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阅读《赤壁赋》选段,完成1—4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破荆州(当) 逝者如 (这,指江水)

B.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举匏尊以相属(用葫芦做的酒器)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酾酒临江(斟酒) 一世之雄也(固然)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西望夏口,望武昌

A.幽壑之潜蛟B.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C.鱼虾而友麋鹿D.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下列句中与其他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1.D(固,本来)

2.B(名词作状语)

3.D(ABC都有宾语前置现象。AB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C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C(①③④⑥助词“的”/②⑦⑧主谓之间/⑤虚助词)

翻译下边课文中的文言句子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2)译文: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3)译文: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__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硃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硃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硃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硃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硃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

时,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臣榜百,不能中,臣赐帛。” 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愿令朔复射,朔之 中:射中

B.朔驺硃儒 绐:欺骗

C.自街鬻者以千 数:计算

D.朔中之,臣百 榜:用板子打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东方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的一组是( )

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

②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

③自街鬻者以千数

④乃别蓍布卦

⑤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A.⑤④B.①②C.③④D.①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初年,征召贤能,东方朔在自我推荐书中极力自夸,称赞自己的学识广博,一点也不谦虚。

B.一开始,东方朔认为自己的待遇太低,就和皇帝身边的侏儒一样,因此寻找一个机会,向汉武帝道出了自己的不满,以求得到皇帝任用。

C.东方朔非常善于射箭,有一次汉武帝让大家比试射壁虎和蜥蜴,结果除了东方朔,其他人都没有射到。

D.东方朔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汉武帝接见,但他风趣幽默,机智过人,渐得汉武帝赏识,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宠幸。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

(2)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3)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谷尽杀若曹。

1.A,猜中

2.D 

3.C(射不是射箭的意思,东方朔善于猜度、打赌。所谓“射覆”,就是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4.(1)武帝知道东方朔点子多,把东方朔召来问道:“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们呢?”

(2)不能任用,也就罢退我,不要让我白白浪费长安的粮食。

(3)对国家无用(或:好处、益处),只是活在世上白白耗费衣食,所以如今皇上打算把你们全杀光。

【参考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越级提拔。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卖弄炫耀自己的才能的人数以千计,不值得任用的都经过请示皇帝而不任用。东方朔刚来也给汉武帝上书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子、吴起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我总共已读了四十四万字。我又信服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守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东方朔言辞毫不谦虚,自许自夸,汉武帝赞赏他的气概,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俸禄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见。

过了一段时间,(东方朔遇到皇帝身边的侏儒),骗侏儒道:“皇上认为你们对国家无用,耕田出力比不上常人,面对众人,高居官位不能治理百姓,随军杀敌不能承担军事任务,对国家无用,只是活在世上白白耗费衣食,所以如今皇上打算把你们全杀光。”侏儒听后惊吓得大哭起来。东方朔唆使他说:“皇上如果经过,你们去叩头谢罪。”一会儿,听说武帝经过,侏儒号泣叩首。武帝问:“为何哭?”侏儒说:“东方朔说皇上打算把我们这些矮小的人全杀掉!”武帝知道东方朔点子多,把东方朔召来问道:“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们呢?”。东方朔回答道:“臣朔活着要说,死了也要说这些话。那些侏儒身高只有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米,二百四十钱。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侏儒饱得要死,我饿得要死。如果您认为我讲的话对的,希望待遇有所不同;不能任用,也就罢退我,不要让我白白浪费长安的粮食。”皇上听了哈哈大笑,于是任命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样得以逐渐亲近皇帝。

武帝曾让那些术数大师猜物,把一只壁虎放在盂盆下反扣,要大臣们猜是何物。大臣们都猜不出。东方朔自我推荐说:“我曾学习过《易》,请允许我来猜。”于是卜筮后来回答道:“我认为它是龙没有角;是蛇却又有脚,它跂跂脉脉地探头探脑,善于在墙壁上爬行,这不是壁虎,就是四脚蛇!”皇上说:“是的”,便赐给他十匹帛。接连又叫他猜别的东西,他都能猜中,一猜中就得到帛。

