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4题。
于成龙传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三桂散伪劄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诇【注】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綈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诇:xiòng,刺探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益得尽力耕耘 益:更加
B.甫成,山水发 甫:刚刚
C.桥圮,坐夺官 坐:因此
D.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摄:代理
2.下列各句分别表现于成龙处事讲究策略和深得民心的一组是( )
A.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B.伪为丐者,入其巢/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C.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D.成龙擒斩之/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于成龙直到45岁才步入仕途,但通过在罗城为官的政绩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深得百姓的拥戴。
B.在处理岐亭盗贼一事的过程中,于成龙的魄力和计谋均得到了很好地表现。
C.于成龙的下属刘君孚因为吴三桂的蛊惑而叛变,于成龙充分利用了心理战,使他归降。
D.康熙皇帝以于成龙为榜样来告诫江宁知府,并给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2)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3)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
1.C(坐:犯罪)
2.B(A项、D项的前句均不能表现处事策略;C.后句跟得民心无关。)
3.D(“天下廉吏第一”是舆论对于成龙的评价,不是皇帝对他的褒奖。)
4.(1)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暗中查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追查其踪迹线索)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得分点:微行、狱、辄、踪迹)
(2)贴出文书告知自首的人可以免罪,前来自首的人每天数以千计,都饶恕了他们。(榜示、日、贷)
(3)这年冬天,皇帝南巡至江宁,告诉江宁知府说:“你一定要仿效前任总督于成龙正直清廉,才不辜负我。”(得分点:是、务、乃)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已经四十五岁了。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瑶、僮等少数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遗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周边的少数民族来侵犯,于成龙召集民兵要捣毁他们的据地,他们害怕了,发誓再不敢侵犯罗城。老百姓更加安心尽力地耕种土地。在罗城任职七年。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
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岐亭原来有很多盗贼,在光天化日之下行窃,没有谁敢过问。于成龙安抚贼首彭百龄,让盗贼自觉赎罪。他曾经通过调查得知盗贼所在的地方,伪装成乞丐,打入他们内部,跟他们相处十几天,详细的了解了他们平时行窃的情况。于是召集官兵抓捕这些盗贼,其他盗贼闻风而逃。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
康熙十三年,代理武昌知府。吴三桂进犯湖南,朝廷军队正进攻岳州时,有公文命令于成龙修造浮桥渡过军队,浮桥刚修造好,山洪暴发,浮桥被冲塌了,于成龙获罪被免除了官职。吴三桂在湖北各地散发伪造的文书,麻城、大冶、黄冈、黄安等地的盗贼,都占据自己的山寨响应吴三桂。巫师黄金龙隐藏在兴宁山中,谋划作乱。刘君孚,曾经是于成龙手下的衙役,善于捕捉盗贼,也收到了吴三桂的文书。就和黄金龙等人与大盗周铁爪勾结起来,占据曹家河来叛乱。朝廷因为于成龙原来为官时深得民心,征召他前去招讨安抚。于成龙侦查得知刘君孚虽然叛变了,其他人并没有完全接纳他,还在犹豫之中。日夜兼程赶到盗贼的山寨处,距离十里左右停下住宿。贴出文书告知自首的人可以免罪,前来自首的人每天数以千计,都饶恕了他们。
先派遣地方官员告知刘君孚,主动投降的人可以用不死之罪来对待。才骑着骡子前往,带着两个随从,打着伞敲着锣,直接进入盗贼的据地。叫刘君孚出来,磕头接受招安,使他的手下数千人投降。黄金龙逃到纸棚河,和他们的贼首邹君申前往保山砦,于成龙抓住并处死了他们。朝廷得知,向皇帝请求恢复于成龙的官职,于是擢升为黄州知府。
康熙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进入京城担任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调任湖广总督,朝廷命令于成龙同时代理两地巡抚的事务。不久以后,在任上去世。
于成龙任官期间从不携带家属,去世时,将军、都统和同僚进去看, 只有竹箱中装着一件袍子、床头放着几罐豆豉而已。百姓关闭集市聚集在一起痛苦,在家里画了于成龙的像来祭祀他。这年冬天,皇帝南巡至江宁,告诉江宁知府说:“你一定要仿效前任总督于成龙正直清廉,才不辜负我。”又对大学士等人说:“我广泛地听取了舆论,都说于成龙确实是天下廉吏中的第一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养 狸 述
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予爱其能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①生致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或暂黾侻跧②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时长留灯续晨,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徒思二三十日,未果。颇患之,若抱痒疾。
自获此狸,尝阖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见狸轩首引鼻,似有鼠气,则凝蹲不动。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狸忽跃起,张爪呀牙,划泄怒声,鼠党帖伏不敢窜。狸遂搏击,瞬视间,群鼠肝脑涂地。迨夜始背灯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宝狸矣,常自驯饲之。至今半年矣,狸不复杀鼠,鼠不复出穴。向之韫椟服物,皆纵横抛掷,无所损坏。
噫!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是以知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痛之忧,皆斯狸之功也。异乎!鼠本纯乎阴虫,其用合昼伏夕动,常怯怕人者也。向之暴耗,非有大胆壮力,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故得恣横若此。今人之家苟无狸之用,则红墉皓壁,固为鼠室宅矣;甘酿鲜肥,又资鼠口腹矣。虽乏,人智其奈之何?
