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厚赋天下,不爱其费 爱护B.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 牢狱
C.榜掠千余,不胜痛 拷打D.逮秦之地狭隘 及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以忠死,宜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C.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D.幸二世之寤而赦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竟不顾后果杀死亲兄弟自封为皇,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其治必不长久。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书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悟醒察并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切地以实情对答,他自恃口才好,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验证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2)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1.C(A“爱”,吝惜。B“狱”,案件。D“逮”,及,至。)
2.A因为,介词;后者选自《岳阳楼记》。(B表转折,连词/表顺接,连词;选自《逍遥游》。 C这样,代词/他们,代词;选自《出师表》。D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选自《赤壁赋》。)
3.D李斯屈打成招,最终未获二世的欢心。
4.(1)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
(2)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认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参考译文】
赵高查办李斯。李斯被拘捕捆绑,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能替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诚吗!然而却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忠诚的对象错了。现在我的才智比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夏桀、商纣和夫差,我因尽忠而被杀,死得其所了。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乱吗!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大凡古代圣明的君王,饮食有节制,车马器用有规定的数量,宫殿居室都有限制,颁布命令、治办事情,增加费用却无益于百姓利益的,一律禁止,所以才能够长治久安。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有悖于常理的残暴手段,不顾及这样做会有什么罪孽;__杀戮忠臣,也不考虑这样会有什么灾殃;大规模修筑宫殿,加重天下百姓的赋税,不吝惜钱财:这三件事做了之后,天下百姓不听从他。现在天下已有一半人__了,但二世心中还未醒悟,却让赵高辅助,我一定会看到敌人攻进咸阳,麋鹿在朝廷上游荡。”
这时二世派赵高审理丞相李斯的案件,要定他的罪。赵高审讯李斯,拷打了他一千多杖,李斯忍受部了,冤屈地招供了。李斯不想死的原因,是他自认为对秦国有大功,又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也希望二世能醒悟并赦免他。李斯于是在监狱中上书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时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超过千里,士兵才几十万。我竭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奉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同时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教化民众,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尊重功臣,给与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因此终于胁持住韩国,削弱了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了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君,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但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道路,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以顺遂皇上赢得民心的意愿,使百姓都拥戴皇上,至死不忘皇上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做臣子的,所犯的罪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上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奏书呈上之后,赵高让狱吏丢在一边不上报,说:“囚犯岂能上书!”
赵高派十多个门客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前往审问李斯。李斯改为以实情对答,赵高就让人再严刑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赵高把判决书呈给皇上,二世很高兴地说:“没有赵君,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在咸阳街市腰斩。李斯与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出狱时,回头对儿子说:“我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难道还可以吗?”于是父子二人相对而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1、2题。
景 公 走 狗 死 公 令 外 共 之 棺 内 给 之 祭 晏 子 闻 之 谏 公 曰 亦 细 物 也 特 以 与 左 右 为 笑 耳
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1.用斜线(/)给第一段句子断句。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
1
景 公 走 狗 死/ 公 令 外 共 之 棺/ 内 给 之 祭/ 晏 子 闻 之/ 谏/ 公 曰/ 亦 细 物 也/ 特 以 与 左 右 为 笑 耳
2.见参考译文
景公的宠物狗死了,景公下令给狗做棺材,还给狗进行了祭祀。晏子进谏说不能这样,景公说:“这小把戏,只是给大家开个玩笑罢了。”晏子说:“大王这样就不对了!收了很高的赋税不用于民,挥霍钱财只为左右一笑忽略百姓的忧愁,而在意左右的玩笑,那么国家也没有希望了。现在孤儿老人挨冻受饿,而死狗有祭祀,不体恤鳏夫寡妇,死狗却有棺材,行为做法都像这样,百姓知道了,必怨恨您啊,诸侯知道了,必轻视我国。百姓积聚怨恨,而诸侯心中分量变轻,而你把这当成小把戏,你好好想想吧。”景公说:“对啊”。立即让厨师把狗做成菜,宴会百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芒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构,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本文选自《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 通史,鲁迅誉其为“ ,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会其怒: (2)相去四十里:
(3)度我至军中: (4)沛公不胜杯杓:
3.下列与“间至军中”的“间”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B.素善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活之D.吾得兄事之
4.下列句子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持自璧一双,欲献项王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沛公安在D.吾属今为之虏矣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划线句子。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纪传体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1)恰逢、正逢:(2)距离:(3)估计、揣测;(4)经得位、承受。
3.D
4.C