当时,武帝身旁的宠优叫做郭舍人,能言善辩,言辞无穷,说:“东方朔太狂妄,不过是侥幸猜中,不是真本事。请让他再猜,他如果猜中,就打我一百大板,不能猜中,就赐给我帛。”郭舍人问的谜语,东方朔应声就答,随机应变,机诈百出,没有什么能难倒他的,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武帝任他为常侍郎,于是得到皇上的宠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毕往依。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饮酒,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可一饮。”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度以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资治通鉴·卷六十》

注:①清议:指对时政的议论。②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③彦方:王烈的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当远别,可一饮 燕:通“宴”

B.以荒思废业 但:只是

C.诸有争讼曲直将之于烈 质:对证

D.烈闻而使人之 谢:感谢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北海管宁、邴原、王烈毕往依 积土成山,风雨兴

B.行道一人见守之 吾尝终日思矣

C.皆招祸道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D.故与布劝为善也 作《师说》贻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管宁、邴原、王烈品德操守的一组是

①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

②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③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④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

⑤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⑥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 原和王烈都前往投奔。

B.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独自在郡北居住。由于敬重管宁,许多避难者从郡南迁到郡 北,不久,这里就成了村落。

C.邴原喜欢议论时政,指摘他人,公孙度对他心生忌恨而欲加罪。管宁让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也没再派人追回。

D.王烈德高望重,善于教化,当地有的人犯罪后,觉得愧对王烈,宁愿接受严厉的惩罚,也不愿让王烈知道。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

(2)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1.D.谢:以言辞相问候。

2.D.A焉:①代词,他,代公孙度②兼词或句末语气词。B而:连词①表承接关系②表修饰关系。C之:结构助词①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连词,表目的,来。

3.A 

4.C  “公孙度对他心生忌恨而欲加”错误。

5.(1)管宁、邴原都凭节操高尚而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到来),便空出(或译成“准备”)宾馆,迎候二人。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建造屋舍。(2)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这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

附文言译文:

    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也都前往投奔他。管宁年轻时与华歆是朋友,曾一起锄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继续挥锄不止,视黄金如同瓦砾,华歆却将黄金拾起后又扔掉。人们从这件事上判断出他们二人的优劣。邴原曾到远方去游学,八九年后返回家乡,(临行时)老师和朋友们以为他不会喝酒,所以只准备了米和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有酒量,只是因为怕荒废学业,才将酒戒掉。如今就要与你们远别,可以痛快地和大家饮宴。”于是与众人坐在一起饮酒,喝了一天也没醉。管宁、邴原都凭节操高尚而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到来),便空出(或译成“准备”)宾馆,迎候二人。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建造屋舍。当时前来避难的人大多居住在郡城南郊,而唯独管宁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乡的意愿。后来人们渐渐地在他的周围落户。不久,就形成了村落。管宁每次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学经典,不涉及世事;回到山中,则专门讲授《诗经》、《尚书》,只会见学者。因此,公孙度因管宁为人贤明而不再提防他,百姓则受到他品德的感化。邴原为人性情刚直,喜欢议论时政,穷究事物的原理,公孙度以下的各级官吏,都对此感到不安。管宁对邴原说:“隐藏的龙,以不为人所见而成其德。不合时宜而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他秘密教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听说后,也没有派人追赶。王烈器度宽宏,学业精深,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他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刑被杀,只求不要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许多人发生争执后,都愿意去找王烈对证,请他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返回去,都向对方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表示无意为官)。公孙度这才作罢。

文言文阅读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厚赋天下,不其费 爱护B.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 牢狱

C.榜掠千余,不胜痛 拷打D.秦之地狭隘 及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忠死,宜矣;不以物喜不己悲

B.加费无益于民利者禁;我决起飞,抢榆枋而止

C.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咎;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

D.幸二世寤而赦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茫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竟不顾后果杀死亲兄弟自封为皇,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其治必不长久。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书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悟醒察并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切地以实情对答,他自恃口才好,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验证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2)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1.C(A“爱”,吝惜。B“狱”,案件。D“逮”,及,至。)