呜呼!覆焘③之间,首圆足方者,窃盗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故得骋于阴私。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逄④斩,纣朝鼠多而比干剖,鲁国鼠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长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犹向之鼠虐而不知用狸而止遏,纵其暴横,则五行七曜,亦必反常于天矣。岂直流患于人间耶!
|
【注】①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 ②黾(mǐn):勉强;侻(tuō):狡猾;跧(quán):蜷缩。 ③覆焘:天地。 ④关龙逄:夏桀时大臣,因忠谏为桀所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观虞人有生致者 致:抓获。
B.其穿巾孔箱之患 孔:打洞。
C.予以是益宝狸矣 宝:珍视。
D.固为鼠室宅矣 固:坚固。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老鼠“恣横”的一组是
①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
②或暂黾侻跧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
③张爪呀牙,划泄怒声
④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
⑤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
⑥甘醴鲜肥,又资鼠口腹矣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新昌里的客舍,以前是一个富人家的粮仓,所以鼠患严重,到处都是老鼠洞,每天都有老鼠频繁出没。
B.作者为了彻底消除鼠患,曾经花二三十天的时间掘地找老鼠,但始终没有根除,以致烦心不已而患上了瘙痒病。
C.作者认为如果没有狸猫存在,即便有华美屋宇终究也会成为老鼠的家园,美酒佳肴终究也会进入老鼠的口腹。
D.作者用讽喻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来端正方向,就会如同老鼠肆虐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小人横行。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获此狸,尝阖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
(2)噫!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
1.D(固:本来,终究。)
2.A(③是狸猫之状态;⑥是想象之情景;④亦属鼠之“恣横”,但不在正确选项内。)
3.B(只是“意欲”“徒思”而已,并未付诸行动;“若抱痒疾”是“如同患了瘙痒病”的意思。)
4.(1)得到这只狸猫后,我曾关闭门窗填塞空洞,放它在房里,暗中观察它。
(2)啊!如果没有狸猫,老鼠不仅损坏我的物品,也咬噬我的身心啊!
【文言文参考译文】
野生的鸟兽可以驯养了来帮助人类,我是从狸猫身上得到这个道理的。我喜欢它能平息老鼠的盗窃,这种特性近似于正义和勇猛。曾看见有掌管山泽的官吏活捉了一只狸猫,于是请求他把狸猫送给我并带回去,带到新昌里的客舍。那房屋没有成为我的居室时,曾是一个富人家的粮仓,墙壁地面,有很多鼠洞,天天都有老鼠频繁出入。我住进来后,果然遭到严重的损耗。老鼠们常常白天成群出没,虽然敲打拍击呵斥吓唬,但它们一点也不害怕。有的勉强狡猾地蜷缩起来,一会儿又出来了,一天几十次。它们咬破衣物咬穿箱子带来的祸患,时刻都有。我白天有时出门,等到回来,杂物器皿衣服,全都被咬破咬碎。以至于夜晚一直留着灯点到早晨,和仆役轮番呵斥驱赶,弄得我身心疲累。即使知道老鼠的祸害,借来柜子装起衣服,不久,柜子又被咬穿了。我心里非常烦闷,想要挖地找鼠将它们杀灭剪除,徒劳地想了二三十天,却始终没有采取行动。我很为这事烦心,如同患上了瘙痒的疾病。
得到了这只狸猫之后,我曾关闭门窗填塞空洞,放它在房里,暗中观察它。只见那狸猫昂着头伸着鼻子,似乎闻到了老鼠的气味,凝神蹲着不动。不一会儿,果然有几十只老鼠一个跟着一个地出来了。狸猫猛地跃起,张开爪子露出牙齿,发出撕裂物品般的愤怒吼声,老鼠们驯服地趴在那里不敢乱窜。狸猫于是出击,转瞬间,所有的老鼠都脑破身亡。等到夜晚我再遮蔽灯光窥视,室内清清净净。我因此更加珍视这只狸猫了,经常亲自驯养它。到现在已有半年了,狸猫不再有老鼠可抓,老鼠也再没有出洞的了。原来藏在柜子里的衣物,都随便放置,没有被损坏的。
啊!如果没有狸猫,老鼠不仅损坏我的物品,也咬噬我的身心啊!因此我才知道能高枕无忧坦然地睡觉,杜绝如同生疮破口般的担心,都是这只狸猫的功劳啊。奇怪啊!老鼠本来是属于阴性的动物,它们的行止应该是白天潜藏晚上行动,时时都是怕人的啊。原先那被严重骚扰时,不是因为老鼠胆大力壮,能凌辱到人的头上来,而是因为人没有抵御它们的办法,所以老鼠能够如此放肆横行。现今的人家如果没有狸猫的存在,就算是红墙白壁,终究要成为老鼠的家园啊;美酒佳肴,终究也会进入老鼠的口腹啊。即使再劳累,凭人力又怎么奈何得了它们呢?
呜呼!天地之间,圆头方脚的人中,泯灭圣贤的教诲,比鼠类为害更严重的大有人在啊。如果时代不容行为端正之人,那么青天白日之下,阴谋和私欲就得以放任。所以桀朝鼠辈多而使关龙逢被杀头,纣朝鼠辈多而使比干被剖胸取心,鲁国鼠辈多而使孔子离去,楚国鼠辈多而使屈原自沉汩罗江。按这推理,为小人铺道指路而不用君子来端正方向的,就如同老鼠盗窃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它们横行暴戾,那么日月五行的运行,都必然会和本来的规律相悖逆,岂只是仅仅祸害人间啊!
