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贫穷困苦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B:多谢后世人 多谢:大大地表示感谢 璧有暇,请指示王 指示:指给……看 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例、先例 D: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值得同情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寻蒙国恩,臣洗马 除:清除黎明即起,洒扫庭  除:台阶 B: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适:恰逢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 适:出嫁 C:以赵十五城为大王寿 请:请允许奉盆缶秦王 请:请求 D:自可断来,徐徐更谓之 信:使者,媒人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焉,或不焉 ②踞以骂曰 ③群臣之④沛公欲关中 ⑤素留侯张良 ⑥侣鱼虾而麋鹿⑦火尚足以也 ⑧彭殇为妄作 ⑨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⑩吾从而

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 B:①④⑨/②/③⑤⑦/⑥⑧/⑩ C:①⑩/②④⑥⑨/③⑧/⑤⑦ D:①④⑨/②/③⑥⑧⑩/⑤⑦

下列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州司临门,急星火 不拘时,学于余 虽才高 B:此非曹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而君幸赵王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其身也,则耻师也 辞楼下殿,辇来秦 又杂植兰桂竹木 D:是舍人相与谏曰 为降虏蛮夷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下列加点“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还也 闻道也固先乎吾 B:孰能讥之乎 皆出于此乎 C:则或咎欲出者 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失所与,不知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下列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城入赵璧留秦 青出于蓝胜于蓝 B:今行无信,秦未可亲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C:登高招 顺风呼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D:某所,母立于兹 此六君者,皆忠信爱人 虽一龙发机,七首不动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刘备,天下枭雄 B:①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①验之以事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对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进行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⑦敢以烦执事 ⑧何厌之有 ⑨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⑩请其矢,盛以锦囊

A:①④⑧/②⑨/③⑥/⑤⑦⑩ B:①③⑧/②⑨/④/⑤⑦/⑥⑩ C:①④⑦/②⑤/③⑥⑧/⑨⑩ D:①③⑧/②⑥/④/⑤⑦/⑨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本临淮人。图咸通十年登进士第,主司王凝于进士中尤奇之。凝左授商州刺史,图请从之,凝加器重。洎①廉问宣歙,辟为上客。召拜殿中侍御史,以赴阙迟留,责授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

乾符六年,宰相卢携罢免,以宾客分司,图与之游,携嘉其高节,厚礼之。尝过图舍,手题于壁曰:“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②。”明年,携复入朝,路由陕虢,谓陕帅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公其厚之。渥即日奏为宾佐。其年,携复知政事,召图为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③,迁本司郎中。

其年冬,巢贼犯京师,天子出幸④,图从之不及,乃退还河中。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乃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其年僖宗出幸宝鸡,复从之不及,退还河中。

龙纪初,复召拜舍人,未几又以疾辞。河北乱,乃寓居华阴。景福中,又以谏议大夫征。时朝廷微弱,纪纲大坏,图自深惟出不如处,移疾不起。乾宁中,又以户部侍郎征,一至阙廷致谢,数日乞还山,许之。

昭宗迁洛,鼎⑤欲归梁,柳璨希贼旨,陷害旧族,诏图入朝。图惧见诛,力疾至洛阳,谒见之日,堕笏失仪,旨趣极野璨知不可屈,诏放还山

图有先人别墅在中条山之王官谷,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自考槃⑥高卧,日与名僧高士游咏其中。晚年为文,尤事放达,尝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图既脱柳璨之祸还山,乃预为寿藏⑦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人或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图布衣鸠杖,出则以女家人鸾台自随。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图必造之,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王重荣父子兄弟尤重之,伏腊⑧馈遗,不绝于途。唐祚亡之明年,闻辉王遇弑于济阴,不怿而疾,数日卒,时年七十二。有文集三十卷。

