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①聝(ɡ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 兵:兵器

D.夫子曰:“哉!” 辩:通“辨”,区别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类异也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则由无所施勇 吾还也

C.子路抗手对曰 涂有饿殍不知发

D.夫子何选 盘盘,囷囷焉,蜂房水涡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二人跟随我吧。

B.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阐释战争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C.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D.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实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之“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表现了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5.在农山之上,子路、子贡和颜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评价。(200字之内)

1.D       2.A       3.B       4.B

5.

要点:①能准确把握某一人物之“志”;②有观点且观点正确,见解深刻、独到;③能做出评价,言之成理;④言通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谴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虚自必死节 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以立碑事 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仙府 造:制造

D.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诚: 如果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经过几天后他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所以在他要离开的时候百姓们表达了对他的感念之情。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的一席慷慨激昂的雄辩,反映了王若虚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已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1.答案:C(造:造访,到……去。)

2.答案:B(①说明他为政爱民,老百姓爱戴他。⑤说明没有立建功德碑的客观原因。)

3.答案A.。(“最后还是屈从了”有误。“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可见在本质上,并没有为丞相歌功颂德。)

4.(1)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抵触(他们),(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构害(他人),(使那人)立即被杀害。(辈:一类人;少:稍稍、略微;忤:违逆、抵触;见:被动句式;)

(2)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辞。(属:劝请、邀;白:报告、禀告;其:副词,祈使表希望;让:推辞;)

【参考译文】

王若虚字从之,是槁城人。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打交道似的。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鄜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因人推荐,被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下来担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实录》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入朝担任直学士。

天兴元年,金哀宗奔走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小人们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假借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作碑文。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撞他们,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杀害。王若虚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如一死为好。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用道理说服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什么事写进去?”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王若应说:“学士的职责是代王立言,把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门下的人。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之人为主帅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吗?”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生刘祁、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切不要推辞。”刘祁等坚决推辞离去。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后来元军入城,功德碑最终没有建立。

 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儿子王恕往前走,察看山路平坦险峻的情形,于是垂足坐在一块大石上,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去世了,时年七十岁。所著文章叫《慵夫集》、《滹南遗老集》,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恢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令闻而之,即解出亲 矜:夸耀,炫耀

B.闭精诵,不交人物 庐:房屋,门户

C.选举不阿,请托无所 容:宽容,宽忍

D.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不与通 谢:辞别,告辞

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①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 ②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③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④由是乡里归之

⑤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⑥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A.①③⑥B.③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孝顺,他的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当时才十一岁的乐恢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痛哭,终使其父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因事被劾查后,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做玷污法律的事;本郡太守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故友,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正直的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可是因窦太后的庇护,不但劝谏没有成效,自己反遭__。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2)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1.B (矜:怜悯,同情; 容:接受; 谢:谢绝,拒绝)

2.D (①表现乐恢的孝顺  ④是说百姓对乐恢的归附; ⑤是说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 )

3.C (“故友”的说法没有根据,原文“恢以与伦同郡”,只是说他们是同郡的关系)

4.(1)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 (数:多次,屡次//  众毁:当众诋毁//  举:举荐,推举//  归:归附)

(2)许多官员都称赞他的行为,(朝廷)连续(接连几次)征召(征辟)乐恢,最终他都没有答应。(多:称赞//  连辟:连续征召//  )

【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史校尉。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候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今应该做的,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与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陈师锡字伯修,建州建阳人。熙宁中,游太学,有声。神宗知其材。及廷试,奏名在甲乙间,帝偶阅其文,屡读屡叹赏,侍臣曰:“此必陈师锡也。”启封果然,擢为第三。调昭庆军掌书记,郡守苏轼器之,倚以为政。轼得罪,捕诣台狱,亲朋多畏避不见,师锡独出饯之,又安辑其家。

知临安县,为监察御史。上言:“宋兴,享国长久号称太平者,莫如仁宗,切考致治之本,不过延直言,御群下,进善退而已。亲览万机,见政事之多辟,辅佐之失职,一日罢去。其后,不擢用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以成庆历、嘉佑之治。愿稽皇祖纳谏、御臣之意,以兴治功。”帝其言。

元佑初,迁工部员外郎,提点开封县镇。畿内将官苛惨失士心,方大阅,群卒哗噪,将吏莫知所为。师锡驰至军,推首恶者致诸法,按阅如初,而劾斥其将,县人叹服。枢密院犹以事不先白为罪,罢知解州。历考功员外郎,知宣州、苏州。

