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竞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
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
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达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六年,拜御史中丞。 拜:拜见
B.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 用事:掌权
C.忽辛遂伏辜。 辜:罪
D.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识:作标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雄飞乃先自降一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 徐公何能及君也?
C.然臣未尝敢轻用 然则何时而乐耶
D.卢世荣以言利进用 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的一组是( )
① 搜挟蠹弊,悉除之 ② 张雄飞真公辅器
③ 惟公独否 ④ 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⑤ 决壅滞,黜奸贪 ⑥ 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辩白。
5.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1.A(“拜”,担任)
2.B(B均为副词,怎么。A项均为副词,前者“就”;后者为“竟然”。C项前者为连词,“但”;后者为代词,“(既然)这样”。D项前为介词“因、凭”;后为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3.C(①直接表现其才能;②为罗英的话,为间接说明其才能;⑧为忽辛的话,为间接表现其清廉;④直接表现其清廉;⑤直接表现其才能;⑥间接表现其才能。)
4.D(复查的人是伯颜,不是温迪罕和丞相安童。)
5.①所以,赦免的行为,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多次赦免犯人!
②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
附文言译文: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向世祖推荐他,世祖召见他,他陈述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他调查揭发各种弊端,全部清除它们。帝问处士罗英,谁是可重用的人,罗英回答说:“张雄飞真正才是能辅助您的人才。”帝认为罗英的话是对的,令驿吏接雄飞来。
十六年,任命张雄飞为御史中丞,管理御史台的事务。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检查江淮一带的事务,担心不被张雄飞所容纳,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还没去,阿合马死了,朝中大臣都因犯罪离职。世祖任命张雄飞担任参知政事。阿合马专权的时间很久,他卖官枉法,朝中秩序很乱,张雄飞就首先自降官阶一级,于是那些侥幸不按规定提拔的人都降级。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一起审问,忽辛一个个地指着审问的官员说:“你曾经收受了我家的钱物,怎么能审问我!”张雄飞说:“我曾接受过你家的钱物没有?”忽辛说:“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张雄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可以审问你了。”忽辛于是认罪。二十一年春,世祖和大臣们讨论要大赦天下,张雄飞规劝说:“古人说:没有赦免罪犯的国家,它的刑法一定是公平的。所以,赦免的行为,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多次赦免犯人!”世祖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告诉雄飞说:“多次打猎之后才能发现善于射箭的人,集中各种想法(意见)之后才能听到好的意见,你的话是正确的。我现在听从你的建议。”于是下发只给犯罪的人减轻刑法的诏书。
张雄飞为官刚直廉洁谨慎,始终不改他的节操。曾经在中书省办理公务时,世祖派使者急速叫他,在便殿见他,对张雄飞说:“像你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说是真正廉洁的人了。听说你非常贫困,现在我特意赏你白银二千五百两、钱二千五百贯。”张雄飞拜谢,即将出去时,世祖又下令再赏赐黄金五十两和金酒器。张雄飞接受了世祖的赏赐,封存做上记号,收藏在家中。后来,阿合马的同党因张雄飞被停职,到中书省请求追回世祖赏赐给他的财物,裕宗在东宫听说这件事,命令参政温迪罕告诉丞相安童说:“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塔即古阿散请求检查核实张雄飞过去在中书省任上的财务,重新起用阿合马的余党,最终假借皇帝的命令追查并没收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塔即古阿散等人不久因犯罪被杀,世祖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可能有误,命令亲近的大臣伯颜复查。中书省左丞耶律老哥劝张雄飞到伯颜那里为自己讲明情况,张雄飞说:“皇帝因为我廉洁,所以才赏赐我,但是,我没敢随便使用这些东西并封存做好标记来等待的原因,正是料到有今天,又何必自己去说呢?”