【注】①洎(jì):至,到。②屯奇:艰难,不顺利。③绯鱼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④出幸:原指皇帝出外所至,讳指帝王外逃避难。⑤鼎: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以此代指国家政权和帝位。⑥考槃:避世隐居。⑦寿藏:生时所建的墓圹。⑧伏腊: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泛指节日。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洎廉问宣歙,为上客 辟:征召

B.徽受诏镇潞,乃图为副使 表:表态

C.图自深出不如处,移疾不起 惟:想,思虑

D.柳璨贼旨,陷害旧族 希:迎合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①宰相卢携罢免,宾客分司 ②久之,能足音辨人

B.①年冬,巢贼犯京师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

C.①伏腊馈遗,不绝途 ②少焉,月出东山之上

D.①徽不赴镇止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3.下列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空图“对唐朝忠心耿耿”的一项是

①凝左授商州刺史,图请从之 ②天子出幸,图从之不及,乃退还河中

③渥即日奏为宾佐 ④河北乱,乃寓居华阴

⑤谒见之日,堕笏失仪,旨趣极野 ⑥闻辉王遇弑于济阴,不怿而疾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⑥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图没有因为卢携的被罢免而疏远他,由此得到卢携的赏识,厚礼相待。后来,卢携再次担任宰相时就征召司空图,以至升迁担任本司郎中。

B.看到朝中“纪纲大坏”,司空图感到无能为力,产生了退隐之心。昭宗迁洛,政权眼看就要落到梁王手里,司空图不忍,迅速赶往洛阳。

C.司空图的先人建有别墅在中条山,退隐后,司空图每天和名僧高士在那里游赏赋诗,还带朋友到他为自己营造的墓圹中赋诗对饮,自适而放达。

D.退隐之后,司空图并未因为自己曾在朝中任职为官而自傲,他乐于参加民间活动,和村野老人同席而坐,从来没有表现出骄傲的神色。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司空御史,高士也,公其厚之。

(2)璨知不可屈,诏放还山。

1.B (“表”应解为“奏表”)

2.A(“以”,均为介词,“凭”、“凭借”;B“其”,前者用作指示代词,“那”,后者用作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们的”;C“于”作介词,前者解为“在”,后者解作“从”;D“而”作连词,前者表因果,后者表转折。)

3.D(①表现司空图对王凝的情意;③卢渥听了卢携荐举的话,厚待司空图;④司空图客居华阴以避乱)

4.B(原文写的是柳璨下诏要司空图入朝,司空图惧怕被诛杀因而迅速赶到洛阳。)

5.(1)司空御史是志行高洁之人,您应该厚待他(希望您厚待他)。

(2)柳璨知道不能使他(司空图)屈服,下诏放他还山。

参考译文:

司空图,字表圣,祖籍临淮。唐懿宗咸通十年登进士第,主考官王凝在所有进士中最看重他。王凝贬官任商州刺史,司空图请求跟从,王凝更加器重他。等到王凝任宣歙观察使,征召其为上等门客。(司空图)被召入朝廷拜授殿中侍御史,因为入朝迟滞羁留,降级授予光禄寺主簿之职,分管东都事务。

唐僖宗乾符六年,宰相卢携被罢免,凭借太子宾客之职分掌东都。司空图和他交游,卢携嘉许他的高尚节操,厚礼相待。卢携曾到司空图的住所,亲手在壁上题诗:“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第二年,卢携又入朝,路过陕虢,对陕帅卢渥说:“司空御史是志行高洁之人,您应该厚待他。”卢渥当天就奏请司空图做自己的幕僚。这一年卢携又任宰相,征召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赐给绯衣和鱼符袋,升任本司郎中。

这年冬天,黄巢叛军进犯京师,天子避难,司空图来不及随从,就退回河中。当时前宰相王徽也在蒲州,对司空图很好。过了几年,王徽受诏镇守潞州,就上表奏请司空图为副使,后来因王徽没有赴任而中止。僖宗从蜀地回来,停驻凤翔,征召司空图为知制诏,不久正式拜授中书舍人之职。这年僖宗避难宝鸡,司空图又来不及跟随,退回河中。