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蔡京为翰林学士。师锡言:“京与弟卞同恶,迷国误朝。而京好大喜功,锐于改作,日夜交结内侍、戚里,以觊大用。若果用之,天下治乱自是分,祖宗基业自是而隳矣。京援引死党至数百人,是皆国深患,为陛下忧,为宗庙忧,为贤人君子忧,若之于外,社稷之福也。”帝曰:“此于东朝有碍,卿我处之。”对曰:“审尔,臣当白太后。”遂上封事。

俄改考功郎中,师锡抗章言于帝曰:“臣在职数月,所言皆当今急务。以为非,陛下方开纳褒奖;若以为是,则不应遽解言职。如蔡京典刑未正,愿受窜贬。”于是出知颖、庐、滑三州。坐党论,监衡州酒,又削官置郴州。卒,年六十九。师锡始与陈瓘同论京、卞,时号“二陈”。绍兴中,赠直龙图阁。

(《宋史》卷三百四十六,有删节)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游太学,有声 隽:美好B.侍臣曰 顾:照顾

C.亲朋多畏避不见 相:相互D.臣当白太后 具:具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非,陛下方开纳褒奖 属皆且为所虏

B.是皆国深患 是寡人过也

C.卿我处之 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D.天下治乱自是分 今行无信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帝其言 素留侯张良

B.不擢用杜衍 吾得事之

C.若之于外 吏民,封府库

D.进善退而已 项伯杀人,臣

4.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使工以药淬之 以其无礼于晋

B.郡守苏轼器之,倚以为政 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乃令秦武阳为副

D.此必陈锡师也 此亡秦之续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师锡年青时便颇有文名,但在廷试时,却差点落榜。只因为宋神宗亲自阅卷,才纠正了这一错误,将他列为第三名。

B.陈师锡一贯正直敢言,他担任监察御史后,就一再劝告神宗要善于察纳雅言,褒善黜恶。徽宗时,他又慷慨陈辞,历数奸臣蔡京等人的丑恶行径,恳请罢免蔡京之流,以利国家、民众。

C.陈师锡不仅有见识、有文才,而且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胆略和能力。一次军中发生内讧,他果断执法,查办了为首的闹事者,又罢免虐待士兵的将官,平息了内乱。

D.陈师锡请求罢免蔡京等人并无不妥之处,但他仍为自己的正直敢为付出了代价。虽一再陈明是非,仍被一再贬官削职。

6.翻译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枢密院犹以事不先白为罪,罢知解州。

1.A              2.B         3.B     4.D

5.答案:A(“奏名在甲乙间”并非落榜,神宗列其名为第三,只是把本来稍后的名次提前了。)

6.译文:而枢密院仍以事先未向上报告为理由治了陈师锡的罪,让他解官去解州做知州。

得分点:“白”(报告)、“为罪”(治罪)、“罢”(让……解官)、“知”(做知州)

【参考译文】

陈师锡字伯修,是建州建阳人。神宗熙宁年间,在太学求学,以才智出众著称。神宗知道他才华出众。等到廷试时,他起初列名只在甲榜和乙榜之间,神宗偶然读到他的应试之作,再三阅读而屡加赞叹,回头对侍臣说:“这一定是陈师锡所写的。”打开密封一看,果真是这样,就把他的名次提拔跃升到第三名。调任昭庆军的掌书记一职,郡中太守苏轼很器重他。倚重他来处理政务。后来苏轼获罪,被捕后送到监狱,亲朋好友大都害怕躲避不敢见他,唯独陈师锡挺身而出为他饯行,又安顿好了他的家眷。

陈师锡做了临安知县,同时担任监察御史。禀告神宗说:“宋朝兴起,主持国政最为长久而又号称太平的,没有谁能做得像仁宗那样。深入探究他使天下达到大治的根本,也不过只是能接纳直谏,用好官吏,吸纳良善祛除邪恶罢了。君王每日亲理万机,发现(那位官员) 政事处理失当,辅佐失职,当天就制止和罢免他。后来又超越常规选拔任用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终于促成了庆历、嘉佑年间的天下大治。希望您能考证、查核皇祖纳谏和管理官吏的一番苦心和措施,来获得天下大治的功效。”神宗认为他的话确实很好。

哲宗元佑初年,陈师锡升调工部员外部,并负责管理京城开封附近的县镇。当时京郊将官过于残酷严厉,得不到士兵的拥护,正好又是军中大检阅的时候,士兵们喧哗鼓噪,不服从调配,将吏也不知如何应对。陈师锡飞马来到军中,查出领头闹事者将他绳之于法,军中检阅照常进行,又罢免了那虐待士兵的将领,京畿人士无不叹服。而枢密院仍以事先未向上报告为理由治了陈师锡的罪,让他解官去解州做知州,后来又担任过考功员外郎,并曾到宣州、苏州任知州。