2.A因为,介词;后者选自《岳阳楼记》。(B表转折,连词/表顺接,连词;选自《逍遥游》。 C这样,代词/他们,代词;选自《出师表》。D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选自《赤壁赋》。)

3.D李斯屈打成招,最终未获二世的欢心。

4.(1)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

(2)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认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参考译文】

赵高查办李斯。李斯被拘捕捆绑,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能替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诚吗!然而却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忠诚的对象错了。现在我的才智比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夏桀、商纣和夫差,我因尽忠而被杀,死得其所了。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乱吗!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大凡古代圣明的君王,饮食有节制,车马器用有规定的数量,宫殿居室都有限制,颁布命令、治办事情,增加费用却无益于百姓利益的,一律禁止,所以才能够长治久安。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有悖于常理的残暴手段,不顾及这样做会有什么罪孽;__杀戮忠臣,也不考虑这样会有什么灾殃;大规模修筑宫殿,加重天下百姓的赋税,不吝惜钱财:这三件事做了之后,天下百姓不听从他。现在天下已有一半人__了,但二世心中还未醒悟,却让赵高辅助,我一定会看到敌人攻进咸阳,麋鹿在朝廷上游荡。”

这时二世派赵高审理丞相李斯的案件,要定他的罪。赵高审讯李斯,拷打了他一千多杖,李斯忍受部了,冤屈地招供了。李斯不想死的原因,是他自认为对秦国有大功,又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也希望二世能醒悟并赦免他。李斯于是在监狱中上书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时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超过千里,士兵才几十万。我竭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奉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同时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教化民众,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尊重功臣,给与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因此终于胁持住韩国,削弱了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了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君,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但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道路,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以顺遂皇上赢得民心的意愿,使百姓都拥戴皇上,至死不忘皇上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做臣子的,所犯的罪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上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奏书呈上之后,赵高让狱吏丢在一边不上报,说:“囚犯岂能上书!”

赵高派十多个门客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前往审问李斯。李斯改为以实情对答,赵高就让人再严刑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赵高把判决书呈给皇上,二世很高兴地说:“没有赵君,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在咸阳街市腰斩。李斯与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出狱时,回头对儿子说:“我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难道还可以吗?”于是父子二人相对而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1、2题。

景 公 走 狗 死 公 令 外 共 之 棺 内 给 之 祭 晏 子 闻 之 谏 公 曰 亦 细 物 也 特 以 与 左 右 为 笑 耳

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1.用斜线(/)给第一段句子断句。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

1

景  公  走  狗  死/  公  令  外  共  之  棺/  内  给  之  祭/  晏  子  闻  之/  谏/  公  曰/  亦  细  物  也/  特  以  与  左  右  为  笑  耳

2.见参考译文

景公的宠物狗死了,景公下令给狗做棺材,还给狗进行了祭祀。晏子进谏说不能这样,景公说:“这小把戏,只是给大家开个玩笑罢了。”晏子说:“大王这样就不对了!收了很高的赋税不用于民,挥霍钱财只为左右一笑忽略百姓的忧愁,而在意左右的玩笑,那么国家也没有希望了。现在孤儿老人挨冻受饿,而死狗有祭祀,不体恤鳏夫寡妇,死狗却有棺材,行为做法都像这样,百姓知道了,必怨恨您啊,诸侯知道了,必轻视我国。百姓积聚怨恨,而诸侯心中分量变轻,而你把这当成小把戏,你好好想想吧。”景公说:“对啊”。立即让厨师把狗做成菜,宴会百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芒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杯构,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本文选自《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 通史,鲁迅誉其为“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其怒: (2)相四十里:

(3)我至军中: (4)沛公不杯杓:

3.下列与“间至军中”的“间”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欲关中B.素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之D.吾得事之

4.下列句子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持自璧一双,欲献项王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沛公安在D.吾属今为之虏矣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划线句子。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纪传体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1)恰逢、正逢:(2)距离:(3)估计、揣测;(4)经得位、承受。

