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誓攀九天绘彩虹

——沈荣骏院士的航天人生

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的沈荣骏被选送到刚刚组建的“东风”发射基地。导弹是什么?没听过!导弹怎么发射?没见过!对导弹怎样实施测量控制?不知道!越是高深越要搞个水落石出,越是神秘越要刻苦钻研弄明白。时间不长,沈荣骏就独当一面,负责导弹试验基地所有测量点和发射设施天文坐标的测量工作。他根据自己在设计中反复比对演算的结论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专家制定的导弹发射坐标系,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导弹发射高精度坐标系,为中国导弹发射测控事业开了好头。

1965年,沈荣骏受命独立编制导弹试验基地7年规划。他开创性地提出了航天测量控制系统整体构想。这在当时,不仅满足了近期航天任务的测控要求,而且为我国航天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70年代,沈荣骏主持拟制的《我国航天测控网初步设想》首次全面、系统地描绘了中国航天测控网的基本构想。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航天测控网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航天测控的一网多用。80年代初,沈荣骏提议并主持建设的国际海事卫星北京跟踪测量站投入使用后,引起国际航天测控领域的极大关注,同时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已经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1985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服务。” 沈荣骏立即把精力投入到外国卫星发射的组织实施中。作为分管领导,即刻与航天部刘纪原、孙家栋两位副部长一起开会研究。缜密制定了诸多方面的实施计划,通过各部门及参试人员的通力合作,1990年4月7日,美国制造的“亚太一号”卫星被精确送入预定轨道。随着国际卫星向大容量、长寿命发展的趋势,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和大型火箭发射场研制建设的工程提上了国防科工委的议事日程。在沈荣骏的直接参与领导下,仅仅用了18个月时间,新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便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发射塔上。

国家批准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计划后,沈荣骏担任工程首任副总指挥,领导并组织指挥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凌晨3时41分,神舟一号飞船稳稳降落在祖国大地预定的位置。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首飞获得圆满成功。然而,飞船发射前长时间的巨大压力使沈荣骏身心疲惫,不仅体重下降了4公斤,颈椎压迫神经的老毛病也让他半身疼痛,连抬胳膊都显得很吃力,他离开了在任近15年的领导岗位。

沈荣骏虽然退居二线,但他不仅时刻关注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且潜心思考着更加前瞻性的问题。2007年1月,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沈荣骏被任命为“名誉院长”。 2010年9月22日,由浙江大学自主研制的两颗“浙大一号A.”卫星升空,突破了航天器微小型化技术,并为低成本卫星的探索开创先河。

如今,步入人生80载的沈荣骏,依然频繁活动在航天事业发展战线上。在祖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未雨绸缪,在人生道路上续写着辉煌。

【相关链接】

①沈荣骏,航天系统工程战略科学家,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顾问,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

②沈荣骏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总装备部首届创新贡献特等奖、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突出贡献奖,2004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12月3日至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在第八届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会议上指出,经过了60年的奋斗,我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创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沈荣骏的航天测控网初步设想、航天测控网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航天测控的一网多用。

B. 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告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揽对外发射服务后,沈荣骏立即缜密制定了诸多方面的实施计划。

C. 由沈荣骏担任航空航天学院名誉院长的浙江大学,自主研制的“浙大一号A.”卫星,突破了航天器微小型化技术。

D. 步入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虽已年老,但依然在人生道路上续写着辉煌,频繁活动在祖国的航天发展战线上。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我国航天测控网初步设想》首次全面、系统地描绘了中国航天测控网的基本构想,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已经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B. 在较短时间内,新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在沈荣骏的指导下,就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发射塔上。

C. 越是高深,就越要搞个水落石出,越是神秘,就越要弄明白,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对沈荣骏事业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 我国航天事业经过沈荣骏等人60年的艰苦奋斗,以及长期以来的自力更生、创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E. 沈荣骏为载人航天工程倾尽心血,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他身心疲惫,健康情况日益下降,不得已离开了在任近15年的领导岗位。

9.沈荣骏是一位勇于探索、志存高远的科学家。结合文本,分别找出一个能体现沈荣骏“勇于探索”和“志存高远”的具体事例。

7.B

8.AD

9.勇于探索:沈荣骏潜心研究,否定了苏联专家制定的导弹发射坐标系,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或:沈荣骏在独立编制导弹试验基地7年规划中,开创性地提出了航天测量控制系统整体构想。或:沈荣骏主持拟制的《我国航天测控网初步设想》首次全面、系统地描绘了中国航天测控网的基本构想。或:在沈荣骏直接参与领导下,仅用18个月,就研制出了长征二号捆绑火箭。)

