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刘备,天下枭雄 B:①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①验之以事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对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进行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⑦敢以烦执事 ⑧何厌之有 ⑨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⑩请其矢,盛以锦囊
A:①④⑧/②⑨/③⑥/⑤⑦⑩ B:①③⑧/②⑨/④/⑤⑦/⑥⑩ C:①④⑦/②⑤/③⑥⑧/⑨⑩ D:①③⑧/②⑥/④/⑤⑦/⑨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本临淮人。图咸通十年登进士第,主司王凝于进士中尤奇之。凝左授商州刺史,图请从之,凝加器重。洎①廉问宣歙,辟为上客。召拜殿中侍御史,以赴阙迟留,责授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
乾符六年,宰相卢携罢免,以宾客分司,图与之游,携嘉其高节,厚礼之。尝过图舍,手题于壁曰:“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②。”明年,携复入朝,路由陕虢,谓陕帅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公其厚之。”渥即日奏为宾佐。其年,携复知政事,召图为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③,迁本司郎中。
其年冬,巢贼犯京师,天子出幸④,图从之不及,乃退还河中。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乃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其年僖宗出幸宝鸡,复从之不及,退还河中。
龙纪初,复召拜舍人,未几又以疾辞。河北乱,乃寓居华阴。景福中,又以谏议大夫征。时朝廷微弱,纪纲大坏,图自深惟出不如处,移疾不起。乾宁中,又以户部侍郎征,一至阙廷致谢,数日乞还山,许之。
昭宗迁洛,鼎⑤欲归梁,柳璨希贼旨,陷害旧族,诏图入朝。图惧见诛,力疾至洛阳,谒见之日,堕笏失仪,旨趣极野。璨知不可屈,诏放还山。
图有先人别墅在中条山之王官谷,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自考槃⑥高卧,日与名僧高士游咏其中。晚年为文,尤事放达,尝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图既脱柳璨之祸还山,乃预为寿藏⑦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人或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图布衣鸠杖,出则以女家人鸾台自随。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图必造之,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王重荣父子兄弟尤重之,伏腊⑧馈遗,不绝于途。唐祚亡之明年,闻辉王遇弑于济阴,不怿而疾,数日卒,时年七十二。有文集三十卷。
【注】①洎(jì):至,到。②屯奇:艰难,不顺利。③绯鱼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④出幸:原指皇帝出外所至,讳指帝王外逃避难。⑤鼎: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以此代指国家政权和帝位。⑥考槃:避世隐居。⑦寿藏:生时所建的墓圹。⑧伏腊: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泛指节日。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洎廉问宣歙,辟为上客 辟:征召
B.徽受诏镇潞,乃表图为副使 表:表态
C.图自深惟出不如处,移疾不起 惟:想,思虑
D.柳璨希贼旨,陷害旧族 希:迎合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①宰相卢携罢免,以宾客分司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①其年冬,巢贼犯京师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C.①伏腊馈遗,不绝于途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①徽不赴镇而止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3.下列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空图“对唐朝忠心耿耿”的一项是
①凝左授商州刺史,图请从之 ②天子出幸,图从之不及,乃退还河中
③渥即日奏为宾佐 ④河北乱,乃寓居华阴
⑤谒见之日,堕笏失仪,旨趣极野 ⑥闻辉王遇弑于济阴,不怿而疾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⑥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图没有因为卢携的被罢免而疏远他,由此得到卢携的赏识,厚礼相待。后来,卢携再次担任宰相时就征召司空图,以至升迁担任本司郎中。
B.看到朝中“纪纲大坏”,司空图感到无能为力,产生了退隐之心。昭宗迁洛,政权眼看就要落到梁王手里,司空图不忍,迅速赶往洛阳。
C.司空图的先人建有别墅在中条山,退隐后,司空图每天和名僧高士在那里游赏赋诗,还带朋友到他为自己营造的墓圹中赋诗对饮,自适而放达。
D.退隐之后,司空图并未因为自己曾在朝中任职为官而自傲,他乐于参加民间活动,和村野老人同席而坐,从来没有表现出骄傲的神色。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司空御史,高士也,公其厚之。
(2)璨知不可屈,诏放还山。
1.B (“表”应解为“奏表”)
2.A(“以”,均为介词,“凭”、“凭借”;B“其”,前者用作指示代词,“那”,后者用作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们的”;C“于”作介词,前者解为“在”,后者解作“从”;D“而”作连词,前者表因果,后者表转折。)
3.D(①表现司空图对王凝的情意;③卢渥听了卢携荐举的话,厚待司空图;④司空图客居华阴以避乱)
4.B(原文写的是柳璨下诏要司空图入朝,司空图惧怕被诛杀因而迅速赶到洛阳。)
5.(1)司空御史是志行高洁之人,您应该厚待他(希望您厚待他)。
(2)柳璨知道不能使他(司空图)屈服,下诏放他还山。