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 趣舍:取舍,爱好,趣同“取”列坐其次 次:地方 B:以通其狂惑 通:抒发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匹:比 C:而世又不能与能死节者比 比:并列,相提并论 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等到行比一乡 比:胜过 D: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得:满意,得意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得:适宜,得当
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俯仰:应付,周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 B:之二虫又何知 之:这鹏之徙于南也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C:用之所趋异也 用:使用而用流俗人之言 用:采用,听信 D:臣具以表闻 以:用谨拜表以闻 以:表目的关系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B:妪,先大母妣也,乳二世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B:安在其不辱也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日:“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碑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碑。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碑烧营卷甲而遁。英日:“公伤矣!且还营。”永日:“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日:“马援,充国,竞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注】马援.充国:马援,东汉名将,“马革裹尸”创始人,为国尽忠,殒命疆场;赵充国,西汉名将,他在对匈奴、羌、氐的战争中,审时度势,每战必胜,威名远扬,被册封为后将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置杯焉则胶
C.自将马步千人 而后乃今将图南
D.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于御人非其所长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B.公伤矣!且还营,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C.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D.永乃发愤读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傅永有胆有识,智勇过人的一组是
①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②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
③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④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⑤永每言日:“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⑥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南齐入侵之敌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C.解涡阳之围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利用伏击转败为胜。
D.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1.B (B项两个“置”都是“放置”的意思;A项①为“给回信”,②为“报答”; C项①为“率领”,②为“将要”;D项①为“给予”,②为“交往,相处”。)
2.B(B项中的“且”与例句中的“且”都是副词,意为“暂且”;A“在┅┅方面”/“对于”;C项“被”表示被动/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以翻译为“我”;D项“就”/“竟然”。)
3.C(排除②⑤)
4.A(“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理解有误,应为“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 会回信”。)
5.而且贼人如果夜袭,必然要在渡过淮水的地方用火来标记它的浅水处。
附译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曾在崔道固那里担任城局参军,和崔道固一起降北魏,成为平齐郡百姓。
王肃做豫州使的时候,朝廷任命傅永做王肃的平南长史。南齐将领鲁康祖.赵公政侵犯豫州的太仓口,王肃命令傅永抗击他们。傅永考虑吴.楚的军队喜欢以劫营为能事,而且贼人如果夜袭,必然要在渡过淮水的地方用火来标记它的浅水处。傅永设下埋伏之后,仍然秘密地派人用壶盛着火油,渡到河南岸,在水深的地方安置下,嘱咐他们说:“如果有火起,就把这火油点着。”这天夜里,鲁康祖.赵公政等果然亲自率领__来劫营。东西两边的伏兵一起夹击,鲁康祖等人向淮水逃奔。火起后,便无法标记他们原来渡河的地方,于是他们便向傅永所放置火油的地方争渡。河水很深,淹死很多人,斩首的有几千人,活捉了赵公政。鲁康祖连人带马掉进 淮河里,早晨找到了他的尸体,斩下脑袋后连同赵公政一起送到了京师.
