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A: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A:不能治产业,不如仲 B:沛公其计 C:单父人吕公沛令 D:广乃遂百骑往驰三人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之二虫又何知?

A:南冥者,天池也 B:彼且奚适也 C:是以见放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选出加点词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陷害) B:若望仆不相师(希望)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应当) C: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恢复)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杀) D: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 不知广之所之,弗从(接应)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实不其命 善骑射,杀首虏多 B:犹蒙育    不名节 C:胜负之,存亡之理 以为李广老, D:去,以手阖门 乃并复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①为沛王史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厄塞:险要之地。

选自《史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为亭长,常左右之 左右:帮助。

B.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 去:离开

C.汉王与项羽相京索之间 距:距离

D.何常兴关中卒,补缺 辄:立即。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功人”“勋烂”的一组是

①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②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③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④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⑤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⑥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城大肆抢掠财宝的时候,萧何却独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收走了秦的律令图书,为汉王朝治理关中地区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完全否定了将领们“被坚执锐”“攻城略地”地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虽然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对萧何却是疑忌重重。在京索激战中,刘邦就担心他会乘机反叛,所以常常借“劳苦”之名从前方派员到关中后方侦伺萧何的动静。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4.翻译: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C  距,通“拒”,抵御,抗拒。

2.D (①说的是秦时萧何和刘邦的交情。②说萧何所任之职。⑤说的是刘邦对萧何的疑忌。)

3.B (B项说“刘邦……很生气,完全否定……功绩”,不合文意。)

4.略

译文: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管理政务。沛公进入咸阳以后,将领们争着到藏有珍宝钱财的府库瓜分财物,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

汉二年(前205),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

汉三年(前204),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汉王非常高兴。

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太史公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而萧何的功勋更显得灿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可观,皆有可乐 苟:苟且

B.物有以之矣 盖:遮蔽

C.美恶之辨战乎 中:心中

D.思淮阴之功,而其不终 吊:痛惜,哀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不物喜,不以己悲

B.背湖山观,而适桑麻之野 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C.余既乐风俗之淳 信然邪?其梦邪?

D.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 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B.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于是治其圃,洁其庭宇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

B.第二自然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福”的结果,一是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

C.第三自然段先叙由钱塘到胶西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的环境怎样超然自处,悠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

D.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构思很独特。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5.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1.A(A“苟”在文中是“如果”的意思;其余三项均符合语境义)

2.D(A项第一句中“以”是连词,翻译成“因为”;第二句中“以”为介词,也翻译成“因为”,意义同而用法不同。B项第一句中“之”是助词“的”;第二句中“之”为助词,补语的标志。C项第一句中“其”,是代词,翻译成“它们的”或“这里的”;第二句中“其”为连词,表选择,翻译成“还是”,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D项两句中“焉”都是句末语气助词,用法完全相同)

3.B(“反复”是动词,译为“反复不定”或“变化无常”,今词性是副词)  

4.D(D项中“全文前半记叙、议论”的说法有误,全文前半只有议论而无记叙)

5.①我从钱塘调任到胶西地方来做知州,舍去坐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辩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一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辩,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庇身在粗术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诗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   外啊!

把课本和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①学业靠勤奋才能精通,由于嬉耍贪玩而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由于因循随俗毁掉。

②我对于那座倒在路旁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些古书文献未能存留,以致后世讹传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初为郡功曹。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路平承望风旨,规欲害永。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谏每戒永曰:“君长畿事不密,祸倚人门。”永感其言。及谏卒,自送丧归扶风,路平遂收永弟升。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敕县出升,复署永功曹。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欲谒之。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①,乃止。后数日,莽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由是知名。

更始②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永至河东。因击青犊,大破之,更始封为中阳侯。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

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征永诣行在所。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帝见永,问日:“卿众所在?”永离席叩头日:“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日:“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

时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乃拜永为鲁郡太守。永到,击讨,大破之,降者数千人。帝嘉其略。封为关内侯,迁杨州牧。会遭母忧,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

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延肃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强御。帝常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其见惮如此。

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引车入陌,从事谏止之。永曰:“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张湛对日:“仁者行之宗,忠者义之主也。仁不道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释。

(节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九》,有删改)

注:①束在马胸前的皮带。②汉更始帝刘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尉路平承望风旨,欲害永 规:计划,打算

B.持节征永行在所 诣:接受旨意

C.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之 譬:劝说

D.乃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 辟:授予官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永因数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 ②圣人之所以

B.①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止 ②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永疑诈,谏不听而出 ②余亦悔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①遂下拜,哭尽哀去 ②吾从师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鲍永“仁”与“忠”的一组是

A.①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

②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

B.①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

②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

C.①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

②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

D.①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

②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杀了鲍永的父亲鲍宣并欲斩草除根。太守苟谏是个正直的官员,他非常同情鲍永家的遭遇,为保护鲍永,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为吏。

B.鲍永素有大志,经常向苟谏陈说兴复汉室歼灭篡权叛逆王莽的计策,而苟谏经常告诫他要当心由此招来灭门之祸。

C.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派谏议大夫储大伯持符节召见鲍永。鲍永怀疑有诈,关押了储大伯。后来他释放了储大伯,但也以遗散__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不满。

D.鲍永严于执法,不避权贵,使朝廷风纪肃然,王公大臣莫不小心谨慎。后来的鲍恢也与他一样“抗直不避强御”,连光武帝刘秀也赞赏他们。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敞素,为道路所识。

②会遭母忧,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

③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

1.B(诣:到)

2.D(A中“为”①介词,向、对;②动词,作为。B中“乃”:①才;②竟然。C:中“其”①其中;②自己。D:“而”都表顺承)

3.D(A中①不能体现其仁,B中②不能体现其忠,C中①不能体现其仁)

4.C(他遣散__是不想“以其众幸富贵”,并非表示对光武的不满)

5.① 鲍永虽然是将帅,然而他乘坐的车子所穿的衣服都十分陈旧朴素,这样被道路上的人们所辨识。

②正赶上他的母亲去世,鲍永辞去官职,把财产全都分给那些贫苦孤弱的弟子。

③我曾亲身面向北而侍奉他,哪里有经过他的陵墓却不拜祭的道理!

下列各项中不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徐公来,孰视之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