参考译文:
司空图,字表圣,祖籍临淮。唐懿宗咸通十年登进士第,主考官王凝在所有进士中最看重他。王凝贬官任商州刺史,司空图请求跟从,王凝更加器重他。等到王凝任宣歙观察使,征召其为上等门客。(司空图)被召入朝廷拜授殿中侍御史,因为入朝迟滞羁留,降级授予光禄寺主簿之职,分管东都事务。
唐僖宗乾符六年,宰相卢携被罢免,凭借太子宾客之职分掌东都。司空图和他交游,卢携嘉许他的高尚节操,厚礼相待。卢携曾到司空图的住所,亲手在壁上题诗:“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第二年,卢携又入朝,路过陕虢,对陕帅卢渥说:“司空御史是志行高洁之人,您应该厚待他。”卢渥当天就奏请司空图做自己的幕僚。这一年卢携又任宰相,征召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赐给绯衣和鱼符袋,升任本司郎中。
这年冬天,黄巢叛军进犯京师,天子避难,司空图来不及随从,就退回河中。当时前宰相王徽也在蒲州,对司空图很好。过了几年,王徽受诏镇守潞州,就上表奏请司空图为副使,后来因王徽没有赴任而中止。僖宗从蜀地回来,停驻凤翔,征召司空图为知制诏,不久正式拜授中书舍人之职。这年僖宗避难宝鸡,司空图又来不及跟随,退回河中。
唐昭宗龙纪之初,又召拜中书舍人,不久又因为疾病辞官。河北战乱,于是客居华阴。景福年间,又以谏议大夫之职征召入朝。当时朝廷微弱,毫无法度,司空图深思任官职不如退隐,上书称病,不去赴任。乾宁年间,又以户部侍郎征召(司空图)入朝,他到朝廷致谢,几天后请求回山,昭宗准许了。
昭宗(被梁王朱温)迁往洛阳,政权将要落到梁王手中,柳璨迎合朱温意旨,陷害旧族,下诏让司空图入朝。司空图惧怕被诛杀,迅速到达洛阳,谒见之日,手中笏板脱落在地,有失礼仪,旨趣极为不雅。柳璨知道不能使他屈节,(只好)下诏放他还山。
司空图的先人在中条山王官谷建有别墅,清泉岩石,茂林亭台,与隐居的志趣颇为相称。自此他隐居高卧,每天与名僧高士在这里游赏赋诗。晚年所作文字尤其豪放豁达,曾经模拟白居易的《醉吟传》作《休休亭记》。
司空图逃脱柳璨之祸回到山中之后,就预先为自己营造墓圹,并就丧葬礼制立下遗嘱。老朋友来了,就带他们到墓圹中,赋诗对饮。有的人露出为难之色,司空图就规劝他们说:“通达的人眼界宏达,地下和人间是一样的,不只是暂时游处其中,您何不放宽眼界呢?”司空图穿着布制的衣服,扶着杖头刻有鸠行的拐杖,外出时就让女家人鸾台跟随自己。每年村社祈雨求福,击鼓跳舞,民众聚集,司空图必定前往,和村野老人同席而坐,从来没有骄傲的神色。王重荣父子兄弟尤其尊重他,每逢节日,派去给他送礼物的人在路上络绎不绝。唐王朝灭亡的第二年,司空图听说辉王在济阴遇害,心情不快,因而得病,几天后就去世了,时年七十二岁。有文集三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2.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1.A(本题难度不是很大,A项中,以“增加”义代入原文解释不通,“加惠”一词为古文中常见,“加”为“施加”义。)
2.A( 解答本题,要在梳理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审清题意,据题作答。可用排除法。②是鲍叔所言的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之能,而是表现其忠。)
3.C(解答本题,要带选项回原文,仔细比照所涉及的信息区间进行辨析。C项说,“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其在原文的相关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那么鲁国就会强大而使齐国相形势弱”,这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的表述也不够确切。)
4.(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句中要注意“若”“治”“能”等实词的语境中的准确表达,“其”“唯”“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字字落实,不能漏字特别是漏译虚词。要注意判断句的翻译。“治”本义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如果译成“治理国家”则不合上下文意,应理解为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管理得好”。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乎,语气词,应译出。)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夷吾,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句中要注意“必不吾予也”是宾语前置的句式;还要注意到本句省略了“予”的对象管仲。)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句中,“于是”为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候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柙”文中有注释,名词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平庸的臣子。您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您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而仁爱百姓,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及他;为人忠信而能够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被四方效法,我不如他;披甲拿鼓槌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都增添勇气,我不如他。管夷吾,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我的衣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宽恕他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夷吾,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鲍叔说:“您下诏让使者这样说:‘我们国君有一个不好的臣子在您的国家,希望押回去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会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会强大而齐国相对变弱。