裴叔业又围困涡阳,当时皇帝正在豫州,派遣傅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 一起解围。傅永说:“挖很深的沟壑,筑坚固的壁垒,然后图谋解救涡阳之围。”高聪等人不听从他的意见,结果一交锋就失败了。高聪等丢盔弃甲逃到悬浮瓦壶的地方,傅永独自收拾了散兵慢慢地返回,贼兵追来,他又设下埋伏还击,打击了敌军的锐气。后来刘藻充军边远地区,傅永仅仅是被免官而已。还没过十天,傅永被诏为汝阴镇将,兼任汝阴太守。
中山王元英征讨义阳,傅永是宁朔将军.统军,他担当包围任务来阻遏义阳的南门。齐将马仙碑扎营相连,逐渐挺进,谋划着解救围困。傅永于是分出一部分军队给长史贾思祖,命令他坚守兵营堡垒,自己率领骑兵和步兵一千多人,向南迎击马仙碑。贼人从上面用箭射傅永,射穿了他的左腿,傅永拔出箭再次冲进敌阵,于是大败敌军,马仙埤烧毁营寨卷起盔甲逃跑。中山王说:“您受伤了!还是回营寨吧。”傅永说:“以前汉高祖摸着脚趾头,是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受伤了。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统领,怎能给贼寇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声呢!”于是和众将士一起追赶敌人,深夜才回。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三军将士没有不认为这件事情是豪壮的。
后来他担任恒农太守,但这不是他心里所喜欢的职务。当时,中山王元英向东征伐钟离,上奏请求让傅永担任将军,朝廷没有接受。傅永常常说:“东汉的马援.西汉的赵充国,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唯独我这老将被拘束在这里!”但他在管理人方面不太擅长,所以在任时没有特别好的名声。后来担任南衮州刺史?年纪已经过了八十,还能驰骋射箭,骑马挺矛,蕴常避讳说老,总说自己是六十九岁。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2)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祔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祔,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 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祔: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 :迁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年十七,举于乡 举:举荐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
C.偕同官具疏谏 疏:给皇帝的奏章
D.亦寝不行 寝:废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居正闻而怒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正以公见厚故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为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章累上,乃许 乃令张仪佯去秦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 )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再辞不允,乃就道
4.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2)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3)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1.A(应解释为“中举”)
2.B(均为介词“因为”。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C项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动词“设计”“制定”。D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于是”。)
3.C(A项后句是记叙于慎行被推荐做内阁大臣之事。B项前句写于慎行淡泊内敛的个性,后句只写于慎行提出建议。D项写当时人们对他的赞誉,辞职没被允许的情况)
4.D(“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的。)
5.①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故事”“率”“直”“及”译对各得。)
②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恳挚”“韪”译对各得)
③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他的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 “责”“要”“夺”,语句通顺得)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叉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诫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予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思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旨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霸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予;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农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罔:陷害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
C.谨庠序之教 库序:古代的学校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王位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人之于国也B.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天下可运于掌
C.①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D.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
B.孟子认为仁爱的国君规定人民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就足够了,不必对人民进行礼义上的教育:等到人民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才能树立君主的威严。
C.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D.齐宦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于禽兽,而没“有推恩”于百姓,他缺欠的是“仁术”,即没有爱护自己的百姓.其实他有能力去做,只不过他不去做罢了。因此对他来说,是“不为”,而非“不能”。
4.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②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D(王:统一天下。)
2.A(A于:对。B于:①到;②在C①在:②比。D①对;②在。)
3.B(B中君主“不必对人民进行礼义上的教育;等到人民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才能树立君主的威严’’错误。结合上文“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理解。)
4.(评分标准)
(1)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2)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