之命)

5.(1)陈奉身兼几种官职,胡作非为,仗势虐害百姓。往往借口巡历,(任意)处罚官吏,抢劫行旅。

(评分中注意“兼领”“使”“恣行”“托”“剽劫”等词的翻译,其中“领”与“兼”为同义复用,“剽劫”也为同义复用,意为“抢劫,劫持”)

(2)支可大害怕(陈奉)被百姓截走,(于是)就增加给他护卫的人员,并引导他逃出湖广地界,湖广百姓对他们无不恨之入骨。

(评分中注意“多”“与”“导”‘毒恨”等词的翻译及“为……所……”这一特殊句式)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奉是御马监的奉御。万历二十七年二月,神宗命他征收荆州店铺之税,兼管采办兴国州矿洞的丹砂以及钱厂铸钱之事。陈奉身兼几种官职,胡作非为,仗势残害百姓。往往借口巡视各地,(任意)处罚官吏,抢劫旅客。商民对他恨之入骨,等到陈奉从武昌抵达荆州,聚众数千人在途中鼓噪,争着抛掷瓦石击打陈奉等人。陈奉逃跑才得以幸免。他于是诬告襄阳知府李商耕、黄州知府赵文伟、荆州推官华钰、荆门知州高则异、黄州经历丰任重等煽动动乱。神宗为此命令逮捕华钰、车任重入狱,并且将李商耕等贬谪。兴国州奸邪之人漆有光,告发居民徐鼎等人发掘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妻杨氏的坟墓,从墓中得到黄金以巨万计。腾骧卫百户仇世亨上奏了此事,神宗命令陈奉将这些黄金收入内府。陈奉借此滥施毒刑,拷掠百姓,责令百姓补偿黄金,并且将州境内的坟墓全都挖掘。巡按御史王立贤上书说,把挖掘的坟墓是是元朝人昌文德妻子的坟墓。并非李林甫之妻的坟墓,奸邪之人告发的奏言,所说大都不能符合,请求停止不再追究,并且停止在各处的挖掘。

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发生民变。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奏道:“陈奉威吓诈骗官民,犯上自称千岁。他的党羽甚至直接闯进百姓家中,奸淫妇女,或者将妇女抢掠到税监署之中。王生的女儿,沈生的妻子,都被他们逼辱。因此导致读书人及老百姓的愤怒,有万余人甘愿与陈奉同归于尽,巡抚、巡按和地方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掩护了他好几天,才仅使他得以保全性命。但是巡抚支可大曲意为他辩解,蒙蔽朝廷。如此。则天下的祸乱,将何时是尽头!”大学士沈一贯也上疏说:“陈奉入楚地,开始便有武昌一次民变,随后汉口、黄州、襄阳、武昌、宝庆、德安、湘潭等处,民变发生十起,几乎酿成大乱。请立即将陈奉撤回,以此收拢湖广百姓之心。”神宗对此全都置之不理。

陈奉又派人开掘谷城的矿山,未有所获,勒索官府库金,被县内百姓驱逐。武昌兵备佥事冯应京弹劾陈奉,列举其十大罪状,陈奉随后诬陷上奏,结果将冯应京降为杂职。陈奉又开掘枣阳矿山,知县王之翰因其地靠近显陵,坚持不同意开矿。陈奉弹劾王之翰和襄阳通判邸宅、推官何栋如,(朝廷)派缇骑将他们逮捕审讯,并且追纠前事逮捕了冯应京。冯应京一向对百姓多有惠政。老百姓都哭着相送。陈奉又在大街上公开张榜列举冯应京的罪状。百姓对此切齿痛恨,又相互聚集包围了陈奉的官署,发誓一定要杀死陈奉。陈奉逃避躲藏到楚王府,众人于是将陈奉的党羽耿文登等十六人投入江中。因巡抚支可大竭力维护陈奉,百姓们就焚烧了巡抚的辕门。事情报知朝廷,沈一贯和给事中姚文蔚等请示撤陈奉的职,神宗不予回答。当时御马监监丞李道方督办湖口的船税,也上奏说陈奉在水路上拦阻行商的船,在陆路上拦藏商贩,征收三成只有一成解送上缴,祸国殃民。神宗这时才召回陈奉,又听从沈一贯的奏请,革去支可大的职务。陈奉在湖广两年,残害茶毒祸害商民无所不用其极。等到他离去时,搜刮的金银财宝多达万计。支可大害怕陈奉及财宝被百姓劫走,就增派了警卫人员,并引导陈奉等逃出湖广地界,湖广百姓对他们没有不深切痛恨的。陈奉回到京师后,给事中陈维春、郭如星再次上奏,竭力陈述其罪行。神宗很不高兴,将二人降为闲杂职务。直到万历三十二年才释放了冯应京,王之翰则最终病死在狱中。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师不必贤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 B:巫医乐师百工人 蚓无爪牙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D:盘盘,困困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皆通习之 流传 B:金就砺则 锋利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夫樵夫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物

下列句式相同的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戍卒叫,函谷举。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D:其势弱于秦。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翻译: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C: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翻译:从骊山向北建造,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翻译:等到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加速了祸患的发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滢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除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选自《明史·况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谓太守,易欺 暗:愚昧B.锄豪强,良善 植:培植,帮助

C.或为匿名书亮 毁:诋毁D.钟尝丁母 忧:忧愁

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况钟“刚正”品格的一组是( )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③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④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⑤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⑥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③⑥ B.②③⑤C.②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予官职,后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经人举荐做了苏州知府。

B.来到苏州后,况钟因不了解具体情况,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慢慢地官吏也都能依法行事。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任满时,当地百姓都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泣,请求为他立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2)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3)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1.D(忧:丧事)

2.C(①表现况钟的聪慧;⑤非况钟所为)

3.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中,况钟是假装不知,后来是严惩了那些贪虐慵懦的官员,才使吏治得到了很好的整顿。)

4.(1)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译: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翻译时要注意的词有:  “擢”,升任,提拔;“遣”,派遣。派送。)

(2)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译: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翻译时要注意的词有:“重”,重视;“礼”,以礼相待,礼敬;“见”,表被动。)

(3)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译:不曾因为旧交情而有所请托,人们都认为他们两人是贤德之人。(翻译时要注意的词有:“缘”,因为:“干”,求:“贤”,意动用法。)

附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滢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求利,是号称最难治之地。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牍。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愚昧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罢斥,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除免烦荷之征,定立教民条文,事情有不便于民的,即上书朝廷讲明。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和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帮助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以前,太监奉使织造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况钟到任后,都敛迹不敢再放肆。虽然是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作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这是想借此报答您。”平思忠家向来贫寒,从来不靠旧交情而有所请托,人们都认为他们两人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