二十一年,卢世荣因善于阿谀被重用,张雄飞和许多官员同时被罢免。
二十三年,起用担任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判决疑案,清除奸恶贪婪之人,清廉的风俗盛行。死在官任上。
将下列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选自《六国论》)
②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赵)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选自《史记•信陵君窃救赵》)
①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但却最后灭亡,这是用兵的效果。等到太子丹采用荆轲(刺杀秦王)作为计策,才招来了祸患。
②平原君使者连续不断地来到魏国,责备魏公子说:“我赵胜自愿依附魏国结为姻亲,就是因为公子拥有高尚的情义,能热心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如今邯郸(或“赵国”)很快就要投降秦国了,可是魏国的救兵不到,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彦博幼聪悟,有口辩,涉猎书记。初,其父友薛道衡、李纲常见彦博兄弟三人,咸叹异曰:“皆卿相才也。” 时高丽遣使贡方物,高祖谓群臣曰:“名实之间,理须相副。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但据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可即为诏,述朕此怀也。”彦博进曰:“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高祖乃止。
其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长史。与虏战于太谷,军败,彦博没于虏庭。突厥以其近臣,苦问以国家虚实及兵马多少,彦博固不肯言。颉利怒,迁于阴山苦塞之地。太宗即位,突厥送款,始征彦博还朝。
彦博善于宣吐,每奉使入朝,诏问四方风俗,承受纶言,有若成诵。声韵高朗,响溢殿庭,进止雍容,观者拭目。四年,迁中书令,进爵虞国公。高祖常宴朝臣,诏太宗谕旨,既而顾谓近臣曰:“何如温彦博?”其见重如此。
初,突厥之降也,诏议安边之术。彦博议曰:“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也。”太宗从之,遂处降人于朔方之地,其入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议者尤为不便,欲建突厥国于河外。彦博又执奏曰:“既已纳之,无故遣去,深为可惜。”与魏徵等争论,数年不决。
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国之利害,知无不言,太宗以是嘉之。及薨,谓侍臣曰:“彦博以忧国之故,劳精竭神,我见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纵其闲逸,致夭性灵。”彦博家无正寝,及卒之日,殡于别室,太宗命有司为造堂焉。赠特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彦博没于虏庭 没:这里指“被俘”
B.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 乖:违背
C.议者尤为不便 尤:埋怨
D.既已纳之,无故遣去 遣:派遣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此亦何臣之有 句读之不知
B.高祖乃止 今君乃亡赵走燕
C.突厥以其近臣 斧斤以时入山林
D.我见其不逮 吾其还也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温彦博“有口辩”的一项是 ( )
①但据土字,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
②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
③承受纶言,有若成涌
④太宗从之,遂处降人于朔方之地
⑤与魏徵等争论,数年不决
⑥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
A.①②④B.③④⑥C.②③⑤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从前朝与高丽交往的情形出发,提出不必让高丽称臣,温彦博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加以劝谏,阻止了高祖下诏。
B.由于没能从温彦博的嘴里得到大唐国力和兵马的有关情报,突劂颉利把他关押在阴山苦寒之地,直到后来突劂来唐讲和,才得以回唐。
C.在安置突劂的问题上,温彦博根据汉代安置匈奴的做法,主张分散安置,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把突劂安置在北方,其中一部分入住长安。
D.温彦博敢于直言进谏,拥有崇高气节,清廉自守,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这在封建官吏来说尤为难能可贵。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
(2)既而顾谓近臣曰:“何如温彦博?”其见重如此。
(3)恨不纵其闲逸,致夭性灵。
1.D(遣:打发,使……走。)
2.A(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B项前者“才”;后者“却”。C项前者连词,因为;后者介词,按照。D项前者代词,他;后者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3.C
4.C(温彦博主张集中安置。)
5.(1)如果跟高丽行对等之礼,那么四方夷族凭什么恭敬地对待我们呢?