志存高远:退居二线后,推动浙江大学自主研制了两颗“浙大一号A”卫星,在耄耋之年依然活跃在航天事业发展战线上,为祖国航天事业倾洒心血。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B项,“沈荣骏”应改为“他和刘纪原、孙家栋一起”。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这”在原文中指代的内容是“80年代初,沈荣骏提议并主持建设的国际海事卫星北京跟踪测量站投入使用后,引起了国际航天测控领域的极大关注”;D项“经过沈荣骏等人60年的艰苦奋斗”错,文中无确切信息表明沈荣骏在航天事业中工作了60年。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找出一个能体现沈荣骏“勇于探索”和“志存高远”的具体事例,立足文本,找出相关事例分析即可。

点睛: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这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

(08年合肥市质检二)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京沪高速铁路是我国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运行速度最快,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 B:首都新机场四年建成速度惊人,是继青藏铁路和三峡工程之后中国第三个引起世界乃至西方特别是英国关注的工程。 C:“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与份额正稳步扩大,李宁服装和奇瑞汽车等给全世界的消费者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享受。 D: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飞行状况表明,卫星设计稳定,性能合理,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多项突破。

五星红旗飘扬太空,世界目光聚焦中国。

材料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首次飞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技术难度更大,可靠性要求更高,状态变化更多,对任务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广大航天工作者立足国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成功突破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航天测控中继卫星、伴飞小卫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胜利实现“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下一步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航天人在自己的事业中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人自觉遵循万有引力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办事,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3分)②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我国航天人立足国情,脚踏实地,顽强拼搏。(3分)③培养正确的主观因素。在艰苦条件下,我国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3分)


解析:

本题设问指向性明确,考查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审材料时找到航天人的在工作中的表现,把这些词句分成若干层次,并把每一层次与所考查的知识点一一对应,做到观点和材料的融合。

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在实施地月转移过程中,欧洲空间局所属的库鲁站、新诺舍站第—一次参加中国航天的测控合作,进行各种信息交换,开启了中国航天测控对外合作的新路。这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表现在

A:生产与消费的国际化 B: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 C: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 D: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自此,中国大步迈入空间站时代。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中国是航天领域的后来者,中国航天人清楚,要超越自己,赶上发达国家的航天技术,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勇于探索,不畏风险”是中国航天人面对困难和风险的态度,中国航天人也因此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航天工作者的探索与创新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是怎样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大科技工作者认识到了我国航天事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挥主动性大胆探索和创新,从而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中国航天人发扬“勇于探索,不畏风险”的精神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体现了这一点。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知识限定明确,结合材料,回归教材,调用相关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备注】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高考选择题对这两方面知识的考查都有涉及,非选择题侧重考查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试题一般以漫画、科研事例、古诗词、社会热点等为背景,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运用知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太空中深情相吻,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中国未来空间站建设的大幕正缓缓开启。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继承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既积极学习、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又大胆探索和创新,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系统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不仅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还锻炼和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实现新的突破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航天工作者的探索与创新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怎样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41288a0c1d7e3e6c.jpg]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1992年启动的。按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突破载人技术;第二步完成对接技术和出舱活动技术;第三步建立空间站。“神舟”飞船七次飞行,实现了我国航天的不断跨越。上述材料体现了哲学道理是

A: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B: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D: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

材料1: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的历程镌刻下了中国人6次完美的脚步,是中国航天事业6次新突破。从发射、返回、测控、环境控制……各个关键技术环节难关一一被攻克,见证的是中国航天人在前进中发展、探索中追求的不懈脚步。

材料2:“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角色。神七气闸舱在神六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我国又自主研制了“飞天”舱外航天服。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首次进行出舱活动, 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材料3: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在几年内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升空,它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间,“神舟八号”飞船将带着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升空,在太空中完成交会对接;而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三步就是建立空间站。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中通过神舟飞船访问太空,获得了对太空的认识。(3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神舟飞船的每一次发射,都使航天事业得到突破,不断提出新问题,我们不断得到新经验,促进了我们认识的发展。(3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进行出舱活动,验证了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设计的正确性。(3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通过神舟获得认识,是为建立空间站做准备。(3分)


解析:

设问指向性明显,考查实践是认识基础,作答时要抓住材料中与该哲学观点性一致的关键词句,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作答时要注意观点材料的统一。

材料一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三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七号飞船。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正是广大航天工作者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造、敢于超越,在我国航天工程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根据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在突破出舱活动技术后,将要突破载人航天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汇、对接技术,然后再发射空间实验室。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体现了哪些唯物论道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广大航天工作者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善于创造、敢于超越,使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我国制定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航天发展的科学预见,能正确指导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促使中国航天向我国所期望的结果发展。


解析:

解析见答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