5.(1)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砧扳,我们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2)小子不值得和(他)商讨大事,夺取项于天下的人一定沛公,我们将要被他俘虏了!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真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而闻者彰 (2)木真中绳
(3)而绝江河 (4)非利足也
2.荀子认为一个人往求学过程中只有摆正“学”与“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文中表现这一观点性的句子是: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从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丁物”。
B.《劝学》节选文段着重论述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可以增长能力。
C.苟子这里所说的“善假于物”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完全相同的。
D.“小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5.本文运刚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别举例阐述。
1.(1)清楚,明白(2)符合(3)横波(4)快捷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所以(因此)木材照着墨线砍削就会变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之后就会变得锋利。
4.C
5.比喻和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如: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对比论证如:锲而舍之与不舍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与蟹对比:蚂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举例说明时,应作简要的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後,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醳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後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B.女为说己者容 容:打扮
C.忠臣有死名之义 名:名节D.及智伯伐赵襄子 伐:征伐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皆白农冠以送之
B.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D.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②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入厕所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B.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C.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D.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5.文言文中划线句子标上标点:
臣 闻 明 主 不 掩 人 之 美 而 忠 臣 有 死 名 之 义 前 君 已 宽 赦 臣 天 下 莫 不 称 君 之 贤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2)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1.A 2.A 3.B 4.B
5.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6.(1)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而死。
(2)我可以剑黄泉下报答智伯了
豫让是晋国人,过去曾经侍事范氏和中行氏,却没有名气。离开他们以后去侍事智伯,智伯非常尊敬宠爱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赵襄子和韩、魏舍谋灭掉了智伯,然后瓜分了他的土地·豫让逃到了山中,说:“唉,志士应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子应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智伯,那么我的灵魂也不会惭愧了。”于是就改变姓名扮为囚犯,进入宫中清扫厕所,暗藏匕首,憩这样来刺杀襄子·襄子上厕所,心中悸动,便抓住并审问清扫厕所的囚犯,原来是豫让,豫让暗藏兵器,说:“想要替智伯报仇!”裹子的手下想杀他。襄子说:“他是一个忠义之人,我小心躲避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后没有后代,可他的臣子想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终释放并让他离去。
过了不久,豫让又以漆涂身使身体生疠,吃炭使自己声音嘶哑.让自己的相貌不被人认出,到集市上行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走路时遇见了匀己的朋友,他的朋友认出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是我啊。”他的朋友对他哭着说:“凭着你的才能,托身侍奉襄子,寰子一定能亲近宠爱你。宠幸你,你就干你想做的.难道会不容易吗?你何必竞摧残身体损伤面貌,想这样找襄子报仇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托身侍奉别人,再想杀死他,这是怀有二心来臣事主人啊。再说我所做的本来就是极难之事啊!然而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借它来让天下那些身为人臣却怀有二心的人羞愧啊。”
分手以后不久,襄子出行的时候,豫让埋伏在襄子经过的桥下面。襄子到了桥上,马惊了,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派人去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也曾臣事过范、中行氏吗?智伯全都灭掉了他们,可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臣事智伯。智伯也已经死了,而你为什么惟独为他如此深切地报仇呢?”豫让说:“我臣事范、中行氏,他们都像一般人那样的对待我,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样地去对待他们。而智伯像因士那样地对待我,所以我也像国士那样地去对待他。”襄子喟然长叹哭泣着说:“唉,豫让!你为智伯报仇,忠义的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做这样的打算,我不会再放过你了。”让士兵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明智的君主不会遮蔽别人的美德,而忠臣有为名节去死的品德。前面你已经宽恕了我,天下的人没有不称赞你的贤德的。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服罪接受惩罚的,然而我只想请您脱下衣服来,刺击你的衣服,这样来表达为智伯报仇的心意,就是死了我也不会遗憾。这不是我所敢奢望的,只是对你说出我的心里话吧!”于是襄子深深地被他的忠义所感动,就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剑多次跳起来刺击衣服,说:“我可以到黄泉下报答智伯了!”就用剑自杀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言思无所不至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蟠委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攘却搴旗执聝,搴取也取敌之旍旗职截耳也以效获也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漭瀁广大之类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兵凶事故白冠服也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熏香莸臭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敷布也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言无逾越沟池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广平曰原泽无水曰薮也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①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兵 兵:兵器
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类异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元不在也?