夷吾不接受,他知道管夷吾将要返回齐国,一定会杀死他。”桓公说:“那么管夷吾会接受吗?”鲍叔说:“不会接受,夷吾侍奉国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这样吗?”鲍叔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于是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鲍叔对鲁国说:“公子纠,是国亲,请您杀掉他。”鲁国人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鲍叔又说:“管夷吾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们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来管理政事。管夷吾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求得到他,那么一定是鲁国长久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给他们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夷吾,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想要得到活的,来在国人前示众,为警诫群臣而杀他;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①沈:弄脏。②狃:因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B.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 于是渐不信孤
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1.D
2.D
3.B
4.C
5.(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①(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终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采分点三个:但、异、白)
②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采分点三个:以是、德、恒置)
参考译文
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加点实词释义
1.引赵使者蔺相如( )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5.夫晋,何厌之有?( )
6.吾妻归宁( )
1.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也,而绝江河 (横渡)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
5.夫晋,何厌之有?(满足)
6.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登:登上,到达。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 差:略微,稍微。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孙莘老“不知命”的一组是
①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③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
④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⑤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
⑥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②⑤B.①⑤⑥C.②⑤⑥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是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记述孙莘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D.“物必归于尽”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主旨。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2)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3)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
1.A (登:五谷成熟)
2.D (②体现孙莘老悠闲自在,忙里偷闲。⑥是指“君子”的行为,排除有②⑥的选项)
3.C(第三段,批判孙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
4.①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②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
③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为……谋划
B.请治剑服 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使……较量
2.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⑤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1.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析参看译文。
2.D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①项“庄子当能。” 是 “左右”的话,不是“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②项“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是间接表现庄子的机智。
3.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A项“庄子剑术高超”错误;C项文王所好不是天子之剑,而是庶人之剑。D项“反映庄子清静无为思想”错误,主要表现他的言行机智,善于劝谏。
4.(1)听说太子准备让我去的目的,是阻止赵王对剑术的爱好。
(2)我在赵国想得到什么难道还不能吗?