(2)一会儿(高祖)回头对近臣说:“怎么比得上温彦博呢?”他被(高祖)看重到了这样的地步(或程度)。
(3)后悔(或“遗憾”)没有放任让他闲暇安逸,致使他过早死亡。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君召先生而卜相( ) (2)中山以拔 ( )
(3)什九在外 ( ) (4)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 ( )
2.把下列句了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2)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李克趋而出 ⑶以耳目之所睹记
⑵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 ⑷五者足以定之矣
A.⑴⑵相同,⑶⑷相同B.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C.⑴⑵不同,⑶⑷相同D.⑴⑵不同,⑶⑷不同
4.李克认为魏文侯肯定以魏成子为相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
5.下列理解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翟璜克尽职守,举荐之人皆为能臣。
B.翟璜为相心切,痛恨李克然能知错。
C.李克不徇私情,坚持举荐魏成子为相。
D.李克怨恨不被重用,然能献置相良策。
1.(1)选择(2)攻克(3)十分之九(4)哪里,怎么
2.(1)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地位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谋划,关系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谋划 (2)我翟璜是个鄙陋的人,回答不得当,愿终身做你的学生
3.D
4.魏成子所举荐的人比翟璜举荐的人要强
5.A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啃之,豕将拱之,熊、虎、豺、麛、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①,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然则棘刺之设,安可少哉!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画毕而叹,盖不胜幽并十六州之痛②,南北宋之悲耳③!以无棘刺之故也。
(郑燮《题丛兰棘刺图》
【注】①[韩、彭、英]即辅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三员大将韩信、彭越、英布。②[幽并十六州之痛]幽、并指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五代时,后晋石敬堂把幽并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换取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自称“儿皇帝”。 ③[南北宋之悲]指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又被元灭亡的事。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出自苏轼的《 》。
2.苏轼作画,常以“兰”喻_________,以“棘”喻_________。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小人看来,“国之爪牙,王之虎臣”就像“荆棘”一样不可除尽。
B.“兰”生长在深山,有了“荆棘”的护卫,就不会受到野兽、樵夫的伤害。
C.汉高祖杀了韩、彭、英等良将,才会发出“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叹。
D.国家如果没有坚强的守卫,就会有“幽并十六州之痛”和“南北宋之悲”。
4.本文列举秦汉与五代两宋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5.作者画《丛兰棘刺图》,题材与苏轼相同,意图却不同。请比较两人的创作意图,并作评价。
1.《石钟山记》
2.君子 小人
3.A
4.棘刺之设,安可少哉
5.苏轼画兰,以兰喻君子,以棘刺喻小人,突出君子宽宏大量的气度;郑燮画兰,以兰喻国家疆土,以棘刺喻保护国家的卫士。郑燮在文中表达他对南宋灭亡的深切悲痛,感觸极深,这要比苏轼的立意更为深刻切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阅读《赤壁赋》选段,完成1—4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当) 逝者如斯 (这,指江水)
B.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举匏尊以相属(用葫芦做的酒器)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酾酒临江(斟酒) 固一世之雄也(固然)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舞幽壑之潜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侣鱼虾而友麋鹿D.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下列句中与其他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1.D(固,本来)
2.B(名词作状语)
3.D(ABC都有宾语前置现象。AB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C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C(①③④⑥助词“的”/②⑦⑧主谓之间/⑤虚助词)
翻译下边课文中的文言句子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2)译文: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3)译文: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__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硃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硃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硃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硃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硃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
时,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臣榜百,不能中,臣赐帛。” 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 中:射中
B.朔绐驺硃儒 绐:欺骗
C.自街鬻者以千数 数:计算
D.朔中之,臣榜百 榜:用板子打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东方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的一组是( )
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
②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
③自街鬻者以千数
④乃别蓍布卦
⑤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A.⑤④B.①②C.③④D.①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初年,征召贤能,东方朔在自我推荐书中极力自夸,称赞自己的学识广博,一点也不谦虚。
B.一开始,东方朔认为自己的待遇太低,就和皇帝身边的侏儒一样,因此寻找一个机会,向汉武帝道出了自己的不满,以求得到皇帝任用。
C.东方朔非常善于射箭,有一次汉武帝让大家比试射壁虎和蜥蜴,结果除了东方朔,其他人都没有射到。
D.东方朔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汉武帝接见,但他风趣幽默,机智过人,渐得汉武帝赏识,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宠幸。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
(2)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3)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谷尽杀若曹。
1.A,猜中
2.D
3.C(射不是射箭的意思,东方朔善于猜度、打赌。所谓“射覆”,就是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4.(1)武帝知道东方朔点子多,把东方朔召来问道:“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们呢?”