B.则由无所施其勇 吾其还也
C.子路抗手而对曰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夫子何选焉 盘盘焉, 囷囷焉,蜂房水涡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B.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阐释战争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C.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D.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待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5.在农山之上,子路、子贡和颜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评价。(200字左右)
1.D 2.A 3.B 4.B
5.要点:①能准确把握某一人物之“志”;②有观点且观点正确,见解深刻、独到得2分;③(能做出评价,言之成理;④语言通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奇情郁然,玄对山水,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已而游黄山、白岳、九华、匡庐;入闽,登武夷,泛九鲤湖;入楚,谒玄岳;北游齐、鲁、燕、冀、嵩、雒;上华山,下青柯坪,心动趣归,则其母正属疾,啮指相望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登罗浮,谒曹溪,往复万里,如步武耳。从野人采药,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厄塞。泛洞庭,上衡岳,穷七十二峰。北抵岷山,极于松潘。又南过大渡河,复寻金沙江,贵竹、滇南之观亦几尽矣。由鸡足而西,出玉门关数千里,至昆仑山,去中夏三万四千三百里。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丽江木太守偫糇粮,具笋舆以归。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梧下先生①曰:“昔柳公权记三峰事,有王玄冲者,访南坡僧义海,约登莲花峰。海谓之曰:‘兹山削成,自非驭风凭云,无有去理。’玄冲曰:‘贤人勿谓天不可登,但虑无其志尔。’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殆庶几乎?”
(节选自钱谦益《徐霞客传》)
【注释】梧下先生:作者自称。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秋冬觐省,以为常 觐:拜见。
B.心动趣归 趣:赶快。
C.贵竹、滇南之观亦几尽矣 观:游览。
D.丽江木太守偫糇粮 偫:储备。
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徐霞客“旅行考察途中的艰辛”的一项是 ( )
①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 ②凌绝壁,冒丛箐
③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 ④往复万里,如步武耳
⑤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 ⑥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
A.②⑤⑥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霞客从小想象力就特别丰富,十分喜欢山水。没有出门远游之前,他就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
B.徐霞客平常也未曾写过什么文章,但出游的时候,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用笔写出所见所感。文章既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又好像是高手画出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C.徐霞客事母至孝,最初的出游,还是在母亲的催促下完成的。即便如此,他在外行走,心中仍时常牵挂母亲。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才放纵心志游览远方,足迹几乎遍及华夏大地的山山水水。
D.徐霞客临死时,认为张骞、玄奘和耶律楚材因为胸无大志只是奉命行事,所到之处和所作的贡献反而不如自己这样一个平常百姓,因而觉得自己死无遗憾。本文作者也用王玄冲的故事认同了这一观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
译文:
(2)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殆庶几乎?
译文:
1.C.(观:景象)
2.A.(①是表明徐霞客对东南山水的熟悉;④是说明徐霞客的行走能力)
3.D.(张骞、玄奘和耶律楚材并不是胸无大志,徐霞客也不认为自己比他们强,而是觉得可以和他们三人并驾齐驱)
4.(1)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山川壮美,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采分点:道、时、搜讨)
(2)徐霞客不要拿张骞等人自命,拿王玄冲来比拟,大概差不多吧!(采分点:以、殆、庶几)
【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种田侍奉老母亲。30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出游。每年的夏、春、秋三季出游,冬天冷的时候,拜望长辈,把这当作常例。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只带着一个奴仆,有时是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山川壮美,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不久游览了黄山、白岳、九华山、庐山;到了福建,爬了武夷山,泛舟九鲤湖;到了湖北,拜谒了武当山;向北游览了齐鲁、燕冀、嵩山、洛水;登上了华山,下山经过青柯坪,心中惊动想着回家,回家后发现他母亲正生着大病,咬着手指盼望着他呢。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跟从山中的百姓采药,住在山洞里面,八天没有吃到熟东西,才到达峨眉山下。一个人带着炊具,寻访了塞外的常山,走遍了北方险要的关塞。泛舟洞庭湖,上了衡山,登遍七十二座山峰。北面抵达岷山,最远到了松潘。又向南过了大渡河,再次寻觅金沙江,贵州、云南等地好看的地方几乎都看遍了。由鸡足山向西,出玉门关好几千里,到达昆仑山,离开中原地区有三万四千三百里。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丽江府的木太守为他准备好干粮和竹轿,他才得以回来。(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元朝耶律楚材奉皇上的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与前面三人合而为四,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为:从前柳公权记载华山三峰的事,说有个叫王玄冲的人,探访南坡僧人义海,相约攀登莲花峰。义海曾对他说:“这座山像削成的一样,若不是能乘风驾云,没有登上去的道理。”王玄冲说:“您不要说什么不可登天,不过是心中没有那种志向罢了。”徐霞客不要拿张骞等人自命,拿王玄冲来比拟,大概差不多吧!