(3)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
文言文译文:
赵文王酷爱剑术,各方精于剑术的人蜂拥而至,因剑术而成为门客的超过了三千人。赵文王整日少理国政,让这些人日夜不停地在自己面前击剑,每年死伤都在百余人以上,可赵文王依然乐此不疲、不能满足。如此整整过了三年,赵国的国家实力日益衰落,各国诸候纷纷图谋攻取他。对于这种严峻的形势,赵太子悝虽然十分忧虑却无计可施。无奈之下,他对近侍的人说:“谁要是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剑,我赏他一千金。”左右的人推荐说:“庄子可以胜任。”
太子派人携千金去见庄子,庄子并不接受,而和使者一同去见太子,庄子说:“据说太子准备让我去说服赵王,阻止他对剑术的爱好。但是,一旦我对上劝说而违逆了赵王的心意,对下自然也就不合乎太子的旨意。那么,我自身就会遭到戮刑而死。倘若这样,我怎能还用得着金子呢?反之,如果对上我能够说服赵王,对下又能合太子意愿,那么,我在赵国想得到什么难道还会有困难吗?”太子说:“是的。父王所接见的,只有精于击剑的人。如果先生穿着儒士的衣服去进见,事情肯定会弄糟。庄子说:“请为我备好剑士的服装。”过了三天,庄子与太子一道穿剑士服去拜见赵王。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候,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①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顿洒埽,以待刘公,不可得也。”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后汉书·刘宠传》)
【注】①策:古时用于计算的小筹,常用于卜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家焉 家:安家。 B.宠简除烦苛 简:选择。
C.或狗吠竟夕 竟:竟然。 D.尝出京师,欲息亭舍 息:歇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仁惠为吏民所爱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C.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人赍百钱以送宠 樊哙侧其盾以撞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宠仁惠的一组是
①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②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③后四迁为豫章太守 ④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⑤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 ⑥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宠是齐悼惠王的后代,其祖先悼惠王之孙因被封为牟平侯,从此世居牟平。
B.刘宠从东平陵县令做起,做过豫章、会稽太守,以后又任将作大匠、宗正、大鸿胪、司空、司徒、太尉等高官,却清廉自守,家无余财。
C.山阴县有五六个眉毛头发都花白了的老人,拿着钱来谢刘宠,以表示对他惩处扰民官吏的感谢。
D.刘宠曾经从京师外出,途中想在亭舍休息,被亭吏制止后,无言而去。其平和宽厚,不事张扬的品格深受人们称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
(2)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3)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
1.C(“竟”意为从头到尾,“竟夕”即整个晚上)
2.C(前“或”为“有时”,后“或”为“有人”。A项两个“为”都表被动,B项两个“乃”都意为“于是”,D项两个“以”都表两个动作的关联)
3.A(③⑤是说升迁情况⑥是说清廉)
4.C(文中没有关于刘宠“惩处”官吏的描写,从原文看刘宠为人宽厚、平和,不是苛严之人。文中只说简除和禁止)
5.(1)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并查处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有了大的改观,老百姓安居乐业。
(2)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
(3)我的政绩哪里像您几位长者所说的那样好呢?您们辛苦了啊!
【参考译文】刘宠字祖荣,东莱郡牟平县人,齐悼惠王的后代。齐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的小儿子封牟平候,他的子孙就在牟平安家。刘宠的父亲刘丕,很有学问,人们称他是儒学专家。刘宠年轻时跟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母亲患病.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都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就穿着便服悄悄离开。
后来四次升迁任豫章太守,又三次升迁授会稽太守。(会稽这个地方)山里的老百姓非常朴实善良,有的竟然从小到老没有进过城市。他们往往被官吏欺诈。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并查处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有了大的改观,老百姓安居乐业,被征任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翁,眉毛头发都花白了,从若邪山谷间出来,每人拿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长者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无知识的人,没有见过郡守。过去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任而去,因此我们特来奉送。”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像您几位长者所说的那样好呢?您们辛苦了啊!”于是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后来,刘宠调任宗正、大鸿。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因为天气阴气超过了阳气而免官。不久,被授予将作大匠,再任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接连任司徒、太尉。建宁二年,因测算日食有误而免官,回归乡里。