(2)不能任用,也就罢退我,不要让我白白浪费长安的粮食。
(3)对国家无用(或:好处、益处),只是活在世上白白耗费衣食,所以如今皇上打算把你们全杀光。
【参考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越级提拔。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卖弄炫耀自己的才能的人数以千计,不值得任用的都经过请示皇帝而不任用。东方朔刚来也给汉武帝上书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子、吴起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我总共已读了四十四万字。我又信服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守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东方朔言辞毫不谦虚,自许自夸,汉武帝赞赏他的气概,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俸禄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见。
过了一段时间,(东方朔遇到皇帝身边的侏儒),骗侏儒道:“皇上认为你们对国家无用,耕田出力比不上常人,面对众人,高居官位不能治理百姓,随军杀敌不能承担军事任务,对国家无用,只是活在世上白白耗费衣食,所以如今皇上打算把你们全杀光。”侏儒听后惊吓得大哭起来。东方朔唆使他说:“皇上如果经过,你们去叩头谢罪。”一会儿,听说武帝经过,侏儒号泣叩首。武帝问:“为何哭?”侏儒说:“东方朔说皇上打算把我们这些矮小的人全杀掉!”武帝知道东方朔点子多,把东方朔召来问道:“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们呢?”。东方朔回答道:“臣朔活着要说,死了也要说这些话。那些侏儒身高只有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米,二百四十钱。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侏儒饱得要死,我饿得要死。如果您认为我讲的话对的,希望待遇有所不同;不能任用,也就罢退我,不要让我白白浪费长安的粮食。”皇上听了哈哈大笑,于是任命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样得以逐渐亲近皇帝。
武帝曾让那些术数大师猜物,把一只壁虎放在盂盆下反扣,要大臣们猜是何物。大臣们都猜不出。东方朔自我推荐说:“我曾学习过《易》,请允许我来猜。”于是卜筮后来回答道:“我认为它是龙没有角;是蛇却又有脚,它跂跂脉脉地探头探脑,善于在墙壁上爬行,这不是壁虎,就是四脚蛇!”皇上说:“是的”,便赐给他十匹帛。接连又叫他猜别的东西,他都能猜中,一猜中就得到帛。
当时,武帝身旁的宠优叫做郭舍人,能言善辩,言辞无穷,说:“东方朔太狂妄,不过是侥幸猜中,不是真本事。请让他再猜,他如果猜中,就打我一百大板,不能猜中,就赐给我帛。”郭舍人问的谜语,东方朔应声就答,随机应变,机诈百出,没有什么能难倒他的,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武帝任他为常侍郎,于是得到皇上的宠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毕往依焉。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可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邴原性刚直,清议①以格物②,度以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③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资治通鉴·卷六十》
注:①清议:指对时政的议论。②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③彦方:王烈的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当远别,可一饮燕 燕:通“宴”
B.但以荒思废业 但:只是
C.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 质:对证
D.烈闻而使人谢之 谢:感谢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北海管宁、邴原、王烈毕往依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行道一人见而守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C.皆招祸之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故与布以劝为善也 作《师说》以贻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管宁、邴原、王烈品德操守的一组是
①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
②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③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④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
⑤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⑥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 原和王烈都前往投奔。
B.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独自在郡北居住。由于敬重管宁,许多避难者从郡南迁到郡 北,不久,这里就成了村落。
C.邴原喜欢议论时政,指摘他人,公孙度对他心生忌恨而欲加罪。管宁让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也没再派人追回。
D.王烈德高望重,善于教化,当地有的人犯罪后,觉得愧对王烈,宁愿接受严厉的惩罚,也不愿让王烈知道。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
(2)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1.D.谢:以言辞相问候。
2.D.A焉:①代词,他,代公孙度②兼词或句末语气词。B而:连词①表承接关系②表修饰关系。C之:结构助词①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连词,表目的,来。
3.A
4.C “公孙度对他心生忌恨而欲加”错误。
5.(1)管宁、邴原都凭节操高尚而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到来),便空出(或译成“准备”)宾馆,迎候二人。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建造屋舍。(2)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这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
附文言译文:
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也都前往投奔他。管宁年轻时与华歆是朋友,曾一起锄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继续挥锄不止,视黄金如同瓦砾,华歆却将黄金拾起后又扔掉。人们从这件事上判断出他们二人的优劣。邴原曾到远方去游学,八九年后返回家乡,(临行时)老师和朋友们以为他不会喝酒,所以只准备了米和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有酒量,只是因为怕荒废学业,才将酒戒掉。如今就要与你们远别,可以痛快地和大家饮宴。”于是与众人坐在一起饮酒,喝了一天也没醉。管宁、邴原都凭节操高尚而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到来),便空出(或译成“准备”)宾馆,迎候二人。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建造屋舍。当时前来避难的人大多居住在郡城南郊,而唯独管宁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乡的意愿。后来人们渐渐地在他的周围落户。不久,就形成了村落。管宁每次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学经典,不涉及世事;回到山中,则专门讲授《诗经》、《尚书》,只会见学者。因此,公孙度因管宁为人贤明而不再提防他,百姓则受到他品德的感化。邴原为人性情刚直,喜欢议论时政,穷究事物的原理,公孙度以下的各级官吏,都对此感到不安。管宁对邴原说:“隐藏的龙,以不为人所见而成其德。不合时宜而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他秘密教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听说后,也没有派人追赶。王烈器度宽宏,学业精深,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他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刑被杀,只求不要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许多人发生争执后,都愿意去找王烈对证,请他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返回去,都向对方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表示无意为官)。公孙度这才作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