3.D

4.C

5.(1)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砧扳,我们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2)小子不值得和(他)商讨大事,夺取项于天下的人一定沛公,我们将要被他俘虏了!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真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而闻者 (2)木真

(3)而江河 (4)非足也

2.荀子认为一个人往求学过程中只有摆正“学”与“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文中表现这一观点性的句子是: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从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丁物”。

B.《劝学》节选文段着重论述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可以增长能力。

C.苟子这里所说的“善假于物”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完全相同的。

D.“小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5.本文运刚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别举例阐述。

1.(1)清楚,明白(2)符合(3)横波(4)快捷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所以(因此)木材照着墨线砍削就会变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之后就会变得锋利。

4.C

5.比喻和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如: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对比论证如:锲而舍之与不舍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与蟹对比:蚂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举例说明时,应作简要的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後,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醳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後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虽死不 恨:仇恨B.女为说己者 容:打扮

C.忠臣有死之义 名:名节D.及智伯赵襄子 伐:征伐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怀二心事其君也 皆白农冠送之

B.豫让拔剑三跃击之 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子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河内凶,则移民于

D.使人问,果豫让也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②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入厕所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B.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C.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D.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5.文言文中划线句子标上标点:

臣 闻 明 主 不 掩 人 之 美 而 忠 臣 有 死 名 之 义 前 君 已 宽 赦 臣 天 下 莫 不 称 君 之 贤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2)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1.A                2.A                        3.B                        4.B

5.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6.(1)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而死。

(2)我可以剑黄泉下报答智伯了

豫让是晋国人,过去曾经侍事范氏和中行氏,却没有名气。离开他们以后去侍事智伯,智伯非常尊敬宠爱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赵襄子和韩、魏舍谋灭掉了智伯,然后瓜分了他的土地·豫让逃到了山中,说:“唉,志士应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子应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智伯,那么我的灵魂也不会惭愧了。”于是就改变姓名扮为囚犯,进入宫中清扫厕所,暗藏匕首,憩这样来刺杀襄子·襄子上厕所,心中悸动,便抓住并审问清扫厕所的囚犯,原来是豫让,豫让暗藏兵器,说:“想要替智伯报仇!”裹子的手下想杀他。襄子说:“他是一个忠义之人,我小心躲避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后没有后代,可他的臣子想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终释放并让他离去。

    过了不久,豫让又以漆涂身使身体生疠,吃炭使自己声音嘶哑.让自己的相貌不被人认出,到集市上行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走路时遇见了匀己的朋友,他的朋友认出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是我啊。”他的朋友对他哭着说:“凭着你的才能,托身侍奉襄子,寰子一定能亲近宠爱你。宠幸你,你就干你想做的.难道会不容易吗?你何必竞摧残身体损伤面貌,想这样找襄子报仇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托身侍奉别人,再想杀死他,这是怀有二心来臣事主人啊。再说我所做的本来就是极难之事啊!然而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借它来让天下那些身为人臣却怀有二心的人羞愧啊。”

    分手以后不久,襄子出行的时候,豫让埋伏在襄子经过的桥下面。襄子到了桥上,马惊了,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派人去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也曾臣事过范、中行氏吗?智伯全都灭掉了他们,可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臣事智伯。智伯也已经死了,而你为什么惟独为他如此深切地报仇呢?”豫让说:“我臣事范、中行氏,他们都像一般人那样的对待我,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样地去对待他们。而智伯像因士那样地对待我,所以我也像国士那样地去对待他。”襄子喟然长叹哭泣着说:“唉,豫让!你为智伯报仇,忠义的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做这样的打算,我不会再放过你了。”让士兵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明智的君主不会遮蔽别人的美德,而忠臣有为名节去死的品德。前面你已经宽恕了我,天下的人没有不称赞你的贤德的。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服罪接受惩罚的,然而我只想请您脱下衣服来,刺击你的衣服,这样来表达为智伯报仇的心意,就是死了我也不会遗憾。这不是我所敢奢望的,只是对你说出我的心里话吧!”于是襄子深深地被他的忠义所感动,就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剑多次跳起来刺击衣服,说:“我可以到黄泉下报答智伯了!”就用剑自杀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