刘宠前后连任二郡太守、多次升迁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自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阻止他说:“我们整顿屋舍,打扫干净,专门等待刘大人到来,您不得在这里休息。”刘宠没有说话就走了,当时人称他为长者。刘宠因年老又有病在家里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美传(节选)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 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敌城北门,美慷慨自陈,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才,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 既 破金明诸寨,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 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 ”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 薄 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兵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寨,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骆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退。迁文思使,徙 知 保安军。
元昊大入,据承平寨。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賫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①二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麾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资。
注:①族帐:我国少数民族聚族而居所设的帐幕,也指部族。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间走归京师 间:中间
B.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 寇:占领
C.其众数万薄金明 薄:以……为簿,轻视
D.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 引:退却
2.下面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 ②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
③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 ④益张旗帜,四面大噪
⑤遂募兵筑万安城。 ⑥美独 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
A.③④⑥B.①③④C.①④⑥D.②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美在赵保吉反叛时,不顾家人,投奔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识,经常让他在宫中护卫自己。
B.德明部落反叛时,周美作战勇敢,消灭敌人众多,升迁作了天武都虞侯,并且受到经略使夏竦的举荐。
C.元昊进攻大宋,周美为种世衡出主意,种世衡不听,结果周美打了胜仗,种世衡却劳师而无功。
D.周美对部下很好,所得赏赐多分给了部下,在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4.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2)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
课内翻译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D.A、间:从小路B、寇:侵犯C、薄:接近。
2.A.①作战勇敢②担任职务⑤战争结果
3.B.在元昊反叛时受举荐。
4.(1)我愿意借助(带领)几个骑兵把契丹将领俘虏送到皇帝面前,皇帝认为他很勇敢,常让他在宫中负责保卫工作。(假:借助,凭借。壮:以……为壮、为勇敢。)
(2)金明正处在边疆要道,是我们的屏障,现在不赶快修缮好,我们又将要失掉它。金明正处在边疆要道,是我们的屏障,现在不赶快修缮好,我们又将要失掉它。(当:正处在。蔽:屏障。亟:赶快;马上。)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谨:认真从事;认真兴办。申:反复陈述;反复讲。颁白:头发花白的老人。负戴:背着或顶着。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翻译出来。)
(4)砍下树木做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们像云一样汇集像声响一样呼应,(许多人)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着(陈涉)。(兵:兵器,武器。揭:举起。响:像声响一样。赢:担着。景:像影子一样)
参考译文
周美子之纯,是灵州回乐人,年轻时参加朔方军。凭着才能和武功被人称道。在赵保吉攻破灵州后,周美离开亲族,秘密投奔京师,被天子召见,参加了禁卫军。契丹侵犯边界,宋真宗驾临澶州,在澶州城北门御敌。周美激动地表示,我愿意带领几个骑兵把契丹将领俘虏送到皇帝面前,皇帝认为他很勇敢,常让他在宫中负责保卫工作。
天圣初年,德明部落侵犯平凉方渠,周美以军侯身份戍边,和州将一道追杀敌人,在九井原、乌仑河把敌人大败,杀敌甚众。积累战功升迁为天武都虞侯。不久元昊反叛,陕西发生战事,经略使夏竦举荐周美的才能,提升作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工迫近明诸寨后,周美向经略使范仲淹请示:“夏人刚得志,按这种形势一定会再来。金明正处在边疆要道,是我们的屏障,现在不赶快修缮好,我们又将要失掉它。”范仲淹于是嘱咐周美将城池秀辅导和原先一样。几天后,敌人果然来犯,数万敌兵迫近金明,在延安城北三十里布阵。周美率领二千人,奋力作战到傍晚,援兵不到。于是将军队转移到山北,多布置疑兵。夏人望见,认为宋军的救兵到了,就撤退了。不久(敌人)又出现在艾蒿寨,周美就赶到郭北平,和敌人夜战难解难分。周美率众人各拿火炬从小路上山,多布置旗号,四面大喊,敌兵畏惧逃跑了。周美缴获了牛羊、骆驼、铠甲好几千。于是他招募士兵修筑了万安城后回兵。敌人又进犯金明,周美率军队由虞家堡和北山而下,敌军就退却了。周美升任文思使,调任统领保安军。
后来元昊大规模入侵,占据了承平寨。各路将领会聚讨论进攻讨伐敌人,洛苑副使种世衡请求带三天的粮食直捣敌人巢穴。周美说:“如果敌军知道我军到来,一定会设伏兵袭击我们。不如抄小路攻其不意。”种世衡不听。周美独自率兵西出芙蓉谷,大败敌军。种世衡等人果然师出无功。
自从陕西用兵以来,诸将大多作战不利,周美前后十几战,平了敌人二百座营帐,烧毁二十一座,招降十一个部落归附大宋,收复了众多城堡。在军中,周美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分给部下,有富裕,全都犒劳兵士。到周美去世,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