【注释】
[1]塍:田地划分的单位。[2]玄:远,深远。[3]三时:指春、夏、秋三季。[4]襥被:用包袱包裹衣被。[5]扳援:抓着东西往上爬。[6]匡庐:即庐山。[7]九鲤湖:在福建仙游县东北,相传有何姓兄弟九人炼丹于此,后各骑一鲤仙去,故称。[8]玄岳:武当山之别名。[9]青柯坪:在华山谷口内约十公里处。[10]啮指:《搜神记》载,曾子从仲尼在楚万里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后用以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渴念。[11]布武:指距离很近。[12]九边:明代北方的九处要镇,即包括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13]鸡足:山名,在云南宾川西北。[10]贵竹:即贵筑,县名,其地今入贵阳市。[14]木太守:明云南丽江府知府。洪武十六年,以木德为知府。木德从征有功,子孙世袭此职。偫(zhì志)储备。糇(hóu猴)粮:干粮。[12]张骞:汉武帝时人,封博望侯,首先为汉沟通西域诸国。凿空:开通道路。[13]耶律楚材:字晋卿,辽皇族,初仕金,后为元重臣,曾随元太祖出征西域。[14]筇:竹杖。[15]柳公权:字诚悬,唐著名书法家。三峰:指莲花峰、落雁峰、朝阳峰。其记王玄冲登莲花峰事,见《小说旧闻记》,载涵芬楼本《说郛》卷四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蛇人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日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蛇人爱之异于他蛇。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怏怏遂行。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①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日:“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蛇人又饲之,乃食。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炫技四方,获利无算。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蛇人挥曰:“去之!世无百年不散之筵。从此隐身大谷,必且为神龙,笥中何可以久居也?”蛇乃去。蛇人目送之。已而复返,挥之不去,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竞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后得一头亦颇驯,然终不如小青良。而小青粗于儿臂矣。
先是二青在山中,樵人多见之。又数年,长数尺,围如碗,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下担呼日:“二青,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觉其意殊不恶,但躯巨重,不胜其绕,仆地呼祷,乃释之。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日:“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大者前,小者后,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②。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丛薪错楚:错杂堆集的柴草。②从谏也如转圜(yuán圆):意思是听从规劝像转动圆物那样容易。圜,通“圆”,圆的物体。
1.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明启笥,二青亦渺 启:打开
B.卧则笥为之满,遂决玄之 决:通“诀”。
C.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 暴:突然
D.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 引:领着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我以汝为逝矣 臣以养无主,辞不赴命
B.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此亡秦之续耳
C.蛇人又饲之,乃食 乃令张良留谢
D.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 秦王还柱而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耍蛇人同二青感情深厚的一组是 ( )
①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 ②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
③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④既玄,顷之复米,蜿蜒笥外
⑤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 ⑥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个靠耍蛇卖艺为生的人,自己特别喜爱的一条叫二青的蛇不见了,正悲痛欲绝的时候,二青自己回来了,还给他带同了意外的惊喜。
B.对耍蛇人来说,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为最好,太大则太重,不便于耍弄,但因为耍蛇人对二青特别喜爱,等它长剑二尺多以后,才放回大自然
C.耍蛇人在野外行走,二青猛地爬出来,耍蛇人吓到没命奔跑,二青很快认出了主人,停止了追赶。这时耍蛇人也认出了二青,放下担子,叫它的名字。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动物的蛇都知道感念主人,所以作为人,更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以怨报德。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丛薪错楚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
(2)因而行旅相成,罔敢出其途。
(3)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1.B(决:决意。)
2.D(D项,而:连词,表修饰关系。A项,以:动词,认为/介词,因。B项,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乃:副词,才/副词,就。)
3.A(②是说小青,④⑤是说二青和小青感情深厚)
4.C(是主人先认出了二青,叫了它的名字后,一青才认出了他。)
5.(1)(蛇人)听到柴草堆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二青回来了。(关键词:趾、愕、顾、则)
(2)因此,过往行人旅客相互告诫,无人敢走(二青常出没的)那条路。(关键词:渐、戒、罔)
( 3)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关键词语:且<前>、焉、斯)
【参考译文】
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因此,耍蛇人喜爱它不同于其它蛇。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厘山寺中。天亮后,他打开箱笼一看,发现二青也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草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要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因为这个缘故,希望它自动回来。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老高了,蛇人也已经绝望了,就没精打彩地走了。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自家的二青爬过来了。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耍蛇人再次给小蛇喂食,小蛇才吃。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屈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他带着它们四处奔走卖艺,获利不少。