唐昭宗龙纪之初,又召拜中书舍人,不久又因为疾病辞官。河北战乱,于是客居华阴。景福年间,又以谏议大夫之职征召入朝。当时朝廷微弱,毫无法度,司空图深思任官职不如退隐,上书称病,不去赴任。乾宁年间,又以户部侍郎征召(司空图)入朝,他到朝廷致谢,几天后请求回山,昭宗准许了。

昭宗(被梁王朱温)迁往洛阳,政权将要落到梁王手中,柳璨迎合朱温意旨,陷害旧族,下诏让司空图入朝。司空图惧怕被诛杀,迅速到达洛阳,谒见之日,手中笏板脱落在地,有失礼仪,旨趣极为不雅。柳璨知道不能使他屈节,(只好)下诏放他还山。

司空图的先人在中条山王官谷建有别墅,清泉岩石,茂林亭台,与隐居的志趣颇为相称。自此他隐居高卧,每天与名僧高士在这里游赏赋诗。晚年所作文字尤其豪放豁达,曾经模拟白居易的《醉吟传》作《休休亭记》。

司空图逃脱柳璨之祸回到山中之后,就预先为自己营造墓圹,并就丧葬礼制立下遗嘱。老朋友来了,就带他们到墓圹中,赋诗对饮。有的人露出为难之色,司空图就规劝他们说:“通达的人眼界宏达,地下和人间是一样的,不只是暂时游处其中,您何不放宽眼界呢?”司空图穿着布制的衣服,扶着杖头刻有鸠行的拐杖,外出时就让女家人鸾台跟随自己。每年村社祈雨求福,击鼓跳舞,民众聚集,司空图必定前往,和村野老人同席而坐,从来没有骄傲的神色。王重荣父子兄弟尤其尊重他,每逢节日,派去给他送礼物的人在路上络绎不绝。唐王朝灭亡的第二年,司空图听说辉王在济阴遇害,心情不快,因而得病,几天后就去世了,时年七十二岁。有文集三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 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 比:并列

2.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1.A(本题难度不是很大,A项中,以“增加”义代入原文解释不通,“加惠”一词为古文中常见,“加”为“施加”义。)

2.A( 解答本题,要在梳理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审清题意,据题作答。可用排除法。②是鲍叔所言的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之能,而是表现其忠。)

3.C(解答本题,要带选项回原文,仔细比照所涉及的信息区间进行辨析。C项说,“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其在原文的相关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那么鲁国就会强大而使齐国相形势弱”,这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的表述也不够确切。)

4.(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句中要注意“若”“治”“能”等实词的语境中的准确表达,“其”“唯”“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字字落实,不能漏字特别是漏译虚词。要注意判断句的翻译。“治”本义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如果译成“治理国家”则不合上下文意,应理解为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管理得好”。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乎,语气词,应译出。)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夷吾,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句中要注意“必不吾予也”是宾语前置的句式;还要注意到本句省略了“予”的对象管仲。)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句中,“于是”为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候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柙”文中有注释,名词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平庸的臣子。您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您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而仁爱百姓,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及他;为人忠信而能够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被四方效法,我不如他;披甲拿鼓槌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都增添勇气,我不如他。管夷吾,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我的衣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宽恕他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夷吾,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鲍叔说:“您下诏让使者这样说:‘我们国君有一个不好的臣子在您的国家,希望押回去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会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会强大而齐国相对变弱。夷吾不接受,他知道管夷吾将要返回齐国,一定会杀死他。”桓公说:“那么管夷吾会接受吗?”鲍叔说:“不会接受,夷吾侍奉国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这样吗?”鲍叔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于是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鲍叔对鲁国说:“公子纠,是国亲,请您杀掉他。”鲁国人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鲍叔又说:“管夷吾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们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来管理政事。管夷吾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求得到他,那么一定是鲁国长久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给他们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夷吾,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想要得到活的,来在国人前示众,为警诫群臣而杀他;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