徽宗立为帝,召见陈师锡并授殿中侍御史一职。当时蔡京是翰林学士。陈师锡向皇上进言说:“蔡京与其弟蔡卞一起作恶,要把国家引入歧途。而蔡京好大喜功,特别喜欢玩新花样,日里夜里都忙于交结宫廷内侍和皇亲国戚,以期望将来派上大用场。如果朝中果然重用他,天下的治与乱就会在这时划出一个鲜明的时间界限,祖宗创造的基业也要毁坏殆尽了。蔡京勾结死党人数多到几百人,这些都是国家深深的忧患,也是皇上您的祸患,也是宗族的忧患,是贤人君子们的深深忧患。如果能让他离开京城去外地为官,就是江山社稷的福分了。”徽宗说:“这件事会有来自母后方面的阻力,先生替我想个法子吧。”陈师锡回答说:“确实是这样。我将把事情的缘由始末向太后禀告。”就专门为此写了一份表章。

不久,朝廷让陈师锡改任考功郎中,师锡上表表示不能接受这一任命,他说:“我担任殿中侍御史不过才几个月,所禀报的都是国家的当务之急。如果认为我说错了,可皇上才刚刚褒奖过我;如果认为我说得对,就不应解除我的言官之职。如果说提议要惩处蔡京是不恰当的,我愿被贬往偏远之处。”于是离开京城先后担任颖、庐、滑三州的知州。又因朋党勾结的罪名,贬到衡州做监酒,后又再次贬官被安置在郴州。逝世时六十九岁。陈师锡早先同陈瓘两人一起查处蔡京、蔡卞,时人称他们为“二陈”。南宋绍兴年间,被追赠为龙图阁学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景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褓,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节选自《史记》)

注:①下宫:祖庙,后宫。②赵武;赵孤名曰武。③齐衰(cuī):古丧服的一种,粗麻布缝制,下边缝齐,故称齐衰。仅次于最重的丧服斩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置儿绔中,曰 祝:祷告

B.赵氏先君子厚 遇:对待

C.为之祭邑,春秋之 祠:放到祠堂

D.程婴出,谓诸将军曰 谬:假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程婴能忍辱负重活、公孙杵臼愿慷慨悲壮死的一组是

A.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B.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后//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C.程婴卒与俱匿山中//请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

D.即女也,吾徐死耳//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很多人为赵朔死难的时候,做为赵朔朋友的程婴却无所表现,公孙杵臼对此不满,曾当面责难他。

B.程婴、公孙杵臼二人为救赵氏之后,精心策划了李代桃僵之计,在实施过程中,二人配合默契,骗过了诸将,使赵武脱离险境。

C.在“死易、立孤难”的现实面前,公孙杵臼选择了容易,而程婴选择了艰难。在大义面前,程婴就比公孙杵臼更胜一筹。

D.程婴的“立孤”和公孙杵臼的“死孤”都合乎“义”的标准,借用清末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来赞美二人是很恰当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2)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1.C(祭祀)

2.B(A、C的第二句与公孙杵臼“愿死”无关 D的第一句不能表明程婴能“活”)

3.C(程比公孙“更胜一等”的说法没有依据)

4.(1)赵氏宗族(要是该当)灭族,你就大哭;如果不该灭族,你就不要出声。

(2)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之前死去;如果我不去报知(他),这样(他)就会认为我的事没有做成。

译文: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夫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到赵武行了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和公孙杵臼。”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杨喜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夜围南出 溃:突围

B.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属于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项王悲歌慷慨 荆轲知太子不忍,遂私见樊於期。

B.是何楚人多也 今太子迟,请辞决矣!

C.乃陷大泽中,故汉追及之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理于晋

D.项王嗔目叱之 哙拜谢,起,立饮之。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嗔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B (“属”是跟随的意思。)

2.B (两个 “之”不同,前者是“如此”,后者是“我”的意思。A项都是“于是”的意思;C都是 “因为”的意思;D都表修饰关系。)

3.C(项羽在垓下时候有八百多人,过淮河后只剩下一百多人。)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流眼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2)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因而能称霸天下。

(3)纵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内心没有愧吗?

文言文译文: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刘邦的汉军和诸侯兵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难道汉军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有美丽的虞姬,一直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这时候项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 骓马不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流眼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边走。”项羽往左走,就陷进大沼泽地中,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打了七十余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因而能称霸,拥有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在后面追赶项羽,项羽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这时候,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让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内心没有愧吗?仅项羽一人就杀死。

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C:则仆偿前辱之责 D:高祖常繇咸阳

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A: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A:不能治产业,不如仲 B:沛公其计 C:单父人吕公沛令 D:广乃遂百骑往驰三人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之二虫又何知?

A:南冥者,天池也 B:彼且奚适也 C:是以见放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