一般对耍蛇人刷蛇,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这样又过去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耍蛇人对二青挥挥手,说:“你去吧!世上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你从此隐身大山谷中,来日必然能成为神龙。这个小笼子你怎么可以久居呢?’’二青才走了。耍蛇人目送着它离去。过了一会儿,二青又返回来,耍蛇人赶它也不走,只见它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耍蛇人突然醒悟说:“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笼里躺下。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后来,他虽觅到一条小蛇,它也比较驯服,但始终不如小青好。这时,小青已长得比小孩子手臂都粗了。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打柴的人经常看到它。过了几年后,二青长到数尺长,身围有碗口粗。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旅客互相告诫,不敢走二青所在的那条路。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而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但他观察它的煞,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二青,二青!”大蛇顿时停住了。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跳起身来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耍蛇人意识到二青并没有恶意,只是它的躯体太重,他已经受不起它的缠绕,就扑倒在地上求它松开,于是二青也就放开了他。它转而用头触箱笼。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二青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又对二青说:‘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我再嘱咐你一句话:“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到天神的谴责。”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突然,它们扬起头,二青在前,小青在后,往山中爬去。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间分开。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
异史氏日:“蛇,蠢蠢的一个动物罢了,但有眷恋故人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几十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乏下了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雿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①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注:①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
1.对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比……年轻,年龄小
B.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供奉
C.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 遗漏
D.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教给,传给
2.下列有关的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士大夫请于当道
D.斯不自见之患也 子孙视之不甚惜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B.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
C.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
D.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中批评了当时“文人相轻”陋习和“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尊古卑今和贵闻贱见的思想倾向,提出了作家的品德与文学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B.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并提出了“四科”的不同风格特点。这是当时在对文体风格特征的艺术把握上,所作的最准确的理论概括。其中,“诗赋欲丽”一句,把文学作品从文史哲不分的传统中独立出来了,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标志着鲁迅所说的“文学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
C.“气”的概念虽不是曹丕首先提出,但却是曹丕把“文以气为主”这一概念首先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上。
D.在此之前,文学被认为是“雕虫篆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曹丕却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充分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与作用。
5.翻译文中有关划线的语句。
(1)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1.A、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轻视
2.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都是“因为”,介词。
3.D、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幽居、幽禁
4.A、文中批评了当时“文人相轻”陋习和“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尊古卑今和贵闻贱见的思想倾向,提出了作家的才能与文学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5.(1)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
(2)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参考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然而在其他的文章方面,却不能与此相称。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几种体裁的文章)是当今特出的。应旸(文章)平和但(气势)不够雄壮,刘桢(文章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可以归入)扬雄、班固一流的。
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技巧上精巧或笨拙本来就有所不同。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
如此,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颜渊死时,作为先生,孔子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结合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孔子如此悲恸的原因有哪些?
(2)上述材料中,你认为,作为一个优秀儒生,颜渊哪一点最为可贵?为什么?
(1)颜渊能够安贫乐道,坚守理想;颜渊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和孔子非常一致,“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中显示了儒家通权达变及相时变通的思想;颜渊对学问和礼乐的尊崇,对先生的尊敬;颜渊“欲罢不能”“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中充分体现了他谦虚好学,善于自省,待人宽容,涵养难得,善于改错,完善自己,是难得的很有潜力的儒者。
(2)自选上述文字中颜渊具有的一点,简单回答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